招远市葡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水肥一体化操作规程

水肥一体化操作规程水肥一体化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调节和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时机、方法、剂量等,使水肥资源得到最佳利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水肥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种植技术。
下面是水肥一体化的操作规程,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水肥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灌溉和施肥的时机1. 选择适宜的时机灌溉和施肥,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生育期、土壤湿度等因素进行,避免水肥的过量或不足。
2. 在农作物生长旺盛期进行主要的灌溉和施肥,如拔节期、抽雄期等,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需肥。
3. 避免在农作物生长停滞期和果实成熟期过量灌溉和施肥,以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口感。
二、灌溉和施肥的方法1. 灌溉采用滴灌或喷灌等省水、减排、高效的灌溉方式,避免使用浇灌或泵送等大量浪费水资源的灌溉方式。
2. 施肥采用基肥、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农作物对不同类型肥料的需求量进行施肥。
3. 在施肥时尽量避免过度施肥,以防止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4. 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减少土壤的负荷和环境污染。
三、灌溉和施肥的剂量1. 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和生长阶段确定灌溉和施肥的剂量,确保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营养。
2. 根据土壤的质地、肥力和含水量等情况调整灌溉和施肥的剂量,避免水分和营养的过剩或不足。
3. 尽量避免使用大量化学肥料,适量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以减少化学肥料对环境的影响。
四、留意农作物的反应1. 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颜色变化,根据农作物的反应调整灌溉和施肥的剂量和时机。
2. 注意农作物的叶片形态和质地,以判断农作物的营养状态和需水需肥情况。
3. 注意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五、加强管理和记录1. 对农作物的灌溉和施肥进行科学化管理,制定灌溉和施肥的计划和安排,确保水肥一体化的操作规程的落实。
2. 定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和灌溉施肥的记录,以便进行效果评估和调整。
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解决方案

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解决方案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是一种综合利用水资源和肥料资源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
它通过优化农田灌溉方式,将水肥合理配比,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实现高效利用水和肥料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1.基于精准农业技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对农田土壤水分、肥料需要量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精确的灌溉和施肥建议。
2.灌溉系统的优化设计。
通过合理布置农田的渠系、管线和喷灌设备,实现精确的灌溉水量控制和均匀的水分分布。
采用滴灌、微喷、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淋失,提高农作物的用水效率。
3.肥料施用系统的改进。
采用肥料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要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调整肥料种类和施肥量,降低肥料的使用量和损失,减少农田养分的排放。
4.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
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智能传感器,实现对灌溉和施肥过程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求,调整灌溉和施肥的节奏和剂量,实现精确施肥和灌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5.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
开展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的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水肥一体化浇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动力和能力来推广和应用水肥一体化浇灌技术。
1.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时间、剂量和方式,满足作物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节约水资源。
通过合理的灌溉方式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损失和浪费。
根据农田的需求和土壤的水分状况,精确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提高用水效率。
3.减少肥料的使用量和污染。
通过精确配比和控制施肥的剂量,避免过量的肥料投入和养分的浪费。
减少农田肥料的排放,降低水体和土壤的养分污染。
4.保护土壤和水环境。
通过精确施肥和灌溉的管理,减少农田的养分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
水肥一体化详细全解滴灌

水肥一体化详尽全解(滴灌)1、什么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狭义来讲,就是经过浇灌系统施肥,作物在汲取水分的同时汲取养分。
往常与浇灌同时进行的施肥,是在压力作用下,将肥料溶液注入浇灌输水管道而实现的。
溶有肥料的浇注水,经过注水器(喷头、微喷头和滴优等),将肥液喷洒到作物上或滴入根区。
广义讲,就是把肥料溶解后施用,包括淋施、浇施、喷施、管道施用等。
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植物有两张“嘴巴”,根系是它的大嘴巴,叶片是小嘴巴。
大批的营养元素是经过根系汲取的。
叶面喷肥只好起增补作用。
我们施到土壤的肥料如何才能抵达植物的嘴边呢?往常有两个过程。
一个叫扩散过程。
肥料溶解后进入土壤溶液,凑近根表的养分被汲取,浓度降低,远离根表的土壤溶液浓度相对较高,结果产生扩散,养分向低浓度的根表挪动,最后被汲取。
另一个过程叫质流。
植物在有阳光的状况下叶片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这是植物的生理现象),致使水分损失。
根系一定络绎不绝地汲取水分供叶片蒸腾耗水。
凑近根系的水分被汲取了,远处的水就会流向根表,溶解于水中的养分也随着抵达根表,进而被根系汲取。
所以,肥料必定要溶解才能被汲取,不溶解的肥料植物“吃不到”,是无效的。
在实践中就要求浇灌和施肥同时进行(或叫水肥一体化管理),这样施入土壤的肥料被充足汲取,肥料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3、常用的水肥一体化举措有哪些?水肥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把肥料先溶解。
而后经过多种方式施用。
如叶面喷施、挑担淋施和浇施、拖管淋施、喷灌施用、微喷灌施用(南方最普及水带喷施)、滴灌施用、树干注射施用等。
此中滴灌施用因为延伸了施肥时间,成效最好,最节俭肥料。
4、滴灌施肥有哪些长处?滴灌施肥是一种精准施肥法,只施在根部,明显提升肥料利用率,与惯例施肥对比,可节俭肥料用量30~50%以上;大批节俭施肥劳力,比传统施肥方法节俭 90%以上。
施肥速度快,千亩面积的施肥能够在1天内达成;灵巧、方便、正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目;明显地增添产量和提升质量,加强作物抵抗不良天气的能力;可利用边沿土壤栽种作物,如沙地、高峰斜坡地、轻度盐碱地等;有益于防备肥料淋溶至地下水而污染水体;有益于实现标准化种植;因为水肥的协调作用,能够明显减少水的用量。
农田灌溉中的节水新技术

农田灌溉中的节水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是确保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传统的灌溉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节水灌溉新技术应运而生。
一、滴灌技术滴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它通过滴头将水一滴一滴地、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这种灌溉方式的优点非常多。
滴灌能够精确地控制水量。
它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将适量的水直接送到作物根系最需要的地方,大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损失。
例如在干旱地区种植葡萄,滴灌系统可以确保每一株葡萄树都能得到合适的水量,既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果实发育,也不会因为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积水和养分流失。
滴灌可以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肥一体化。
在滴灌系统中加入可溶性肥料,肥料随着水滴一起进入土壤,被植物根系吸收。
这样不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浪费,还节省了施肥的人力成本。
而且,滴灌还能适应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
无论是山区的梯田还是平原的沙地,只要合理布局滴灌管道,都能实现有效的灌溉。
二、微喷灌技术微喷灌是介于喷灌和滴灌之间的一种灌溉方式。
它通过微喷头将水以细小的水流或雾状喷洒到作物和地面上。
微喷灌的喷头有多种类型,有的可以调节喷洒的角度和范围,有的可以控制喷洒的水量。
微喷灌的节水效果也很显著。
一方面,微喷灌的喷洒范围比较集中,不像传统的大水漫灌那样会使大量的水流失到不需要灌溉的区域。
在种植花卉的温室中,使用微喷灌可以准确地为每一盆花卉提供水分,避免了水溅到过道等不需要水的地方。
另一方面,微喷灌的雾状或小水流喷洒方式,能够增加空气湿度。
这对于一些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的作物,如某些热带水果的种植非常有利。
微喷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田间的小气候,降低温度,减少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三、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是将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灌溉方式。
在地膜覆盖的农田中,将滴灌管道铺设在地膜下面。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地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土壤中的水分在上升到地膜表面时被阻挡,只能通过滴灌提供的水滴来补充作物根系的需求。
水肥一体化(滴灌)详细全解!

⽔肥⼀体化(滴灌)详细全解!⽔肥⼀体化(滴灌)详细全解!1、什么是⽔肥⼀体化技术?答:狭义来讲,就是通过灌溉系统施肥,作物在吸收⽔分的同时吸收养分。
通常与灌溉同时进⾏的施肥,是在压⼒作⽤下,将肥料溶液注⼊灌溉输⽔管道⽽实现的。
溶有肥料的灌溉⽔,通过灌⽔器(喷头、微喷头和滴头等),将肥液喷洒到作物上或滴⼊根区。
⼴义讲,就是把肥料溶解后施⽤,包含淋施、浇施、喷施、管道施⽤等。
2、⽔肥⼀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植物有两张"嘴巴",根系是它的⼤嘴巴,叶⽚是⼩嘴巴。
⼤量的营养元素是通过根系吸收的。
叶⾯喷肥只能起补充作⽤。
我们施到⼟壤的肥料怎样才能到达植物的嘴边呢?通常有两个过程。
⼀个叫扩散过程。
肥料溶解后进⼊⼟壤溶液,靠近根表的养分被吸收,浓度降低,远离根表的⼟壤溶液浓度相对较⾼,结果产⽣扩散,养分向低浓度的根表移动,最后被吸收。
另⼀个过程叫质流。
植物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叶⽚⽓孔张开,进⾏蒸腾作⽤(这是植物的⽣理现象),导致⽔分损失。
根系必须源源不断地吸收⽔分供叶⽚蒸腾耗⽔。
靠近根系的⽔分被吸收了,远处的⽔就会流向根表,溶解于⽔中的养分也跟着到达根表,从⽽被根系吸收。
因此,肥料⼀定要溶解才能被吸收,不溶解的肥料植物"吃不到",是⽆效的。
在实践中就要求灌溉和施肥同时进⾏(或叫⽔肥⼀体化管理),这样施⼊⼟壤的肥料被充分吸收,肥料利⽤率⼤幅度提⾼。
3、常⽤的⽔肥⼀体化措施有哪些?答:⽔肥⼀体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把肥料先溶解。
然后通过多种⽅式施⽤。
如叶⾯喷施、挑担淋施和浇施、拖管淋施、喷灌施⽤、微喷灌施⽤(南⽅最普及⽔带喷施)、滴灌施⽤、树⼲注射施⽤等。
其中滴灌施⽤由于延长了施肥时间,效果最好,最节省肥料。
4.滴灌施肥有哪些优点?答:滴灌施肥是⼀种精确施肥法,只施在根部,显著提⾼肥料利⽤率,与常规施肥相⽐,可节省肥料⽤量30—50%以上;⼤量节省施肥劳⼒,⽐传统施肥⽅法节省90%以上。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同时,化肥的过度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因此,水肥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以及它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定义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将灌溉和施肥两个农业生产环节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实现水肥的合理配比和精确供应,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水资源和化肥的浪费,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原理1. 精确供水: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如滴灌、微喷灌等,可以精确控制每一株农作物的水分供应。
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和作物需水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灌溉水量,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水分不足的问题。
2. 精确施肥:通过施肥系统中的监测装置和自动控制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量。
根据监测结果,准确配比肥料种类和用量,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避免了浪费和过度施肥造成的污染。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1. 农作物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精确供水和施肥,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水量和养分需要,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水资源节约: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通过精确供水,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的浪费问题,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而且,通过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化肥对地下水和水体的污染,保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环境保护: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显著。
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农药的残留,可以降低对土壤、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此外,精确供水和施肥也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
太有用了!葡萄园滴灌系统的搭架及预算

太有用了!葡萄园滴灌系统的搭架及预算葡萄园滴灌系统的搭架及预算滴灌是迄今为止农业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但因价格较高,一度被称作“昂贵技术”,现在用的比较广泛的还是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中(葡萄、柑橘、香蕉等)。
滴灌系统的优点节水,相比大水漫灌可节约用水50%以上;节省人工,省去修池埂和浇水看护人工;水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小,避免了土壤板结;可实现水肥一体化,节省肥料,施肥速度快;减少病害传播,特别是水传病害的传播;对地温影响小,避免早期大水漫灌降低地温的影响;不受地形限制等。
滴灌系统示意图首先将主管道连接水泵或蓄水池出水管,再根据地势及分流需要,将主管道通过弯头、三通、直接、球阀等引入施肥器,然后连接过滤器,最后连接主管道和滴灌带。
滴灌系统的基本结构1.水泵或自压水源:水泵维护费用较高,需要经常更换;自压水源即在高处修建蓄水池,利用水势差提供自流动力,一般水势差达到1米即可。
2.采用1寸及更粗PE管作为主管道或分管道,不同规格管材可通过变径三通相连;如采用硬管也可将主管道埋于地下(冻土层以下)防止老化。
3.滴灌管:灌管有多种规格,壁厚从0.2 毫米至1.2 毫米。
所有滴灌管都加有抗老化材料,在没有机械损伤的情况下,厚壁和薄壁滴灌管的使用寿命是一样的。
考虑成本因素建议使用薄壁滴灌管。
木马推荐在葡萄园中采用内嵌贴片式滴灌带或内镶贴条滴灌带。
4.接头:通过弯头、三通等连接主管道,主管道末端用堵头封闭或用球阀封闭,作为冬季的放水口;通过主管道与滴灌带接头连接滴灌带,根据管带性质自行选择配套的接头,连接前先用开孔器对主管道开孔,再将接头插入并拧紧螺栓。
(1)过滤器:市面主要有网式过滤器和叠片式过滤器,区别主要在于过滤内心,叠片式过滤器过滤效果好,使用年限长,易于清洗,但成本稍高,安装时自行选择。
(2)施肥器:推荐使用经济实用型的文丘里施肥器,利用水流的压力差自行吸肥,只要安装合理,使用效果很好,且成本低廉。
现代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滴灌技术是一种现代高效的灌溉方式,在农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滴灌技术的原理滴灌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专门的滴灌设备,将水以小流量、缓慢而精准的方式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它借助于滴头,这些滴头能够将来自主管道的水以点滴的形式释放出来。
滴灌系统中的水源一般来自于储水设施或者直接连接到供水网络。
水流经过过滤器去除杂质后,再通过压力调节装置保持合适的压力,这样就能保证每个滴头都能均匀地滴水。
这种精准的灌溉方式与传统的漫灌、喷灌有着很大的区别。
漫灌是将大量的水一次性浇灌到田地里,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可能导致土壤积水、养分流失等问题。
喷灌虽然比漫灌有所进步,但仍然会有部分水在喷洒过程中因蒸发等因素而损失。
而滴灌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的无效损耗。
二、滴灌技术在不同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蔬菜种植在蔬菜种植中,滴灌技术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种植西红柿时,滴灌系统可以根据西红柿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进行精准灌溉。
在幼苗期,西红柿需要较少的水分,滴灌系统可以调整滴头的滴水量,使土壤保持适度的湿润,既满足幼苗生长需求,又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导致根部病害。
在结果期,西红柿对水分的需求增大,此时可以适当增加滴灌的水量和频率。
而且,滴灌还可以与施肥相结合,将肥料溶解在滴灌水中,实现水肥一体化。
这样,蔬菜能够及时、均衡地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生菜等叶菜类蔬菜也同样受益于滴灌技术,滴灌能够保持叶片的干爽,减少叶部病害的发生,并且能使生菜生长得更加鲜嫩。
果树种植对于果树而言,滴灌技术更是具有诸多优势。
以苹果树为例,其根系发达且分布较深。
滴灌系统能够将水直接送到果树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
在春季果树萌芽期,适量的滴灌能够促使果树顺利发芽,为后续的开花结果奠定基础。
在果实膨大期,充足而精准的水分供应有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使果实更大、口感更好。
而且,果树种植区域往往地形复杂,滴灌系统可以根据地形进行灵活布局,不受地形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远市葡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摘要介绍招远市葡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其实施效果,以为当地葡萄高产节本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葡萄;滴灌;水肥一体化;山东招远
招远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地处东经120°09′~120°38′,北纬37°05′~37°33′,东西最大横距28 km,南北最大纵距51 km,总面积1 433 km2。
东邻栖霞,西靠莱州,南与莱西、莱阳接壤,北与龙口市为邻,西北濒邻渤海,海岸线长13.5 km。
辖14处镇(办)724个自然村。
招远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偏高,西北部和东南部偏低,东南部有河谷洼地,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其余为丘陵。
全市丘陵、山地、平原、洼地占地面积比分别为38.4%、32.9%、22.9%、5.8%。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丘1 295座,其中以东北部的罗山最高,海拔759 m,占地总面积18.8 km2,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和花岗岩构成。
全市总面积1 433 km2,耕地面积4.53万hm2,果园面积2.67万hm2。
全市辖14处镇(街道、区)724个自然村,总人口5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5万人,占总人口的82.47%。
全市农机总动力54万kW,水库塘坝1 432座。
截至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6.4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368元。
全市常年粮食总产29万t,花生6.5万t,果品40万t,有农业龙头企业20家。
招远市地处丘陵山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十年九旱是该市主要气候特征,全市年均降雨600 mm左右,干旱年份不足300 mm,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域之一,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自然降水量与作物需求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供求矛盾。
由于丘陵山区地势较高,境内基本无客水流入,全市160条季节河,每年汛期流入渤海、黄海水量达8 000万m3,未得到有效利用,其余时间基本是干枯断流。
地下水资源不足,主要靠降水补给。
全市水库塘坝常年地上蓄水1.75亿m3。
近几年,由于连续干旱,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500 mm左右,比常年减少近100 mm,地表蓄水显著减少,平均只有6 800万m3,2001年仅有1 427万m3,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3.4 m,严重干旱时水位下降超过2 m,可供水量只有3 000万m3,不足常年的1/2。
干旱已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灾害。
同时由于属丘陵山区,旱地面积大,土地发育差,土壤蓄保能力低,加上粗放灌溉和盲目施肥,造成水肥资源浪费严重。
招远市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这些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1-3]。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整地改土,节水工程建设,推广旱作技术措施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1 招远市葡萄示范区面积、灌溉施肥方案
1.1 实施概况
招远市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共实施160 hm2,其中罗峰办事处的石门孟家村66.67 hm2、阜山镇北涝泊村40 hm2、辛庄镇湖汪村53.33 hm2,由核心示范区和示范推广区组成,核心示范区设在罗峰办事处的石门孟家村,石门孟家村是绿色食品基地,葡萄园处在丘陵山区,主要品种是鲜食葡萄,品种为红提,种植密度1 650株/hm2。
地貌类型为丘陵,土壤类型为棕壤,质地多为中壤土,土体厚度较浅。
田间持水量:0~20 cm为23%,20~40 cm为22%。
土壤容重(0~20 cm)为1.3 g/cm3。
罗峰办事处的石门孟家村的66.67 hm2葡萄园(其中核心示范区26.67 hm2),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轮灌管理。
共分10区12组40条支管,每个灌区可单独或同时灌水,每个灌区2~8 hm2面积不等,由电脑按预定灌水量和土壤墒情控制各灌区的灌水时间。
在首部过滤系统前安装1 W 2.5-12型加肥泵和1 000 L容量的贮肥罐等施肥设施,注肥泵压力12个大气压,泵流量为2.5 m3/h,电机功率3 kW。
滴灌主管道ф110 mm,支管ф75、ф63、ф50、ф40、ф32 mm等,毛管管径16 mm,滴头间距30 cm,首部电机功率30 kW,出口水流量60 m3/h,出水口压力4个大气压,计划湿润深度50 cm,灌水定额20 m3。
示范推广区在阜山镇北涝泊村实施40 hm2、辛庄镇湖汪村53.33 hm2。
阜山镇北涝泊村是苹果和葡萄园生产基地,葡萄主要是鲜食葡萄,品种红提,种植密度1 800株/hm2。
地貌类型为沿河平地,土壤类型为棕壤,质地多为中壤土,土体厚度60 cm以上。
0~20 cm的田间持水量为25%,20~40 cm的田间持水量为24%。
辛庄镇湖汪村地貌类型为平原洼地,土壤类型为棕壤,质地多为中壤土,土体厚度100 cm以上。
0~23 cm的田间持水量为25%,20~40 cm的田间持水量为25%。
示范区推广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电力资源充沛,满足用电要求。
项目区铺设高压塑料管1.45万m,PE管道7.0万m,滴灌管45万m,安装过滤器5台套,闸阀水表400套。
配250QJ 200-120/5潜水电泵2台,管理房2座。
实际控制面积46.67 hm2,根据地形、水源、作物分布及毛管布置进行干、支管布置,支管两侧分水。
滴头流量4 L/h,滴头间距50 cm,外径为16 mm的内嵌迷宫式滴灌管。
按作物行向布置滴灌管,每行葡萄布置1条滴灌管,滴灌管长度在满足均匀度的情况下,最大铺设长度54 m。
1.2 葡萄灌溉施肥制度
在充分了解示范区土壤条件、生产水平、施肥习惯、供水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作物需水、需肥生理特性和目标产量,确定灌溉制度(灌水定额、一次灌水时间、灌水周期、灌水次数及灌溉定额)和施肥制度(施肥时间、次数、数量、配比等),配合其他保水(覆盖、化学抗旱剂、增施有机肥等)、田间管理(划锄、喷药、疏果)措施,制定示范区葡萄生产技术规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