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习作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作文优质教案民风民俗部编版

六年级(下)作文优质教案民风民俗部编版

民风民俗写好看图作文【习作要求】通过看图作文课的训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拓展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能够表达图意。

2对图中画面背后的含义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由静生动,并且想象联想要合理。

3在理解、联想、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有序的表达。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悟出寓意,能够想象并表达【教学难点】能够由图意联系实际,以小见大【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引导法、游戏法教具:老鹰,小鸡头饰【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0分钟)评讲上次作文二、新课进行中(20分钟)1、导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看漫画,做游戏,因为这既给我们带来快乐又能增长知识。

2、新课:请翻到课本72页看着一幅图。

(1)自己看(2)互相交流(3)每组代表发言3、引导: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说明大家看懂了图意。

但光看懂图意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深层的意思,就是图画背后的意思,那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

要达到这点,就要学会联想,把静态的图看成动态的,让图能动会说话。

下面通过表演来达到以上目的。

4、几个小朋友进行表演,老师指导。

边演边说:周围的环境怎样?蓝天白云;这群雁去干么;心情怎样;他们怎样飞;特别是离群的小雁它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他相去干什么,心理怎样想的;什么时候老鹰来了,老鹰长的什么样,为什么要向小鹰扑来,当时老鹰,小鹰的动作,神态,心理(如:眼睛,翅膀,羽毛等)是怎样的,群雁怎样知道小雁遇险了,怎样救小雁的,小雁被救后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神态怎样,明白了什么。

5、习作营养餐:(出示词语货架)雁阵飞翔贪玩凶猛逃跑惊叫呼救群攻围攻打败救助尖爪撕咬搏斗挣扎脱险悔改认错展翅飞翔心慌意乱惊慌失措团队合作三、用词语货架上的词把故事说一遍(10分钟)四、课间休息(5分钟)五、习作导航1、课本73页《病文诊断室》(5分钟)对照自己的演练和理解,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不足之处。

2、习作指导(10分钟)开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群雁:飞翔(略),救小雁(详)中间小雁:离群遇险脱险(怎样叫,怎样飞,怎样想)老鹰:抓小雁逃跑(羽毛,动作,神态)结尾:小雁和群雁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七、点评习作:1、分享成功与亮点 2看谁在词语百花园中采词多十一、学写日记——掌握格式内容清楚【习作要求】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人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

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民风民俗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就如何编写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掌握围绕民风民俗展开的常见话题;掌握如何写一篇民风民俗类作文,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1、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简短的民俗文化课。

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可以请家乡的文化志愿者来授课。

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常见的民风民俗话题,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或者传统婚礼、祭祀、民间故事等等。

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角度和思路,提供素材和模板。

可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进行学生的文艺鉴赏和文化参与。

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介绍阅读优秀民俗作品的经验,让学生发掘作品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可以为掌握语言规范性提供素材和思路。

典型的写作技巧包括丰富情感、运用比喻、将感情与个人经历结合起来等。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缕清文化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让学生懂得公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习俗,提高文化的融通性。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和授课,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意义和发展历程等,并介绍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讨论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谈论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构建一个民俗音乐、戏曲等各式文学活动,展示传统文化。

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全班范围内或小组之间展开。

3、实践法运用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或传统制作手工艺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万福小学赖秋芬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重点难点用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把内容说清楚、写清楚。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习作要求。

1.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民风: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民俗:一个民俗的风俗习惯。

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来了解本次习作的内容: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还可以写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要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写。

师:习作要求我们什么:一是――,二是――,三是――最后要――本次习作老师要求同学们选取你最熟悉的内容来写。

2、先来回忆本组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先来说一说从本组《北京的春节》和《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两篇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以及作者都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

(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引导着重回忆《北京的春节》。

二、打开思路,寻找素材。

1.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2、举例春节:春节的时间?准备工作?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有什么活动?(扫尘、贴对联、贴福字、祭祖)除夕夜是怎样辞旧迎新的?(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炮竹、守岁)初一?(拜年、迎财神、讨压岁钱)师引导:你们说的老师已经猜到了,但是写作文可不能记流水帐一样,高年级作文要求要具体、形象、最好加一点个人感受。

(指扫尘、贴对联、贴福字、祭祖)请同学们用联词语把它连起来――贴对联红红火火,对联的内容是什么?说一说。

这几个习俗选一个来详细说,如祭祖:莲藕寓意是香火不断,苹果-平平安安,枣子-早生贵子,甘蔗――生活水平节节高,葱――聪明,蒜――会算,芹――芹菜。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以下是针对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的教案内容:
-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风俗习惯,以及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家乡风俗习惯。

然后,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你们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吗?。

2. 阅读范文,分析写作技巧。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关于家乡风俗习惯的优秀作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组织讨论,激发思维。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家乡的一个特别风俗习惯,并讨论这个风俗习惯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4. 开始写作,指导思路。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指导,例如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等。

同时,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5. 互相修改,提高质量。

学生完成初稿后,可以进行互相修改和润
色,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最后,老师可以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习作教案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

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

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激发写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
要写的内容。

A节日
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风俗,或者有着纪念意义。

谁知道在我们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B民居
你了解的有特色的民居有:
客家的围屋,傣族的竹楼,皖南的民居北京的四合院土家的吊脚楼蒙古的蒙古包
C你了解的民族有:
广西的壮族,新疆的维吾尔族,西藏的藏族,D你了解各地的民族艺术有:
安徽的黄梅戏,四川的川剧和变脸,北京的京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山歌,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一抓住重点课文,以《老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就是北京人的节日民俗。

详略的写法
二《各具特色的民居》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说明。

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如:
列数字、打比方等,让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可感。

以后
我在写说明文的时候,也要把这些说明方法用上呢!
三《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1.指导学生构思。

指导学生选好材料,如何开头、过渡、结尾,确定好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抓住要点,写具体,写生动。

3.确定略写的部分,做到详略得当。

要指导小朋友观察和体验节日的民俗特点的具体方法。

4怎么样观察和体验节日的民俗特点,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有什么样的活动。

(2).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民俗活动的场面和事件的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

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

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6.要注意自己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7.要提示学生写节日民俗的具体方法
在写传统节日民俗的事情时,一般涉及到的人比较多,因此还是注意场面的描写,一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

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写节日民俗就要体验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就要描写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写节日活动最重要的是事要写好事情细节,写细节应该写出生活的情趣。

五下水文
东坑“卖身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我们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

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为了庆祝节日的到来,我镇在开幕活动中举行了一系列表演巡游节目.有石排的醒狮表演,樟木头的麒麟队,还有出色的杂技团表演等等,在几十支特色方队巡游中,有苗寨、维寨、彝族等服饰鲜艳、特色迥异的民族舞蹈,有滑稽可笑的小丑高跷特技表演……惊险精彩的转碟、登人等杂技绝活让人禁不住摒住了呼吸,小演员们气定神闲的吴川飘色表演让人
大开眼界,麒麟、醒狮狂舞,更是把喜庆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卖身节的开幕式结束后,泼水活动正式开始.大街上,男男女女们穿着雨衣,手持水枪对射。

晶莹水花、纷飞四溅。

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股福水飞临而降。

没有人嗔怪,因为那水是“福运”的使者。

靓女们经常是福水集
聚的目标,而无处躲避。

辛劳的外来打工者们一年到头难得放松,这一天,大家就在厂门口展开射水激战,快乐随着水花一起溅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

整个东坑镇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人们不断泼水射水,呈现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找优点谈体会:
本文的小作者生动有趣地描写了东莞卖身节上的人的精神风貌。

场面描写,有开始,有结束,有局部,有全局,有场内,有场外,有场外,有具体,摹画生动,感情浓郁,详略得当。

文章的语言生动、明快、凝练、传神,极富有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简洁、亲切、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