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一中2017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试卷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试卷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试卷及答案一、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聆听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

其中,有一首曲唱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支曲唱的是谁?(4分)答案:这支曲唱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掌握。

曲中“金玉良缘”指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事,而“木石前盟”则是指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姻缘。

曲中“山中高士晶莹雪”暗指薛宝钗的高洁品质,而“世外仙姝寂寞林”则暗示林黛玉的孤独与才情。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 上林苑:古代帝王的园林。

C. 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D. 肃宗:皇帝的谥号。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肃宗是皇帝的庙号,而非谥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密自小失去父母,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他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B. 李密曾任蜀国的小官,国亡后,晋武帝征召他入仕,他未应命。

C. 李密在祖母病重时,接受了朋友的劝告,最终决定弃官回家。

D. 李密是晋朝的文学家,被时人称为“文章宗师”。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李密并未接受朋友的劝告,而是在祖母病重时,主动决定弃官回家。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我想要遵从皇上的命令去奔走效力,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顺从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答案:只是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山一样,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晨不能考虑晚上。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河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河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河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 学年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人文关心,而不是视觉盛宴。

实现人文关心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美道德涵养、塑造完好人品。

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心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门路,一个门路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 ,表现为一种有助于社会和睦的集体意识,能够叫“载道”。

另一个门路是个人的“怡悦情性” ,表现为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睦,人在超越现实限制中获取的精神自由,能够叫“畅神” 。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拥有人文关心的传统中国画家,其实不知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归入伦理范围,在提高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涵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给予自然对象以高风格的精神境地,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崇高的道德看法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一致同来,实现寓教于乐。

不论“载道” ,仍是“畅神” ,都表现中国文化的和睦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睦精神,素称“天人合一” 。

今世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文化的和睦精神归纳为三个和睦:人类与自然的和睦、个人与社会的和睦、自我心里的和睦。

他认为三个和睦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全部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

他说此刻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重点,也更费思索。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联合。

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特别敏感,这些工具能够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心里波涛,达到自但是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忧如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停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汲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好的写意美学系统,这一系统筑鉴于中国的哲学,受益于中国汉字反应的思想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睦的精神境地,表现崇高人品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集体精神的有序和睦为终极关心。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3)

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3)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7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审定:(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岳国文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周练(9.24)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周练(9.24)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第三次周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

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

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

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

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

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

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

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

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

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

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

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

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

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

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

“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和进行所谓的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大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我们要选择“有营养”的信息阅读。极简主义阅读,是一次“断舍离”运动,在阅读范围从大到小的取舍过程中,摒弃那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拯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曾有人做出“世界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为几十个字的故事,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多的名著。这是一件多么笨拙、愚昧的事情。浅浏览是知其然,深阅读则是知其所以然。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碎片化的浅显阅读让内涵和理性力量匮乏,只能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难以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选自2015年《中学生阅读》《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原文所论及的阅读方式一项是 A.运用手机不停地阅读和分享,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种新闻和服务资讯。

不停地点击和分享那些转来转去的唾手可得的各种吐槽或心灵鸡汤。 B.手机获取信息廉价而便捷,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可能有用要把好东西先存起

来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 C.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

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 D.“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阅读行为,导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

信息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让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碎片化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更能

让读者在“快”“轻”“浅”的阅读体验中,让阅读变得轻松有效。 B.与古人端坐书室、沐浴焚香而读的郑重其事相比,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可

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到阅读的随时随地化,但所获得的却是知识碎片。 C.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获取的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对人们知识

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 D.在作者看来,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知识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

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

大家都应足够重视,不要被碎片化阅读束缚,我们需要进行“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B.在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当进行阅读选择,从根本上

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C.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

意。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进行极简主义式深阅读。 D.“世界名著快读”,有害无益,虽说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

肤浅的,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摒弃浅阅读,倡导深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B.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C.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D.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

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策、令、玺书、教、谕等。 B.迟明,古代用于表示时辰的词语,意思是天亮的比较晚。古人最初是根据天

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各时辰各有其名,诸如平明、质明、平旦、旦明、食时、晡时、黄昏、人定等。 C.移,指调动官职,是平级调动。迁,也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

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左右,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指侍从,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句中“左右”同

意;现代汉语中,一般作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也可作实词讲,意思是支配,操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

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

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

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 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②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离亭燕 【宋】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词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对下阕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借江水东流来抒发愁情。比如李煜在《虞美人》中借“ , ”来抒发自己不尽的愁怅。 (2)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古今不变的离别之愁的一句是“ , ”。 (3)《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