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3. 寒湿痹阻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 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 喜热怕凉。
返回
(三)中医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 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 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 中称之为“足跟痛”。
病因病理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长期劳损使 足跟部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如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 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骨高压症和跟骨骨刺等。 这些跟骨周围不同组织发生的相应疾病,是形成跟痛症的 重要病因。
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由于劳累过度,腰脚伤 损,骨弱筋弛,加之高年之人,脾肾阳虚,肾精亏耗不足 以濡养筋骨,故发足跟疼痛。若起居失慎,露卧贪凉或久 居湿地,则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人,痹阻经络,血脉滞涩, 则发为痹之症。
2.跖腱膜炎: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而至于跖骨,是 足底较大的弹力腱膜。外伤、劳损及寒冷潮湿可引 起跖腱膜炎症,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患者常 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 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
3.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 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 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 表现。
概述Βιβλιοθήκη 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 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是中老年常见的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跟痛症是跟骨周围 不同的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跟痛症也常被称为足跟痛。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 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 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跟痛 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 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

《跟痛症》ppt课件

《跟痛症》ppt课件
《跟痛症》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跟痛症简介 • 跟痛症的治疗方法 • 跟痛症的预防与康复 • 跟痛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跟痛症简介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性 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 可能伴随周围软组织和骨骼的炎 症。
症状
患者通常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 休息后出现足跟部疼痛,行走时 疼痛加剧,随着活动增加,疼痛 可能减轻或消失。
穿着合适的鞋子
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避免 穿高跟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
坚持足部锻炼
通过进行足部肌肉锻炼,增强足部肌肉力量, 提高足部稳定性。
康复训练
足底肌肉锻炼
如踩网球、用脚趾捡起地上的 小物体等,有助于增强足底肌
肉力量。
跟腱拉伸
通过进行跟腱拉伸,缓解跟腱 紧张,减轻跟痛症状。
物理治疗
如超声波、按摩、冷热敷等, 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炎症消 退。
其他疗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疼痛 和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足部穴位和肌肉, 缓解疼痛和紧张。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负压作用,促进 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紧张。
03 跟痛症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
过重会使足部承受更大的压力,增加跟痛症 的风险。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适当的休息和变换姿势有助于减轻足部压力。
建议
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建议,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 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跟痛症领域 的科研进展。

足跟痛的症状与锻炼指导

足跟痛的症状与锻炼指导

足跟痛的症状与锻炼指导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它可以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足跟痛的症状各有不同,但大多数病人都会感受到疼痛、肿胀和不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足跟痛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锻炼来缓解和预防这种问题。

足跟痛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跟腱炎和足底筋膜炎。

跟腱炎是指跟腱周围的组织发炎,通常会导致足跟处的疼痛和肿胀。

足底筋膜炎则是指足底筋膜发炎,导致足底疼痛和僵硬感。

除此之外,足跟痛还可能是由于跟骨骨刺、跟骨骨折或跟腱撕裂等问题引起的。

对于足跟痛的治疗和锻炼,首先需要明确病因。

如果是由于过度使用或姿势不正确导致的足跟痛,那么适当的休息和改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

一种常见的锻炼方法是拉伸和加强足底肌肉和跟腱。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 足底肌肉拉伸:坐在椅子上,将脚放在另一只腿的大腿上。

用手抓住脚的前脚弓,轻轻向自己拉伸足底肌肉,保持15-30秒。

每天重复3-5次。

2. 跟腱拉伸:站在墙壁或栏杆旁边,将一只脚放在前面,另一只脚向后迈出一步。

将前腿的脚跟放在地面上,保持膝盖伸直,然后向前弯腰,直到感到跟腱被拉伸。

保持15-30秒,然后换脚重复。

每天重复3-5次。

3. 足底肌肉加强:可以用毛巾或小球来进行足底肌肉的加强。

将毛巾或小球放在地面上,用脚趾抓住并向自己拉动。

保持5-10秒,然后松开。

每天重复10-15次。

除了拉伸和加强足底肌肉和跟腱,还可以通过冷热敷和按摩来缓解足跟痛。

当感到疼痛时,可以用冰袋冷敷患处15-20分钟,每天重复2-3次。

在疼痛缓解后,可以使用热敷或热水泡脚来放松肌肉。

此外,使用按摩球或按摩器进行足部按摩也可以缓解疼痛和放松肌肉。

除了以上的锻炼和治疗方法,适当的鞋子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鞋子可以提供足弓支撑和减轻足部压力,从而减少足跟痛的发生。

建议选择具有足弓支撑和缓冲功能的鞋子,并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

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对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缓解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引起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一、原因分析1.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与脚尖骨头之间的组织带。

当这个组织带受到过度使用或损伤时,会导致发炎和肿胀,引起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的站立、走路或运动,特别是在不合适或过硬的鞋子中进行这些活动,会增加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2. 跟骨刺:跟骨刺指的是钙化物质在距离跟骨下方10~20毫米处形成小型尖刺。

这种情况通常与长时间慢性足底筋膜炎有关,可以通过X光检查来确诊。

3. 跟腱炎:跟腱是足跟连接到小腿肌肉的组织,它负责抬起并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

当这个组织受到过度使用、过度拉伸或损伤时,会引起疼痛和炎症。

4. 青少年跟腱骨性增生:青少年在骨骼发育期间,由于骨密度尚未完全形成,在足底筋膜接着骨髓处产生微小创伤,导致骨性增生。

5. 增重压力:体重过大会使足部承受更大的压力,造成足跟周围组织的疼痛和不适。

二、治疗方法1. 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并且要定期休息放松足部。

同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注意合理分配运动时间和强度,以减轻对足跟的冲击。

2. 使用合适的鞋子:选择一双具有良好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非常重要。

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应选择软底和合适大小的鞋款,以减少足部受力。

3. 热敷和冷敷治疗:在足跟疼痛发作时,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浸泡来缓解肌肉的紧绷感。

同时,冰敷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4.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牵引、拉伸等手法来放松足跟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物理治疗通常需要专业医生或理疗师指导和操作。

5. 足弓支撑:足弓支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佩戴足弓支撑器或定制的足弓垫片,可以改善足部压力分布,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减轻对足底筋膜和腱骨的负担。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一、足跟痛的检查
足跟痛的发病表现为脚跟底偏前内侧疼痛,起步时明显,活动后可减轻甚至完全缓解,发病原因多与活动量少,不规律运动和肥胖等相关。

检查通常包括查血尿酸是否异常。

基因检查以排除强趾性脊柱炎。

除此以外,还需要拍摄足的X平片,看看足根部有无骨质增生,疲劳骨折等。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做磁共振检查,了解跟腱和趾腱膜是否变形或断裂,以及根骨是否有水肿。

二、足跟痛的治疗
一趾腱膜炎可通过康复训练、冲击波治疗、足垫支撑和夜间夹板等进行治疗,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拉伸训练和穿支撑性好的鞋,另外还可遵医嘱服用一些镇痛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仅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二跟腱炎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或局部使用镇痛药,做拉伸训练来治疗,通过理疗、休息、减轻体重来缓解。

如果炎症持续,一旦引发局部跟腱钙化则需要手术治疗。

三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还可使用足电减轻趾腱膜的受力,促进损伤的恢复。

四是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推荐保守治疗,如休息、局部热敷、穿带跟且有鞋带的宽松鞋子,避免剧烈活动,以及局部外用消炎镇痛药膏,条件允许可穿无后鞋帮的鞋子来缓解局部
的压力。

五如症状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方法行到缓解或疼痛症状较重时,一般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六对于极其严重的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封闭治疗,镇痛效果不错,但复发率也较高。

另外,不宜多次注射,因为封闭所含激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趾腱膜断裂。

七平时穿带一点跟的鞋,内里稍软,避免经常性刺激,同时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剧烈活动。

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它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这种疼痛可能会在早晨起床时尤为严重,也可能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剧。

造成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跟腱炎、跟骨刺、跖筋膜炎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跟腱炎引起的足跟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自我护理的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冰敷来减轻疼痛和炎症。

此外,可以尝试使用足弓支撑或者跟垫来减轻对跟腱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另外,适当休息和避免过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症状持续,建议尽快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建议。

其次,针对跟骨刺引起的足跟痛,物理治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按摩、牵拉和热敷来减轻疼痛,并帮助加速康复。

此外,一些特定的运动和伸展动作也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增强足部肌肉和韧带的灵活性。

最后,对于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一些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

此外,一些局部药膏也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除此之外,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选择,比如足底筋膜切除术等。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预防也非常重要,比如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保持适当的体重等都可以帮助预防足跟痛的发生。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足部,远离足跟痛的困扰。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示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诊断:
其主要表示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足跟痛。

步履困难。

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二、治疗措施:
要想杜绝跟痛症的发生,根痛症的患者尤其要平常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要穿软底鞋,尽量不要长时间走路,如果疼痛长期不能缓解,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按摩膏,听朋友介绍有一阵种叫京珠堂八妙膏的,疗效独特,奇效很快。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
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腱炎、跟骨周围滑囊炎
手术技术
1.通常采用单纯后外侧或后外及后内侧的联合切口 ,注意避开保护腓肠神经。 2.切除跟骨后滑囊,显露所有的骨赘。 3.切除跟骨后上突,保留距下关节和跟腱止点的完 整性。 4.用骨锉将跟骨后缘修整光滑,必要时需要使用锚 定将跟腱固定于骨面。 5.如跟腱炎和钙化同时存在,则可能需要做踇长屈 肌腱转位,旨在加强跟腱强度,并改善血运。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临床表现与诊断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
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踝管综合征诊断标准
跟骨结界周围炎症诊断标准
足跟脂肪垫炎诊断标准
辅助检查
治疗
足底腱膜炎的治疗
• • • • •
• •
保守治疗 止痛(药物、局封等) 跟腱、跖腱膜牵拉锻炼 足踝矫形器具(夜间靴、硅胶跟骨垫等) 局部制动 体外冲击波疗法 手术治疗 跟骨底面骨刺切除术 足底跖腱膜松解术
跟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 跖腱膜起自跟骨,由三部分组成。其 外侧部起于跟骨结节外侧突,止于第 五跖骨基底部。内侧部菲薄,覆盖于 踇展肌的深面。临床上跖腱膜通常是 指中央部,起自跟骨内侧结节,向远 端扩展至5个跖趾关节下形成束带,并 止于近节趾骨基底的骨膜。
概述
病理学致病机制病理学Fra bibliotek理学病理学
跟骨结节骨刺致病机制
图示Haglund畸形,跟骨后滑囊位于跟骨 后上隆突与跟腱之间,皮下滑囊(跟腱后 滑囊)位于跟腱与皮肤之间。
• 增大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止点处的纤维相 撞击,造成对骨性隆突与跟腱纤维的激惹 。引起止点性跟腱炎、跟骨后滑囊炎、跟 腱后滑囊炎。 • 以上情况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复合 存在。
病理学

足底外侧神经从胫神经分出后,大约在踝管 末端的下方分出第一神经支分支。此支支配跟骨 内侧结节估摸、跖长韧带、小趾展肌和屈趾短肌 。当此神经支从足的内侧由踇展肌和跖方肌内侧 头深部筋膜间穿过时,从垂直方向变为水平方向 向外行走到达小趾展肌,此时易受卡压。(踇展 肌深筋膜与足底方肌中后部之间)。另一受卡压 部位在该神经穿过内侧结节时,跖腱膜起点炎症 、屈趾短肌起点炎症、骨质增生都可使神经受到 压迫卡压于跖长韧带。
33
手术技术
1.沿足跟内侧做斜形切口。 2.寻找探查并保护跟内侧神经的感觉支。 3.如果跟内侧神经在通过筋膜处有卡压,应予以显 露和松解。 4.在起点处切断跖腱膜的内侧1/2-1/3。 5.牵开肌肉后以小型咬骨钳去除骨赘。 6.分离切断踇展肌的深筋膜和跖方肌内侧筋膜,以 便松解行经此处外侧的小趾展肌神经。
踝管综合征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其他治疗方法
总结
几个注意点(足踝外科学)
• 足底腱膜切断时要切除内侧35%-50%,完 全切断会导致外侧柱不稳(减少25%的足 跟稳定力量),行走无力,跟骰关节疼痛。 • 多数人推荐同时行内侧跖筋膜部分切断+足 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松解+骨刺切除。 • 跟骨减压时尽量自外侧向内侧钻孔,用直 径3.0-3.5mm的骨针穿透2层皮质,共6-8个 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