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蜀鄙二僧练习(无答案)鄂教版

合集下载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及答案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及答案(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积累·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盘盂(yú)探汤(tāng)诣(zhǐ)王侮辱(rǔ)B、更(gēng)鸣溉(gài)汲云鬓(bìn)束缚(fù)C、酒酣(hān)燕(yān)山金柝(tuò)湮(yān)没D、赏赐(cì)可汗(hàn)朔(shuò)气墙圮(pǐ)2、下面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这里指热水。

B、孰为汝多知乎?知:智慧。

C、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

D、阅十余岁。

阅:读书。

3、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鸠曰:“子将安之?” 安,安家。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凭借。

C、但知其一。

但:只。

D、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徒:只、仅。

4、下面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吏二/缚一人/诣王。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根据提示,用合适的语句回答。

(8分)⑴《木兰诗》中描写边塞苦寒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画眉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自由的美好。

⑶最能表明《河中石兽》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形容白雪纷纷的情景的,除此外,还有一个句子也是形容这种情景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一)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一)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一)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0分)1.见两小儿biàn()斗2.酒hān()3.俄而雪zhòu()4.令康伯捉yùn()斗5.且著rú()6.guǎ()人反取病焉7.家无井而出gài jí()()8.lì()二fù()一人诣王。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28分)1.问其故.()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乡人皆恶.我鸣()4.子.将安之()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6.丁氏对.曰()7.齐之习.辞者也()8.吏二缚一人诣.王()9.坐.盗()10.叶徒.相似()11.俄而..雪骤()12.诸儿竞.走取之()13.且著襦,寻.作复裈()14.家酷.贫()三、翻译句子(24分)1.孰为汝多知乎?2.子将安之?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缚者曷为者也?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7.取之信然。

8.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四、根据原文填空。

(12分)1.日初出沧沧凉凉,。

2.兄儿胡子曰:“。

”兄女曰:“。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五、阅读(26分)(一)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将东.(向东)徙B.子能更.(更换)鸣,可矣C.鸠曰:“子将安之.(它)?”D.鸠曰:“何.(什么)故?”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3分)(1)子将安.之()(2)我将东徙.()(3)犹.恶子之声()3.翻译句子。

(4分)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分)(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测试题一、完成下面1—8题。

1.根据文意与拼音在括号中填写常用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yū泥而不染,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xiè玩焉。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日星隐耀,();商旅不行,();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3.体会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仿写一句。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4.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中心突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写出下边这段话的中心句。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6.读文答题。

珍珠(黎巴嫩)纪伯伦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它又重又圆,我真苦恼。

”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子里没有痛苦。

我里里外外完整无缺,安然无恙。

”这时,正好一只螃蟹走过,他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好无缺的说道:“是的,你的确完整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蜀鄙二僧测试题及答案

蜀鄙二僧测试题及答案
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
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
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西蜀之去南海
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 ) 快去快回( )
(2)明年:越明年( ) 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
(一)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17.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1)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
今义:
(2)贫者语于富者曰

鄂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鄂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鄂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一、完成下面1—8题。

1.根据文意与拼音在括号中填写常用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yū泥而不染,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xiè玩焉。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日星隐耀,;商旅不行,;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3.体会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仿写一句。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4.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中心突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写出下边这段话的中心句。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6.读文答题。

珍珠黎巴嫩纪伯伦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它又重又圆,我真苦恼。

”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子里没有痛苦。

我里里外外完整无缺,安然无恙。

”这时,正好一只螃蟹走过,他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好无缺的说道:“是的,你的确完整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蜀鄙二僧精品学案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蜀鄙二僧精品学案鄂教版
4.展示单元一:全班展示,教师点评1、2题。
5.译读空间:可用“开火车”的方式翻译。先读后译,也可以是一读一译、击鼓传花、设置情境等。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为什么富和尚去不成南海,而穷和尚却能去成?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富和尚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但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并没有付诸行动,所以去不成。穷和尚不怕辛苦,有顽强的意志,坚持到底,最后成功了。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②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④吾欲之南海(打算,想)
⑤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雇)
⑥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3.朗读品鉴
根据右边活动方式朗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
1.初读课文:查阅字、词典,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通假字的读法(结合课文注释)。
2.结合课文注释或上下文完成1、2题。
3.听老师范读课文,试比较与自己原来的停顿有哪些不同,并注意改正。
目标测评与拓展延伸(50分)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1)给划线字注音(6分)
蜀之鄙有二僧(bǐ)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2)解释下列的多义词:(14)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提要勾玄卒章反刍
学习活动设计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第六单元检测题一、(4分)全卷书写分。

二、完成1——8题。

(28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盘盂.()东徙.()溉汲.()酒酣.()恶.()我鸣濠.()梁溯.()洄未晞.()焜.()黄水中坻.()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两小儿辩斗.()②不能更.鸣()③诣.王()④何坐.()⑤子何恃.而往()⑥道阻且右.()⑦得一人之使.()⑧贫者语.于富者曰()3.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说出其用法。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圣人非所与熙.也()()③焜黄华.叶衰()()④缚者曷.为者也()()4.指出下面代词所指代的人物。

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吾欲辱之.,何以也()③吾.一瓶一钵足矣()④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5.写出两句与“冬天”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6.诗词赏析。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①三节诗结构基本相同,内容也只有少数字有变化,这叫②这首诗往往会让我们想起琼瑶写的一首歌:7.默写。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②青青园中葵,。

,。

,。

,何时复西归?,。

8.参照注释理解文意,然后答题。

孟子少时,诵(背诵文章),其母方(正在)织。

孟子辍(chuò)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諠(xuán,遗忘同“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忘记),复得(又记起来了)。

其母引(拿起)刀裂(割断)其织,以此戒(警告)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也。

我们从故事中可得到如下启示:三、完成9——13题。

(10分)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一、完成下面1—8题。

1.根据文意与拼音在括号中填写常用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fán((___))。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___))yū泥而不染,zhuó((___))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___))xiè玩焉。

[每空0.5分]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___));日星隐耀,((___));商旅不行,((___));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感极而悲者矣。

[每空0.5分]3.体会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仿写一句。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2分]4.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中心突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分]5.写出下边这段话的中心句。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2分]6.读文答题。

珍珠(黎巴嫩)纪伯伦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它又重又圆,我真苦恼。

” 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子里没有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鄙二僧》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鄙bǐ: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shì: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

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

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bó: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到,及。

明年,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

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

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

著有《白鹤堂诗文集》。

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

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

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

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

”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

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2、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

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

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一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

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

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

二、文章脉络
本故事采用“顺叙”,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头1句):简说二和尚生活地区及经济状况。

第二层(下面对话):穷和尚想凭一路化缘走到南海,富和尚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可能。

第三层(“越明年”一句):第二年,穷和尚实现愿望回来了,富和尚表示惭愧。

第四层(最后两句):作者小结故事,提出问题,启发读者。

三、写作方法
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

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

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

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

而那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巴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

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

这段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

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参考译文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对那个穷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

”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地,富和尚没能去成,穷和尚却去成了。

人们树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练习解答】
一、物质条件很差的贫者把去南海的计划变成了现实,而物质条件优裕的富者,却空有其愿而未能实现。

这是因为贫僧虽贫,物质条件虽差,但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富者过于强调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虽然具有优裕的物质条件,最终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此题主要体现了“合作学习”、“独特感受”的精神,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道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故事与道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

三、略
四、1、鄙:边界
2、动词,告诉
3、动词,到、往
4、恃:凭借
5、表反问语气,难道
【类文品读】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人名),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缴,这里指系着丝绳的箭)而射之。

虽与之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也?曰:非然也。

1.对下面一句的解释和理解作判断,在括号里打上“×”或“√”:
⑴这句话是由两个判断句构成的。

()
⑵这句话可以译为: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专心学,是学不会的。

()
⑶“夫”读“f‘”,意思是“那”。

⑷“之”是助词,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2.对“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听弈秋传授技艺。

B、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在听在想弈秋的话。

C、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有弈秋在讲解给他听。

3.翻译:
为是其智弗若也?
4.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各是:
⑴使弈秋诲二人弈()
A、假使
B、出使
C、派
⑵思援弓缴而射之()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承接关系
C、连词,表修饰关系
⑶曰:非然也()
A、不认为对
B、不对
C、不是这样
5.与“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虽与之俱学
C、弗如之矣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⑴√⑵√⑶×⑷√2.A 3.难道这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4.⑴A⑵B⑶C 5.A 6.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意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