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祁县中学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分区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统一考试

部分区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统一考试

2014年秋高一(上)期末测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吕思勉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制度史》一书中,将古代中国史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下列反映“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 B.皇帝制与郡县制 C.分封制与郡县制 D.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开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时期是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3.“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皇甫铸“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祜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根据所学知识,给事中崔祜应任职于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5.识读下图,下列史事发生在图示历史事件期间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重庆开辟为通商口岸6.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与留守官兵一道,誓死保卫每寸国土,提出“万人一心,兵民一气,不计生死,共御倭夷”的口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

与上述历史情景直接相关的是A.《北京条约》的签订 B.三国干涉还辽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7.“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辛亥革命成果与以往历史上的变革“迥然不同”在于A.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B.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C.提出了较明确的革命纲领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8.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转折点,研究这一重大转折的史家常把五四前后的上海作为研究重点。

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附答案)

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附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B.财产C.信仰D.地域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郡县制B.实行“内外朝”制度C.实行分封制D.实行郡、国并行制度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描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唐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4.《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其中,“献”是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替否”是指大学士对皇帝所采取的意见措施持不同观点。

以上材料说明了:A.明代内阁大学士都是皇帝及太子的老师B.明代内阁首辅就是宰相C.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明代内阁权力大于皇权5.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6.“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谷。

2013-2014学年上 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2013-2014学年上 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4、《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6、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7、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尚书台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8、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2014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2014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调查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翻车B.高转筒车C.风力水车D.曲辕犁2.“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

”“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

”以上描述的是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冶金技术B.享负盛名的丝织技术C.技艺精湛的制瓷技术D.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都城中东西二市开始出现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文中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5.鸦片战争前白银兑换铜钱数如下表,造成表中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B.鸦片输入逐年增长,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铜钱贬值C.通商口岸开放后,外商以白银购物使银价高涨D.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花费大量白银购买外国机器6.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倡导的是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 D.婚姻自由7.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只交第二张卷子(选择题答题纸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80分)第Ⅰ卷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

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影响最大A.分封制B.宗法制C.等级制D.禅让制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建立三公九卿制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D.开创皇帝制度3.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

“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4.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5.北宋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公九卿制B.实行内外朝制度C.设立参知政事等副宰相D.实行三省六部制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这里说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19世纪八十年代,左宗棠收复的领土是A.香港B.台湾C.山东D.新疆9.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中说:“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5小题,总分70分)1.(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个人观念淡漠2.(2分)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儒、道、法、墨B.道、儒、法、墨C.儒、法、道、墨D.道、法、儒、墨3.(2分)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4.(2分)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5.(2分)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这实质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6.(2分)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

据此可知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7.(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8.(2分)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及答案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及答案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散漫自私意识 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 D.社会宗法观念2.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

比例增加说明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议事,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决定。

电视剧乙:徐州府爆发洪灾,内阁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明 B.汉、宋 C.汉、明 D.秦、唐4.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 B.清朝的军机处 C.宋朝的通判 D.唐朝的中书省5.“Democracy”是英文中的“民主”。

据研究,该词出自希腊古词。

民主政治正是古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推动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因不包括A.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 B.不断发展的工商经济C.严密完善的法律体系 D.连续不断的政治改革6.“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案)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罗马法十分残酷野蛮B. 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C.此法典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D.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7.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引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祁县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一卷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给牛喂汤圆,披红戴花,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C、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D、四川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2、白居易在诗中曾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这主要反映了此时A、农村祥和富足的生活B、农民不承担国家赋役C、农村中没有商业活动D、“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3、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大运河B、郑国渠C、都江堰D、赵州桥4、“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两幅图画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同等地位C、畜牲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D、农业、牧业、商业呈多元发展5、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A、空暇之余,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做冬天的衣物B、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C、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D、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6、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说明了①唐朝时的市有时间限制②唐朝时市坊分立③唐朝时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④唐朝时期商业繁荣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7、“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南宋临安城B、北宋开封城C、唐朝前期的长安城D、元朝泉州城8、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祁县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散漫自私意识 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 D.社会宗法观念2.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

比例增加说明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议事,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决定。

电视剧乙:徐州府爆发洪灾,内阁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明 B.汉、宋 C.汉、明 D.秦、唐4.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 B.清朝的军机处 C.宋朝的通判 D.唐朝的中书省5.“Democracy”是英文中的“民主”。

据研究,该词出自希腊古词。

民主政治正是古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推动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因不包括A.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 B.不断发展的工商经济C.严密完善的法律体系 D.连续不断的政治改革6.“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案)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罗马法十分残酷野蛮B. 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C.此法典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D.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7.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引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A.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B.美国独立战争C.英国“光荣革命”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8.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A.邦联制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D.三权分立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材料反映出德国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10.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

这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A.议会都是两院制 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 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11.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A.中英政治制度上的对立B.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C.中英意识形态分歧明显D.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对等12.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13.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14. 民国初年,一位日本记者写道:“无论如何,我对共和制的中国没有信心,因为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就其禀性气质来说,个个都是小暴君。

”该记者认为A.辛亥革命完全没有必要性 B.中国适合君主专制制度C.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中国专制传统深入骨髓15.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这头睡狮开始狂吼。

资产阶级为之奔走呼号;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曹宅;商人罢市歇业,国人拒买日货;工人罢工停产。

连那些封建以来的王公贵族都参与到抗议的队伍中来。

从上述现象看,五四运动应该属于什么性质A.社会主义运动 B.民族主义运动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自由主义运动16.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是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C.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18.【美联社莫斯科1917年11月7日电】今天(俄历10月25日)俄国政府在今年一年中第二次被推翻,这次革命的组织者是激进的布尔维克党A.在发达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B.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C.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典范19.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

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D.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20.《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A.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C.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 D.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22.香港大会堂旁边的皇后码头不算精美的建筑,它仅有的历史价值是从前港督赴港履新登岸宣誓的地方。

1953年因填海工程已拆过一次,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

当港府在2012年为了扩大填海,打算再次拆除皇后码头,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对。

年轻时可能在这里谈过恋爱;中环区的白领被上司责备或者奖赏,会到这里看海整理心情;也可能只是惨绿少年时代在这里毫无理由地发呆。

更多的是家人亲友结婚时,在码头合影留念……。

在拥挤的香港,码头这个角落始终宽阔地包容所有人。

在香港出生成长打拼的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看重香港是自己的家园。

拆掉码头,意味着拆掉他们深爱的集体记忆。

这表明A.港人对过去英国殖民者的留念 B.“港人治港”并没有真正实现C.“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稳定 D.港人对“自由港”的深深眷念2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政治协商制度24.2013年12月2日,《环球时报》报道称“美方建议遵守中国(划定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要求,日媒恼火指责盟友‘背弃’”。

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日关系上美国曾有过同样的“背弃”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动”的举动。

该举动是指A.“乒乓外交” B.基辛格访华公报的发表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25.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

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为自由制度创造赖以生存的政治社会环境。

“”基于这一战略思想,二战后美国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D.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26.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A.布雷顿森林体系 B.美国控制西欧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欧洲共同体27.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28. 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

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世界经济全区化的趋势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29.2001年“9•11事件”后,当时美国总统布什曾首次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

”它反映的实质意图是A.美国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B.美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C.美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 D.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30.2014年8月9日,美国一名白人警察威尔逊在弗格森市开枪打死18岁黑人布朗。

枪击案立即引发当地民众大规模抗议。

密苏里州大陪审团11月24日决定对威尔逊免予起诉,引发美国民众更多不满与骚乱。

弗格森事件折射出美国最突出的问题是A.种族歧视问题 B.贫富差距问题 C.枪支管理问题 D.司法公正问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31题23分,32题17分,共40分,)31.(23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