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校管理的人文环境

合集下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

更何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君堂中心小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文结合君堂中心小学的管理实践,从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人文环境行为文化建设一、君堂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的现状走进君堂中心小学,你会感觉到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因为我们知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孟母三迁”的典故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因此,为了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我们学校每天都有值勤的少先队员,给人第一印象是亲切,感受到学校的浓厚人文气息。

走入校内,你还会发现在绿树成荫的校道上,走着一群戴着“我是文明小使者”袖章的文明小使者,这也是我们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但是我校的特色,也充分展现了我校浓浓的人文精神。

学校宣传栏时刻更换的内容,向社会和家长宣传。

把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意在让我们天天看到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

学校还在楼梯、走廊上、过道上布置了我们的作品,名人名言,既美化了校园,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深受同学的喜欢。

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及名言,以及学生的各种作品,使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学校的比赛,不仅仅是为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也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文化氛围。

总之,日常卫生工作、一块块标语牌的安装、一期期黑板报的出刊、一件件小饰物的悬挂……无不凝结着我们建设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心血和汗水。

小学校园设计人文关怀理念

小学校园设计人文关怀理念

小学校园设计人文关怀理念
小学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小学校园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人文关怀理念,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首先,校园的布局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安全和便利。

校园道路要宽敞平坦,方便孩子们走路或骑车。

校园内应设置安全护栏和标志,让孩子们在校园内游玩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此外,校园内的建筑物和设施也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身高和体型,避免出现孩子们无法使用或操作的情况。

其次,校园的绿化和环境要注重人文关怀。

校园内应该有足够的绿植和树木,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游玩。

同时,校园内的环境要保持整洁和卫生,让孩子们学会爱护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再者,校园的建筑和装饰要注重人文关怀。

教室和活动室的设计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学习和活动需求,让他们在这里感到舒适和愉快。

校园内的装饰要注重教育和艺术,让孩子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校园的管理和服务要注重人文关怀。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孩子们的权益和安全。

同时,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服务,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让他们在学校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小学校园设计人文关怀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着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

我们希望通过人文关怀的设计,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里能够快乐成长,健康成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机构,应该在其教学和管理范畴内创造温馨、和谐和有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可以真正受到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是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育者的工作重点。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学校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学校将进一步增强其办学实力,提升教育品质,激励和保持教师的创新和活力,提高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质量。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质教育的定义之一。

学校既要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也要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这样才能形成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现代教育体系。

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文化体验、艺术实践和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感等人文素质。

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社会技能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另外,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学校教育既有现代知识教育,也要有学生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的全面教育,继承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把学生放在自然、社会和人的世界中,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成长、感悟学习、思考人生。

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要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深化,培养学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适应、融合、创新、发展的能力,这将是学生走向未来之路的关键。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学校在面对外界挑战和压力时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领先的办学优势。

学校办学具有局限性和时代性,校园文化建设是摆脱这些局限和时代性、形成优势的重要策略。

创造学校内部管理中的良好人文环境

创造学校内部管理中的良好人文环境

术性 。 师教育 的成功与失败往往系于 一个表情 、 教 一个 眼神 、

句话 、一举 手、一投足 之间,细微之 至。教 师劳动的特 点 包、无所不及。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 “ 没有规矩
决定 了 要做好教师工作 ,除 了 师本人 要有 良好的师德 , 教 广 外,教 师的工作还 需要具有一个 良好的人文环境 。然而,一
项规章制度,制定量化考核细则,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 去吸引人、感召人 、影响人。近几年 ,一大批年轻教师充实
优 、晋级 、竟聘 、奖惩乃 至工资待遇挂起勾来 ,形 成 了一种 到学校领 导班子里,走上学校管 理 岗位,成为 了学校管理 的
竞争上岗、 优胜劣汰、奖勤罚懒、适者生存的学校内部管理 生力军 年轻人年富力强、 思想解放. 办事果断. 具有魄力 机制。 使积极肯干、成绩突出的人受到极大鼓舞; 使偷奸滑 但 作为教育管理 者最需要的人 文素养 、 学识底 蕴 . 实践经 验, 懒、敷衍塞责的人受到强烈震动;使不学无术、滥竿充数的 却 正是年 轻人所 欠缺的。因此,学校管理 者,尤其是初走上 人深感难以再混下去,改变了 过去一些学校管理无序、赏罚 管 理岗位 的年 轻人 ,应 多学一点党的教育 方针 政策,多看 一
维普资讯
_ 田 ET C R敦HA F EL人 A EOCN 中 PP.E民 I H O’ H F 帅 E S
学 I 教 育 与 管 理 一 校 寸 F 日 垃 X j—
2nber 2006 N6 第2 0年 作则 , 率先 垂范,
然而,学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学校是培养创新精 处处做楷模。 在管理中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靠更新教 神和创新人才的场所。教师是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主体, 育观念, 肩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靠科学的教育方 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法和管理方法,靠好的为人,好的作风及勤奋进取的精神, 命.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正如人们所描绘的那样, 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而决不能靠手中的权力和由权力而 教师的工作是用语言在播种, 用汗水在浇灌,用心血在滋润 衍生的压力,使教师不是惧其权,而是服其人

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
的 多元 需 求 成为 学 校 工作 的聚 焦 点 , 到 全面 的关 注 。学 校在 受
【 】 设 和谐校 园五要 素》(中国教育报 2 0 年 3月 6 4( 键 ( ( 07
日. 留鑫文 ) 付
【 】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 大问题 解析》( 5 中共党
构建以人丈精神为基调的学校 管理制度, 要 体现 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 关键词】 学校管理制度; 人文性 在学校管理中, 制度管理是改变管理无 序状态和“ 头疼医头 、 脚疼医脚 ’ , 局面, 高 提 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有效途 径。 它有 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 一套 完整 的规章制度对 学校成员在 工作 、 习和 学 生活中必须遵 守的共 同行 为准 则作出的规
面开发人的潜能,以谋求人 的全面 自由发展 为最终 目的的管
理。
长期 以来,柳城中学积极推进学校 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学校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 依据党 的教育方针和 国家的政策法 规, 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 以人为本,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 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 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柳城中学特色的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 推动 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定 , 对师 生 的行 为 进 行 约束 、 范 和 激 励 , 可 规
处是俯拾不完 的美丽, 身心 自会有言说不“ 借山光以悦人性 , 假湖水 以静心情 ”在绿草如茵、 。 鸟语花香、 亭榭交错 、 山水相映 的校园环境里, 师生会潜移默化地 受到美的熏陶, 放飞美 的心 灵。 校园的物质环境则指校舍建筑 、 图书资料 、 仪器设备和其他
期)
就教育而言, 是人规定教育 , 而不是教育规定人 。 人为教育 “ 立法 ” 。为学应“ 立规 ”就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 、 , 以学生为本, 学 校制度就必须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朱兰称: 2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生 “l 学 是学校 的第一类消费者, 学校 教育 白‘ 品”是学校生存、 勺产 ‘ , 信誉 的决定性因素 , 因而学生德、 、 美、 智 体、 劳全面发展, 断提高 不

打造校园人文景观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打造校园人文景观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打造校园人文景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人文校园”建设是“固本铸魂”的工程,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行为,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人文、质量、精神、道德摆在了史无前例的地位。

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当今学校发展的核心。

为使我校更具鲜明的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发展氛围,我校积极投身于创建“人文校园”的时代潮流中,自学校创建“人文校园”以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校内资源,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服膺将军故居、雷锋中学”等历史,深入挖掘其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结合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历史,凝练了“问学悟思”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如管理准则、管理目标、育人特色、师德承诺等理念文化,岗位职责、制度建设等制度文化,学校校歌、校旗标志等标识文化。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读书明理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校风,“敬业爱生、勤学乐教”的教风,“勤学守纪、团结进取”的学风正逐渐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全校师生在“问学悟思”办学理念和“红色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的人文积淀得到了彰显,师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师生的灵感得到了激发、师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迪。

现就我校创建“人文校园”情况总结如下:一、打造人文环境,营造人文氛围我校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来抓。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人文校园”的领导,2011年10月我校召开专题会,制定了《兰村中学“人文校园”建设实施计划》。

为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实,成立了以校长郭培田为组长,学校行政人员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加强对营造人文环境的领导。

1.着力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紧紧围绕“问学悟思”的办学理念和“以红色文化引领师生成长”的办学特色,强化了人文校园的建设工作。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是每个学校都应该重视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建议。

一、引言: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和谐校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然而,许多学校存在着校园欺凌、学习压力大等问题,这些不良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责任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和谐的校园。

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教师应注重学生成长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一环,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和自卑感,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了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合理安排作业、考试和补课时间,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四、加强师生沟通,促进互相尊重和理解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

学校应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学生也应学会尊重并理解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规则,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艺术节、科技展、运动会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首要保障。

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造就人才的沃土

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造就人才的沃土

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造就人才的沃土【摘要】学校管理制度符合人性化原则,凸现人文特色;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让师生个性得到张扬。

【关键词】人性化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个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工程,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神圣园地。

园地里的这些幼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还要取决于幼苗生长园地的土壤肥沃程度。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证明人才的产生与他所处时代环境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唐朝社会文化高度繁荣,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诗人,留下“诗仙”“诗圣”那流光溢彩的华美诗章;古希腊活跃的思想文化土壤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文化巨匠;近代瑞士苏黎世中学,大学里宽松的人文环境,浓郁的科研气氛造就了一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神话流传至今;现代美国哈佛、麻省等大学浓厚的文化科学氛围培植出一批又一批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与此相反,欧洲中世纪宗教教会一统学校教育,钳制思想,扼杀科学,文化土壤一片贫瘠,科学的发展几乎一片空白;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十年浩劫,大中小学校园里充斥着极左思想,校园文化一片沙漠,结果带来的是一个损失惨重的人才断层。

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停滞甚至落后了几十年。

由此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土壤的培育。

要积极努力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造就人才的一方沃土。

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

一、学校管理制度符合人性化原则,凸现人文特色。

教育的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使教职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学校管理的人文环境
[摘要]师资管理是中小学校长对学校实施管理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抓“凝聚力工程”开始,从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宽容人四个方面,阐述了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和谐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势必成为每个学校的追求。

学校特色是学校顺应时代要求,注重个性发展的必然,是校长在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基础上独特的办学风格理念的反映,它体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理想、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动规范和发展目标之中。

独特的人文环境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此,我校在创建“以人为本,打造农村初中名校”的办学模式过程中,在狠抓教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和谐的人际环境的营造。

环境是围绕人存在的客观现实。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进行物质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换和沟通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联系。

学校人际环境是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师生员工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

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以柔为核心,用柔的方法,通过激励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以感情联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未见其人,先有其心”的效果。

学校系统的人际关系是多维度的,至少包括校长与班子成员、校长与教职员工、教职员工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等多个层面。

清溪初中曾是一所很有影响的省级示范初中,有令人称道的文化传统和很强的师资力量。

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教师之间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人心涣散。

如何把离散的人心重新凝聚起来,消除彼此隔阂,建立起教师群体内部协调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的首要工作是抓“凝聚力工程”,希望通过这一工作造就学校和谐的人际环境,提高学校群体的士气。

“凝聚力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宽容人。

在管理的诸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有巨大的能动性。

在学校内部,利用“凝聚力工程”的建设,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是校长优化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功。

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用人,是组织,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要深入了解每个教师的能力、知识、情感、品德、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以安排他们适当的工作,根据这些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条做法:
一、了解人——以诚待人,以心换心
古人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人和,即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此,学校党政领导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找人谈心上。

我们深入办公室、集体宿舍、课堂、家庭。

不仅个别谈,还适时召开老年教师、青年教师、退休教师、历届校长、学生干部等各种类型的座谈会。

对于一些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更是尊重他们、团结他们,采纳他们对于问题的独到见解。

通过对80%左右教师的接触和谈话,我们感到清溪初中教师群体是高质量的,是可以信赖的,大家共同的心愿是希望把清溪初中办好,要求学校能把教师往高处带。

对教师提到的有益办学建议以及比较集中的诸如领导班子问题、职称等问题,学校及时进行专题研究,尽力给予合理的处理和解决,使大家放心、舒心和宽心。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也因沟通得到了改善。

二、关心人——以情感人,凝聚人心
关心人是“凝聚力工程”的核心。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在物质、精神、事业和成就诸方面全方位的关心教师。

注意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理解教师,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

认真解决教职工呼声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共性问题。

例如,改进食堂管理,改善伙食问题;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等,切实为教工排忧解难。

对教职工做到情绪低落必问,同事纠纷必谈。

婚丧喜庆必访。

天灾人祸必帮。

例如,本校一名科学教师胡某某,中年丧妻,家有年迈的父母,孩子又正值上大学,是花费开销最大的时期,凭他一人的工资,上供父母,下供孩子读书,已不容易,“屋漏偏逢连夜雨”,关键时刻胡老师又因病卧倒在床。

校领导得知此事,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号召全校教师为他捐款捐物,领导带头,三番五次关心、探望,从根本上帮助胡老师解决问题,度过了难关。

通过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学校逐步构筑起一个温馨、宽松、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

三、激励人——用目标、事业和成就凝聚人
教师的精神需求,除了获得理解、信任外,更希望在事业上有建树和发展,他们有强烈的创造欲和成就欲,他们把能在一流的学校中当一流的教师看成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因而利用目标和成就的激励是学校凝聚力工程的重点。

2007年,我们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把学校办成校舍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思想端正、学生竞争力强、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社会评价好、能起示范作用的重点初中并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教
育,在各项工作中向这个目标靠拢.激励师生用实际行动来重振清溪初中的雄风。

我校根据有关规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如在各个学科教师中培养学科带头人,也注意培养年轻的接班人,做好传、帮、带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提倡教师之间教学质量竞争,班主任之间管理效果的竞争,并且对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除了以精神奖励为主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打破了分配的平均主义,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

另外,学校把公平引入学校管理。

如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工作,严格按标准来执行,不掺杂领导个人的情感因素,克服“大锅饭,老资格”的现象,克服评定中的不正之风,防止对领导干部宽、对教师严、对老教师宽、对青年教师严的倾向,力求做到职能相符。

通过评定职称来增加教师的紧迫感,奋发进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对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师破格提升,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容纳人——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
现在的老师,面对多变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对紧张沉重的工作环境,面对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因此,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领导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并帮助他们长善救失。

如本校的一位年轻的体育教师,体育课带领学生去爬山,因缺乏工作经验,管理不到位,导致发生火灾的严重后果。

事发后,我们学校对他进行了必要的处分的同时,还是予以理解,给他机会。

从那以后,这位教师工作加倍努力,以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

笔者虽算不上一个好领导。

但希望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好的领导。

笔者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致力于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

为教师服务,自觉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尽量朝着“以德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的方向努力,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让学校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中运转,让师生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中发展。

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清溪初中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如今,只要你一踏进我们的校园,就会感受到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就会被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所吸引。

作为校长,笔者在欣喜的同时,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韩岫岚.MBA管理学方法与艺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