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
二十四史经典名言

二十四史经典名言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2021高考满分作文素材:《二十四史》经典佳句_高考作文素材

2021高考满分作文素材:《二十四史》经典佳句1、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3、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4、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5、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名句精选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名句精选《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下面总结超过百句的《二十四史》经典名句供大家欣赏: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烁今!

《二十四史》中的至理名言,智慧之光,照古烁今!摘自《二十四史》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7.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12.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14.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15.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16.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17. 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18. 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19.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宋本纪》20.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徐勉传》21. 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22. 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元史·刘斌传》23.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二十四史经典语句加译文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名句摘抄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名句摘抄《二十四史》经典佳句名句摘抄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出处:《屈原贾生列传》大意: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本源。
人困顿时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劳苦疲倦致极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忧伤悲惨的时候,没有不呼爹喊娘的。
点评:中华民族有崇天敬祖的天命观,认为天能左右人间祸福,《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人对不可饶恕的罪行称为“天谴”。
中华民族对“孝”的强调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也由此有强烈的“家”的意识,所谓“家国天下”。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出处:《商君列传》大意:恃(shì)是依靠的意思。
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败亡。
点评: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德政,不崇尚暴力。
强暴者不能持久,终会灭亡。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出处:《孝文本纪》大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点评: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历来都是重农抑商。
农耕生活培养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和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
出处:《郦生陆贾列传》大意: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点评:生存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古代的老百姓只要能吃上饭,就能忍受很多盘剥。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出处:《秦本纪》大意: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主要来自于皇亲国戚的阻挠。
法律得不到执行,阻力来自于达官显贵,皇亲国戚。
点评:权贵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这也使得古人有“清官”情结,那么多小说戏曲里都有拦轿鸣冤的情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处:《陈涉世家》大意: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就是天生的贵种吗?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点评:这句口号从两面看,一方面有追求平等自由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而取而代之也是后来治乱循环的一部分。
累累若丧家之狗。
出处:《孔子世家》大意:神情憔悴颓丧,像无家可归的狗。
“累累”是瘦瘠疲惫的样子。
点评:这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对孔子的评价:丧家犬,孔子欣然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
经典一词在古代是专指“经”和“典”。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
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
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
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
《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
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