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3节《气体的压强》教案1 (新版)苏科版

合集下载

《第十章 三、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三、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会运用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对气体压强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体压强公式的实际应用,以及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注射器、气球等。

3. 准备一些常见气体的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讨论和解决。

4.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活动: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抽气机的工作原理、吹气球等,引导学生进入气体的压强这一主题。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气体的压强存在。

2. 概念讲解:在引入之后,我会详细讲解气体压强的概念。

我会将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特点。

同时,我也会解释气体压强与温度、体积的关系。

3. 实验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我会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探究。

例如,通过测量封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4. 小组讨论:在实验探究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

5.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会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这些案例可以包括气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气体压强与工程设计的关系等。

6. 课堂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7.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对气体压强的理解,我会布置一些与气体压强相关的作业。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三节 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三节 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2.知道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的值。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个人复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大气对有压强,这种压强叫作大气压强,简称。

2.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完成的。

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 Pa。

人们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作大气压。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一)大气压1.活动10.6 体验大气压的存在(1)在易拉罐中加入少量的水,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气的时候用橡皮泥封住口,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出现的现象是。

(2)将玻璃杯中灌满水,在杯口覆一硬纸片,按住纸片将瓶子倒过来,松开手,观察纸片(会/不会)下落,并将纸片朝着各个方向观察纸片(会/不会)下落。

(3)将少量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用自来水冲瓶子,出现的现象是。

(4)用吸盘在光洁的表面上挤压,将中间的空气挤出,再将吸盘拉离表面个人复备 的时候 (是/不是)需要很大的力? 2.讨论:(1)什么是大气压?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压方向是怎样的? (2)例举生活中一些能够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3.读一读: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历史上证实 的最著名的实验,同时说明大气压 。

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估计大气压的值1.实验一:托里拆利实验阅读课本P86,可知:最早测量大气压的人是意大利科学家 ,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 cm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 Pa 。

人们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 大气压。

2.实验二 估测大气压的值阅读课本P86,可知:(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①将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部, 筒内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气体的压强概念:物理学中,气体对于容器壁的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

2. 气压的计量:标准大气压是指在海平面上,温度为0摄氏度时,大气对于每平方米面积的压力为1.013×10^5帕斯卡。

3.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 气压的应用:气压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气压计、呼吸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体的压强概念,掌握气压的计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气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气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气体的压强概念,气压的计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高度计、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登山运动员高原反应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气压与高度关系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气体的压强概念,讲解气压的计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3. 实验演示:使用气压计和高度计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一些与气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气压的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气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气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体的压强概念2. 气压的计量方法3.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4. 气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一个标准大气压是多少?答案:一个标准大气压是1.013×10^5帕斯卡。

2. 题目二:一个海拔为2000米的地方,大气压强是多少?答案:大气压强为0.8×10^5帕斯卡。

3. 题目三:一个气压为0.9×10^5帕斯卡的地方,海拔是多少?答案:海拔为3000米。

「精品」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气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苏科版

「精品」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气体的压强教案 (新版)苏科版
师:利用所给器材,你还能 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大气有压强?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 明大气压的存在?
2.估测大气压的值
(1)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讲述历史上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吸盘式挂钩相互压紧,再将它们沿轴的方向拉开
(2)估测大气压
出示实验器材
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
用细尼龙绳拴住注 射器活塞的颈 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说明:这种方法测出的大气压值不精确,第一个精确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托里拆利。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的值是否永远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呢?
讲述:大气压的值回随着高度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2000米范围内,高度每增加12 米,大气压下降1毫米水银柱。
4.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我们人类很久以前就希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鸟儿为什么能飞呢?人类模拟鸟的翅膀制造了飞机的机翼,实现了梦想,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演示:1气流流过模拟机翼时,机翼上升。
2用吹风机在折叠的纸张下方吹气,折叠的纸张会怎样呢?
师介绍: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反思
结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三.作业;
补 充习题、随堂练
引入课题
实验
教师小结
观 察实验
设计实验
分析
总结
分析
总结
设计实验
分析
总结
板书
三.气体的压强
1.大气有压强吗?

《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019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三节 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2019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三节 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第1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2.知道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的值。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个人复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大气对有压强,这种压强叫作大气压强,简称。

2.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完成的。

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 Pa。

人们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作大气压。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一)大气压1.活动10.6 体验大气压的存在(1)在易拉罐中加入少量的水,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气的时候用橡皮泥封住口,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出现的现象是。

(2)将玻璃杯中灌满水,在杯口覆一硬纸片,按住纸片将瓶子倒过来,松开手,观察纸片(会/不会)下落,并将纸片朝着各个方向观察纸片(会/不会)下落。

(3)将少量热水灌入矿泉水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用自来水冲瓶子,出现的现象是。

(4)用吸盘在光洁的表面上挤压,将中间的空气挤出,再将吸盘拉离表面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很大的力?2.讨论:(1)什么是大气压?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压方向是怎样的?(2)例举生活中一些能够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

个人复备3.读一读: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历史上证实的最著名的实验,同时说明大气压。

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估计大气压的值1.实验一:托里拆利实验阅读课本P86,可知:最早测量大气压的人是意大利科学家,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 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 Pa。

人们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大气压。

2.实验二估测大气压的值阅读课本P86,可知:(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①将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部,筒内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②用细线栓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相连,水平向右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学生总结。
板书提纲
三.气体的压强
1.大气有压强吗?
2.大气压的值:相当与76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
5.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后小结
师:我们人类很久以前就希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鸟儿为什么能飞呢?人类模拟鸟的翅膀制造了飞机的机翼,实现了梦想,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演示:
1.气流流过模拟机翼时,机翼上升。
2.用吹风机在折叠的纸张下方吹气,折叠的纸张会怎样呢?
师介绍: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
那么流速大小与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做出猜想。
请大家完成另外两个实验,并体会流速大小与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结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我们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呢?
用手将牛奶盒压瘪
将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吸口气.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说明大气有压强.
学生设计实验并演示.
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生实验:两个学生拉衣钩,体验用力的大小.
感觉到大气压力比较大.
学生思考要测大气压的值,根据压强公式P=F/S,可先测出大气压力和受压面积.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并计算大气压强的值。
学生:不是
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能感受到大气压发生变化
学生猜想。
学生实验:
1.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方吹气,两张纸条会合起来
2.从漏斗口中间向下方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3气体的压强》word教案 (8)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3气体的压强》word教案 (8)

10、3气体的压强(一)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型:新授总课时数:33【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大气压的现象;知道大气压的测量和数值。

难点: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设计。

【前置作业】(体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叫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的存在;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它的大小等于 Pa;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而。

【教学过程】活动(一)10.6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思考〗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液内部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气体也受重力作用,也具有流动性,气体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实验〗按课本图10-16组装实验器材:(1)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2)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住;(3)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自然冷却。

现象: 。

说明: 。

〖活动〗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和体验大气压强,并总结体验方法及其特点。

〖阅读〗“读一读”:实验(德国___________做的)成功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如:1. ;2. 。

实验结论:1.以上大量现象都说明: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向 都有 .活动(二)10.7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器材] 容积为20mL 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验原理] 。

[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在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立即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L ,读出注射器筒上标注的容积V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气体的压强
教材分析:本节的大纲要求,掌握大气压的估测方法,只要求会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相关
现象;且大气方面的实验难控制,答案多元化,可观性低,因此教材中没安排学生探究实
验,但有大量的演示或课后实验。因此教者的主导方向是挖掘实验中的大气压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
在多次的实验中体验成功,树立信心,感受喜悦。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压强的大小、实验证明、实验测量
难点:实验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三、器材
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铁架台
塑料吸盘挂钩,弹簧测力计,注射器,纸片2张,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看,说,写,做: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名称 实验结论(评价)
课本实验 压扁易拉罐
趣味实验 吞蛋实验
应用迁移 马德堡半球实验
拓展实验 覆杯实验
2.估测大气压
学生浏览书:P86页活动10.7
①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实验步骤:
(1) 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______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
孔。
(2) 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
塞刚开
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F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取注射器的容积V,用刻度尺测量长度L,则S=_________
(4) 计算大气压值P=____________。
(5) 处理数据:
大气对活塞 的压力F/N 注射器的 容积V/ cm3 注射器全部刻度 的长度L/cm 活塞的横截 面积S/cm2 大气压的值P/Pa

(6)提高:此方法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
气压计原理:抽去内部空气的薄金属盒在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会发生形变,
这种形变经放大并显示出来,可用它测量大气压的值.
4.生活,物理,社会: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应用:高压锅就是利用了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来工作的.
5.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名称 实验结论
课本实验(1) 吹纸条
课本实验(2) 吹气球
课本实验(3) 吹硬币
实例分析 站台1米线
报道分析 海难事故
6.一般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