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课题:静电现象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②认识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能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梳子梳过头发后能吸引碎纸片(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三)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P28 观察教材中7—10和7—11自学方法: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由相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由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
2.自学内容二:P28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自学方法:(1)动手实验:将圆珠笔的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人们就说它带了“”,或者说带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3)演示实验:实验1:如图7—13(a)所示,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2:如图7—13(b)所示,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3:如图7—13(c)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4)释疑: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阅读教材P29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①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可用“”号表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电荷,可用“”号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正负性。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梳理头发时头发粘在一起等。
2.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通过丝绸和毛皮摩擦实验,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说明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分析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带电、气球吸引纸片等,解释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4.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1)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3)请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4)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题目,如静电吸附现象的应用。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4. 静电的防止:静电击穿、火灾等8. 作业设计:(2)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静电的小实验。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学习过程】摩擦起电用枯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怎样判断物体带电两种电荷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上述现象说明: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可以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本质是〔〕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外表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才能C.电视机工作时屏外表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1.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吸引/排挤);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吸引/排挤).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才能较弱,所以结果是()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4.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挤,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下图的情景,那么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

静电现象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用金属网罩罩住验电羽,且让带电体与网罩接触,验电羽会教师:为什么用金属网
①复习:我们在初中学过导体,导体具有什么特
如图,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为正离子,“
板书: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重静电平衡状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
理解。
羽用网罩罩起来,
内与球壳内壁相碰,再将导体球取出,则
上电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静电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静电实验。
3. 能够分析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纸片、头发吸引铁屑等,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摩擦、湿度、材料等。
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实验仪器。
b.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c.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 结果展示与分析:a. 每组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b.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静电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静电现象的专题研究,如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止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现象,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静电现象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静电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学会用绝缘体和导体进行静电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金属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讲解: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介绍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3. 实验: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掌握静电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现象。
2. 活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将进行解析。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静电实验。
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2)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6)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2、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摩擦起电活动: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碎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碎纸屑被玻璃棒吸引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电荷)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二、合作探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它们所带电荷种类有什么特点,看到什么现象?答:两根有机玻璃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两根橡胶棒,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现象?有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
定义: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物体带电性质相互吸引: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原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一个带电荷,一个是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原理: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相互排斥:两物体都带正电荷,两物体都带负电荷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应用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危害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检验物体带电的其他方法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三、巩固练习同学们做练习题四、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4、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粒子世界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是分不开的。
5、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2.用文字根据典型图例叙述人类在探索原子内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扩散现象表明()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我国交通法规定不准酒后驾车,司机如果是洒后驾车,一般警察只要一靠近司机就能
够知道,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3、向一满杯水中加几勺子盐,可以发现水不但没从杯中溢出,反而看到水面会下降,这
是由于____________,将一块橡皮放在一把塑料尺上(靠近的一面要光滑),压紧后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它们好象是用胶水粘在了一起,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4、物体中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程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分子无规
则运动的速度越快。
5、分子由______组成。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________,如:_____。
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________,如:_____。
二、课堂学习研讨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1.原子组成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原子模型
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下面我们根据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结论]:(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
3.解释摩擦起电的过程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
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检测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________,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________。
2.物体间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____类。
________电荷相互排斥,________电荷相互吸引。
3.摩擦起电说明( )
A、分子是原子组成的
B、原子体积很小
C、原子中一定有带电的部分
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4.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用干净的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能竖起且一根一根分开
B.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衣时,会在毛刷上吸出许多细微脏物
D.一阵风吹过后,墙角堆了一些灰尘
5.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子的年代及科学家是( )
A、1897年汤姆逊
B、1919年卢瑟福
C、1932年查德威克
D、1961年盖尔曼
6.下列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B、质子和中子仍然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原子的内部世界
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的质量
7.下列粒子中,比质子更小的粒子是()
A、中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四、反思与心得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