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品牌学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品牌学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 品牌理论” “ 、 品牌 事业 ” 品牌 学学 科专 业” 和“ 虽
是三个不 同牌 理论 的根基和品牌学学科专业创
立 、 生的社会基础 ; 创 品牌理论来 自品牌事业活动中经验 的提炼 、 概括 、 检验 、 抽象和综合 ; 品牌理 论对品牌事业具
前, 品牌学学科建设 严重滞后 , 已成为制约我国品牌事业
发展 和品牌理论创 新 的关键 因素 。换 言 之 , 增设 《 品牌
学》 本科专业 , 不仅 是 品牌理论 创新 和 品牌事 业发展 的
需 要 , 是 品 牌 学学 科建 设 的需 要 。 也 品牌 科 学是 指 研 究 整 个 品 牌 领 域 活 动 规 律 的 知识 体
有重要 指导意义 , 同时将现代社会 与 自然科学技术应用
于 品牌理论 的分析研究 、 提炼 与组 合 , 即形成 品牌 科学 ;
品牌学学科专业通过学术规 范 、 知识创造与整合 、 人才培
养等途径 , 反过来推 动 品牌理 论和 品牌 事业的 发展。其
中 , 业 与 学科 建设 , 相 互 促进 和相 互 制 约 的关 系 。当 专 是
品牌专才 的教育 体 系 和机 制 。因此 , 增设 《 品牌 学
( 品 牌管 理 、 牌策 划 、 牌 传 播 、 含 品 品 品牌 设 计 、 牌 保 护 品
[ 收稿 日期] 0 8 O — 2 20 一 2 2
[ 基金项 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 目( 批准号 : 0 G 一 0 ; 0 G 一 4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 2 6一 J 17 2 6一 J 13 ; 0 0 批准号 :
计划体制 中的经济模式 以垄 断经济 为主导 , 市场竞 争中的经济模式大致经历 了从产 品经济 、 营销经济 、 服务 经济到知识经济 、 创意经 济 、 体验 经济 , 以及品牌 经济 的 综合 阶段 I 。基于上述背 景 , 的十六 大报告 明确提 党 出, 中国要 “ 形成 一批有实 力的跨 国企业 和著名 品牌 ” ; 在 国民经 济和社 会 发展 “ 十一五 ” 规划 中又再 次强 调 , “ 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的 目标之一 就是 要“ 形成一 批拥 有 自主知识产权 和知名品牌 、 国际竞争力较强 的优 势企业 ” 温家宝 总理也反 复提到 , 要从 实现 国家繁荣 ; “ 昌盛和 民族伟大 复兴的战略高度 出发 , 鼓励我们 的优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国际社会对中国没有持续地停滞、倒退并清醒地反思历史的担忧开始转换为赞誉。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很多待改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制定了新长征路线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农村基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成果。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我们探索了自己的经济模式和创新模式,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代,我们迎来了新时代,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还改革了体制机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加强了人民民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中国要建立发展经济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新模式。

经济增长模式问题的解决,需要分析社会和经济的矛盾矛盾。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针对城市化和老年人口增长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需要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个问题是科技创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打造更多属于中国的自主品牌。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个人检视剖析材料3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个人检视剖析材料3篇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个人检视剖析材料3篇篇一: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七一”专题党课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一、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新时代对中国取得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化成就提出的新要求,其核心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指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和特点如下:1 .强调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把民族复兴作为核心目标,强调要以人民的幸福为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2 .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绿色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模式。

4 .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5 .倡导开放包容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重塑。

二、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实干担当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方式θ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如下:1 .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创新。

实干担当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推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实干担当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品牌建设研究论文

品牌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品牌概念延伸和承载了许多信息,从品牌意识、品牌资产、品牌个性、品牌管理、品牌消费、品牌关系等方面,品牌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诠释品牌的内涵及其所承载与链接的各种社会关系,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要关注的问题,而且全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都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政府要积极倡导品牌意识并身体力行的进行自身品牌建设,企业则要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塑造品牌独特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品牌;品牌意识;品牌建设目前,品牌的研究从品牌概念、品牌意识、品牌资产、品牌个性、品牌管理、品牌消费、品牌关系等多个纬度展开讨论,各研究主体从不同视角诠释品牌的内涵及其所承载与链接的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关于品牌内涵的研究对于品牌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在借鉴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品牌概念的内涵;分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品牌概念的内涵一早期品牌概念的界定品牌概念作为品牌意识研究和品牌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们形成品牌意识的基础。

关于品牌的定义及其效能,从中世纪西班牙牲畜身上的烙印开始,到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企业制胜的竞争武器,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无论是实战派的企业家、还是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由于对品牌的观察角度不同,对品牌的理解则见仁见智。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品质、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应用,其实质是借以识别服务于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我国学者吴健安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和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

[1]从上述关于品牌概念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关于品牌的最初理解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1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体现;2品牌是产品的名称、标记、设计等的集合;3品牌具有某种象征性;4品牌使企业间的竞争品加以区别开来。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品牌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研究现状目前,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价值研究:品牌价值是一个品牌能够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品牌的市场表现、消费者调查和企业财务数据等,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

2.品牌定位研究:品牌定位是企业在市场中塑造自己独特形象的过程。

研究者通过分析企业的定位策略、目标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等,帮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品牌定位,从而提高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品牌传播研究:品牌传播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

研究者通过分析企业的广告、公关、促销等市场传播活动,研究品牌传播对于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品牌管理模型研究:品牌管理模型是指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品牌策略的框架和指导原则。

研究者通过梳理企业成功品牌案例,总结出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适用的品牌管理模型。

以上研究成果为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数据的稀缺性、研究方法的不完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趋势1.品牌创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需要更加注重创新。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品牌创新的策略和实践。

2.品牌体验:消费者购买决策不再仅仅依赖于产品本身,而更加注重品牌给予的体验。

品牌管理将更加关注构建优质的消费者体验,提高品牌忠诚度。

3.品牌数字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品牌传播将更加数字化和个性化。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品牌数字化传播的策略和效果评估。

4.跨国品牌管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跨国品牌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历史研究看理论发展——对营销传播理论演进路径的理解与诠释

从历史研究看理论发展——对营销传播理论演进路径的理解与诠释
是理论发展 , 都 迫切 需要 对既往 的理 论 发展做

有关数据库 中的检索资料来看 , 截止到 2 0 1 1 年
1 2 月3 1日, 发 表在 杂 志上 的相关 论文 数量 仅
次整理 , 以在 回顾其发展历程 的同时 , 对 理论
在个位数 以内, 而 与营销 传播 理论发 展史 相关 的文章 , 则仅 有 三篇 。第 一篇是 黄迎新 所作 之 “ 理论建构 与理论 批评 的互 动——美 国整合 营 销传播理论研究 二十 年综述 ” 一 文。该文发 表
的演进 路 径 有 一个 相 对 清 晰 的认 识 。惟 其 如
此, 才可 以让人 们对 这个 行业 已经走 过 的路 有
所反思 , 也才可 以让 人们对 这个 行业 的发展 方
向有所期 待 。为 此 , 本文试 图通 过对 相关 历史
在《 中国地质 大学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 2 0 1 0年
和脉络 , 并无 一个连续而明确 的认识 。通过对 国内外有 关营销传播理论 演进 的相关 研究文献 的理解 与诠 释 ,
对 营销传播理论 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的梳理 , 可 以明晰看 出营销传播理论 的发展 , 基本 上遵 从 了一条从 营销传
播到整合 营销传播 , 再到 品牌传播 的理论 演进路径 。 [ 关键词 ] 营销传播 ;理论演进路径

目前 国内对 营销 传播 理论 发展史 的研究 , 主要集 中在对单 一理 论 、 特别 是对整 合 营销传
播理论发展史 的研究 上 , 而对 营销传 播 总体理
论发展史的研究 , 则非 常少见 。从 “ 中国知 网”
个清 晰而完 整的认识 。但对身处 环境遽 变 中

品牌理论发展史

品牌理论发展史

品牌理论发展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品牌理论发展史侯芳(湖北大学,湖北武汉)【摘要】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追求的调整,品牌理论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求证和实践的过程。

如今,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品牌理论又将演变出一些新趋势。

【关键词】品牌;西方品牌理论;发展进程;中国品牌理论研究成果;新趋势。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TheoryHou Fang(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Abstract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brand theory have gone a relatively long-term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hanges of market environment,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consume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enterprises` pursuits, brand theory has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exploration, confirm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very first moment of its birth to the present. Today, brand theory will evolve into some new trends because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siderably destroyed.【 Key words 】Brand; Brand Theory of Westerners;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Brand Theory of China; New Trends.一、前言1.1 概述品牌理论是企业对其品牌管理及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者一种企业思维方式。

中国品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宋联可金玉成唐恒一、品牌的发展我国的品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在品牌创建、成长、维护、延伸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为了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并寻求对策,有必要先了解品牌发展的过程,以便认识我国品牌发展当前所处位置及特点。

从品牌内涵的演进过程来看,品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品牌就是品牌标识、品牌就是品牌形象、品牌就是品牌关系(陶晓红,2003)。

西方品牌理论研究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品牌阶段、品牌战略阶段、品牌资产阶段、品牌管理阶段和品牌关系阶段(卢泰宏、周志民,2003)。

分析品牌建设的发展过程,Goodyear(1996)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由制造商与销售者主导市场阶段、产品物质差异营销阶段、传统的品牌营销阶段、用偶像来驱动的品牌营销阶段、消费者成熟阶段或后现代化阶段。

中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品牌,比国外晚了40多年。

何建民(2002)将我国的研究成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家创造名牌产品实践经验总结,一类是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何佳讯(2000)认为我国自创品牌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产品经营阶段(1978—1992年)、名牌意识阶段(1992—1996年)、品牌经营阶段(1997年—)。

彭传新和刘建清(2002)将我国品牌的发展划分成品牌启蒙、自创品牌、品牌竞争和品牌国际化四个阶段。

从品牌理论发展看,经历了关注标识、形象到关系的过程,从单纯地认识品牌、在战略高度分析、视品牌为资产、管理品牌到关注品牌关系,研究内容逐渐扩展,研究方法渐渐多样,研究重点不断提升。

我国品牌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一方面品牌理论逐渐成熟,可以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但同时也对我国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品牌实践日益丰富,我国企业汲取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面临着更加激励的竞争。

二、我国品牌当前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品牌面临的问题颇多,与品牌相关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一些困境和困惑,不少学者曾尝试分析,但仅侧重于其中某些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品牌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路径研究□顾雷雷(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引言品牌无论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还是在企业、消费者的实践活动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国外一些学者意识到,对品牌化理论和实践的沿革研究是极其必要的[1],并基于品牌化的历史资料,探索了品牌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品牌概念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规律。

[2]Eckhardt 和Bengtsson [3]的研究认为中国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与西方有所不同,探索中国品牌化的历史可以为品牌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然而,该研究仅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品牌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而忽略了改革开放以后这段更具价值时期的研究。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虽然一些学者对西方品牌化的发展做出了细致研究,或是立足于西方,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品牌化发展做出了简要梳理,但这些研究对当代中国品牌化的发展仍难给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立足于中国品牌化发展的全过程,探索中国品牌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梳理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品牌所显示的不同意义,帮助实践者了解品牌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为学术界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一、消费文化与中国“品牌化”的萌芽品牌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或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人类最早的与品牌相关的实践活动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迄今已有9000余年。

[4]美索不达米亚人将封印作为产品质量和原产地的标记,由此,封印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企业营销能力的结构与内容及其对不同企业绩效的影响”(QJJ505)成为最古老的品牌雏形。

古代中国也存在大量与品牌相关的实践活动。

早在公元前2698年,在制陶工艺被发明之时,便有工匠将铭文、年号的标记刻在陶制品上[5],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产品标识记录。

随着生产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出现,产品标识也随之变得更加商品化。

春秋时期,我国民间手工艺品上的产品标识更加细化,部分出土的文物上刻有代表产品生产者的标记。

[6]中国古代的“品牌”标识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名作为产品的标记;二是以生产者姓氏或街道名作为标记,用以区分产品的质量和原产地;三是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作为产品标记或商铺招牌。

中国古代代表“品牌”的三种标识大体呈现出一种历史沿革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影响。

(一)从代表国家向代表生产者转变早在殷商时期,工商业便已经产生。

《管子·轻重甲》对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兴起有如下论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

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

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

此之谓来天下之财。

”[7]夏虽拥有天下,但纵情享乐,无心从政,也不组织生产。

而商虽仅有“七十里之薄”,但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从而能够通过交换得到夏的粮食,并掌握其流通渠道,获取天下之财。

由此可见,殷商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当时较为发达,已出现了产品交换和流通活动。

虽然商代和周代出现了产品交换和流通,但“工商食官”制度是当时实施的主要经济制度,即工商业被国家贵族掌控,“国”与“国”之间的交换成为商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民间工商业尚未正式形成。

因此,在“国”与“国”的贸易过程中,“国”是产品的生产者,国号便成为产品的“品牌”标识。

《考工记》中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8]说明当时“国”与“国”之间因原材料、工艺的差别,所生产出的产品存在较大质量差异,而产品上所标记的国号能够为产品质量的判断提供一些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中央王朝势力的衰弱,分封制的逐渐瓦解,井田制趋于崩溃,农民逐渐离开耕种的井地,从事新兴事业,如民间工商业。

民间工商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尤其是个人行为的交换活动。

春秋时期,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上出现了代表着产品生产者的标记。

[6]中国古代“品牌”标识从代表国家向代表生产者的转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分封的政治制度瓦解,导致“工商食官”和井田制的消失。

农民不必禁锢在井田中,可以自由从事其他行业。

工商业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人们可以自由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这些导致生产和交换活动从国家行为转化为个人和市场的行为,促进了产品的流通和商业化“品牌”的萌芽。

其次,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农民从黍稷的种植过渡到麦稻的种植,进而开始桑麻等非谷物的种植。

战国时期,为大量生产麦稻,各个诸侯国大兴水利。

当麦稻的产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便开始从事桑麻的种植事业,并乐于从事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

因此,桑麻种植和其它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产品的交换和流通。

《诗经·卫风·氓》中所描述的“抱布贸丝”即为纺织业生产和交换活动活跃的例证。

农业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商业化的“品牌”标识出现奠定基础。

(二)从代表产品质量向代表经营理念或愿景的命名方式转变秦汉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工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

产品开始以工匠名字或产地名作为“品牌”标识,如汉代景德镇烧制的陶瓷,又如东汉《三辅决录》中记载的“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韦诞)墨……”[9]等。

六朝时期,在长安、洛阳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专门进行商品流通的商业区,如“通商里”、“达货里”等[10],商业区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行铺和作坊。

唐代,在流通的商品上刻有标识,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且唐代的“品牌”标识较秦汉时期更为复杂,如在制造纸张时已采用暗纹作为标志。

[11]除商家自发行为外,唐代政府也曾以管理市场秩序为目标,颁布“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12]的法律,要求工匠在产品上标记自己的名字,以便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进行追诉。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发展出了我国最早的组合商标,即“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捣药”标识。

[6]该组合商标不仅包含生产者信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和产品标记“白兔捣药”的图案,并请消费者“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还包括了表达产品质量的“广告”用语“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

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

”不同于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以代表产品质量的生产者姓氏和原产地信息为“品牌”名称,明清时期,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命名的“品牌”标识或商铺名号逐渐出现。

这些明清时期的“品牌”标识也更多被保留至今,成为“中华老字号”的一部分,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品牌。

如创业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便宜坊烤鸭店以“便利人民,宜室宜家”的经营理念命名。

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六必居拥有“黍稻必齐,曲薛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酱菜制作理念,因此以“六必”为名,向消费者做出品牌质量的承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明清时期较多商铺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命名,但这种命名方法并未完全取代以生产者或原产地命名的方式,而呈现出的是一种重心的转移。

中国古代的“品牌”标识的命名从表达产品质量为主向表达经营理念或愿景为主的重心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品牌”标识内涵的转变奠定基础。

宋明时期,封建经济达到巅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纺织业产生,这都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商业活动十分普遍,商户之间竞争相对激烈。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导致明清时期以相互团结为目的、以血缘或宗族为纽带的商帮的产生。

随着商帮的成熟和发展,商人逐渐形成了地缘文化和独特的经营理念。

因此,逐渐出现了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命名的商铺,如晋商创立的“六必居”,鲁商创立的“瑞蚨祥”等。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监管的不严格催生了很多谋求短暂利益的奸商,导致商人在人们心中形成“唯利是图”的形象,这为“品牌”标识内涵由区分制造商向价值承诺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明代文献记载很多商人“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

[13]明中期也有“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

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的记载。

[14]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清时期开始有商人以经营理念或愿景作为商铺名称,以彰显其产品的制作精炼、货真价实,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最后,古代中国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对“品牌”标识内涵的转变具有一定影响。

受到儒家思想“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影响,商人也渐渐领悟出“民无信不立”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明代商人,尤其以徽商、晋商为代表,在从事商业活动时,逐渐建立起“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以诚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的准则。

在创立商铺时,便将“以义取利”的经营思想融入到招牌字号中。

二、当代中国由“品牌缺位”向品牌战略差异化过渡尽管古代中国出现了较多与“品牌”相关的商业活动,但这些商业活动所创造出的“品牌”并非现代意义的品牌(Brand),而是一种标识(Mark),这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

标识是用于标记产品质量或原产地的记号,它可以降低购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而品牌除了应该拥有标识的功效外,还应包括塑造价值理念、品牌个性等抽象概念的功能。

[15]因此,古代中国的“品牌”只传达了产品来源和质量保证等信息,仅是一种标识或品牌萌芽,而非现代意义的品牌。

近代中国虽饱受战火洗礼,但品牌化的道路并未止步不前。

随着上海、天津等大都市的形成,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不断成熟,以及受到西方品牌的影响,商家更加重视产品的广告宣传。

在这一阶段,为了抵抗西方列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入侵,较多品牌在命名时开始注重宣扬民族感情,表达保家卫国的爱国情结,如“华生牌”电扇喻意“中华民族更生”。

此外,该阶段,厂商也意识到依托社会事件宣扬产品形象的重要性并有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福昌烟公司在江桥战役胜利后推出以指挥官马占山将军命名的“马占山将军香烟”。

(一)当代中国的“品牌缺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品牌化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一度中断。

“品牌缺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一时期,国营工商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其实力不断壮大。

国营工商业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流通工作,这对新中国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品牌化的发展则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该时期,中国工商业收归国有,一些私人企业或老字号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并入国营和集体经营经济,原有的品牌消失,更名为如“棉纺一厂”、“瓷器二厂”等以产品类型、数字组合命名的毫无特征的工厂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