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选择题按顺序涂卡。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涂卡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共6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神级作家要培养高雅“上帝”何勇海“读者是上帝”是网络文学的基本规则。

对此,评论家白烨日前指出,这个规则需要反思。

当你是个一般网络作者时,你可能不得不去迁就读者,给自己赢得一定的名声与影响。

当你成为大神级作家后,就理当起到一个大神应该起的作用,把领袖价值、引导作用体现出来,用富于人文精神的写作引领读者,示范其他作者,而不是只去一味博得众多读者喝彩,活在低俗与媚俗写作营造的粉丝迷恋中。

白烨的论断让人耳目一新。

在网络文学领域,很多写手确有“读者是上帝”的意识,希望读者喜欢自己的作品,希望有读者购买文学网站的虚拟货币给写手“打赏”,甚至希望有大量铁杆粉丝日夜追随,将自己捧成“网络大神”。

这些想法固然没有多大错误—哪怕是传统文学,也需市场检验优劣与成败,更何况网络文学?如果某网络写手的作品无人点击,恐怕只有放弃写作这个“春秋大梦”了。

问题关健在于,视读者为“上帝”,切不可唯读者“马首是瞻”,因为读者形形色色、品位趣味各异。

有些网络写手,却盲目迎合、一味迁就读者的口味,在作品中大打情色、暴力、仇杀等擦边球,不断走向低俗。

难怪有人说,某些网络文学简直就是个别“上帝”握着作者的手写出来的“文学垃圾”、“精神糟粕”。

网络文学虽是商品,但又不是纯粹的商品,如此写作,短期内或能赢得少数读者,长期看却会丢失大部分读者。

而大神级作家,则应当承担起培养高雅读者的使命。

正如白烨所言,一般网络作者可能不得不去迁就读者,给自己赢得一定的名声与影响;但成为大神级作家后,就理当把领袖价值、引导作用体现出来。

一方面,这是爱惜自身“羽毛”之需要。

从身处底层、疯狂码字的文艺青年成长为塔尖的“网络大神”,非常不易—有报道称,1O万位作者中才会产生一位大神,能从众多人中脱颖而出,一定得有自己独特之处,千万勿在粉丝迷恋中迷失。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涡阳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第Ⅰ卷(75分)一、一般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者要经过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过程,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活动是以一幅幅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的。

在酝酿构思阶段,作者的头脑就像一匹奔马,在一幅幅生活图画间驰骋,一会儿涌现出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形象,一会儿浮现出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虚构的画面。

清代画家傅山作画前,手舞足蹈,或跳或跃,形同疯子。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看,傅山作画前的情形是能理解的。

画家构思时,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仿佛身临其境,连自己似乎变成了画中的蝴蝶或飞鸟,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傅山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说明作者在创作的酝酿构思阶段,的确是以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来思考的。

随着作者对这些生活图画的选择、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图画,完成构思的深化过程,从而进入艺术表现阶段。

在艺术表现阶段,那些清晰、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更加活跃地在作者头脑中跳动着,仿佛是那些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催逼着作者拿起笔将他们描绘出来。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的体会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写到高峰处,就搁不下笔,我写书时,不感觉是坐在温暖的宿舍,而是在林海雪原里,和小分队的战友在一起。

”曲波说的情形,正是形象思维深化的表现:作者全神贯注进行创作的时候,正是他头脑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最活跃的时候,因此作者完全被自己构思的形象吸引住,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而与笔下的人物融为一体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形象思维进入成熟阶段,人物形象就要按照他自身的逻辑去行动。

鲁迅开始写《阿Q正传》时,并没有料到阿Q的“大团圆”结局,阿Q自己却一步步向这个结局走去。

法捷耶夫写《毁灭》时,最初的构思,美蒂克应自杀。

但后来似乎是美蒂克自己出来说服作者,他不应自杀。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工整书写、规范答题、考出好成绩!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艺作品的价值功能来说,创造的作品不过是一些抽象死板的指示性符号而已,语言文本自身的完美,只给艺术欣赏提供一个契机,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完成,其价值的实现,还有待于具体的文学接受过程,通过接受主体的参与、创造,从字词句到语段篇章信息的译解、总合,不断建构新的意义图式,传送新的艺术信息。

我国古典诗学,十分注重鉴赏者的主动性,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

首先,它强调吟咏。

宋人魏庆之说:“诗全在讽诵之功。

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

”(《诗人玉屑》卷十三)读诗的技诀不是环环相扣的条分缕析,它是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阅读过程是接受者跨越语言的栅栏,设身处地经受诗人所经历过的感情,重新获得感发的过程。

审美情感的到来,非外在强力所能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贵在不着意地吟咏意会。

这是步入审美之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因为诗由语词符号构成,属于时间艺术,而且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音律的效果,注重音乐的美感效应,结构整齐,字字铿锵,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抑扬顿挫,通过谐美的声音传达意义,震荡心灵,陶情冶性,讽咏时,读者心里的尘俗之门被关闭,更容易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人的一致之思。

元稹记述自己读陈子昂诗说:“适有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

”1“吟玩激烈”,更突出地表现了诗歌欣赏时有着强烈的感情冲动,说明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的不平衡态势。

“吟玩”使得言语文字进入文学流通,接受者感入神思,彷徨八极,充分地化语词为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思,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体验状态,并引发出元氏个人内心深处潜伏的情绪流,形诸笔墨,赋而为诗。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

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

“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

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

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

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当前,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写作,几乎成了覆盖性的诗歌潮流。

不论什么风格、流派,大都立足于现实日常生活。

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呢?日常生活,按通常的理解,无非是人的吃穿住行,男女婚嫁,以及生老病死。

它既是一个社会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如果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日常生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本体性的地位,而现象学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日常生活对人类的存在与绵延来说,具有“原初性”。

总之,日常生活,相对于人类历史进程而言,它不是无足轻重的“碎片”和理性美学所摒弃的“垃圾”,而是历史进化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个体再生产的重要场域。

诗歌的日常生活写作,是以日常生活为基本题材和抒写对象的。

它坚持的是生治美学、身体美学,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其要旨是尊重日常生活、享受日常生活,致力于感性与身体的解放,以使每个人的生活都成为艺术品。

日常生活的审美,是生活美学的历史前提,也是身体美学的内在根基。

生活美学主张,“美即生活",或“真实即美”,强调美的活动回归事物本身的本质直观。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美学,又有历史的原始性。

中国古代巫术礼仪活动中的“诗乐舞”一体,三者都与身体攸关。

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与绘画,也都着力展示身体美。

一切文学和艺术,从终极上看,都是从身体发出的。

因为只有通过身体感知,外部世界才能进入内心世界,而作家和诗人也才能在两个世界的旋转对应中进行独特、自由的二度创造。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美学,却把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二分而尊崇前者贬抑后者。

灵魂和精神成了唯一的审美主体,致使理性主义美学过于高蹈和玄秘。

进入新世纪前后,在后现代文化历史语境下,美学实现了“跨界”和转型,致力于人在日常实践中感受世界和丰富自身,从而使美学指归从飘忽不定的云端降落在“生活世界”,并在人生存的大地上找到了坚实的合理的支撑点。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震耳欲聋B. 青涩油光可鉴C. 莲步轻移震古烁今D. 惊鸿一瞥融会贯通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B. 环保意识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强烈。

C. 他的演讲富有激情,使全体同学深受感动。

D. 她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这让她感到非常高兴。

3.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表达生动的一项是: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下列作家中,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是:A. 莫言B. 巴金C. 郭沫若D. 老舍5. 下列成语中,出自《庄子》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B. 狐假虎威C. 画龙点睛D. 指鹿为马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

C.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

D.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代表作。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B. 她的声音如黄鹂般清脆。

C. 这本书像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D. 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8. 下列词语中,含有“水”字的一项是:A. 河流B. 沙漠C. 森林D. 高山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中的花朵在微笑。

B. 风儿在轻轻吹拂着湖面。

C. 月亮在夜空中闪耀。

D.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B. 她的歌声美妙动听。

C. 他的力量大得惊人。

D. 这场雨下得非常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庐山谣》的作者是______,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2.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山东省潍坊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山东省潍坊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试卷类型:A高二语文2017.1 注意事项:1.本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些论者认定当下文学想象力贫弱,这一判断切中了文学的时弊。

但有人将非虚构文学(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写作)的兴盛作为文学想象力不足的证据,这就否定了纪实作家的想象力和纪实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失公允。

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复述现实,而在于有境界地超越现实。

文学家依靠想象将美与价值赋予平凡的生活,或者说依靠想象表达人类有价值的生活,这就是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的本质功能。

然而,在如何超越现实、叙述有价值的生活这一点上,总有论者理解得不够到位。

他们有意无意中将形象异变幅度的大小视为想象力强弱的标准。

荒诞、变形、魔幻、灵异,以及近年流行的“穿越”等有意违反现实逻辑的神话性叙事,被视为想象力强大;而非虚构叙事,则被断定为想象力低下的表征。

诚然,作家创造的形象异变幅度越大,其笔下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也越大,可是.这种张力并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

几年前的电影《无极》荒诞怪异,却是想象力低下的一部失败的作品。

相反,当年茅盾根据一则“浙东农村蚕茧丰收,蚕农破产”的新闻写出的小说《春蚕》,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

二者相比,哪个想象力更强大呢?当代文学早已超越了虚拟神明、塑造英雄的时代,想象力早已发生变化,转向在常态化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这是文学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势。

不能忽视想象在非虚构文学中的重要功能,那些认定报告文学以及其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不需要想象或者想象力较弱的观念,其实是一种偏见。

别林斯基早就有过提醒:“忠实地复制现实,仅靠博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想象。

”虚构固然必须使用想象,但想象并不就是虚构。

虚构文学需要强大的想象力,非虚构文学也同样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