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第一章绪论1. 简述木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木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木构建筑优点:1)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2) 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工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木材成才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2) 木材易引发火灾,是比较大的缺点,历来比较重视消防,重视中用水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虫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木构中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示。
(按照结构体系,木构建筑可以分为哪几种?)P3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拱把柱子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小,用于江西等南方地区,徽居一般用抬梁与穿斗相混合。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较好,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斗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
井干式:最古老的形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木或者矩形六边形木材平行层叠,接头用榫卯交叉咬合,主要用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用材量大,面阔和进深都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一般用于盛产木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斗拱的演变:P4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米左右。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斗科”或者“斗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身科)、角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1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14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2.按人分区为主3.微型宇宙4.室内外合作5.主从单元的串联6.线形公共空间7.接合而非转化8.正格与多格并存9.人工与自然分离10.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景12.二维线条的构图13.带故事的形式3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4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5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发展概况一章1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2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3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点4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5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P296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P307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318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339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李春10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11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4512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南京报恩寺塔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13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的转变1.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都已出现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⑥屋顶形式多样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⑤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3. 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①建造规模宏大②建筑布局水平提高③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4. 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⑥造园活动多5. 明代建筑发展概要:①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③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 清代建筑发展概要: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③民居建筑百花齐放④简化单体木构设计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14唐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城市建设一章1《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2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513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
中建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2. 开间,当心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宋代称为当心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3.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
6.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7.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8.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9.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0.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1. 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2.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3.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
14.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为(牛河梁女神庙)。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实例为(陕西歧山凤雏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筑者为(李冰父子)。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为(登封嵩岳寺塔)。
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相互攻击自卫。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称牌科。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园的实例。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图为(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
我国古代石窟类型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三种类型。
最早建于我国史迹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白马寺)。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我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大城周四十七里,陆八门,以向天八风,水八门,以法天聪,筑小城周十里”(观察当地水土,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看风水,建造了阖闾大城周围47里,四周城墙公开陆门8座,以象征天上的八道天风,水门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个卦位另外,在大城中还建造了一座方圆十里的小城)描述的是伍子胥设计春秋末吴国(原为楚国)(阖闾大城(今苏州))城市的情况。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按《洛阳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殿。
唐代出现了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阶层(都料匠)。
(柳宗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践理论的风景建筑家。
隋代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工官制度(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一、概述:1、真正建筑的诞生: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精简版

(1)原始社会1 、最早人类居所:天然岩洞。
1、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2 、六七千年前进入“氏族社会”房屋有两种:2、长江流域的“干阑式”3 、有巢氏时期——住屋之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巢居、穴居两种方式。
4 、浙江河姆渡遗址:已知最早的“榫卯技术”的建筑实例。
/平面--长屋/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法。
5 、仰韶文化:母系社会、木骨泥墙/建筑平面“圆形”和“长方形”、晚期有套间/采用绑扎法/墙面和地面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中晚期出现“白灰抹面”6 、龙山文化:父系社会、家庭私有制的痕迹/住房“吕”字形前堂后室/地面和墙上普遍采用白灰抹面,防潮明亮。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白灰墙上刻图案”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的女神庙”室内还用彩画和线脚装饰墙面。
/ 7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
(2)奴隶社会1 、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三合院)2 、商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长90米)/城市出现:1、郑州商城2、偃师尸沟乡商城3、殷墟3 、西周:西周时发明了瓦。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布局前堂后。
室,内外有别。
平面中轴对称。
屋顶已使用了瓦。
4 、春秋:已有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瓦的大量使用。
/高台建筑的出现。
/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公输班”,木工始祖。
(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1 、战国:城市建设高潮。
铁制工具的使用。
/台榭建筑普及。
/《考工记》:是齐国的官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
/多种榫卯形式,早期“平榫”,战国时期“燕尾榫”。
/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1、木架建筑得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得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得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得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得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得梁,如此层叠而上,梁得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得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得梁,以减少柱子得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得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得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就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得主要构件就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得特点就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就是指对结构得真实性显示。
“有机”就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得要求;并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就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得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得生活环境。
8、庭院得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就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就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就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得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得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得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与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得顺从环境,而就是充分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得手法进行补偿。
10、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得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得兴建,几乎都出自她之手。
而大兴城得规划就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有代表性得成功范例之一。
她还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得图样与木模型。
宋代李诫——她得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得记录了当时得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就是可以操作得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得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得技术与艺术状况。
11、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就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得官式建筑;另一种就是在各地自主建造得民间建筑。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最具有代表性得房屋遗址:一种就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得干阑式建筑;另一种就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得木骨泥墙房屋。
2、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得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就是我国已知得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得一个实例。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得文化先后就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末都城——斟鄩。
这所建筑遗址就是至今发现得我国最早得规模较大得木架夯土建筑与庭院得实例。
5、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得早周遗址与湖北蕲春得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这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却就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得四合院实例。
6、瓦得发明就是西周在建筑上得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得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得阶段。
7、P34高颐墓石阙西阙平面与立面8、三国,晋,南北朝最突出得建筑类型就是佛寺,佛塔与石窟。
中国得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9、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就是塔院型,二就是佛殿型,三就是僧院型。
10、隋代留下得建筑物有著名得河北赵县安济桥。
它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得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栱由28道石拱并列而成,跨度达37m。
11、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第三,本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得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12、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得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得高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得发展:第一,城市结构与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得模数制。
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得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
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第五,砖石建筑得水平达到新得高度。
第六,园林兴盛。
13、辽代留下得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我国唯一得木塔,就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得实例。
高度就是67、31m。
第二章城市建设1、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与商业区,居民区。
2、各时期得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得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与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就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就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就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得城市模式。
3、里坊制概念: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得“里”作为居民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得“市”中,统治者们得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得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与“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与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4、《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得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就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就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就是在旧城基础得扩建。
6、P60汉长安城遗址平面7、汉长安城得另一个特点就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 8、地方城市得其她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防御工程(简单—复杂) 2、水利工程(筑堤堵水,城墙外得土堤) 3、道路与下水道(北宋得“福沟”“寿沟”) 4、邮驿设施(驿站)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两次大分工产生得结果: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得出现而形成固定得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得乡村与以非农业得商业手工业为主得城市。
2、早期聚落得两大特征: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得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得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3、P97北京四合院背:以最常见得三进院得北京四合院为例——后院就是家庭服务用区。
图: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平面4、P100 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一层平面图(柱子不用画) 5、P105 下沉式窑院(地坑院)平面示意图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得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得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得阶段第三,宏伟得前殿与宫苑相结合得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得阶段。
2、P122 清北京故宫总平面图(瞧图标名称,清代三朝五门) 3、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
第二类就是祭祀祖先。
第三类就是先贤祠庙。
4、P131 北京天坛总平面图(必考) 组成部分:1,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 2,圜丘组群 3、斋宫 4、神乐署及牺牲所5、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就是传统旧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得重要性:如孝陵,第一进陵门内为神厨,神库;第二进祾恩门内为祾恩殿;第三进内红门内为石几筵(五供座)与明楼。
6、P148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总平面图(长陵永陵定陵)。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中土得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与以佛殿为主得两大类型。
2、P155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立面 P156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3、大殿建在低矮得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得“金箱斗底槽”。
4、分心槽:就是分心斗底槽得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得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如图5—8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参见“槽”,“金箱斗底槽”条)。
5、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就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得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得布局。
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得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就是八角形,底径30m;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m。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减震措施: ①八角形平面:规整得正八角形利于分解扭矩力,抗风性更好,木塔底层4、4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效应。
②大尺度底层副阶:同边一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刚中带柔得整体。
③双层套筒式:增加了塔身得强度④殿阁型构架(9个铺作层):9个铺作层属于榫卯连接,形成了9个水平减震器。
⑤尽量少用大料多用小料:小料形成得暗层中得梁、柱、枋、斗拱以及斜撑构件,牢固地连接成一个网架圈,如同现代建筑中得圈梁,加强了整个建筑得整体性。
⑥包砌厚砖土墙:土墙将柱子包裹在里面,如同现代建筑中得剪力墙,提高了建筑得抗震性。
⑦上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形成了上小下大得稳定形态。
6、底层得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得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谓得“副阶周匝”。
7、阁楼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8、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得作品。
9、P184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26格) 10、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11、中国佛教石窟得特点为:1、建筑以石窟洞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石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得建筑形象。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唐宋至明清得园林发展:1,理景得普及化 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 4,造园手法精致化2、清代帝苑得内涵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就是居住与朝见得宫室;另一部分就是供游乐得园林。
3、清代院囿理景得指导思想就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林中。
4、皇家园林得特点:1、在遵循风景式规划布局得情况下尽量体现皇家得气派2、建筑形式,用料,结构规模都不就是一般园林所能比拟得3、皇家园林师最早登上中国园林历史舞台得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