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岩石学实习报告
岩石及矿物认知实习报告

岩石及矿物认知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和研究,深入理解岩石和矿物的形成、特征及分类,提高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观察岩石的形态、结构、成分和矿物组成;掌握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条件及地质意义。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我国某地质公园实习时间:两周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周:理论学习与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定义、分类、形成过程和特征。
我们还了解了各种地质作用,如沉积、侵蚀、火山等,以及它们对岩石和矿物形成的影响。
2. 实习第二周:实地考察与实践在实地考察阶段,我们参观了实习地点附近的岩石和矿物产地,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我们使用放大镜、地质锤、采样工具等仪器,对岩石和矿物进行了现场识别和采样。
3. 实习第三周:实验室分析与研究我们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样本带回实验室,使用显微镜、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详细的成分分析和结构研究。
我们还进行了岩石和矿物的分类,了解了它们在地质史上的应用和意义。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分类和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工具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了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同时,我们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掌握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分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五、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们认识到,岩石和矿物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演化规律。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我们将把在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矿物生产实习报告

矿物生产实习报告矿物生产实习是我学习矿物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矿物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矿山的开采方式和工艺流程。
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矿山开采现场,了解了矿山的地质条件、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
我还参与了矿山生产过程中的爆破、挖掘、运输和破碎等环节,亲身体验了矿山工人的辛勤劳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对矿山的生产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学习了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矿山安全培训,了解了矿山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我还参与了矿山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了解了矿山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提高了对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此外,我还学习了矿山生产中的技术和设备。
在实习期间,我了解了矿山设备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学会了使用矿山生产中的各种工具和仪器。
我还参与了矿山生产中的技术革新和故障排除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矿物生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还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和需求,学会了与他们有效沟通和合作。
总的来说,这次矿物生产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技能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矿物工程师做好准备。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引言:岩石与矿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对于地质学的研究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测试,了解它们的性质、成因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过程。
实验一: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物质,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通过对不同岩石的观察和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特征和成因。
首先,我们观察了一块火成岩。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具有晶粒状结构。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火成岩中的晶体,发现晶体的大小和形状不一,有的呈现出六角形,有的则是长方形。
这表明火成岩的形成过程中,岩浆在冷却凝固时晶体的生长速度和方向不同。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一块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质等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形成的。
我们发现沉积岩中的颗粒较为明显,有的颗粒呈现出圆形,有的则是棱角分明。
这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颗粒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运动和磨蚀。
最后,我们观察了一块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发现变质岩中的晶粒较为细小,且呈片状排列。
这说明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岩石中的矿物发生了重新排列和结晶。
实验二:矿物的物理性质测试矿物是地球上的天然无机物质,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如硬度、颜色、光泽等。
通过对不同矿物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首先,我们测试了矿物的硬度。
硬度是矿物抵抗刮擦的能力,常用莫氏硬度尺来测试。
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矿物进行测试,发现它们的硬度各不相同。
例如钻石的硬度最高,为10级,而石膏的硬度最低,仅为2级。
这表明不同矿物的硬度差异很大,可以用来区分它们。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矿物的颜色。
颜色是矿物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
我们发现不同矿物的颜色有明显的差异,如黄铁矿呈黑色,石英呈白色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矿物的颜色可能会因杂质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矿物岩石学实验报告心得

矿物岩石学实验报告心得引言矿物岩石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进行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实验是矿物岩石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岩石和矿物的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组成和变化。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岩石和矿物的物理性质测定以及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这些实验,我对矿物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和测定方法,并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了解矿物的晶体结构和岩石的组成特征。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物理性质测定和显微镜观察。
在物理性质测定部分,我们通过测定矿物和岩石的硬度、比重、磁性等性质,来初步判断其种类和特征。
而在显微镜观察部分,我们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矿物的晶体结构和岩石的组成成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物理性质测定,我成功地识别了一些常见的矿物样本,例如石英、长石和磁铁矿等。
测定硬度时,我使用了莫氏硬度计进行划痕测试,根据划痕的深度和缺口的形态来判断矿物的硬度。
测定比重时,我使用了比重瓶测量法,将矿物样本分别称重于空气和水中,然后计算出其密度和比重。
通过这些测定,我能够初步判断出矿物的种类和特征。
在显微镜观察部分,我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矿物和岩石的样本。
我发现不同的矿物在偏光下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矿物晶体结构的不同所导致的。
例如,石英和长石在偏光下会显示出丰富的颜色,并且具有特定的双折射特性。
通过观察这些颜色和特性,我能够进一步确认矿物的种类。
另外,在岩石的显微镜观察中,我发现了一些岩石的组成特征。
例如,花岗岩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的颗粒和晶体。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实践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矿物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引言:岩石与矿物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观察和测试,探索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实验一:岩石的分类与特性在实验室中,我们收集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通过裂纹和颜色的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岩石的类型。
进一步的实验测试包括硬度测试、密度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
硬度测试使用莫氏硬度计,通过对比不同矿物的硬度,我们可以判断岩石的成分。
密度测试使用密度计,通过测量岩石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其密度。
化学成分分析使用化学试剂,将岩石样本与酸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溶解情况,从而推断岩石的成分。
实验二: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通过对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测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特性。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光泽、硬度、断口等。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的晶体结构和颗粒形态,可以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化学性质包括溶解性、熔点和燃烧性等。
通过与酸和其他化学试剂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实验三:岩石与矿物的地质环境关系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岩石和矿物样本,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的分析,可以推测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
例如,沉积岩通常形成于水体中,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化石和沉积结构,可以推断当时的地质环境。
火成岩则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通过分析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和晶体结构,可以推测火山喷发的类型和强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特性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岩石和矿物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望:尽管本次实验对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矿物岩石学实训报告答案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为了加深对《普通地质学》课程中矿物岩石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能力,我们于XX年XX月XX日参加了京西地区的矿物岩石学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掌握矿物和岩石的识别方法、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地点与时间本次实训地点位于京西地区,为期三天。
第一天为理论学习,第二天和第三天为野外实地考察。
2. 实训内容(1)理论学习:了解矿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物理性质;岩石的类型、成因、结构构造;矿物岩石在地质发展中的作用等。
(2)野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记录它们的特征,进行现场识别和分类。
(3)实验操作:进行矿物硬度、解理、条痕等物理性质的测定,以及岩石薄片观察。
3.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在实训的第一天,我们集中学习了矿物岩石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阅读,我们对矿物和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物理性质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2)野外实地考察第二天和第三天,我们分组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几个典型的地质剖面,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以下几种岩石和矿物:火成岩:例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它们主要由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晶粒结构和构造特征。
沉积岩:例如砂岩、页岩等,它们主要由碎屑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变质岩:例如片麻岩、大理岩等,它们由原来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具有明显的片麻状、块状构造。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包括颜色、硬度、解理、条痕等,并进行了现场识别和分类。
(3)实验操作在实训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矿物岩石学实验操作。
我们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矿物进行了硬度、解理、条痕等物理性质的测定,然后对岩石薄片进行了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操作技能:使用硬度计测定矿物的硬度观察矿物的解理、条痕等特征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矿物和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物理性质岩石的类型、成因、结构构造矿物岩石在地质发展中的作用矿物岩石的识别和分类方法矿物岩石实验操作技能2. 实训分析(1)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加深了对矿物岩石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矿物岩石实训报告

一、前言矿物和岩石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石,它们不仅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加深对矿物和岩石的认识,提高识别能力,我们开展了矿物岩石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学习了矿物和岩石的基本特征,还锻炼了实地观察、分析及记录的能力。
二、实训目的1. 认识和掌握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物理特征。
2. 区分相似矿物,提高矿物识别能力。
3. 根据矿物和岩石的特征进行分类。
4. 学会使用放大镜、计算机等实验仪器。
三、实训内容与操作步骤1. 矿物观察- 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状、片状、致密块状等)。
- 观察矿物的颜色、光泽、解理等物理性质。
- 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估计硬度。
- 对矿物进行分类。
2. 岩石观察- 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
- 按照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进行分类。
- 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
- 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
- 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3. 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矿物和岩石特征。
-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分析1. 矿物分类- 碳矿物:正长石、斜长石、橄榄石等。
- 硫化物:辉铜矿、方铅矿、普通辉锑矿等。
- 氧化物及含氧盐类:赤铁矿、褐铁矿、辰砂、铁矿石等。
- 其他盐类:铝土矿、闪石、云磷灰石、萤石等。
- 氢氧化物:石墨、滑石、蛇纹石等。
2. 岩石分类- 火成岩: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成分除石英、长石外,还含有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 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矿物组成,成分包括石英、长石、暗色矿物等。
- 变质岩:主要由变质矿物组成,成分包括石英、长石、暗色矿物等。
五、实训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矿物和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观察和分类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放大镜、计算机等实验仪器,提高了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促使我思考,进一步加深了对矿物岩石知识的理解。
岩石矿物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岩石矿物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掌握其物理特征、分类方法以及成因分析。
通过实习,期望能够提高个人的地质学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一)岩石观察1. 火成岩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 观察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断口、解理面,分析矿物成分;观察岩石的晶体形态、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
- 观察结果:以花岗岩为例,观察到主要由石英、长石和辉石组成,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颜色以灰白色为主,硬度较高。
2. 沉积岩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沉积岩的层理、成分、结构特征。
- 观察方法:观察岩石的层理、颜色、矿物成分等,分析沉积环境。
- 观察结果:以砂岩为例,观察到明显的层理结构,颜色以灰色为主,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组成,表明其形成于河流或湖泊沉积环境。
3. 变质岩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变质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 观察方法: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分析变质作用过程。
- 观察结果:以片麻岩为例,观察到主要由石英、长石和辉石组成,具有明显的片麻状构造,颜色以灰色为主,表明其经历了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
(二)矿物观察1. 石英-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硬度7,具有贝壳状断口,具有明显的解理。
- 成因:主要形成于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
2. 长石- 物理性质:无色、白色或浅色,硬度6-6.5,具有玻璃光泽,具有两组完全解理。
- 成因:主要形成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
3. 辉石- 物理性质:黑色或绿色,硬度5-6,具有金属光泽,具有两组不完全解理。
- 成因:主要形成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
三、实验操作1. 岩石薄片制作- 目的: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分析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
- 方法:将岩石样品磨制成薄片,进行抛光、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
- 结果:观察到了石英、长石和辉石等矿物的晶体形态和排列方式,以及岩石的结构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岩石学实习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西安科技大学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实习目的和要求:1.通过对矿物标本的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等主要特征;2.通过对岩石标本的观察,了解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3.通过对矿物岩石标本的观察,初步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鉴别方法。
实习原理:1.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2.岩石:不同的岩石,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各不相同,故可根据这些对岩石进行鉴定。
使用的仪器、材料:1.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等2.材料:矿物及岩石标本实习一矿物一、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1.形态:矿物的形态包括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的形态。
依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形态大致分为3种基本类型:1)一向延长型:晶体沿1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
2)二向延展型:晶体沿2个方向相对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和叶片状。
3)三向等长型:晶体3个方向发育大致相等,呈粒状或等轴状。
2.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区域内不同波长(700--400nm)的光选择吸收后,透射出或反射出其它剩余波长光的混合色。
根据产生的原因与矿物本身的关系,可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3.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是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刻划而得。
矿物的条痕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因而比矿物颜色更稳定。
4.透明度:指矿物(0.03mm薄片)可以透过可见光的程度。
可分为透明矿物(如石英、长石)、半透明矿物、和不透明矿物(如黄铜矿、赤铁矿)。
5.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可分为:金属光泽呈金属般的光亮,条痕黑色、灰黑、黑绿或金属色,不透明。
如:黄铜矿。
半金属光泽呈弱金属般的光亮,条痕深彩色(棕色、褐色等),不透明。
金刚光泽如同金刚石般的光亮。
条痕为浅色或无色。
透明—半透明。
玻璃光泽如同玻璃般的光亮。
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
珍珠光泽如同珍珠表面或蚌壳内壁那种柔和的光泽,如云母的解理面。
丝绢光泽透明矿物呈纤维状集合体时,表面具丝绢状光泽,如石棉。
油脂光泽如同油脂般的光亮,如石英的断口。
土状光泽呈粉末状或土状集合体的矿物,表面暗淡如土,如高岭石。
6.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刻划、压入或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
测定硬度最常用的是刻划法,一直沿用的是莫斯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 所提出),莫斯硬度计由十种矿物组成,按其软硬程度排列成十级(如表2)。
将欲测矿物和硬度计中某一种矿物相互刻划,如某一矿物能划动磷灰石(即其硬度大于磷灰石)但又能被正长石所划动(即其硬度小于正长石),则该矿物的硬度为5到6之间,可写成5-6。
实际工作中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代替硬度计,比如指甲硬度为2.5,小刀硬度为5.5,因此,可把矿物的硬度粗略地划分为:小于指甲(<2.5)、大于指甲小于小刀(2.5-5.5)、大于小刀(>5.5)三级。
7.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
这些平面称解理面。
根据解理发生的难易程度,可将矿物的解理分为五个等级:1)极完全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极易裂成薄片。
解理面光滑平整。
如云母。
表1莫斯硬度计硬度矿物名称代替物品1滑石2石膏指甲(2.5)、铜钥匙(3)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小刀(5.5)、玻璃(5.5)、瓷板(6-6.5)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2)完全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沿解理方向裂成平面(但不成薄片),解理面光滑。
如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
3)中等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明显的解理,但解理面不太连续和光滑。
4)不完全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不易裂出解理面,解理面小而不平整。
5)极不完全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极难出现解理,一般称为无解理。
如石英、黄铁矿。
8.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断口的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贝壳状断口呈近圆形的光滑曲面,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同心条纹,形似贝壳。
如石英。
锯齿状断口呈尖锐的锯齿状。
延展性强的矿物具此种断口。
如自然铜。
参差状断口面参差不齐、粗糙不平。
大多数矿物具此种断口。
土状为土状矿物所特有的粗糙断口,断口面呈细粉状。
如高岭石。
表2矿物的颜色、条痕和透明度的相互关系颜色无色或白色浅(彩)色深(彩)色金属色条痕无色或白色无色或白色浅色或彩色深色或金属色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矿物非金属矿物————————————金属矿物二、矿物的分类第一大类自然元素矿物例如:石墨第二大类硫化物及化合物矿物例如:黄铁矿黄铜矿第三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例如:赤铁矿石英第四大类含氧岩包括:硅酸盐矿物例如:橄榄石石榴子石角闪石辉石云母长石碳酸盐矿物例如:方解石硫酸岩矿物磷酸岩矿物第五大类卤化物矿物例如:萤石矿物鉴定实习报告表其它断口解理硬度透明度光泽条痕颜色形态矿物名称实习二岩石自然界的岩石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冷凝固结的产物。
根据岩浆岩中SiO2的含量,可以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3%)、中性岩(SiO2=53%-66%)和酸性岩(SiO2>66%)。
1.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浅色矿物包括石英、斜长石、正长石等;深色矿物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
2.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特征以及这些物质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等所反映出的特征。
(1)岩石的结晶程度:指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结晶玻璃物质的含量比例。
根据结晶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分成如下的三类:全晶质结构:全部由结晶矿物所组成的一种岩石结构。
这种结构多见于深成岩中,如花岗岩。
玻璃质结构:全部由玻璃物质所组成的一种岩石结构。
这种结构常见于火山岩中,如黑曜岩。
半晶质结构:既有结晶矿物又有非晶质玻璃所组成的一种岩石结构。
这种结构也主要见于火山岩中,如流纹岩。
(2)矿物颗粒的大小(或粒度大小)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粒度)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作如下划的分:显晶质:矿物颗粒在肉眼下是可以分辨者。
显晶质结构根据岩石中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又可分为: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按照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以分出:等粒结构:指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这种结构多见于侵入岩中。
不等粒结构:指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斑状和似斑状结构:指岩石中所有的矿物颗粒和成分都俨然的分属于大小不同的两个群,大者组成斑晶,小的组成基质,若基质由显晶质物质组成则形成似斑状结构。
若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则称为斑状结构。
3.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浆岩中不同矿物集合体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空间方式所构成的岩石特点。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有如下一些:(1)块状构造是由矿物均匀无向分布组成的一种构造,它们分布极广。
(2)斑杂构造是一种不均一构造,它们是由岩石的不同组成部分中结构上或成分上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它们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部是非常不均一的,而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外貌。
它们或由岩浆分异或是因岩浆同化混染作用而成。
(3)带状构造也是一种不均一构造,或是斑杂构造的特殊变种。
它们也是由于岩石各部分成分或粒度的差异造成的,所不同的是有方向。
即由不同成分或粒度相间成带分布而成,它们常见于层状辉长岩中,常常是由岩浆脉动侵入或重力分异造成的。
(4)球状构造是由一些矿物周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状分布而成的一种构造。
(5)气孔构造是火山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
火山岩中的气孔构造是岩浆喷溢地表时,其中的挥发分逸散后留下的空洞,这些空洞或圆、椭圆或不规则状,其量或多或少,分布或密或疏,或定向或无向。
如果这种气孔被后来的物质所充填形成了杏仁体,称杏仁构造。
(6)枕状构造水下喷溢的基性熔岩中常有枕状构造发育,枕体或多或少成扁椭球体,大小不等的堆在一起。
枕体核部较致密,边缘有薄的玻璃质外壳,二者之间可有呈同心圆分布的气孔或杏仁石。
枕体之间还可有其他沉积物或次生产物充填。
(7)流纹构造是由不同颜色条纹所反映出来的熔岩流的活动构造,有时顺着流动条纹还有被拉长的气孔分布。
(二)沉积岩沉积岩形成于地表,常呈层状,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溶液及胶体的沉淀作用;或先存的岩石经剥蚀及机械破碎形成的岩石碎屑、矿物碎屑或生物碎屑再经过水、风或冰川的搬运作用,最后发生的机械沉积作用;或上述两种作用(总称为沉积作用)综合形成的。
1.沉积岩的结构按组成性质、颗粒大小及形状等,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1)碎屑结构: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结构。
①碎屑物颗粒的结构A.按颗粒的绝对大小结构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结构粗砂中砂细砂粒径(mm)>22-0.50.5-0.250.25-0.0740.074-0.002B.按颗粒的相对大小(即分选性)等粒结构:颗粒大小近于相等,即分选好;不等粒结构:颗粒大小相差甚大,即分选差。
C.按颗粒形状(即磨圆度)棱角状:颗粒具尖锐的棱角,说明碎屑未经搬运或搬运很近;次棱角状:颗粒棱角稍有磨蚀,尖角不突出,说明碎屑经过了短距离搬运;次圆状:颗粒棱角有显著磨蚀,但碎屑的原始轮廓还可看出,说明碎屑经过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圆状:颗粒棱角全磨完,已看不出碎屑的原始轮廓,说明碎屑经过了长距离的搬运和磨损。
②胶结物的结构A.按胶结物成分硅质胶结:硬度高,颜色浅;铁质胶结:强度次于硅质,红色;钙质胶结:颜色浅,强度较低,易受溶蚀;泥质胶结:颜色多呈黄色、褐色,胶结松散,强度低,遇水易软化。
B.按胶结方式基底式胶结:胶结物较多,碎屑彼此不相连;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紧密相连,胶结物充填在颗粒间空隙中;接触式胶结:仅在颗粒彼此接触处才有胶结物,胶结物数量很少。
(2)泥质结构页岩和泥岩的主要结构,在外观上呈致密均匀的泥质状态。
(3)化学结晶结构由溶液中沉淀或重结晶、纯化学成因所形成的结构。
根据沉积时的环境,可进一步分为:A.晶粒结构:主要由矿物晶粒组成,肉眼可分辨的称显晶结构,按晶粒的大小可进一步划分为巨、粗、中、细、粉晶,肉眼不可分辨的为隐晶结构。
B.鲕(豆)状结构:主要由先期形成的鲕粒被后期化学沉淀物胶结形成的一种化学结构。
C.竹叶状结构:由先期形成的竹叶状的砾石被后期化学沉淀物胶结而成的一种化学结构。
(4)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的一种结构,也称为生物化学结构,可进一步分为:贝壳结构:由完整的生物遗体组成,如贝壳灰岩、珊瑚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