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研究-实用word文档 (2页)

合集下载

宏观调控法模板

宏观调控法模板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
中国经济在极为复杂的2010年面对诸多“两难”问
题。那么中国经济的“两难”问题难在哪?如何破解?
12
?货币的收紧 ?与宽松
?扩大赤字 ?与增加税负
控房价 与保“支柱”
中国经济 六大矛盾详解
?提高居民收入 ?与增加国家、
?企业收入
保增长 与控通胀
保增长 与调结构
13
中国经济的其它“两难”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两难问题增多”。
5月13日至14日,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再次指出,当前国
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宏观
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深
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
度和节奏。由此可见,“两难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 (2) 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关系客体
? 指宏观调控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过程 中产生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表现为:
? 宏观经济决策行为 宏观经济协调行为
?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 宏观经济引导行为
? 宏观经济限制行为 宏观经济监督行为
? (3)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
? 调控主体的权利:宏观经济决策权及调控权;宏观经济协调 权;宏观经济管理权;宏观经济运行监督权。
? 调控主体:主要指拥有宏观调控权力,依法执行宏观调控 职责,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的法定的国家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机关。如: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机关、税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工商行政管理局等;
? 受控主体:宏观调控的受控主体是指企业及其它经济组 织和个人。
24
? 政府行政调控的性质? ? 决策权? ? 管理权? ? 监督权?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02
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压缩银根。
03Leabharlann 公开市场操作法律制度 概念: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的行为。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意味着向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而卖出有价证券,则意味着基础货币从金融体系流回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量。
01
特点:灵活性和主动性强;调节具有弹性和柔和性;公开性与公证性相结合;货币政策操作与财政操作相结合;调节范围广泛。
以经济利益为实现调控目的的主要手段,亦即经济性手段,以刺激市场主体,而行政和法律手段,前者太过刚性,后者则太过繁琐。
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宏观调控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必须在严格的规制下运行。
概念:调整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早期是危机对策法。
三、中央银行的法定职能
1
公共服务:是指中央银行以其公法人和特别银行的身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金融服务。
2
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
3
经理国库;
4
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但在我国禁止向财政透支;
5
担任政府的金融代理人(持有管理外汇储备、代表财政组织发行、出席会议等);
6
充当政府的金融顾问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代理国务院财政部门向各金融机构组织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特征: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间接性的控制措施、长期性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01
是指货币当局(一般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目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处理货币事务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
02
宏观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宏观调控法的语词和定义
语词
“宏观”,特指宏观经济;
“调控”,特指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和控制行为;
“法”一般指实质意义上的法,即法律规范总称,日常语汇 中有时也被用于指形式意义上的法。

作为实质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

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宏观调控的概念 • 国家主体性
1
• 对象的宏观性
2
• 目的的宏观性
3
• 方式的宏观性
4
• 依据的法定性
5
因此,对国家为了预防和克 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在经济 总量、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失 衡、失调和无序,依法运用 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 手段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 行,使之朝着所预期的平衡、 协调和有序方向发展的一系 列行为,即可称之为宏观调 控行为。简言之,宏观调控, 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 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责任形式
财产性责任
非财产性责任
罚款、罚 金
赔偿、返 还责任
声誉罚 自由罚
资格罚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责任构成
责任 构成
责任主体 主观方面
客体
客观方面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责任竞合
宏观调控法责任有时也与违宪责任、行政违法责任相竞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章考核要求: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有宏观调控、宏 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权等。本章涉及的五个部分相关问题要 掌握。此外,在应用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宏观调控运行实践, 分析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宏观调控权的配置和宏观调控综 合协调的必要性。

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PPT 289页)

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PPT 289页)
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的除外; 4、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操作
(一)货币政策:主权国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 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 政策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 所预定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明确效果。
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 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海发行是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它通 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 资公司而设立的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 银行,其注册资本为16.77亿人民币。股 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 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 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 政府控股。
海发行开业仅一年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 1996年底全行资产总值已达86.3亿元人民币。
三、人民银行的业务 (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货币政策 (二)经理国库 (三)代理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四)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账户 (五)提供清算服务
(七)业务禁止
1、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 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2、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3、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
(三)中央银行的性质: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全国唯一的货
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
央行 商行 客户
商行向央行存款与贷款,央行对商行的支付能 力和风险负有监护责任,是最后的贷款人。
3、政府的银行 (1)中央银行的资本大多属于国家 中央银行资本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A、国有化方式 B、国家直接出资组建 (2)中央银行受政府或者议会的控制 央行地位有三种模式 A、直接对国会或议会负责 B、名义上隶属财政部,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C、直接受控于政府,独立性较小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共19页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共19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文献综述一、宏观调控概念和特征(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宏观调控也称宏观经济调控,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移植到法律——经济法中,才有“宏观调控”一说。

在我国,“宏观调控”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实行宏观调控,是针对市场经济运行而提出来的,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使国民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然而,市场也存在缺陷,也可能出现调节失灵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因而需要“国家之手”发挥作用。

但国家调节也有缺陷,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即所谓的“政府失灵”。

因此,为了避免政府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政府行为,使之有序化、明确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实施必要的制度和手段,设定必要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一系列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即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一方面是对宏观调控受控主体行为的规制,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具有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对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的规制。

宏观调控主体主要是政府,如果宏观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行为不受法律的制约,宏观调控就会变成行政专权,可能导致法律危机。

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控制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1)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宏观调控的主体既包括调控主体,又包括受控主体,但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因为宏观调控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这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总量运行情况,才能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运用综合的手段,来实行国家干预,使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政府工作重心:应从直接参与经济建设 转向提供公共物品
2、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分离 3、公共参与 4、分权式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第十五章 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是指中央银行依照法律,通过制 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等手段,实现宏观调控。
2、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中央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
表现在人事任免、货币政策决策、资本控制等方 面;
(2)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要为政府提供公 共服务,主要包括法律允许的融资服务、经济与 金融方面的咨询、经理国库等;
(3)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中央 政府的控制存在法律上的限制。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Macro-Control Law
在本编中,将主要涉及宏观调控法一般原 理、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及税收法律制度。
第四编目录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金融调控法 财政法 税法 价格法 对外贸易法
第十四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2、多元制中央银行:只在联邦中央和联邦 地区设置两级中央银行机构,分别依职权 独立行使央行职能,美国、德国如此。
四、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如在美国,中央银行由联邦储备系统中央机构 (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和12家联邦 储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组成。但实权在联邦储备 委员会。
3、混合制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与普通银行职能不 分,国家设立一家银行既行使央行职能,又办理 普通银行业务。
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 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 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 和个人的干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研究-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研究
1宏观调控法的概述
宏观调控法的实质是确保社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其定义为宏观调控时,调整
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又名为宏观经济调控。它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因
为中央政府既能反映经济要求,又能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以防社会需求与供给间
失去平衡。它主要是一种以经济政策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的法律手段、宏观调
控时,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外贸管制、价格、金融和计划,这些手段普遍具备
的特点是具有综合性。

2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GDP增长目标具有合法性基础、灵活的法律机制保障和
具有民主机制保障,但是,宏观调控时存在一些问题。

2.1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GDP增长目标具有合法性基础
19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正式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
并出现了一种格局,即强政府、弱市场,这种格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此阶段主要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
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强政府、强市场的
格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实践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保证发挥良好的调控能力,
制定了一些约束条件,如尊重市场自身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等。
如今,宏观调控制度已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要做的一个必然选择是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调控的合法性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
基本保障、任何国家都应在法律和宪法的授权和规定下采取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宏观调控的合法性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保障、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国家
与政府具有双重性,宪政与法治相当于一把钥匙,解开两者间存在的悖论,找
到它们之间的平衡。

2.2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GDP增长目标具有法律机制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回应型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它强调的是对实
质正义的追求和法律所服务的目的,具有开放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社会
的需求。对于回应型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政府具有广泛和灵活的调控权,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