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用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受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 *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

1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1.1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类型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出现

现已发展起来的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km)和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仪器,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而且有些遥感平台还可以多角度成像,如三行CCD阵列可以同时得到3个角度的扫描成像;EOS Terra卫星上的MISR可同时从9个角度对地成像。

(2)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仅从陆地卫星系列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有4个波段(MSS),其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50nm,空间分辨率为80米,重复覆盖周期为16-18天;80年代的T M增加到7个波段,在可见光到近红外范围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37nm,空间分辨率增加到30米;2000年后,出现增强型TM(ETM),其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可达15米。法国S POT4卫星多光谱波段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87nm,空间分辨率为20米,重复周期为26天;SPOT5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2.5米,重复覆盖周期提高到1-5天。1999年发射的中巴资源卫

星(CBERS)是我国第一颗资源卫星,最高空间分辨率达19.5米,重复覆盖周期为26天。1999年发射的美国IKONOS-2卫星可获得4个波段4米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和1个波段1米空间分辨率的全色数据。IKONOS发射稍后,又出现了空间分辨率更高的OrbView-3(轨道观察3号)和Quickbird(快鸟),其最高空间分辨率分别达1米和0.62米。

(3)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的最大成就之一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1]。第一代航空成像光谱仪以AIS—1和AIS—2为代表,光谱分辨率分别为9.3nm和10.6nm;1987年,第二代高光谱成像仪问世,即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航空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其光谱分辨率为10nm;EOSAM—1(Terra)卫星上的MODIS具有36个波段。如今的卫星高光谱分辨率可达到10nm,波段几百个,如在轨的美国EO-1高光谱遥感卫星上的Hyperion 传感器,具有220个波段,光谱分辨率为10nm。我国“九五”研制的航空成像光谱仪为128个波段。

1.2 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最早为光学图像处理,后来发展成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博士提出把常规地图变成数学形式的设想,可以看成是数字图像的启蒙;到1972年随美国陆地卫星的发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才真正地发展起来。随着遥感信息获取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基础科学等的发展,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图像的校正与恢复,图像增强,图像分类,数据的复合与GIS的综合,高光谱图像分析,生物物理建模,图像传输与压缩等方面。其中图像的校正与恢复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图像增强方面目前已发展了一些软件化的实用处理方法,包括辐射增强,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彩色增强,多光谱增强等。图像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定量化和智能化发展的主要方面,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基于光谱统计分析的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为了提高基于光谱统计分析的分类精度和准确性,出现了一些光谱特征分类的辅助处理技术,如上下文分析方法,基于地形信息的计算机分类处理,辅以纹理特征的光谱特征分类法等。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新方法,如神经网络分类器,基于小波分析的遥感图像分类法,基于分形技术的遥感图像分类,模糊聚类法,树分类器,专家系统方法等[2]。在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方面,也发展了许多处理方法,如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技术,光谱维特征提取方法等。这些方法均已在高光谱图像处理中得到应用。

遥感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探讨了卫星遥感信息的产业化问题,认为,产业化是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提出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是实现卫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卫星遥感技术后遥感应用技术产业化

自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卫星以来,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空间技术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之一。产业化是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将是卫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1.3 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总体上说,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应用深度也不断加强。目前,在地学科学、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评价、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遥感技术也已成为实现数字地球战略思想的关键技术之一。地球科学中的矿产勘查,地质填图等是较早应用遥感技术的领域,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潜力还可以不断地挖掘;在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新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此外,GIS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P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也无疑为遥感技术的更广、更深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地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遥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了。

国土:土地利用普查和监测

农业:作物长势与产量预估

水利:流域分析、洪水监测、

林业:森林蓄积量评估,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监测

渔业:鱼群活动监测与捕鱼作业指导

城市:热岛效应、交通、绿地、、

遥感信息工程应用

1 地质

包括地质找矿、岩性分类、地震和火山活动、地下水、地热依据:一定的地貌类型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而一定的地质构造又能反映出一定的成矿条件。线性构造和成矿条件的关系: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好

2)断裂和褶皱强烈的构造处成矿条件好

3)构造线交叉地区成矿几率大

岩性分类:在地面无植被覆盖的岩石裸露地区,利用不同岩石间光谱特性差异,可对岩性进行识别分类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断层有关;地下水也一般在断层中发现;热红外像片上可反映地热信息。

2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调查:利用不同分辨率的图像融合,增强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特性。土地分布和面积

统计。

地籍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融合处理

土壤改良

精细农业: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土地适用性评价

农作物估产:利用两个参数叶面积指数和植土比,分析反射光谱特性。

3 城市建设

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动态监测和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工业、零售业分布、房地产规划/居民区分布、人口、占用耕地等等。

举例:城市规划(北京、武汉)城市调查

4 林业

林木覆盖类型、森林立地因子的界定、城市园林绿化

5 线路工程

工程稳定性分析、线路规划

举例:选线(润阳大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地质稳定性分析(地质构造)

6 生态环境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利用热红外扫描影像,分析城市热岛分布和产生原因石漠化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三维动态模型分析灾害:如滑坡,研究地质构造。河流淤积滩涂

7 水利

三峡输水管隧道地表水体调查:水系分布特征分析农业灌溉、防洪、抗旱、抗涝

8 旅游

研究旅游景点的分布特征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监测和保护旅游资源风景点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故宫、长城、兵马俑、天安门等)

9 军事全天候和全天时侦察:微波和热红外优势

揭露军事伪装军事目标的识别

2 产业化是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

2.1 卫星遥感技术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化前景

遥感技术应用的基础是遥感信息的获取。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形成各种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复杂过程是由人类生活的真实地表空间的复杂性、千变万化性和成像过程的复杂

性共同决定的。具体地说,人类生存的地表空间是复杂的,是宏观有序,微观混乱的地理综合体,成像获取的遥感图像的光谱值是混合光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信息论角度来讲,遥感成像过程是信息从多到少的映射,是个确定过程,是把一个千变万化、形形色色的地球表面高度概括、总结、选择、压缩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得遥感影像中包含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多样性、综合性、周期性、量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遥感影像中包含着人类生产活动各个研究和应用领域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各个研究和应用部门均可以从不同的遥感影像中提取和挖掘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为本部门的发展和应用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就是遥感信息具有跨部门,跨学科的特点。遥感信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遥感技术从一起源就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化前景。

2.2 卫星遥感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加速产业化

卫星遥感信息的获取技术得到了惊人的发展,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一个空间分辨率由公里级,百米级,到米级,分米级,光谱分辨率由几百个纳米,几十个纳米,到几个纳米的多空间尺度、多光谱尺度以及多时间尺度的海量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技术已经形成,但卫星遥感信息的应用则相对发展滞后,出现了卫星遥感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应用滞后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得人们在欣喜地获得大量可用数据的同时,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对知识万分饥渴,深感信息的短缺。这主要是因为卫星遥感影像信息的应用过程远比获取过程要复杂的多。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从少到多的映射,是个不确定过程,无法从数学上直接求得确定解。从信息论来说,是因为遥感成像过程在保留了总体信息的同时,压缩了细节信息,同时又加入了噪音,减少了信息量,从而使遥感影像上所携带的信息量不足表达人们所希望求解的诸多地理对象内在的不确定度。这种不确定性程度因不同对象而不同。我们可以把遥感信息应用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一个将遥感数据转换为可用信息的过程。而遥感数据到信息的转换,是由业务用户的信息需求所驱动的,选择什么样的模型以及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完全因应用部门而异。由于支持“数据到信息”过程的基础知识很少和短缺,限制了遥感数据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影响了遥感数据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因此,要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行业和领域的渗透、辐射,与各行业、领域的传统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排斥和完全代替,以提升传统行业、发展新兴行业,加速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3 实用化是产业化的前提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遥感技术在电磁波谱中仅反映地物从可见光到微波段(038um-100cm)电磁波谱的辐射特性,而不反映其它波谱段的地物特性。因此,它不能代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但它可与其集成,发挥信息互补效应。

(2)卫星遥感信息主要反映是近地表的现象、区域和运动状态等。这一局限性与人类在地球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中不断向地下深处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使得遥感技术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程度可能会因应用领域的深入而受到影响。

(3)卫星遥感信息获取过程的确定性与信息应用反演时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卫星遥感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深入应用的效果受各种因素影响大,效果好坏不定。

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些局限性是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才能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它更加实用化。

显然,卫星遥感数据的深入应用仅靠遥感技术和遥感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实现遥感数据良好和深入的应用需要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一是遥感信息和相关的处理技术;二是应用领域的专业信息和相关技术及知识;三是借鉴其他领域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有这三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共同支持,应用部门才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和理解赋存于卫星遥感数据中的专门信息,

有效地服务于生产和研究。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可归纳为两个结合,即遥感技术与各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相结合,遥感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两方面的结合方式和结合的紧密程度与应用部门或个人感兴趣的目标地物赋存的地理空间及复杂性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赋存地理空间的差异和对象属性、运动状态的复杂性差异,不同部门在进行遥感信息应用时,采用上述两个结合的程度也不同,遥感信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无论对哪个应用部门,哪个学科或个人,不断深入地应用遥感信息来有效地解决问题,上述这两个结合都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发挥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的强大优势,结合各行业和领域的传统有效的方法技术,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交叉技术,从多学科,广视角来解决各行业和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实用化,从而有利于推动卫星遥感技术的产业化。

2.4 商业化是产业化的催化剂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用化→商业化→产业化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实用化,就谈不上商业化,没有商业化就形成不了产业,没有产业化的推动,任何一项高新技术,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就不可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所谓商业化就是要将卫星遥感技术作为商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竞争,形成卫星遥感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市场。促进卫星遥感技术商业化就要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进行技术创新,研制开发新一代高水平的遥感卫星,提供高质量、具优势的产品。同时,采用成熟技术,商业现货产品和发射小型卫星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需求,提供不同档次级别的图像产品和增益产品,培养个体用户,大力发展个人图像服务。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实行商业运作,加强数字提供商与信息增值服务商之间的合作,逐步增大纯商业化系统的比例。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方针和有力措施,进行综合经营,实行薄利多销。遥感卫星产业包括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地面应用的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等。地面应用服务业包括代销或经销其他公司或非商业化的民用遥感产品等。

3 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是卫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陈述彭院土在评述“2003遥感科技论坛”[3]时指出:“2003年大会征集的学术论文,体现了观念更新,技术创新的前沿视角。例如……提出…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呼吁加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进程……,令人耳目一新”。他一语道破了后遥感应用技术与遥感信息产业化的关系。

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包含的技术内涵是指将遥感技术与各学科的传统地学方法相结合,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遥感信息深化应用技术,其内容涵盖信息处理、信息解译、信息分析、信息表述和信息应用等一整套方法技术系统。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与遥感技术的内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它们的异同在于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是从遥感技术深化应用的角度提出来的,它突出强调的是遥感技术内涵中的后一部分,即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过程,而没有包含遥感技术内涵中信息获取技术。因此,从技术内涵来看,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体现了遥感技术内涵在当今发展的不平衡性,既继承了遥感技术内涵的信息处理与应用部分,又对这一部分的技术内涵进行了分离、扩展和延伸,使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含义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更加充实,应用更加有效,突出表达了加快遥感技术本身固有的巨大产业化进程的特点和趋势。

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是我们在铀资源勘查中长期探索遥感技术深化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进展提出来的,并对它在铀资源勘查领域的技术构成,研究内容,应用程序,应用效果等进行了探索[4,5]。

通过遥感技术来解决地质学问题(包括铀资源勘查),尤其是解决寻找深部矿床问题远比用遥感技术来解决气象、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问题要困难得多。原因在

于,地质领域大多数问题都是长期地质历史演化的产物,变化周期长,动态性不明显,且多数在地下深处。这就决定了在地质学应用领域,遥感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间接地被使用,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铀资源勘查领域,或者说整个地质学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更需要与多学科的专业信息、专业技术相结合,与更多的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铀资源勘查领域,后遥感应用技术理念的技术内涵是指,在信息源上集遥感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地质信息等多源地学信息为一体,在技术方法上集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GIS技术、GP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仿真-虚拟技术以及传统地学研究方法为一体的信息综合应用技术。它的最初目标是深入挖掘、理解和应用赋存在多层次,多类型遥感等多源数据中的与铀资源勘查有关的有效信息。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虚拟的铀资源勘查区,以实现对铀资源的虚拟勘查。

铀资源勘查后遥感应用技术理念包含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铀资源数字勘查区构建技术研究;遥感信息与其他地学信息集成技术研究;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铀资源虚拟找矿和虚拟勘探技术研究以及铀成矿过程与作用的仿真模拟技术研究等。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和实用。

铀资源勘查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五个步聚:第一步是数据准备。第二步是数据挖掘,就是通过遥感图像专题处理,信息集成,数理统计,网络分析,人工智能等方式从已有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第三步是知识发现,就是把所有的数据和挖掘出来的信息通过数库仓库来管理,并通过空间分析和三维可视化等方式从多视角,多学科方面来发现信息存在的特征和规律。第四步是对发现的规律和认识进行概念化和模型化,并通过虚拟-仿真进行过程和环境再现,提高对已发现的规律的认知深度。第五步是决策,根据实际考察,优选决策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应用需要的不同进行修改或步骤跨越。

在后遥感应用技术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铀资源勘查进行了方法技术与地质应用效果的示范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在铀资源勘查领域,后遥感应用技术比起单一的遥感技术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更好的应用效果。

虽然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是从铀资源勘查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它强调指出了遥感技术深化应用研究和促进遥感信息产业化的时代要求和思路,其技术内涵不仅体现遥感技术本身发展和应用的需要,也体现信息技术时代社会各学科发展进步的需要。无疑,它的提出和开拓不仅会促进遥感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与遥感技术有关的其它学科的发展。这将会大大加快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化的步伐,是卫星遥感信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留史毛皮批发市场

中国留史毛皮批发市场 中国毛皮批发市场 尚村皮毛市场 市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是国内最大的原料皮交易市场,每天上市数万人。 主要经营貂、狐狸、貉、獭兔、家兔等生皮、熟皮、半成皮等裘皮制品,以及皮张鞣制、硝染、加工等所需的各种机械、辅料、化工原料等,市场集工、商、贸相结合,收购、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裘皮服装原料交易市场。 留史皮毛市场 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蠡县留史镇,是亚洲最大原料皮集散地,留史皮毛市场素以占地面积广,上市品种全,交易量大而闻名全国。 上市皮毛既有马、牛、驴、猪、羊、狗等一般粗毛皮及猪鬃、马鬃、马尾,又有貉子、紫貂、水貂、水獭、旱獭、猞猁、元皮、狐狸皮、黄狼、香鼠、水鼠、狸子等珍贵细毛皮,还有皮革、裘皮、裘革服装以及马蹄毛、山羊尾、羊绒、黄狼尾等绒毛,皮毛类品种120多个,约占全国有价值皮毛大类的80%份额。 大营皮毛市场 河北大营是中国皮毛加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天下裘都”。 目前,全县拥有皮毛加工企业9170个,从业人员6万人,固定门店2160家。大营皮毛有着丰富的产品,涵盖了生皮、熟皮、半成

品、裘皮服装、裘皮饰品、剪绒、工艺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是国内品种最齐全、样式最新颖、潜力最充足的皮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基地。 崇福毛皮市场 市场位于浙江的桐乡崇福镇,是一个依托崇福地区厚实的皮毛加工产业催生而成的皮毛专业市场。 市场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商铺617间。经营商主要来自辽宁、黑龙江、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宁夏、内蒙古、天津、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及本省的海宁和本市周边地区,外省市客户占约95%。主要经营毛皮原料有:狐狸皮、貉子皮、水貂皮、兔皮、兔毯、羊皮、各种拼皮毛毯及辅料。 大红门市场 位于北京三、四环之间(即将搬迁),那里聚集大量的毛皮皮革深加工企业。以皮毛深加工为主要特点。 大红门市场主要是进口蓝狐、水貂、国产狐狸、国产貉皮的销售市场,也是蓝狐、乌苏里貉皮毛领、帽条的专业批发市场,主要辐射北京、天津深加工毛皮企业。 雅宝路裘皮市场 北京雅宝路皮草市场主要经营裘皮制品、水貂皮服装、水貂毛皮等产品,产品对俄出口约占其整体毛皮贸易额的9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雅宝路约有500家经营皮草的店铺,年销售额可达120亿元人民币。不仅是俄罗斯商人,每年来到雅宝路购买皮草服装的东欧、非洲、阿拉伯等国商人总数超过6000人。

遥感发展史

遥感发展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用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受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 *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 1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1.1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 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类型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出现 现已发展起来的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km)和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仪器,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而且有些遥感平台还可以多角度成像,如三行CCD阵列可以同时得到3个角度的扫描成像;EOS Terra卫星上的MISR可同时从9个角度对地成像。 (2)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仅从陆地卫星系列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有4个波段(MSS),其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50nm,空间分辨率为80米,重复覆盖周期为16-18天;80年代的T M增加到7个波段,在可见光到近红外范围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37nm,空间分辨率增加到30米;2000年后,出现增强型TM(ETM),其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可达15米。法国S POT4卫星多光谱波段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87nm,空间分辨率为20米,重复周期为26天;SPOT5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2.5米,重复覆盖周期提高到1-5天。1999年发射的中巴资源卫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先驱者的贡献 帕斯卡(Biaise Pascal,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9 岁受机械时钟的启发发明第一个齿轮式机械计算器(1642 年),只能做加、减法 巴贝奇(C.Babbage,1791~1871) ↖英国数学家 ↖公认的计算机之父 ↖研制出差分机和分析机 ↖提出程序控制的思想 ↖提出了完整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有许多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在里面,最终100 年后由艾肯实现 爱达.拜伦(Ada Augusts Lovelace,1815~1852) ↖英国数学家 ↖为巴贝奇的分析机编制程序 ↖虽然还没出现?°循环?±,?°子程序?±的概念,但其中已经蕴含了现在程序的思想。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 ↖美国数学教授 ↖制造出第一台机电式计算机MarkI ,后又制造出MarkII ↖MarkI 的一些参数: 以机电的方法代替机械的方法实现分析机,1944 年完成,在哈佛大学用了15 年 15.5米,高2.4米,75万个零部件 乘法速度是3 秒 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英国科学家 ↖现代计算机诞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 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冯. 诺依曼 ↖他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有两个: 建立图灵机理论模型 提出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Von.Neumann,1903~1957) ↖美国数学教授 ↖现代计算机之父 ↖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 在EDVAC设计中提出的计算机结构奠定了现代 计算机体系结构框架,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二.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中国七大毛皮市场

中国七大毛皮市场(留史、尚村、大营、崇福、辛集、北京正天兴毛皮辅料市场,雅宝路市场) 一、尚村皮毛市场 尚村皮毛市场位于沧州市肃宁县,是中国最大的生皮毛皮市场,每天上市近三万余人,中国养殖场业主及商贩大军活跃在尚村毛皮市场上,毛皮品种有蓝狐、银狐、白狐、水貂、乌苏里貉皮、獭兔皮等。并且以华斯集团、天龙公司、库氏皮草等为代表的裘皮深加工企业以及毛张硝染企业迅猛上升,增加出口创汇能力。猛然掘起的尚村市场以生皮集散地及毛皮硝染、裘皮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以崭新的面貌大踏步向前发展。 二、留史皮毛市场 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蠡县留史镇,留史皮毛市场是亚洲最大原料皮集散地,牛皮、羊皮、生皮货栈200余家,有进口狐皮专业村(留史、刘营);国产狐皮专业村(留史、刘营、正南庄等);进口貂皮专业村;国产貂皮专业村(东口、西口等),应该说这几村的商户几乎控制全国貂皮的数量,全国的貂皮都要经他们的手转到深加工单位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市场;另外还有国产貉皮专业村(刘营、周营、齐庄等),他们貉皮每年的储偖备量占全国的30%-40%以上,通过他们出口到韩国、日本等;还有国产獭兔专业村(魏家佐、留史等);这些专业村中有许多上万张屯积大户,屯量很大。亚洲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发挥它的聚集、调控作用,以飞快的步伐前进。 三、大营皮毛市场 位于河北省枣强县:大营皮毛市场是以深加工为主业,主要聚集貂皮服装厂、深加工褥子为主项。另外,那里是家兔皮的集散地及深加工基地。特别是兔皮褥子规模最大。这里有裘皮工爜业园区,如增辉皮草、博赢毛皮有限公司、竞佳皮草、福尔派毛皮有限公司等;家兔褥子专业村(西黄浦、胡新庄等);狐狸皮专业村(老官营等);黄狼褥子专业村(井村等);貉皮专业村有新屯等。大营皮毛市场以精益求精的裘皮制品、编织制品迎接新挑战。现在其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四、崇福毛皮市场 崇福毛皮市场位于浙江的桐乡崇福镇,那里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特别是在上海、江苏、无锡、南通、杭州、海宁等分别有我国主要的裘皮服装厂、羽绒服装厂等。那里有银杉皮草、中辉皮草、雪裘皮草等裘皮深加工企业,另外崇福市场是进口、国产蓝狐、银狐、乌苏里貉皮等品种的主要销售市场,也是家兔、毛皮褥子的销售市场,崇福毛皮市场正在建设皮草大世界商贸城,将以其特有的市场潜力、巨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五、北京大红门市场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中国国内皮毛发展及进出口分析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毛皮动物(狐、貉、貂、獭兔)养殖与裘皮加工大国。 目前,毛皮动物养殖分布于山东、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新疆、安徽、江苏、天津(市)、北京(市)等十四个省市区,面积跨度约为467万平方公里。 裘皮服装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广东、河北、山东等地,产量占80%以上;裘皮鞣制生产在河南聚集产量占比达80%。随着国内毛皮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已建有十余处裘皮交易市场(裘皮及其制品集散地)。 目前中国的毛皮行业动物养殖主要以水貂、狐狸、貉子、獭兔为主,其中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品种。截至2010年,中国毛皮服装出口量排在前9位的国家及地区分别是俄罗斯联邦、日本、香港、韩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土耳,俄罗斯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市场。 根据国际毛皮协会发布的2010至2011年度全球毛皮销售数据显示,全球的毛皮销售已达到150亿美元。虽然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但与上年度同期相比,毛皮行业依然保持了7%的稳健增长,与欧洲和北美市场相比,亚洲地区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中国市场就占全球毛皮销售总额的,带动了整个亚洲毛皮市场的消费。 毛皮原料进口关税过高影响企业公平竞争: 我国貂、狐、貉原材料皮资源多为中低档产品,而且数量不足,企业为了转型升级每年都会从国外进口部分高档原料皮,但由于我国的毛皮进口关税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虽然在加入WTO后做了调整,但仍然很高,生水貂皮15%、生狐狸皮、貉子皮20%,而目前国际上主要毛皮生产国家鉴于毛皮是附加值较高的时尚产品,大多采用生皮进口低关税或零关税,因此我国企业在原皮进口成本上大大的高于国外企业,从而造成我国毛皮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不平等竞争,出口大幅下滑。此外、高关税又滋生了一些附带现象,不规范的进口贸易得以萌芽。不仅皮毛行业的声誉受损,而且有损国家利益。

遥感应用新领域及发展趋势

遥感应用新领域及发展趋势 摘要遥感(Remote Sensing)是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在农业、林业、渔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简要介绍遥感的基本理论,讨论遥感在新领域中的应用,分析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RS;新领域;发展趋势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地理水文、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目前,遥感在许多新领域,如考古、军事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空间技术发展以及和其他技术的相互渗透,遥感技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具有广阔的前景。 1遥感简介 1.1遥感简史 遥感技术的兴起可追溯到19世纪初,1839年人类获得了第一张像片。1858年法国人首次乘气球在巴黎上空进行了空中摄影试验。1903年发明飞机后,航空摄影逐步发展起来。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人们又把遥感器装载到卫星上,使遥感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遥感器性能和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使遥感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 1.2遥感技术特点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公里。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原子模型发展史

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1]: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 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11]: ①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土星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16]。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1]: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12]: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N(n=3)、O(n=4)、P(n=5)。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在玻尔原子

电脑发展史试题

第一章电脑的发展史及其简介试题 一、填空题 1.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分别发展年间为1946 、1958 、1964 、直到1970以后 的第四代作为PC的产生,同时也使微处理器从4位、8位、16位、32位到64位迅速发展。2.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是计算机的物质基础,软件是在硬件基础上发挥和扩大计算机功能的程序,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3.任何一台计算机无论规模大小,都是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的。 4.在计算机硬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通常集成在一块芯片内,称为CPU 或中央处理器 5.存储器是计算机存放各种信息的部件,根据存储用途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内存和 外理内存又称为主存它直接与运算器相连,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RAM 和ROM 两大类,外存也称为输存,它一般由磁盘硬盘磁带以及各种光盘构成。 6.计算机中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除此这外,还有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麦克风、确摸屏等输入设备。 7.计算机中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显示器、绘图仪、投影机等。 8.计算机的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这些软件都是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可以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程序。 9.系统软件通常包括用来管理机器操作系统,它是由系统程序员编写的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修改的,可固定存放在机器内的ROM 中,应用软件是程序员根据自己的要求采用各种语言编写的程序,也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包。应用程序有OFFICE办公软件,金山公司的系列应用软件,瑞星、豪杰公司的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包有银行管理软件包,飞机订票系统软件包,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包等,系统软件包括有操作糸统、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编译或解释程序、故障论断或检测程序系统调试程序、数据管理程序。 二、问答题 1、组装一台电脑需要哪些配件 MB、POWER、MEMORY、HDD、DVDROM 、VIDEO CARD 、SOUND CARD、MONITOR KEYBOARD MOUSE、LAN CARD、MIC、SPEAKER 、 2、什么是主板技术,怎样学好主板技术,自己有什么想法,对学校、现任老师有什么建议 一切与主机板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产品维修相关联的技术统称为主板技术.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第一讲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史 2.熟悉相应化学用语表示方法 3.掌握微粒计算方法、概念差异的比较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及其相关理论 教学过程: 1.发展历史与实验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中,⑴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⑵为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⑶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⑷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⑸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⑴⑶⑵⑸⑷ B.⑴⑵⑶⑷⑸ C.⑴⑸⑶⑵⑷ D.⑴⑶⑸⑷⑵ 2.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_________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________的种类 (2)A Z X代表一个质量数为_______,质子数为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的原子 (3)质量数==_________ + ___________,对任一原子,核电荷数==_________;对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______ (4) Z X n-中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__, Z X n+中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根据量子论的观点,首先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轨道上运动并较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B.卢瑟福C.道尔顿 D.玻尔

2.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等,它们不可能是 A.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 B.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C.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 2.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 核外电子以极高的速度、在极小的空间作应不停止的运转。不遵循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能测出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即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可用统计(图示)的方法研究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大小,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形象的称为电子云。电子云图中小黑点的疏密表示___________,成______________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一)电子层(又称能层):分层依据:能量的较大差别; 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或离核远近的不同。 (二)原子轨道——电子亚层 轨道的类型不同,轨道的形状也不同。 用s、p、d、f分别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原子轨道表示方法:表示为ns,np,nd,nf等。 原子轨道种类数与电子层序数_______。 (三)轨道的伸展方向 思考: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提高是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 ①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 ___np____ nd _____ nf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 ____ 2s______3s______ 4s…… ③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2px____2py______2pz 巩固练习: 1.下列轨道含有轨道数目为3的是()

遥感技术综述

遥感技术综述 14空间 摘要:本文主要讲了有关遥感的定义、分类、问题、应用、发展趋势等,并通过总结得出遥感技术必承载着现代人们的智慧,给我们带来更便捷、科学、合理化的世界。遥感技术已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遥感技术,遥感的应用,遥感发展。 1引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上装有多通道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传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可以对地球近五分之一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因而通过对接收到云图的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制作出各种天气图,把各种观测数据变换成定量的气象数据,分发给天气预报部门和其他用户。在1998年中国的抗洪救灾中,风云二号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提供大量的气象信息,展示了卫星在防灾减灾中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2 RS简介 2.1什么是遥感技术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13】2.2遥感发展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图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随着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20】未来遥感技术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遥感的分类 为了便于专业人员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遥感作如下分类: 1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分类:①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②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等; ③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2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②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

原子结构发展史

“原子结构发展史”文字材料 材料一: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最大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认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像一个实心的玻璃球不可再分。材料二:原子“绝对不可再分”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的冲击。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验证了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是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并称之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出一个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由于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原子是一种正电荷平均分布着的粒子,电子嵌在原子中,如同葡萄干嵌在面包中一样。 材料三: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能的带正电的氦离子流轰击薄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粒子几乎不受阻碍而直接通过金箔,说明原子内部很空旷;但也有极少数(约万分之几)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偏转,个别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卢瑟福设想,这是由于原子中存在一个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并带正电荷的极小的核,是它对粒子产生了静电排斥作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每个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极小的原子核,它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Z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Z个电子绕核旋转,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电子绕核如同行星绕日运行,因此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式模型”。 材料四: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答案是:可以!卢瑟福还发现,在原

子核内部有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到1932年,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原子核内有不带电的中子。 材料五:后来,由于对原子光谱的深入研究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科学家又推翻了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学说,认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绕核做高速运转,却没有固定轨道,只能用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某位置出现的频率,这样现代原子结构理论逐步形成了。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发信站: BBS 大漠孤烟站 (Sun Dec 30 17:05:07 2001), 站内信件 1.方毅副总理说半年之内所有的新闻媒体为你开绿灯,要让全国人民知道 遥感有什么用 2.认识地球的三步曲 3.凭想象绘出的中国地形鸟瞰图,后来发现与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非常相似 4.第一位被授予奥. 米纳地图科学奖中东方科学家 5.中国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奠基人 6.追求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地图作品 还有很多。。。 文后有很多精彩图象。。。 地学界有一位声誉卓著的院士陈述彭。他用顽强的开拓精神,为中国地图事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编绘了中国地形鸟瞰地图集,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第一个地图研究室,第一个遥感应用研究所和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不仅研究地图科学,亦是中国第一个接触、开创遥感事业的人。如今,陈述彭院士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侠系统和英特网综合集成在一起,倡导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琢磨地球形象,探索时空图谱 陈述彭院士访谈录 1999年气温骤降的初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会议室外,细密的小雨夹着风送来一阵寒意,而室内却温暖如春。上午9点,约定的时间刚到,精神矍铄的陈述彭院士就随着一群研究人员大声说笑着走了进来,直走到记者跟前才停下脚步。尽管这位老者如今头顶上有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 欧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等等让人难以胜数的桂冠,尽管他 在中国科学界特别是地学界名声很大,但他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自信、质朴和繁忙的特质,还是从他那健康红润、散发着锐气的脸色和眼神间不经意地洒落出来。 预定的采访被一个研究会议推迟了一小时,陈述彭院士不停地对记者道歉说,会议很快就完,很快就完。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史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代号PS-1),从此开启了人类由来已久漫游太空的旅程;1960年4月1日,美国在其东海岸把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气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揭开了当代科学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的序幕;1968年12月21日,美国阿波罗-8号(Apollo-8)宇宙飞行器发送回了第一幅地球影像,标志着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之地球的新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及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启动了陆地观测卫星系统Landsat(Land Observation Satellite)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相继发射7颗(第6颗发射失败),卫星的轨道设计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25°-30°)的午前成像,而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分析。影像幅宽185公里,轨道周期16天。Landsat-1采用多光谱扫描仪MSS(MultiSpectral Scanner)多光谱扫描仪,包括绿色、红色、近红外-1、近红外-2四个光谱段,影像空间分辨率80m;1982年和1984年发射的Landsat-4与Landsat-5,载荷除MSS以外,增加了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其几何分辨率提高到30m;1999年发射的Landsat-7,装备有加强型多光谱扫描仪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其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达到15m,辐射分辨率(即对电磁波的能量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高。目前Landsat1-4均已失效,Landsat5则仍在超期服役(从1984年3月1日发射至今)。 1986年以来,法国先后发射了SPOT 1-4对地观测卫星。SPOT 1-3采用832km 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重复周期为26天。卫星上装有两台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HRV),可获取10m分辨率的全色遥感数据以及20m分辨率的三谱段多光谱遥感数据。该传感器具有摆动观测能力,侧视角达±27°,同时还可进行临轨立体观测。SPOT-4卫星遥感器增加了新的中红外谱段,可用于估测植物水分,增强对植物的分类识别能力,并有助于冰雪探测。该卫星还装载了一个植被仪,可连续监测植被情况。2002年5月4日又发射了SPOT5,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

计算机发展史 图文并茂

计算机发展史 机应用技术不仅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历史可分为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纪早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晚期-现在,四个阶段。各阶段有自己的特点,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各有不同。本文主要介绍了四个阶段计算机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特点发展史1 一、早期计算机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中,算盘被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并一直使用至今。现代计算机的真正起源来自英国数学教授Charles Babbage。Charles Babbage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中有许多错误,在剑桥学习时,他认为可以利用蒸汽机进行运算。起先他设计差分机用于计算导航表,后来,他发现差分机只是专门用途的机器,于是放弃了原来的研究,开始设计包含现代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的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Babbage的蒸汽动力计算机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以今天的标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画出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许多工程师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美国人Herman Hollerith(1860-1929),根据提花织布机的原理发明了穿孔片计算机,并带入商业领域建立公司。 图1 早期计算机 二、19世纪 1801: Joseph-MaireJacuard 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1820: 法国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 (1785-1870),制作成功第一台1作者简介:籍贯:专业方向:电气自动化。

遥感综述

遥感综述 14空间 摘要:本文主要讲了有关遥感的定义、分类、问题、应用、发展趋势等,并通过总结得出遥感技术必承载着现代人们的智慧,给我们带来更便捷、科学、合理化的世界。遥感技术已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遥感技术,遥感的应用,遥感发展。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航天局共 同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上装有多通道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云图 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 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传播发展宽数字图 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 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 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卫星可以对地球近 五分之一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 资料送回地面,因而通过对接收到云图的处 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制作出各种天气 图,把各种观测数据变换成定量的气象数 据,分发给天气预报部门和其他用户。在 1998年中国的抗洪救灾中,风云二号卫星及 地面应用系统提供大量的气象信息,展示了 卫星在防灾减灾中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2 RS 简介 2.1什么是遥感技术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13】 2.2遥感发展史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 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图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随着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 )。【20】未来遥感技术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遥感的分类 为了便于专业人员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遥感作如下分类: 1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分类:①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②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等; ③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2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②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3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分类:①紫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3~0.38um 之间; 可见光,其探测波段在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