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综述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研究综述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研究综述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图像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数据来源,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等领域中。
而图像分类是遥感应用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遥感数据和相关的语义信息,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物体。
目前,图像分类技术已经成为遥感应用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的研究综述。
一、遥感图像分类技术背景遥感图像分类技术是指根据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分类的技术,它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城市建设规划、农业灾害监测、水利资源管理、生态监测等领域。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分类的准确度和效率。
目前,遥感图像分类技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特征提取、分类方法和分类精度评价。
其中,特征提取是图像分类的基础,其目的是将图像中的信息提取出来,以便于分类识别。
分类方法则是根据遥感图像特征和分类规则进行分类的过程,其分类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分类结果的质量。
而分类精度评价则是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和验证,它是图像分类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在特征提取方面,传统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等被广泛应用,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也逐渐成为图像特征提取中的热点。
在分类方法方面,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等传统分类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分类精度评价方面,传统的混淆矩阵、Kappa系数等指标已不能满足需求,现在更加注重用样本数据集和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分类精度评价。
三、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发展趋势随着遥感图像数据量急剧增加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遥感图像分类技术也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成功应用,未来更多的研究者也将关注深度学习算法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遥感简介介绍

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
01
与计算机科学融合
利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 术,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能力。
02
与地球科学融合
03
与环境科学融合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气 象学、水文学等学科知识,拓展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生 态监测等领域,为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遥感特点
遥感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 快、精度高、连续性强等优点, 能够实现对地球表面的信息进行 快速、准确、全面的获取。
遥感技术发展历程
早期遥感技术
高光谱与多光谱遥感
早期的遥感技术主要依赖于航空摄影 ,通过飞机拍摄地面照片,实现对地 面的观测。
高光谱与多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使 得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和信息量得到了 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评估生态环境质量 。
灾害预警领域应用案例
地震灾害预警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地震活动和地表形变,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洪涝灾害预警
通过遥感影像分析降雨分布和河流流量变化,预测洪涝灾害风险区 域。
森林火灾预警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火灾预警信 息。
城市规划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城市规划、 城市扩张监测、城市交通状况 分析等方面。
灾害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灾害监测和 预警,如地震、洪涝、火灾等
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02
遥感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遥感平台类型及特点
01
02
03
卫星平台
利用卫星作为遥感平台, 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数 据快、连续性好等优点。
飞机平台
微波遥感文献综述

微波遥感文献综述微波遥感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微波的特性来探测和感知地球表面及大气层中的物体和现象。
微波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穿透性强等独特优势,因此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雷达距离测量和无线电导航。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雷达回波来探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的物体和现象。
20世纪60年代,微波辐射计的出现使得微波遥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后,微波遥感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二、微波遥感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微波遥感技术主要利用微波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物体的信息。
微波遥感系统通常由微波发射器、微波接收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微波发射器向目标物体发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与目标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如反射、散射、透射等,然后被微波接收器接收。
通过对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目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速度等信息。
微波遥感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微波遥感技术不受光照和时间限制,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进行探测和感知。
2.穿透性强:微波能够穿透云层和天气条件,不受光照和时间限制,因此可以获取更真实、更准确的地面信息。
3.安全性高:微波遥感技术采用非接触式探测方式,可以避免人员风险和安全问题。
4.分辨率高: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距离像和微波辐射图像,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和信息。
三、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1.军事侦察: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距离像和微波辐射图像,用于军事情报收集、目标识别和场景感知等。
2.环境监测:微波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温度等参数,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监测等。
3.资源调查: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等信息,用于资源调查和管理。
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2007年8月第5卷第4期地理空间信息GEOSPATIALINFORMATIONAug.,2007Vol.5,No.4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综述吴芳,刘荣,田维春,曾政祥(东华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要:从遥感变化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和技术流程入手,对变化检测技术及应用现状作了简要介绍,综述了近些年来常用的几种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即图像差值法、图像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植被指数法、分类后比较法。
分析了遥感变化检测在国土资源、森林火灾、海洋、军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遥感;变化检测;多源数据;检测方法Techn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Chang Det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WU Fang,LIU Rong,TIAN Weichun,ZENG Zhengxiang(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eparatory work and work flow of remote sensing change detection.The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are also introduced.Varieties of useful methods of change detec-tion of recently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image differencing,image ratio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NDVI,post-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and so on.Has analyz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change detection in the fields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forest-fire、sea and military.Key words:remote sensing;change detection;multi-source data;detective method从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以来,对地观测卫星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扩大,应用成效也得到不断提高[1]。
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3、遥感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等挑战。未来研究应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其 他先进技术的结合,提高矿业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逐渐成为众多领域的重要工具。在矿 业领域,无人机遥感技术也为矿产资源的调查、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无人机遥感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态势。
摘要
然后总结了遥感技术在煤矿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效果,最后 探讨了遥感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关键词:遥感技术,矿业,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引言
引言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飞机或其他遥感平台收集地球表面各类地物电磁 辐射信息的现代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在矿业领域,遥感技术也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3、降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无人机遥感技术成本较 低,可以降低矿产资源调查的经济成本。
3、井下测量:无人机遥感技术也可用于井下测量,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矿产 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 次演示将介绍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背景、具体场景、发展趋势和结论, 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无人机遥感技术介绍
2、快速高效: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 大量数据,提高矿产资源调查的效率。
无人机遥感技术介绍
3、降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无人机遥感技术成本较低,可以 降低矿产资源调查的经济成本。
1、潜在应用方向:随着无人机 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无人机遥感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综述

中国无人机遥感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综述摘要:随着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空间的感知和监测的需求急剧增长,遥感技术作为获取地理空间和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得到迅速发展。
传统的获取地理信息的遥感技术如航空遥感由于成本较高、技术复杂等问题无法普及。
此外,卫星遥感受天气和时间影响较大,容易造成目标区域的影像缺失,地面遥感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小。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测绘地理信息当今社会,在各行各业中,无人机遥感技术都有着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应用。
同时,以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作为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遥感技术,也对无人机遥感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环境监测、灾害事件、社会突发事件、资源调查等众多活动中,各部门对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重要性日渐突显。
在此同时,无人机遥感技术也应顺应和跟随遥感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保持当前技术优势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使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技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无人机遥感背景、意义伴随着当前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求增加,社会各行各业对于高精度遥感影像与高质量地理信息的现势性要求不断提高。
而传统遥感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集中于遥感卫星或载人航测飞机,此类遥感信息的获取方式存在成本高、时效性差、灵活度低等不足,相比之下,新兴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属于低空遥感范畴,其凭借着灵活性高、时间分辨率强、应用周期短、成本低廉与操作简便等优点有效弥补了传统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不足。
无人机遥感技术主要以获取低空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应用目标,具体通过将无人飞行器、GPS导航技术、高分辨率的传感器等技术进行集成来建立一种成本低、灵活度高、适用性广的遥感数据获取平台。
当前,无人机遥感平台凭借实时快速高效地数据获取能力,广泛地应用于国土测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环境与灾害勘查、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以及农业、水利等领域。
高光谱遥感技术综述

四、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成像光谱技术的逐渐成熟,高光谱影像分析研究的 不断深入,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高光谱遥感技术发展呈现以下 趋势: 1、成像光谱仪的光谱探测能力将继续提高 2、成像光谱仪获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逐步提高 3、正在由航空遥感为主转为航空和航天遥感相结合阶段,逐 步从遥感定性分析阶段发展到定量分析阶段
谢谢!
三、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发展现状
高光号 检测、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成 果主要表现在成像光谱仪研制、高光谱影像分析两方面。 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机载成像光谱仪和星载成像光谱仪。 随着美国的三代机载成像光谱仪的问世,现在更多的倾向于在航 空领域的发展。美国的JPL研制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搭载TERRA卫星的发射,成为第一颗在轨运行的星载成像光谱仪。2000 年发射的高光谱成像仪地面分辨率为30m,2002年美国海军测绘 观测卫星携带的成像光谱仪具有自适应性信号识别能力,能够满 足军民两用,2007年美国又向空军交付的基地的高光谱成像传感 器通过TacSat-3卫星送入太空。
2、国内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着手研制自己的高光谱成像系统。 相继成功研制出推扫式成像光谱仪(PHI)系列,实用型模块 化成像光谱仪(OMIS)系列等。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 制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于2002年搭载神舟三号发射升空,成 功获取航天高光谱影像,从可见光到近红外30个波段,空间分 辨率在500m。2007年10月发射的嫦娥一号携带干涉成像光谱仪 升空,用于月球的探测。2007-2010年,我国组建了环境和灾 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携带超光谱成像仪,采用0.450.95um波段,平均光谱分辨率在5nm,地面分辨率在100m。
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技术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项科技成果,它的特点在于可远距离、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为地球科学研究、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军事侦察、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遥感图像解译、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一、数据获取遥感技术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在大范围、高效率地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主要有空间遥感和物理遥感两种。
空间遥感指利用人造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其特点是能够快速、全面、频繁地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但由于分辨率有限,不能提供精细的地面信息。
物理遥感则是利用光学、雷达、红外等传感器在地面或空中进行获取,由于其分辨率较高,可以获得更为细致的地面信息,但受天气干扰影响较大,并且成本相对较高。
二、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遥感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遥感数据最主要的应用方向。
遥感图像解译主要采用视觉解译、数字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三种方式。
视觉解译是人工通过相机、放大镜等手段对影像进行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它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人的视觉系统进行分析,精度较高,而缺点是效率较低,适应面相对较窄。
数字解译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优点是完全遵循逻辑思维规律,结果较为可靠准确,而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条件、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时间。
计算机自动解译则是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遥感图像进行深度学习和分类处理,自主提取出其中的信息,快速高效地完成图像解译。
三、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为显著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环境质量监测、国土测绘、自然灾害预防和军事侦查等。
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农林业、矿产资源等多种信息,帮助进行有效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环境变化信息,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植被覆盖度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综述14空间摘要:本文主要讲了有关遥感的定义、分类、问题、应用、发展趋势等,并通过总结得出遥感技术必承载着现代人们的智慧,给我们带来更便捷、科学、合理化的世界。
遥感技术已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遥感技术,遥感的应用,遥感发展。
1引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上装有多通道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云图转发等有效载荷,可获取有关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和水汽云图;传播发展宽数字图像、低分辨率云图和S波段天气图;获取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
卫星可以对地球近五分之一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因而通过对接收到云图的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制作出各种天气图,把各种观测数据变换成定量的气象数据,分发给天气预报部门和其他用户。
在1998年中国的抗洪救灾中,风云二号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提供大量的气象信息,展示了卫星在防灾减灾中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2 RS简介2.1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13】2.2遥感发展史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
广义的讲,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开始的。
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
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图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
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随着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
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
【20】未来遥感技术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遥感的分类为了便于专业人员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遥感作如下分类: 1按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分类:①地面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②航空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气球、航模、飞机及其它航空器等; ③航天遥感,即把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2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式遥感,即由传感器主动地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并记录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②被动式遥感,即传感器不向被探测的目标物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辐射或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3按遥感探测的工作波段分类:①紫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3~0.38um之间; 可见光,其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间;②红外遥感,其探测波段在0.76~14um之间; ③微波遥感,其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④多光谱遥感,其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范围之内。
4 按应用领域或专题分类: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
【18】3遥感的应用3.1遥感的多方运用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①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②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③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④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①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②监测有害气体: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
③关注气候变化: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
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
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
【5】3.2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地震预报监测、灾害调查、灾情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实地勘测手段,其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然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缺点。
遥感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实地勘测手段的缺点,并具有其他实地勘测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地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地震始于国外,早在1906 年G.R.劳伦斯利用风筝成功拍摄美国旧金山8.3 级地震的震后灾情,标志着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
遥感技术在地震中有何作用呢?1震前监测预报: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表温度异常早被人们察觉,热红外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动态监测、信息丰富等特点,因而基于热红外遥感手段可快速获取震区大面积热异常影像,连续不间断监测则可得到震区热异常影像序列。
2震后紧急救援、灾情监测及评估:现有的航天及航空遥感,包括CCD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感等技术手段则恰恰可满足灾后救援需求,高时间分辨率卫星及众多静止卫星的日益普及使得遥感手段对于灾情过程的监测十分有效。
3灾后重建:遥感技术手段可作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强震区,其灾后重建进展情况监测及评估工作可借助遥感手段开展。
同时遥感手段还可对灾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监测评估,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
【14】4遥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①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
②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
③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5】5结论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地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中国遥感事业,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起步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试验应用阶段,至90年代后期进入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
在遥感理论、遥感平台、传感器研制、系统集成、应用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遥感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6】遥感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近几年的突飞猛进,已经为其未来朝着商业化方向迈进奠定了坚强稳固基础——包括可靠的技术基础以及广阔的应用基础。
只要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商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的指引下保证正确的方向,加上科技工作人员的勤奋努力使技术不断创新,再加上遥感应用产品开发经销商有效的市场运作,以及广大遥感用户的热情捧场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就能极大的促进遥感卫星的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相信今后遥感卫星商业化的步伐会加快,能够早日进入产业发展新时代。
【12】总之,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1】《常见遥感卫星基本参数》【2】《当代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国内外遥感卫星发展动态》【4】《国内外遥感最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5】《关于遥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6】《航天遥感》【7】《激光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8】《激光遥感技术》【9】《浅谈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0】《我国航空遥感发展现状及若干建议》【11】《我国遥感数据的集成与共享研究》【12】《卫星遥感技术应用》【13】《遥感技术论文》【14】《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15】《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16】《遥感论文》【17】《遥测遥控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18】《遥感的分类》【19】《遥感概论结课论文》【20】《遥感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