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思维革命。
它将人类思维从有限的因果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大数据时代,史学家面临的将是如何突破数据无限的难题。
一方面,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
一旦史学家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又无技突出重围,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
作为极其古老的认识活动,史学一直是人类实现自我认知、达致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
原始社会末期,大型史诗创生并广泛传诵,与神话一道建构群体内部的认同,从而维系了较大规模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并最终促成文明时代的到来。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史学更是在促成民族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
蒙元和满清,虽为少数民族所建王朝,但都自觉继承了为前朝修史的文化传统,其动因之一就是为了确立本王朝在这一时间体系中的位置。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能长盛不衰,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民族共同体,离不开传统史学在推动群体认同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乔·古尔迪和大卫·阿米蒂奇在《历史学宣言》中呼吁史学家们摆脱微观史学的狭隘局限,为人类思考现在及建设未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这对于正在大数据时代走入史料无限之境的史学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及时的提醒。
大叙事需要宏大的形式和时空,但这两者都非其本质。
大叙事之“大”,主要体现在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上。
希罗多德撰写《历史》,兼记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丰功伟绩,藉此颂扬乃至炫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曾经焕发出的勇气和荣光。
经典之为经典,除其事实详核外,更在于其文字之中处处渗透着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和关怀。
大数据时代,凡一切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都有可能由信息技术全部或部分代劳,唯有人文情怀是人类主体性的最后营垒,技术无法染指。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温馨提示:1.本学科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请将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按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当今世界,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
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
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
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
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
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
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
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
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
广东省梅州市2020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

梅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保密★考试结束前金丽衢十二校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I)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晰。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先贤所说,越美丽的纸,越不敢草率使用。
有些漂亮的笺.(qiān)纸,一直保留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竟染上些寂寥.(liáo)的色调了。
B.校园里的白桦黄了又绿了,在明亮的窗外窸窸窣窣(sū)地抖动,釉.(yòu)质饱满的碎小叶片将阳光折射得充满了年少无忧的欢快。
C.有王浮者,据传是西晋道士,乃摭.(zhé)拾汉以来旧闻,作《老子化胡经》,云释迦乃老子化身,老子因西土百姓桀骜.(ào)不驯,故出关行道以教化之。
D.借助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传诵他们的先进事迹,用他们的嘉言懿.(yì)行垂范乡里,涵.(hán)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深深扎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甲】不久前,为期一周的2019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落下帷幕。
500余家出版单位、16万余种参展图书汇集..主会场,100余个分会场联动,为炎炎夏日带来阵阵书香,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乙】已经办到第十六个年头的上海书展: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读者在烈日当空下排队,一拥而入....?其实,书展是书的展示,又不只..是阅读本身,更足一场文化盛宴,成为一座城市的人文会客厅。
上海书展期间,共举办1200多场活动。
丰富的周边讲座、沙龙交流,烘托起城市的文化热度,让书展成为读书人的节日。
上海也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动员相关文化机构广泛参与。
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西安市第三中学宝鸡中学汉中市龙岗学校渭南高级中学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或二维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或二维码者粘贴处。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或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
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
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
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11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分,每小题3分)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
“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
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
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
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
去不断,来无际。
”(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
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
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
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在推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思维革命。
它将人类思维从有限的因果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大数据时代,史学家面临的将是如何突破数据无限的难题。
一方面,微观史学研究将更趋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将更趋严重。
一旦史学家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又无技突出重围,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
作为极其古老的认识活动,史学一直是人类实现自我认知、达致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
原始社会末期,大型史诗创生并广泛传诵,与神话一道建构群体内部的认同,从而维系了较大规模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并最终促成文明时代的到来。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史学更是在促成民族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
蒙元和满清,虽为少数民族所建王朝,但都自觉继承了为前朝修史的文化传统,其动因之一就是为了确立本王朝在这一时间体系中的位置。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能长盛不衰,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民族共同体,离不开传统史学在推动群体认同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乔·古尔迪和大卫·阿米蒂奇在《历史学宣言》中呼吁史学家们摆脱微观史学的狭隘局限,为人类思考现在及建设未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这对于正在大数据时代走入史料无限之境的史学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及时的提醒。
大叙事需要宏大的形式和时空,但这两者都非其本质。
大叙事之“大”,主要体现在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上。
希罗多德撰写《历史》,兼记希腊人和异邦人的丰功伟绩,藉此颂扬乃至炫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曾经焕发出的勇气和荣光。
经典之为经典,除其事实详核外,更在于其文字之中处处渗透着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和关怀。
大数据时代,凡一切能够量化的学术技能,都有可能由信息技术全部或部分代劳,唯有人文情怀是人类主体性的最后营垒,技术无法染指。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浦东新区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 (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按要求选择。
(5分)2.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 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傲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蕾秀,十年父母恩。
”D. 小张在外地工作,和同乡朋友节日相聚时充满感慨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答案】A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据报道,无活动部件飞机能够飞翔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电动力推进的过程实现的。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将能够产生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未来飞机。
①电动力推进的概念更难以可视化②这与我们看到的无扇叶风扇所使用的概念相同。
③与典型的旋转螺旋桨推进相比,④因为它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A. ③④②①B. ①③②④C. ②③①④D. ③①④②【答案】D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六种自由熊培云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