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陕西省渭南市三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陕西省渭南市三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渭南市三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卷面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 分钟)一。

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36 分)1. 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A. 人怎么还不来?B. 他人在心不在。

C.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99 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

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

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

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A. 以及容易尚且然而B. 乃至容易仍然虽然C. 以及易于仍然然而D. 乃至易于尚且虽然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②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令人左顾右盼。

③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④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⑤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天津市和平区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和平区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 文中的“京师”,是指当时的都城。南宋陆游有“谁令骑马客京华”一句,其中的“京华”指南宋行在临安。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
B. 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
C. 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
5. 下列对表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许舍集市相比,雪浪集市规模较小,但是开设的频率较高。
B. 传统的许舍集市是定期集市,每月会开市一次,位于雪浪山庄和许舍小学旁边。
C. 传统的许舍集市因为规模大,历史久,吸引的人群会较多,影响力更大。
D. 许舍集市和雪浪集市在开市时间、地理位置、规模和服务人群上都存在很大不同。
农村集市的文化传承是家乡持续的精髓和重要支撑。集市持续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本身形成了一个无界限的文化空间,集市的产生强化了人们的沟通和沟通,也反映出深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家乡的持续。
(摘编自聂李虎、过伟敏《家乡的持续——文化传承下的农村新集市》,有校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 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恰值景春之子来,于是回忆当年巡游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D. 作者艳羡周景春的闲适生活,在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为自适。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木清华亭记
【元】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朗,周君景春语子:“吾白马湖园田,子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一再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故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常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高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苟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骄傲,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诈欺,不得自休息,穷日疲极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愿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效奇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联考(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联考(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联考(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表现为不同文明形态不断演进更替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

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产生,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旧的文明形态已经难以驾驭并容纳愈益发展的生产力和文明成果;二是新的文明形态已经发育起来,并达到一定成熟程度。

旧的文明形态走向衰落,新的文明形态繁荣兴盛,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变迁。

长期以来,凭借西方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和话语权强势,一些西方学者极力宣扬资本主义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态。

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带来其无法克服的弊病,诸如经济危机频发、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对外掠夺扩张等,这些弊病不仅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而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危机。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西方现代化模式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科学回答,更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诉求,世界迫切需要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路,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错,开调查会也是间接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方式,由选项前面内容并不能得出该结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根据材料二原文“《寻乌调查》是……全面调查”“寻乌调查……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知,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也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法,且原文并未提及毛泽东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是因为全面调查有不足。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个地区、单位或家庭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在一省选择一个县或若干县作为典型进行调查;在企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系统调查,等等。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耗时耗力多、组织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等缺点,也可以验证全面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特点一是调查点少;二是调查内容具体细致;三是解剖典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摘编自何星亮《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没有调查明白,只是瞎说或者空想解决办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主意。
B.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
D.陈述毛泽东青年时期养成的调查研究的习惯,以及调查研究对之后革命实践的作用,更侧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无法作为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论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和语言两个角度其文体特色即可。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

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

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

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

“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

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

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

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

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

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

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

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

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

2024届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详析

2024届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详析

2024届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试卷2023-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

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

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

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

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

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检测(41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27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泣孤舟之.嫠妇②耳得之.而为声B.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倚歌而.和之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5.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张良出,要项伯。

6.下列加点虚词理解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夫晋,何厌之.有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想念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负:承担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使不辱于诸侯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9.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六王毕,四海一.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D.谁得而族.灭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二)课内文言文翻译(本题共3小题,14分)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分)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5分)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3.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三、默写(10分)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17.《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18.杜牧《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们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9.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0.《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美、技艺精湛而。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

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淡雅而富有自然气息。

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们的一大特色。

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东阳木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法,充分展示画面内容。

不仅如此,(),装饰性与实用性,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声名鹊起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得益彰B.声名鹊起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辅相成C.闻名遐迩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辅相成D.闻名遐迩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得益彰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B.木材本身具有的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C.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散着生命的气息。

D.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东阳木雕能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B.木雕匠人采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内容结合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的创新工艺C.东阳木雕采用了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并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D.木雕匠人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

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究竟传华为乙醛;①,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

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②,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

而那些酒量大的人,③,能迅速将乙醛代谢。

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2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5分)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

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

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

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五、作文(60分)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2018年,全国多地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智博会。

“中国智造”“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词汇日渐深入人心。

②智博会上,研发团队普遍年轻化,青年人充满活力地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前沿。

③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最终战败。

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宣称“消灭人类”。

智能化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作为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