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合集下载

贵州的风土人情

贵州的风土人情

贵州的风土人情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

这里不仅有峰峦叠嶂、溪流湖泊的壮丽山水,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

下面将介绍一些贵州的风土人情。

首先,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在贵州的许多地方,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民族服饰表演,包括苗族的芦笙舞蹈、侗族的踩堂节、布依族的芦笙舞蹈等。

同时,游客还可以品尝到各族人民特色的美食,如苗族的酸汤鱼、侗族的米饭酿鸡、毛肚火锅等。

其次,贵州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

黔东南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山峦起伏,雨林茂密,溪流纵横,是一个自然生态的宝库。

凯里、黄果树瀑布、麻江河等景点是贵州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贵州的石林和天空之镜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其中的奇特石柱和独特的地下溶洞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贵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贵州的三十六洞天是一个著名的古文明遗址,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洞窟壁画和古代文物。

黔西南的大方、兴义等地还保存着许多古代村落和古建筑,如堡寨、墓葬等,展示了贵州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贵州人民也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农村地区,许多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他们种田、养殖,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而在城市,人们则过着现代化的生活,享受着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科技。

贵州的程龙、茅台等酒也是当地人民喜爱的特色饮品。

总的来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样性和独特的地方。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情,贵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丽的山水,领略到多元的民族文化,品味到地道的美食。

贵州的风土人情令人难以忘怀,这里的独特魅力值得游客去发现和享受。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
刺绣
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精美,如苗族的龙凤刺绣、 侗族的云龙刺绣等,是手工艺品 中的珍品。
编织
贵州少数民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 久,如苗族的草编、瑶族的竹编 等,这些编织品实用美观,富有 民族特色。
04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与信仰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苗族
侗族
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 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民族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布依族三月三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布依族传 统的歌节,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 谈情说爱的时机。
03 贵州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工 艺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独具特色,如苗 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这些音乐 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如苗 族的龙舞、瑶族的猴鼓舞等,这些舞 蹈动作优美,内涵丰富,是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 等,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扩大 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推动民族文化 的创新发展。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 合作,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元素,丰富 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02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刺绣精美 而著称,其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图 案和花纹,寓意着苗族的历史和

贵州的民族工艺

贵州的民族工艺

贵州的民族工艺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工艺。

这些工艺代表着贵州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下是对贵州的几种代表性民族工艺的介绍:1. 苗族的刺绣艺术:苗族刺绣是贵州省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民族工艺之一。

苗族女性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和精美的刺绣作品而闻名。

苗族的刺绣作品常常以鲜艳的颜色、精细的图案和丰富的寓意为特点,代表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常见的刺绣作品有苗族传统服装、鞋子、袋子等。

2. 布依族的印染艺术:布依族是贵州省的第二大民族群体,以其独特的印染工艺而闻名。

布依族的印染艺术主要通过手工刷染面料,然后将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加工成成品。

布依族的传统印染工艺在中国的纺织品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印染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爱。

3. 侗族的铜鼓工艺: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古老而独特的铜鼓工艺而闻名。

侗族铜鼓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宗教和祭祀意义。

铜鼓的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通过手工打造铜鼓的外形和细节,然后用特殊的工序打磨和装饰铜鼓。

侗族铜鼓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侗族人民宗教仪式和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4. 仫佬族的箬竹编艺术:仫佬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精湛的箬竹编艺术而闻名。

箬竹编是一种古老的编织工艺,使用以箬竹为材料制作各种实用的器具和装饰品。

仫佬族的箬竹编作品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形状而备受赞赏,常常作为礼品和纪念品。

贵州的民族工艺代表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这些工艺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贵州省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民族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设立培训机构和推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工艺,以保护和推广贵州省的民族文化。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崖洞葬”2015-06-15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

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黔南崖洞葬遗址20多处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

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

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

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

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

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

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

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

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

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走进三都水族文化

走进三都水族文化

走进黔南三都水族文化一、简史: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

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距省城贵阳230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

2009年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国道321线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

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

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

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

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

布依族97%分布在贵州省,贵州省布依族分布情况如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面积16804平方千米,人口292万)册亨县面积2596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74.5%(约15.6万人)望谟县面积3006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5%(约17.5万人)贞丰县面积1512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40%(约13.6万人)晴隆县面积1327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54%安龙县面积2238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其中苗、侗(应为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43% 兴仁县面积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20%兴义市面积2911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有汉、布依、苗、回、黎等族,以汉族为主普安县面积1429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有汉、布依、苗等族其中,册亨县、望谟县、罗甸县的布依族人口比重超过50%。

布依族人口比重在30%-49%的贵州县市则可能有贞丰县、晴隆县、安龙县;贵州布依族人口较多(5万以上)或比重较大(20%)的县市,从行政区划上看,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现为安顺市)以及相邻的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黔东南东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市;从流域上看,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南盘江北岸、蒙江(涟江)流域、曹渡河流域、金城江上游等(这些江河大多流入广西),从地形上看则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到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上。

自新石器时代起,布依族先民就在贵州生息繁衍,创造灿烂的石钺文化和青铜文化。

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一、居住文化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

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

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一、黔南概况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

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

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

唐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宋元明时期在州境内设立了多个羁縻府、州、县、峒、卫、所,元代,黔南开始推行土司制度,境内分属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都元帅府、都云定云安抚司、新天葛蛮安抚司、播州宣慰司和庆云南丹安抚司,至明代建省前,黔南地域主要设置了卫所军事机构,黔南分属于贵州卫、龙里卫、平越卫、都云卫、新添卫、定番州、广顺州等。

明弘治年间,贵州推行“改土归流” ,部分土司统治地区改设府县,如都匀府、新贵县、贵定县和荔波县等。

雍正四年,清政府在黔南境内强行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安抚司、长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统治,撤销了“卫所”等军事地域,将其并入府州厅县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区分属于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州和平越直隶州。

二、历史人物—莫友之明、清以来,由于贵州黔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开拓、顽强斗争,加上“调北填南”和“改土归流”使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得黔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不少人才。

学校除明代起设有卫、府、州、县的官学以外,明、清两代各地还建了二十二所书院,办了不少私塾。

据记载,明、清两代457年间(1448—1904年)黔南共考取进士80名(明代8名、清代72名)、举人688名(明代162名,清代526名)。

莫友芝名列其中。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

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好,是承载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生态存续良好、人文价值高的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针对这一需要,实验区积极建立生态博物馆。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致力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留存。

“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普通民居和景观建筑以及与之相依连的山水环境等;“非物质”层面包含民俗节日等文化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在相关信息资料中心,专业人士对文化价值高的典型器物进行收集、整理、修复,并运用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习俗等。

实验区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村寨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缮加固,保障当地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幸福感。

由于传统村落多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容易出现建筑损坏,火灾隐患大,整治工程优先进行消防改造,提高建筑防火防腐蚀能力,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此外,实验区还制定村规民约,如《丹寨县王家村五户联保公约》《占里公约》等,对村民精神层面加强道德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同时,在“乡村旅游+”“非遗+扶贫”、乡村产业推动传统村落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指引下,实验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大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月六风情节
布依六月唱酒歌
布依女子唱情歌
六月六”是布依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成千上万的布依族 群众便要集于风景 秀丽的河谷山中, 穿密林,绕花间, 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尽情欢度 佳节。男女借机向 意中人表达爱慕之 情。
布依情歌对唱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 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 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 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腿骨、竹筒琴、 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 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祭祀
赛马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又称 “歌节”、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系水族民 间传统节日。
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 男女唱对歌的习俗。专 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 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 的场所,以树果为媒、 山水为证。有“水族情 爱第一坡”之誉,
布依族风俗
作为黔南州的主体民族,黔南州布依族人 口110.5万人,大多住在平坝、河谷或依 山傍水之处,素有“布依水乡”、“水乡 布依”的美称。 盘歌是以唱歌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老年人都虽,但场合不同。青年男女 社交初识时,便唱盘歌问对方的姓名,所 住村寨和是否有恋人等,借以互相了解。 中、老年人在喜庆的场合中,唱述古人古 事的时候,便用盘歌的形式互相问答,歌 手们在对答时表现机灵应变的才能。问得 不准确或答复不对题时,就要引起吸众的 议论和和欢笑。
黔南旅游 黔南旅游
荔波茂兰
荔波小七孔
荔波小七孔
贵定云雾山
三都澳海栈道
三都石壁天书
翁安
苗族姊妹节
苗族的姊妹 节历史悠久, 渊远流长, 也是最早的 情人节。芦 笙舞,四月 八等节日, 苗族同胞都 不约而同的 穿上盛装聚 集在一起唱 歌跳舞来庆 祝。 苗族芦笙舞
苗族四月八
苗族芦笙舞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 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 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 过节时间不一,在农历的六 月初到八月中旬之间。 节日期间,男女才老少都身 着节日盛装。特别是姑娘要 穿银带花,除了不带银角外, 项圈、手镯、亚领、耳环等 各种银饰凡有的都戴上。有 的还在百褶裙外套上条裙, 全身银饰叮铛,鲜艳夺目。
汉族的 文化丰富多彩, 在其形成和发展 的历史过程中, 开放虚怀、兼收 并蓄 。
汉族服饰
谢谢观赏
苗族蜡染
苗族服饰的造型手法运用了写实或变形夸张,其刻画的众多历史、人物、 动物、花草等优美图案,不仅涵盖了历史、美学,更涵盖了美术这一学科领域。 衣服图案的变化规律,或等距、过对称,或重复循环,结构极为严谨,不仅体 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的几何学基础,集历史、美学、纺织、刺 绣、音乐、美术、哲学、几何学于一身,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传承中,使所有苗 族妇女成为既是苗族服饰的生产者,又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没有文字的 苗族,其历史、纺织、美术、几何学等诸多知识,均靠服饰作为载体传承。苗 族服饰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服饰上动物、植物等图案,体现了苗族千百年崇 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简朴而不简单 的民族服饰
水族服装
布依族服装
苗族服装
苗族蜡染
苗族是我国最为 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历史要追溯到 上古时代以蚩尤 为代表的苗蛮集 团,甚至是更早 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人民有着自 己丰富多彩的民 族文化和民间工 艺美术技艺,其 中的蜡染艺术作 品和蜡染旅游工 艺品在整个染织 美术界久负盛名、 独放异彩。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 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 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 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 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 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 人。
不得不说的“蜡染”
机器所不能 代替的效果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 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 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 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 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在织布的铜制蜡刀 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 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 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 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
可爱的苗族小女孩
苗族银饰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 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 得名,汉朝以称“华夏”或“诸 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 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 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 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汉族历来以勤 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 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 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 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 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 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 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 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马尾绣比赛
水书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形象文字的“活化 石”。 2005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是水族先祖所创制的独
具一格并存活至今、有着巨 大社会功能的雏形文字和用 这种文字编撰成的大量巫术 书籍的总称。它与水族的信 仰习俗、生活习俗紧密相连。 水族民间驱除凶煞活动要请 水书先生主持。这些仪式都 依据水书的条纲要义进行, 但大量的祝词咒语及祭祀礼 仪等要全靠水书先生口传心 授。
黔南苗族婚礼场景
苗族送亲对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 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几种。铜鼓舞历史最久,斗角 舞影响最大。
敬 酒 歌
斗角舞
水族端节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 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 “吃年”,意为“过年”。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 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 日。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 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 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 布依族情歌对唱戏、唢呐、月琴、洞 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 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唱布依民歌
唱布依民歌
五色米饭是布依人的特产,不但 色彩鲜艳,而且味道悠远。色彩 一般有红、紫、黑、白、黄几种, 叫“五色花米饭”,有的只染红、 黄、白三色,叫“三色花米饭”。
布依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在 选择婚姻对象时,都有同姓同宗 不能通婚,或亲戚中有不同辈分 的也不能通婚的习俗和招郎上门 的风俗。 布依族青年无论结婚与否, 经常公开地进行社交活动,如 “六月六”。这种社交活动,布 依语叫“浪哨”(汉称“玩 表”)。这个形式比较简单,每 逢赶场天或过节时,男女青年成 群结队地赶到场坝的场口或山前 寨后,聚集在一起,言谈说笑, 唱歌弹琴或吹木叶,互相间挑选 意中人。每年“六月六”期间, 父母都要准备很多的五色花糯饭 及酒肉,让女儿带去清水歌场, 作为给意中人的一份见面礼物。 对歌对到情深意切时,布依姑娘 则拿出五色花糯饭和酒肉给心上 人吃。谁要是没把糯米饭分出去, 没把酒肉给意中人吃,就证明谁 没本事,父母脸上也没光彩。源自布依鸡八块红焖坨坨肉
红焖梳子肉
酸汤菜
吹唢呐
丧贺 有 时 有 来 吹 低 八 呐 “ 奏 长 财 以 嫁 “布 葬、 传 有 “ 了 奏 , 个 为 八 时 号 四 增 、 唢依 ,颂 统 “ 来 有 的 就 限 “ 仙 是 、 对 加 建 呐族 也扬 的 贺 客 “ 乐 象 , 八 师 坐 鼓 八 欢 房 调传 有、 歌 亲 请 迎 曲 各 每 仙 父 在 仅 人 乐 之 ”统 “迎 同 客 坐 客 有 显 个 ” ” 八 各 , 气 日 。吹 吹送 , ” 调 调 固 神 眼 , 。 仙 一 由 氛 , 在奏 阶等 可 。 ” ” 定 通 的 这 吹 桌 对 小 。 请 喜曲 ”情 具 每 , , 的 的 音 是 响 旁 组 唢 少 恢 庆。 的趣 体 个 亲 请 曲 八 都 因 师 , 成 呐 则 呐 节习 曲。 地 曲 友 客 调 位 争 为 父 所 。 、 一 手 日惯 调即 表 调 来 人 , 神 着 歧 自 以 由 中 对 吹 、上 。使 达 都 祝 入 客 仙 比 呐 称 又 于 唢 , 奏 婚称 是祝填贺席人。高有唢叫吹呐多, 、
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华民族一家亲
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 自治州
走进黔南,你会看见一个美丽的传 说,它的美不是奢华的美,是大自 然真实的美,是浓厚的民族风情美、 是人民淳朴善良的美、是全州特有 的山水风光迷人的美。
黔南州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 居住的区域,据史料《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 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 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 1956年8月8日设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今年建州57年。黔南州位于贵州 中南部,处在大西南对外开放出海的黄金通道上,北靠贵阳,南与广西邻接, 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辖都匀、福泉两个县级市,瓮安、贵定、平塘等9个县 和三都水族自治县,面积26195平方千米,人口397万,州府位于都匀市。湘 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四通八达的国道省道县道,以及 荔波机场、扩能改造的黔桂铁路和红水河、都柳江航运等,构成了快速便捷 的立体交通网,形成西南“借船出海”的黄金通道,使黔南具有近海、近边 的相对区位优势。 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有天麻、三七、金银花、刺梨等58种。野生动物 400多种。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的华南虎、云豹、猕猴、大鲵(娃娃鱼) 等30余种。 已探明的有磷、煤、硅、猫眼石、等20余种。煤储量15亿吨,磷矿储量 在30亿吨以上,平均品位高达25%~30%,是我国特大型磷矿山之一,国家投 资60多亿元建设的瓮福矿肥基地已投入运行,是亚洲最大的磷矿肥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