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合集下载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特征与传承发展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特征与传承发展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特征与传承发展作者:罗立新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1期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带动相关科学技术、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改变,创造力在不断提升,新事物不断出现。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怎样更好地为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综述黔南苗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一种表征,是黔南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黔南苗族服饰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黔南苗族人民朴实作风和坚韧品质的象征,苗族服饰的工艺、造型以及雍容华贵的气质都是民族文化内涵的显现,堪称苗族一部“无字史书”。

( 一) 黔南苗族服饰类型黔南苗族服饰类型多达200 余种,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上服饰类型最全、种类最多的民族,有着“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美称。

黔南苗族服饰综合了我国民间绣、织、染等多种传统手法,这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让黔南苗族服饰显示出独有的民族风情。

( 二) 黔南苗族服饰的深刻内涵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服饰,苗族也不例外,黔南苗族服饰是当地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坚韧品格的体现,也是民族特性的显现,是对黔南民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和发展。

黔南苗族服饰根据其图案、结构、色彩等显示出着衣人的身份、年龄和性别:头戴绣花头围的是未成年女性,上衣有色彩鲜艳的刺绣的是青年女性,颜色朴素、庄重的是男性服饰特征……同时,不同的图案也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信仰。

二、黔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一)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适应性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空间,但民族融合大发展的趋势又使得苗族必须与其他民族共存共荣。

存在于不同地域和环境的不同民族,有其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特点,文化特性的融合性和相通性让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发展。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XX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XX地区、六盘水市和XX市郊。

XX 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XX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月六风情节
布依六月唱酒歌
布依女子唱情歌
六月六”是布依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成千上万的布依族 群众便要集于风景 秀丽的河谷山中, 穿密林,绕花间, 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尽情欢度 佳节。男女借机向 意中人表达爱慕之 情。
布依情歌对唱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 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 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 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腿骨、竹筒琴、 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 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祭祀
赛马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又称 “歌节”、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系水族民 间传统节日。
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 男女唱对歌的习俗。专 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 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 的场所,以树果为媒、 山水为证。有“水族情 爱第一坡”之誉,
布依族风俗
作为黔南州的主体民族,黔南州布依族人 口110.5万人,大多住在平坝、河谷或依 山傍水之处,素有“布依水乡”、“水乡 布依”的美称。 盘歌是以唱歌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老年人都虽,但场合不同。青年男女 社交初识时,便唱盘歌问对方的姓名,所 住村寨和是否有恋人等,借以互相了解。 中、老年人在喜庆的场合中,唱述古人古 事的时候,便用盘歌的形式互相问答,歌 手们在对答时表现机灵应变的才能。问得 不准确或答复不对题时,就要引起吸众的 议论和和欢笑。

浅谈贵定四寨村苗族文化

浅谈贵定四寨村苗族文化

浅谈贵定四寨村苗族文化作者:陈文静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2期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为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对黔南州贵定县四寨村苗族文化进行了普查。

在普查过程中,我们对四寨村的苗族文化特色、民俗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四寨村;文化;习俗一、基本情况四寨村是贵定县传统的苗族聚居村之一。

位于贵定县北部,距贵定县城25公里。

东与福泉市岔河乡接壤,北与福泉市仙桥乡毗邻。

总面积为37.7平方公里。

全村辖9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组578户共3041人,为苗族聚居村寨。

所谓四寨,是以当地苗族最先定居的大谷撒寨、甲耳沟寨、大坤主寨、大新寨等四个寨子而得名,与相邻的福泉市三昌相对应。

“三昌”即福泉市苗族聚居的谷巴寨、野鸡坡寨、谷顶招寨等三个寨子。

当地称“四寨三昌”。

二、生活习俗四寨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

每当有亲朋好友前来做客,他们便会杀鸡宰鹅,把家中珍藏的美食拿出来招待客人,十分讲究礼仪。

幼辈见长辈。

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

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座。

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

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阿已(ɑ31i55叔叔)”,女的称呼为“阿吴(ɑ31vu31阿姨)”。

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的(ɑ31ti31爷爷、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莲”(ɑ31奶奶)。

稱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

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

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里ɑ31ni55”(大哥)或“不裸ɑ31po55luo55”(青少年女性对老表哥或姐夫的称呼),女的可称之为“tɑ24阿大”(大姐)。

走进三都水族文化

走进三都水族文化

走进黔南三都水族文化一、简史: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

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距省城贵阳230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

2009年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国道321线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

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

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

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

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

布依族97%分布在贵州省,贵州省布依族分布情况如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面积16804平方千米,人口292万)册亨县面积2596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74.5%(约15.6万人)望谟县面积3006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5%(约17.5万人)贞丰县面积1512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40%(约13.6万人)晴隆县面积1327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54%安龙县面积2238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其中苗、侗(应为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43% 兴仁县面积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20%兴义市面积2911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有汉、布依、苗、回、黎等族,以汉族为主普安县面积1429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有汉、布依、苗等族其中,册亨县、望谟县、罗甸县的布依族人口比重超过50%。

布依族人口比重在30%-49%的贵州县市则可能有贞丰县、晴隆县、安龙县;贵州布依族人口较多(5万以上)或比重较大(20%)的县市,从行政区划上看,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现为安顺市)以及相邻的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黔东南东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市;从流域上看,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南盘江北岸、蒙江(涟江)流域、曹渡河流域、金城江上游等(这些江河大多流入广西),从地形上看则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到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上。

自新石器时代起,布依族先民就在贵州生息繁衍,创造灿烂的石钺文化和青铜文化。

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一、居住文化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

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

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一、黔南概况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

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

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

唐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宋元明时期在州境内设立了多个羁縻府、州、县、峒、卫、所,元代,黔南开始推行土司制度,境内分属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都元帅府、都云定云安抚司、新天葛蛮安抚司、播州宣慰司和庆云南丹安抚司,至明代建省前,黔南地域主要设置了卫所军事机构,黔南分属于贵州卫、龙里卫、平越卫、都云卫、新添卫、定番州、广顺州等。

明弘治年间,贵州推行“改土归流” ,部分土司统治地区改设府县,如都匀府、新贵县、贵定县和荔波县等。

雍正四年,清政府在黔南境内强行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安抚司、长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统治,撤销了“卫所”等军事地域,将其并入府州厅县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区分属于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州和平越直隶州。

二、历史人物—莫友之明、清以来,由于贵州黔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开拓、顽强斗争,加上“调北填南”和“改土归流”使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得黔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不少人才。

学校除明代起设有卫、府、州、县的官学以外,明、清两代各地还建了二十二所书院,办了不少私塾。

据记载,明、清两代457年间(1448—1904年)黔南共考取进士80名(明代8名、清代72名)、举人688名(明代162名,清代526名)。

莫友芝名列其中。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

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好,是承载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生态存续良好、人文价值高的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针对这一需要,实验区积极建立生态博物馆。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致力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留存。

“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普通民居和景观建筑以及与之相依连的山水环境等;“非物质”层面包含民俗节日等文化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在相关信息资料中心,专业人士对文化价值高的典型器物进行收集、整理、修复,并运用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习俗等。

实验区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村寨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缮加固,保障当地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幸福感。

由于传统村落多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容易出现建筑损坏,火灾隐患大,整治工程优先进行消防改造,提高建筑防火防腐蚀能力,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此外,实验区还制定村规民约,如《丹寨县王家村五户联保公约》《占里公约》等,对村民精神层面加强道德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同时,在“乡村旅游+”“非遗+扶贫”、乡村产业推动传统村落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指引下,实验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大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