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陆扬教授访谈

合集下载

社会空间的生产_析列斐伏尔_空间的生产_陆扬

社会空间的生产_析列斐伏尔_空间的生产_陆扬

社会空间的生产———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陆 扬(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提要: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提出了社会空间的生产理论,说明社会空间的阐释需自然、历史和生产力的发展一并考虑,其构成不仅在于事物,同样也在于关系,并以土地为突破口,试图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所突破。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显现出来的忧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扩张无度的生态忧虑,其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的提出,就是直接秉承了列斐伏尔的传统。

关键词: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空间生产;第三空间中图分类号: I10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8)05-0133-04 一、空间何以生产列斐伏尔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是近年风起云涌空间地理学和都市规划理论的一个主要灵感来源,其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公认是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两分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社会空间的学说。

自此以还,社会空间的理论不胫而走,成为当今学术的一个毋庸置疑的热点。

列斐伏尔本人作为此一时期法国首屈一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空间生产理论的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发展,意义无疑也是巨大的。

空间何以生产?针对空间生产这个命题有可能引起的疑虑,我们发现列斐伏尔从“生产”一语的深入阐释入手,作出了他的回答。

列斐伏尔发现,“生产”在黑格尔哲学中就占有举足轻重地位:首先,绝对精神生产出了世界;其次,世界生产了人类;再次,人类反过来通过斗争和劳动,生产了历史、知识和自我意识,如是最终是生产了心灵。

但列斐伏尔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生产。

他认为生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义。

广义上言,人类作为社会存在是生产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世界。

就此而言,人类的社会历史中,没有什么不是生产出来的。

即便是自然本身,就社会生活中感官对它的把握而言,一定意义上亦可被纳入生产的视阈之中。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

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

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

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

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

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

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

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

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

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

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

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

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

列斐伏尔_文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_文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_⽂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列斐伏尔:⽂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陆 扬摘 要: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理论可视为20世纪后半叶思想发展的⼀个⾥程碑。

就⽂学和⽇常⽣活的关系⽽⾔,列斐伏尔在归纳出19世纪以降的失败和挫折、⼆元对⽴、奇迹这三⼤⽂学主题后,推崇波德莱尔把⽬光转向当代⽇常⽣活,使奇迹题材见出了勃勃⽣机和原创精神。

超现实主义也讲究奇迹,但它⼀⽅⾯终结了传统艺术对⽇常⽣活不屑⼀顾的傲慢,⼀⽅⾯也继承了19世纪⽂学对⽇常⽣活的攻击。

奇迹的要害在于将⽇常⽣活中的事物、事件陌⽣化,从⽽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酝酿⽇常⽣活的⾰命。

就此⽽⾔,⼈必须⾸先变成“⽇常的⼈”,然后才能变成“完全的⼈”。

要之,后现代时间转换空间的特点、⽇常⽣活审美化的特点,以及⽂学愈益被边缘化的特点,都可望在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中追根溯源。

关键词:列斐伏尔; ⽇常⽣活; ⽂学; 奇迹; 现代性作者简介:陆 扬,复旦⼤学中⽂系教授(上海200433)⼀、⽇常⽣活批判的背景列斐伏尔《⽇常⽣活批判》第⼀卷1947年出版,之后作者感到话犹未尽,于1962年出版第⼆卷,副标题为《⽇常⽣活社会学的基础》;1981年更继⽽推出第三卷,副标题为《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向⽇常⽣活元哲学)》。

这三卷《⽇常⽣活批判》,第⼀卷英译本1991年由⽶歇尔?特瑞⽐奇(M ichel Trebitsh )译出,第⼆卷2002年由约翰?莫尔(John Moore )译出,第三卷2005年由格⾥⾼利?艾略特(Gregory Elli ott )译出,三卷书皆由特瑞⽐奇作序。

特瑞⽐奇在第⼀卷译序中说,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向享有盛名,可是并不被⼈⼗分看好。

⼀个原因在于作者被认为是⼀个业余的⼿艺⼈,只思耕耘,不思收获,没有将他改变⽇常⽣活的划时代构想,转换成切实可⾏的改⾰措施。

同时列斐伏尔的⽂风晦涩含混,跌宕多变,时⽽有似跑马,时⽽有似狂想曲,同哲学话语那种清晰明了、⼀针见⾎的论述风格,适如其反。

论日常生活_审美化_

论日常生活_审美化_
[%] 为了给现代制造一种智慧的虚假名声。” 尼采认为
现代文化有两个特征,其一是现代人用五光十色的 昔日文化碎片, 掩盖自己的贫乏和枯竭, 由此造成虚 假的繁荣,因此现代文化成了隐藏自己的做戏的艺 术。其二是现代人因为贫乏和枯竭, 盲目追求刺激。 对此尼采对他的冤家瓦格纳虽然是满口赞辞,但是 我们发现,尼采最讨厌的现代文化的两个特征—— — 做戏和激情, 瓦格纳此时都沾上了边。做戏和盲目追 求激情的结果之一, 便是一个审美趣味的大崩溃。
"%$ 趋扩张之时保持澄明的人文理性与批判精神” 。
比较西方从波德莱尔、尼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 美学现代性传统对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批判和国内 今日对 “日常生活 审 美 化 ” 两种判然不同的态度, 是 耐人寻味的。无疑这一批判中有一些历久弥新的东 西, 无论我们把它叫做人文失落的焦虑也好, 抑或坚 持为艺术而艺术的高傲也好。但是另一方面, 今日中 国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 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 并不是一句空话。美学直 接介入现实生活其实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事实 上由于大众文化似乎具有过于强烈的审美泛化意 识, 而大众文化在产业化的推动下, 在我们这个尚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大有压倒 主流文化反客为主的势头,审美在我们的周围几乎 也到了泛滥无边的地步。就美学自身而言, 或许同日 常生活审美化拉开一段距离, 当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美学格外关注的虚拟性和可变 性,正是被许多人冠之为后现代的当代社会的特征 所在。美学标志着向感性创造力的转移, 也标志着用 细腻的法则来强制雕塑感性。这一对矛盾的解决, 肯 定也是哲学的基本使命之一,因为我们的一切学科 或者说科学,其最终目的毋宁说便是改善我们的生 存意识和生存条件。因此, 美学在它的纯理论层面上 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可不必盲目地跟风所谓 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而惟恐不及。

让美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服务

让美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服务

让美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服务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3年第06期摘要《中华美育演讲录》是上海市美学学会主办的“上海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和在《艺术广角》杂志开设的“中华美育大讲堂”栏目演讲稿的集锦。

全书共二十二个专题,分为三编。

上编是美育入门板块,讲述美学的人文学科定位,“美学”“美育”的基本涵义、中国古代美学的乐感精神、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等基本问题。

中编是艺术美育板块,涉及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诗歌美、戏曲美、音乐美、文学美的解析。

下编是生活美学板块,涉及中国古代的生活美学、六朝美育、江南文化的审美特点、乡村旅游美学、国家美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等。

关键词《中华美育演讲录》;中华美育大讲堂;美学;美育《中华美育演讲录》是上海市美学学会主办的“上海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和在《艺术广角》杂志开设的“中华美育大讲堂”栏目演讲稿的集锦。

现结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

“上海美育大讲堂”是上海市美学学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组织上海及全国一流专家在上海市各高校和部分中小学开展的系列美育讲座。

讲座针对的听众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部分是高中生,也包含部分中小学教师。

讲座主题要求接地气,大众都能听得懂,解决人们的实际美育问题。

讲座内容既尊重各位专家的学科专长和思想独立,又努力贯穿一个大的主题,即矫正当下“美不可解”、美丑混淆的审美乱象,重温亚里士多德“美是具有价值并同时给人愉快的东西”,确认“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帮助受众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辨别美丑义界,从快乐和价值两个维度从事美的欣赏和创造,为美化人生和社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服务。

讲座原计划在2021—2022年举行。

由于特殊原因,2021年底9位专家讲座结束后不得不中止。

2022年伊始,祁志祥教授与《艺术广角》主编张立军先生达成默契,自2022年第2期起开设“中华美育大讲堂”专栏,由祁志祥教授担任主持人,每期刊发两篇演讲稿,在陆续发表“上海美育大讲堂”演讲稿的同时,还组织编发了全国美学名家的部分美育演讲稿。

文化研究概说

文化研究概说

斯图亚特·霍尔是出生在牙买加的非洲黑 人后裔,英国战后的第一代移民。他是著名 杂志《新左派评论》的第一任主编,1966年 加盟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三年后 正式接替霍加特,成为中心的第二任主任。 在他十数年的主政时期,伯明翰中心的理论 基础和广泛影响,用登峰造极一语来形容, 也不为过分。
同威廉斯、霍加特和汤普森 体现人文关怀,后来叫做 文化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不同, 霍尔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研究 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转向。 自此以还, 结构主义和流行媒体研究, 成为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以及葛兰西的 霸权理论,都是最终在霍尔 督阵下,确定它们在文化研究中 举足轻重的理论地位。 由此欧洲大陆理论 得以全面登陆英国传统的文化研究。
这意味着文化将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 的专利。威廉斯承认利维斯称许多“传统中最精致、 最容易毁灭的部分”都包含在文学与语言之中,是 言之成理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历史、建筑、 绘画、音乐、哲学、神学、政治和社会理论、物理 和自然科学,以及人类学。同样还可以借鉴以其他 方式记录下来的经验如习惯、礼仪、风俗和家族回 忆等等。 威廉斯甚至愿意承认文学具有特殊重要性,但 问题在于,让文学的批评来独自承担个人和社会经 验的全部责任,它承担得起吗?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思想 是中心的灵魂。威廉斯本人写过小说和剧本, 在剑桥大学他的教职,也是戏剧教授。他的 文学批评可以发现利维斯的影子,然而旨趣 终而是与利维斯的精英主义分道扬镳。威廉 斯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文化与社 会》和《漫长的革命》。这两本书毋庸置疑 是早期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所在。 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其纲领一言以蔽之: 文化是普通平凡的(culture is ordinary)。

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访谈

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访谈
校优秀教材二等 奖。
赵 一 平( 以下 简称 赵 )陆 老 师 , : 您是 在 桂 林 的 广 种如梦似幻 的美感 。 我们的复试有笔试也有 口试 。 笔
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 , 读的是 外 国文学 , 您跟桂 林 试 的课堂上 , 林焕平 、 贺祥麟 和古代 文学 的教授们相
这个城市, 该是挺有缘分吧。 据我所知 , 您后来著述丰 继现身 ,贺老师身穿一件颜色有点褪 白的中山装棉 厚 的领 域 , 主要 是 在 西 方 美 学、 构 主 义和 文 化研 究 袄 , 解 大大咧咧在黑板上写字 。这是导师给我的第一 印 方面 , 同外 国文 学好 像 是渐 行 渐远 了。 可 以说 说 它 们 象 。贺 老师 的 口试方 式 也别 开生 面 。他做 了一 大 盒卡

天边的朦胧雾霭 中, 秀山峰画 出清晰的轮廓 , 俊 有一 所 以他每 以最正宗 的联大血统 自豪。 贺老师后来去美
收稿 日期 :0 1 1 - 8 2 1- 1 1 作者简介 : 陆扬( 9 3 ) 15 一 复旦大学 中文 系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 研究方 向: 文艺学 、 美学和文化研究 ; 赵一 平 (9 5 ) 1 7 一 复
中文 系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完成和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 育部项 目四项。出版专著《 54 教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 判》《 里 、德 达的幽灵》 等十余部 , 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 主编 的国家级“ 十一五 ” 规划教 材《 文化研 究概论》 获 21 年上海 市普通 高等 学 , 01
旦大学 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 云南 民族大学 中文系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文艺学 、 文化研 究。

国读研 究生 , 15 新 中国刚 刚成 立之 际 回国的 。 何 麻烦 , 也是 我 心存感激 的 。 是 90年 这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对于《文化研究导论》这本地位颇高的著作,我们能够从本书获得的东西很多,“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评述西方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著作”,这个称号的确能够在全书的篇章述说中丝丝入扣,陆扬作为国内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以其深厚的西学学养将“文化研究”这个在西方学界方兴未艾的学科放置在后现代哲学架构和大众传媒等视阈中加以考量,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王毅由于其“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讲师”的身份,和其从师于当代文化研究名家——洪美恩,采用了大量传媒学和影视分析方面的方法,延伸文化研究的触角。

“如何清晰地显示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现状”应该说是全书论著的底意义,为了让这个目的彰显,著者并没有采用共时性的单向度分析方法,仅仅显示文化研究在当下的发展,或者用大而无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视角加以审视,这种习以为常的考量测度虽然在学界已成风气,幸而没有刮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著者可能选用了一种“最苦”的法子,从历时性的不同视阈出发,较为全面的剖析文化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开端与发展,用观点承续或者向左的论述方法进行介绍,并同时安插著者自己的观点。

无疑,这种论述方法其实又似于中国传统读书笔记,随读随抒,既有原作者的观点,也有反对者的意见,更有读书人自己的见解和倾向,既能普及知识,又不失思维发散,应该说,较好地把握了国人读书的习性。

从笛卡尔出发,顺着卢梭、康德、波德莱尔和柯布西耶等人,在第一章剖词释义之后,著者便用“现代性”作为线索,抓起了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草蛇灰线。

之后的三个篇章算是作者对于“前伯明翰时期”的介绍。

比如第二章,便是通过对西美尔、韦伯、鲍曼、吉登斯以及文化发展论的视角,考察了处于现代性中的“文化”——这一流离失所的观念集合体——在20世纪这个大语境中的多重解释,著者通过每个思想家对“文化”在社会学中的观点,试图阐明在20世纪这个巨变时代的视点差异,尽管西美尔、韦伯并非完全隶属于20世纪,但他们的观点却启迪着20世纪多数文化研究者的现代性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舍 著) 、 《 < 圣 经> 的文化解读》 ( 合著 ) 等; 主编有《 大众文化研 究》 、 《 文化研 究概论 》 等, 译有《 论 解构 : 结 构 主 义之
后 的理 论 与 批 评 》 、 《 重构美学》 ( 合译) 、 《 第三 空 间 》 ( 合译 ) 、 《 呼啸 山庄 》 等。 关键词 : 文 化研 究 ; 现代性 ; 日常 生 活 ; 陆 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围绕3a比如劳工党的英国人民节被吸引眼球的加冕礼轴心开启了全球播撒之旅当北美亚太一些国家取而代之bbc热衷走教育路线轻视平民娱和地区的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时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遭遇拆并重组莱斯特大学的大众传播研究其三强调形形色色的教育和传播新形式从中心也被关闭两个批判理论的重镇遭此变故表根本上说都是不民主的
中 图分 类号 : G O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0 7 4 ( 2 0 1 3 ) 0 6 — 0 0 9 2一 O 6
基 金项 目 : 新 疆 大 学博 士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B S 1 2 0 2 2 1 )
作 者简 介 : 陆
扬, 男, 博士, 复 旦 大 学 中文 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陆扬 ( 以下简称 “ 陆” ) : 我先 从 我 跟 王 毅 , 也 就
是《 文化研 究 导 论 》 的 另 一 位 作 者 的合 作 说 起 吧 。
这本 书后 来成 为 中 国第 一 部 以“ 文 化研 究 ” 为名的 本 土教材 , 具有偶 然性 。王 毅是我 硕士 生 阶段 的师 妹 。那 时候我们 在 广 西 师 范大 学 跟 贺 祥麟 教 授 渎
世 界文学 。贺老 师给 我 们 指 定 的教 材 之 一 是 两本 巨大 的影 印 本《 诺 顿 世 界名 著 选 》 。从 荷 马 史 诗 开
之前 , 阿 雷恩 ・鲍 尔德 温 ( E l a i n e B a l d wi n ) 等人 合 著 的《 文化 研 究导论 》 被译 成 中文 , 并 因宏 阔的跨 学
陆扬 , 男, 1 9 5 3年 生 于 上 海 市 , 1 9 9 0年 毕 业 于 复旦 大 学 中文 系, 获 文 学博 士 学 位 。 曾 先后 任 职 于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中文 系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文 学院 、 上 海社 会 科 学 院哲 学研 究 所 、 南开大学哲学 系, 现 为 复旦 大 学 中 文 系教 授 , 文艺
科 视 角受 到好评 。相 比这部 “ 舶 来” 的教 材 , 您 的 那 本“ 导论” 紧扣“ 文化 ” 、 “ 文化 研 究” 、 “ 大众 文化 ” 几
组 关键词 , 有 意 味 地 嵌 入 现 代 性 理 论 的 思 想 史 脉
始, 每一 次 上课贺 老师 总是正襟 危坐 、 高 高在 上 , 滔 滔不绝 一路 往 下 串讲 。串讲 肯 定 是 讲 不 完 的 。实
研 究在 中 国大陆的 积极倡 导者和推 动 者 , 您在 引介
西 方 文化 理 论 和 编 写 文 化 研 究 教 材 方 面 取 得 了 令
人 瞩 目的成 果 。我 们 先谈 谈 教 材 方 面的 情 况 。迄
今 为止 , 您撰 写 的 以“ 文 化 研 究” 命 名 的教 材 有 三
部, 其 中两部 冠 以“ 文 化研 究导 论” 之名, 分 别 面 向
学 专业 博 士 生 导 师 , q - 国作 家协 会 会 员。 曾先后 在 美 国 Au g u s t a n a学 院和 法 国 巴黎 高师 哲 学 系做 访 问 学者 。研 究 兴 趣 包括 : 西方 美 学和 文 学批 评 、 文化 研 究 、 德 里 达 研 究 。 主 持 和 完 成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金 项 目 3项 , 教 育 部 课 题 1项 ; 著有《 德里达 : 解构之维》 、 《 德里 达的幽 灵》 、 《 后 现 代 的 文本 阐释 : 福柯 与德 里达》 、 《日常 生 活 审 美 化 批 判》 、 《 死 亡美学》 、 《 精 神 分析 文论 》 、 《 欧 洲 中世 纪 诗 学 》 、 《 文 艺复兴诗 学》 、 《 大众 文化与传 媒》 、 《 文化 研 究 导 论 》
第 3 4卷
第 6期
吉 首 大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3 4 No .6
际上一 直 到 我 们 毕 业 , 也 没 有 讲 完 上 卷 的 四 分 之


他 还让 我们 复 印 一部 纸 片 已 经 发脆 的 英 国文
学史 , 以及《 高文 爵士 与绿衣 骑士 》 来读 。那 时候 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1 在线杂 志 : h t t p : / / s k x b . j S U . e d u . c n
NO V .2 O 1 3
2 0 1 3年 1 1月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4 0 7 4 . 2 0 1 3 . 0 6 . 0 1 5
现代性 、 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
陆 扬教 授 访 谈
陆 扬 , 邹 赞
( i . 复 旦大学 中文系 , 上海 2 0 0 4 3 3 ; 2 . 新疆大 学 比较 文学 与文化研 究 中心 ,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4 6 )
研 究 生和本科 生。2 0 0 7年 出版 的 那本 导 论被 教 育 部推 荐 为“ 研 究生教 学用书” , 但 从 该书后 来所 受到 的欢迎 程度 上看 , 实 际读 者 显然远远 超 出 了研 究 生
这 个层 面 , 成 为 热 销 的 文 化 研 究入 门 必 读 书 。 在 此
邹 赞 , 男, 博士, 新 疆 大学 比 较 文 学 与 文 化研 究 中 心 副教 授 。
邹赞 ( 以下简称“ 邹” ) : 陆教授 究 的理论 与 实
践 。您是如 何建 构 这 部教 材 的 基 本框 架和 本 土 问 题 意识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