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5课2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不利因素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5课2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不利因素测试题新人教版高一必修

第15课 2 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不利因素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①②③均在表中有所体现,中国汽车制造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④错误,选A。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慈禧生活简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慈禧弃汽车而不用,说明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选D。
3.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维护国家主权B.维护自身统治C.仇视西洋事物D.愚昧无知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材料中的可笑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4. 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吨。
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太古公司占27.8%,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
这表明( ) A.日本垄断了中国的长江水域的航运业B.中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中国的航运业受到了列强的压制D.中国完全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解析:C。
5.1880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解析:A。
高中历史: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高中历史: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第1页共1页。
高一历史第15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15课知识点归纳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大胆独立思考和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篇文章将对高一历史第15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于学生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第15课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劳动与资本”。
这一主题涉及到了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劳动制度、劳动者状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运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的劳动制度。
在近代中国,社会劳动主要分为两类:自耕农和雇佣劳动者。
自耕农指的是农民直接经营土地,自给自足。
而雇佣劳动者则是为了生活而出卖劳动力,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获取报酬。
在这个过程中,雇佣劳动者通常要面对低工资、长工时、恶劣工作条件等问题。
其次,我们来了解劳动者的状况。
近代中国的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
在农村地区,农民们通常以种植、养殖为主要生计,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往往较为贫困。
而在城市地区,手工业工人则以手工业为生,他们的生活虽然相对较好一些,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资本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
资本家通过投资并使用资本来组织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从而获取利润。
他们通常通过购买原材料、雇佣劳动者以及销售产品来运作,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
然而,在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开始组织工会和罢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增长,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通过对高一历史第15课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是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资本家则通过控制资本来实现自身利益,这种利益与劳动者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
因此,了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对我们认识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目标导航]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思维点拨]1.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前(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④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更多的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2、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3、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魏源在其编撰的《海国图志》中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2)铁路在中国的起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淞沪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不到一年,淞沪铁路乘客就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
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这条铁路即被拆毁。
(3)伴随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第一条铁路诞生了: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中国自己制造了第一辆机车。
(4)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人的自强奋进息息相关:京张铁路是詹天佑独立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
(5)铁路建设的发展与民族独立、科技进步密不可分: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相继建成了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成昆铁路、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8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状况,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3、结合近代天津地方史,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方法:以五行教学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列举现在我们常用的交通和通讯工具,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直观感受,把学生思维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从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二)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的交通工具-——木船、马车、轿子,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交通工具的缺陷:速度慢,舟车劳顿。
对比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引发学生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铁路交通材料展示:18世纪中叶煤矿已普遍使用的钢轨或铁轨。
据说,一匹马干22匹马在普通道路上所干的活。
1830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火箭号”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到1870年,拥有15500里铁路。
通过工业革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引入该部分。
(1)学生自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概况?(2)教师伴行,答疑解惑:①唐胥铁路材料展示:为了运输煤炭(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首先从 轮船和火车 开始。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1、轮船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最早的近代 航运企业, 首次打破列 强的垄断局 面。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的第一 1、轮船运输:
2、铁路交通:
条铁路的名称是?
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 淞 沪 铁 路
我国最早的铁路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1、轮船运输:
2、铁路交通:
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 淞 沪 铁 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小明一家生活在新疆, 他家计划从西北地区乘火车到达江苏,这主要得益于 A、宝成铁路 B、兰新铁路 C、成昆铁路 D、京九铁路 3、中国以汽车代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4、你如果生活在晚清,想要最早体验有电话的生活, 你家应该搬到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天津 5、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 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 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电话——互联网
莫尔斯设计的电报机 马可尼:无线电报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电话——互联网
1、电报在中国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台湾
形成时间 有线电报 无线电报
甲午战争前 20世纪初Fra bibliotek用途军事目的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1: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国防建设的需要
“故凡有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 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西方强国的经验
历史上的教训
法、越事起(1883年中法战争) …… 执政者始知铁路 关系军事至要。
当其时(1905年清末新政),以铁路为救时要图,凡有 奏请,立予俞允。
当蒸汽机车出现后,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 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 的危险”。
1.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2.加速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和政治一体化(打破了中国的分散落 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 同感)
李鸿章曾言:“铁路之设,关于国计、军政、京畿、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 轮船、行旅者,其利甚溥。
孙中山说:“交通为实业之母”,而“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近代某知识分子: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 巩固国防。
1933年,日军在长城口发动大战。国军部队的传令兵们竭尽全力,在那些 险峻的石山上来回奔波,不少人不是摔死,就是遭鬼子伏击,甚至路上被野 狼叨去,而日军全是无线电联络,大占优势。蒋介石懊恨不已,下定决心发 展无线通讯部队!
修建铁路“尤其重要者,则为保障统 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一旦 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 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
——孙中山《建国方略》
孙中山的“大国交通梦”
新建北方(位于渤海湾)、东方(位于杭州湾)、南方 (广州)三大海港作为铁路网对外交流的中枢,连通全国的三 条主要干线:
(以铁路为例)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割地赔款,国力大 损,英、俄、法、日、德、比、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对清政府施 加压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他们或强行擅筑,或假借“合办”, 或通过贷款控制,一万多公里的中国路权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国 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在1876~1911年修建铁路约94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 控制的约占39%;国有铁路,包括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 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2 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不利因素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①②③均在表中有所体现,中国汽车制造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④错误,选A。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慈禧生活简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慈禧弃汽车而不用,说明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选D。
3.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维护国家主权B.维护自身统治C.仇视西洋事物D.愚昧无知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材料中的可笑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4. 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吨。
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太古公司占27.8%,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
这表明( )A.日本垄断了中国的长江水域的航运业B.中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中国的航运业受到了列强的压制D.中国完全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解析:C。
5.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言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解析:A。
从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来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已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B错;C、D只是反映了问题的表象。
从众多官员的反对、列强的侵略等史实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6.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历尽坎坷,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 )A.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D.中国人民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极力反对解析:A。
鸦片战争后,列强攫取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的内江和外海,逐渐排挤中国航运业。
7.如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
该漫画(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解析:C。
根据“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强逐渐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
8.如图是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图中所示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这条铁路应该是( )A.吴淞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解析:C。
吴淞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符,故A错误;京张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故C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9.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D。
“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10.(2018·赣州高一检测)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相继向总理衙门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江西巡抚李鸿章认为:“查铁路费烦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材料现象表明李鸿章( )A.不了解火车的作用B.一心只想创办洋务企业C.封建迷信思想浓厚D.害怕列强借助铁路侵华解析:C。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李鸿章反对修筑铁路的理由是“变易山川”,体现了其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故选C项。
11.(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
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
这反映了(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B.民众的爱国热情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火车和铁路的偏激认识,体现出中国发展近代化十分艰难,故A项正确。
12.(2018·四川绵阳期末)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
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解析:B。
近代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汽车等却推广较少,这说明经济基础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即近代化转型过程曲折,故B正确;汽车也属于器物变革,故A项错误;C 项没有体现自行车与汽车的对比,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
13.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解析:A。
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距,A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B项错误;从表格数据看不出“逐年缩短”这一规律,排除C项;D项结论表格中未体现,且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不可能主导内地的近代化,排除。
14.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道:“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阻力解析:D。
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交通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因素,故选D项。
1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A.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英国同步B.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C.中国仍处于向西方学习器物的阶段D.中国海军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解析:A。
英国刚刚建立无线电报站的同时,中国已进口了无线电报机,这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上与英国同步。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6.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把……电报视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会‘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解析:C。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清政府上下都抵制在中国铺设电报线,认为电报对中国无用,这充分说明清朝官员的愚昧无知。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毁路”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
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而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解析:第(1)问,要看到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看到其愚昧落后的一面。
第(2)问,清政府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其愚昧无知,盲目排外,这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反映了其愚昧无知。
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18.(2017·襄阳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1902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不利于近代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人群中三个派别的议论内容以及所学知识来分析。
第(2)问,结合第(1)问及时代背景总结回答。
答案:(1)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造成了冲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