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知识专题突破练 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知识专题突破练 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正确。

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两项错误。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反映的“弟及”“子继”、《丧服小记》反映的大宗和小宗之别、《左传·桓公二年》所反映的等级关系和《春秋左传》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中只有《丧服小记》涉及大宗小宗之分,排除A项;只有《春秋左传》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能反映是“最大的特征”,排除C项;只有《左传·桓公二年》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

3.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 )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D.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出现“士大夫”的称谓,其含义也发生变化,说明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单元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单元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单元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表达:“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那么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三省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军机处2、〔2018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2题〕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表达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城制度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4、〔2018年10月河南洛阳市高三期中考1题〕读某朝世系示意图,可知该王朝实行的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嫡长子继承制5、〔2017年1月黑龙江“五校联谊”高一期末5题〕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2019年高三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三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的观点认为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2.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

这反映出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答案】B3.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答案】C4.明世宗(嘉靖)时,霍韬上书说:“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

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

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

宰相(阁臣)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

”霍韬意在A.批评宦官专权B.任用宦官牵制内阁C.恢复宰相制度D.担忧内阁权力扩张【答案】A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6.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1 / 1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2.(2018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2017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等级森严C.宗法制亲疏有别B.奴隶制渐趋强化D.封建制尊卑有序2 / 104.(2017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5.(2018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

据此可知()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答案 D2.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

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

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答案 A3.(2018·辽宁四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答案 A4.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答案 B5.(2018·衡水一中模拟)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 A6.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 A7.(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2.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3.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4.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

这可以佐证西周( )A.井田制度的推广B.分封制度的影响C.礼乐制度的作用D.集权体制的形成5.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

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

这有利于( )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6.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7.秦始皇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那么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那么以字称呼。

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的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的名,而称呼对方那么应称呼对方的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2、(2017·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以下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

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

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3、(2017·天津·1)以下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选项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7·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科举制。

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录取官员的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D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的选官制,C项是隋唐的中央机构。

5、(2017·山东·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考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的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

而A、D两项起不到培养人民政治兴趣的作用。

察举制的实际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

6、(2017·江苏·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假设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假设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

A、C、D 各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

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7、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

该青铜器底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该文物能成为研究西周社会哪一课题的首选()A、政治制度B、土地制度C、文学艺术D、手工技术[答案]A[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分封”,这说明题中青铜器底部铭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周朝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属于政治制度。

8、(2017·福建质检)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表达了③,“对任何人开放”表达了④,“有足够的学养”表达了②,提高行政效率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应选D项。

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表达了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这一制度在实质上剥夺了王国的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10、《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D、解决王国问题[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汉代的中朝是设在中央的牵制外朝的机构,其目的是加强皇权。

【二】非选择题11、(2017·新课标·40)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那么,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那么举之;其志行不善者,那么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正确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开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位上中,一最二善位上下……居官谄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表达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此题考查人才选拔。

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

变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

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那么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四假设元(元朝),那么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那么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