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点校正的工厂模式与现场模式

合集下载

复杂现场外弧形屏的逐点校正

复杂现场外弧形屏的逐点校正

复杂现场外弧形显示屏的逐点校正深圳中科维优科技有限公司 朱俊通过逐点校正来大幅提升LED 显示屏的显示均匀度,正在逐渐普及化的进程中,终将成为显示屏交付前的常规标准工序。

逐点校正根据应用场合可分为工厂校正和现场校正(参见2010.8 《屏显世界》:逐点校正的工厂模式与现场模式)。

户外显示屏因为安装现场的视角条件与工厂内不同,通常现场的校正效果更理想,效率也更高。

对于已使用一段时间的显示屏的均匀性提升,现场校正也是最经济快捷的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现场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现场校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包括树木、电线遮挡,校正机位选择困难,多机位数据融合,环境条件恶劣等等。

尤其对于外弧形显示屏的现场校正,更是难题中的难题。

在我司最近的一次现场外弧形显示屏的校正实例中,集中了各种现场校正可能遭遇的难题,是难得的典型校正案例,因此,特加以总结、分析,与业界分享。

1.被校正显示屏概况显示屏类型:PH16全彩户外直插外弧形安装高度:显示屏底部距离地面10m全屏像素组成:1024 X 288,75.5m2弧度:65°控制系统:DBT-Q2009 16bit版恒流IC:MBI5042像素组成:1R1G1BLED芯片:CREERGB芯片波长区间:R:±2.5nm; G:±2.5nm; B:±1.5nmLED分光比:1:1.4二次防水遮挡:左右各2列,上2行下4行2.校正现场环境空间环境:显示屏立于繁华十字路口段大楼弧形外墙,朝向西南,整屏可观看视野达270°以上;光线条件:白天约9:00至17:00后均有阳光直射,夜晚两只高压钠灯近距离直接照射,周围路灯彻夜照明,一块全彩显示屏位于待校屏正下方,朝向相同并且通宵点亮;校正可用时间段:该显示屏是12月9日进行现场校正,时间只能处于下半夜的2点至天亮前,以避开校正时的汽车和行人遮挡以及白天环境光污染和夜间车灯;温湿度:校正时气温12℃、相对湿度约60%RH。

浅谈如何用逐点校正调整整屏显示均一性?

浅谈如何用逐点校正调整整屏显示均一性?

浅谈如何用逐点校正调整整屏显示均一性?LED大屏幕作为新型的技术,以其节能、环保、高亮等逐渐被市场接受。

其中在广告租赁市场、博览展会、娱乐演绎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LED大屏幕是由若干个LED单元板组成的,而即使是同一批次的LED单元板,离散性也很大,这就导致了显示不均一问题。

不同批次的LED单元板组合使用,那么显示屏的均一性将会更差,“花屏、脏屏”现象将会更严重,严重影响观赏效果。

目前为止只有“逐点调整”技术能够比较好的调整整屏显示均一性。

而且,成熟的逐点调整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批次生产的LED单元板混合使用,并且LED整屏显示均一性良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出现逐点校正的理论雏形,并开启了这一技术的实践探索。

然而,由于缺乏适用的通用数据采集工具以及技术壁垒等因素,该技术的研究长期处于不连续、不系统,自成一家缺乏交流的状态,逐点校正也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

目前,比较合理的定义为:逐点校正,即通过对LED屏上的每颗灯点区域的亮度(和色度)数据进行采集,得出对于每颗灯点的校正系数(或对于每个像素的系数矩阵),将其反馈给显示屏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应用校正系数实现对每颗灯点的差异性驱动,从而大幅提高显示屏的像素亮度(色度)均匀性。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到,逐点校正技术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1. 原始数据采集;2. 校正数据生成;3. 驱动控制;4. 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的结合;这些步骤是进行逐点校正的基本步骤,是实现LED显示屏整屏能够达到均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还要借助一些设备才可以完成,如:原始数据采集:机械装置+光度探头、数码相机;驱动控制:控制系统、驱动芯片等。

那么,逐点校正前后有什么不一样了?现就逐点校正技术对显示屏均一性的效果进行说明。

举例:有36个LED显示屏箱体,一共使用了4个不同时期生产的灯,其中箱体之间又是2个不同时期生产的灯。

也就是说一个箱体内不同单元板上的灯,属于两个不同的生产批次,单个LED单元板内的灯是同一生产批次。

成功的逐点校正技术应具备的特征

成功的逐点校正技术应具备的特征

成功的逐点校正技术应具备的特征在LED显示屏行业中,LED全彩显示屏亮度、色度不一致性是这一行业内的一大难题。

LED显示屏逐点校正技术是一种能够显著改善显示屏亮度、色度均匀性的新兴技术。

本文就成功的逐点校正技术应具备的特征做以下分析。

特征1---完整的方案LED显示屏逐点校正系统包括“校正系统”和“控制系统”两个部份。

其中“校正系统”负责“生成校正系数”,“控制系统”负责“应用校正系数”,二者缺一不可。

“校正系统”通过专业相机对LED显示屏成像,获取每一颗LED灯的亮度和颜色,对每一个像素生成一组唯一的校正系数,然后将校正系数送给“控制系统”保存和固化。

“控制系统”在运行时,对每一像素的图像内容,与校正系数完成高速的乘法运算,从而完成逐点校正。

只有“校正系统”和“控制系统”紧密配合,构成闭环校正流程,可以有效解决亮色度一体校正、低灰阶校正、高速闭环校正等难题。

这样的紧密配合的逐点校正系统才能为客户提供最完整的LED显示屏解决方案!特征2---逐点色度校正作为解决LED显示屏非均匀性的有效手段,逐点校正先后经历了亮度校正和色度校正两个阶段。

逐点亮度校正只能校正不同LED灯的亮度差异;逐点色度校正不仅能校正不同LED 灯的亮度差异,还能校正不同LED灯的色度差异。

作为成功的逐点校正技术应该让显示屏每一颗LED灯的颜色和亮度都获得一致的均匀性。

逐点色度校正技术相对于逐点亮度校正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逐点色度校正技术是显示屏逐点校正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下图所示:图(a)校正前,显示屏严重偏色;图(b)使用亮度校正技术,显示屏非均匀性有较大提高;图(c)使用最新逐点色度校正技术,显示屏画面均匀、平滑如镜;(a)未校正之前白屏(b)逐点亮度校正后白屏(c)最新逐点色度校正后白屏特征3---全屏校正、弧形屏校正、异形屏校正成功的逐点校正技术不仅能实现标准显示屏的校正,而且还能解决全屏校正、弧形屏校正、异形屏校正等难题。

LED显示屏逐点校正基本原理(精)

LED显示屏逐点校正基本原理(精)

LED 显示屏逐点校正基本原理逐点校正需要“控制系统”和“逐点校正系统”两个系统配合才能完成,其中逐点校正系统负责“生成校正系数”,控制系统负责“应用校正系数”,二者缺一不可。

校正系统通过专业相机对LED 显示屏成像,获取每一颗LED 灯的亮度和颜色,针对每一个像素生成一组唯一的校正系数,然后将校正系数送给控制系统保存和固化。

控制系统在运行时,针对每一像素的图像内容,与校正系数完成高速的乘法运算,从而完成逐点校正。

逐点校正技术先后经历了亮度校正和色度校正两个阶段。

一、逐点亮度校正的基本原理显示屏是由像素阵列组成的,每一个像素都有红绿蓝三基色LED 组成的,LED 的亮暗是由控制系统的脉宽来控制的,不同亮度的红绿蓝LED 组合成了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亮度和颜色。

如果一块显示屏上所有的LED 只有亮度差异(这是理想情况),那么通过逐点亮度校正可以解决。

下图2示例了某块显示屏某行绿色LED 灯逐点校正前呈离散性分布。

在设定目标之后,对于亮度高于目标值的LED 灯,通过适当压缩其控制脉宽可以降低其亮度,达到目标值。

从而使得显示屏获得了比较好的亮度均匀性。

图2:某LED 显示屏某行绿色LED 校正前后亮度分布图不幸的是,每一颗LED 灯不只存在着亮度的不一致性,也存在着颜色(波长)的不一致性,而通过脉宽调节亮度是无法调整其颜色的,这就只能通过逐点色度校正技术来解决了。

二、逐点色度校正的基本原理逐点色度校正基于色度补偿的基本原理,通过另外两种基色补偿该种基色,通过混色从而实现颜色的调节。

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像素的红灯太红(也就是说波长太长)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该像素红灯亮的时候,让本不该亮的绿灯和蓝灯都带一点点亮(具体绿和蓝带多少亮,是通过图像采集、图像识别、图像处理和运算得出来的结果)。

这样,通过混色以后,人眼就感觉这颗红灯就没有这么红了。

也就是说,针对每一个像素,依据其亮度和色度,都可以计算出一个3×3的系数矩阵,在显示图像的时候,这个矩阵与需要显示的图像数据进行相乘,就可以完成色度和亮度校正了。

诺瓦三代校正方案

诺瓦三代校正方案

六、联建光电显示屏校正方案6.1 亮度和色度校正原理联建(诺瓦)控制系统是国内第一家支持逐点校正功能的控制系统,不仅能够保证您的产品在出场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均匀性,还能在您的产品在2-3年的运行后,在现场帮实现逐点校正,使得您的显示屏一直呈现完美的图像。

由于LED的色度随着电流变化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一般采取PWM脉宽调制来调节LED亮度。

通过调节脉宽就可以调节每一颗LED的显示亮度,也就可以实现显示屏的非均匀性校正。

基于工业相机的LED逐点校正流程:图3 基于工业相机的逐点校正基于工业相机的LED逐点校正系统一次可以对多个像素点进行测量,测量流程如下:1) 采用标准光源标定相机和镜头。

2) 采用工业相机对显示屏上多个像素点进行成像。

3) 用户设定校正后的目标值,包括白屏亮度,红分量、绿分量和蓝分量的色度。

4) 主机软件对像素点定位,并且依据得到的图像计算每一个像素点的亮度和色度值。

5) 主机软件计算出每一个点的校正系数矩阵。

6) 将校正系数矩阵发送至显示屏,显示屏针对每一个点进行矩阵运算,实现逐点校正。

我司采用联建的高端控制系统、利用高端相机和专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大型LED显示屏进行校正,可以明显地提升了LED显示屏的一致性,成功地解决了投入使用的显示屏因为衰减而导致的“花屏”困扰,可以有效地提高显示屏的图像质量。

6.2校正系统基本条件A、校正环境●环境亮度●屏体是否有其他光干扰●相机是否放置在能校正位置●屏体是否有很多模块不亮●屏体是否是异形屏●屏体离校正位置高度等等B、校正设备●电脑笔记本●相机●光枪●无线发射接收器●校正软件●网线●取电C、屏体信息●灯管排布,间距●模组信息,是否统一走线等●箱体信息,是否异形箱体●整屏信息●屏体是否出现大规模死灯,不亮模组●模块D、选点●以观看角度为参考●以屏体灯管正视角为校正选点●屏体离校正选点距离计算●校正相机与屏体形成的角度E、曝光时间、光圈数、照度关系●相机曝光时间是指从快门打开到关闭的时间间隔,在这一段时间内,物体可以在底片上留下影像●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反之则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

10种检测液晶显示器

10种检测液晶显示器

检测液晶显示器10法检测液晶显示器)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10种:1.目测法“目测法”又称“观察法”,就是检修人员通过自己的眼睛或凭借放大镜对故障显示器外观及内部电路进行观察,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

采用“目测法”的范围有:观察显示器外部有无碰伤、划痕、损坏,机器外表是否完好,按钮、开关是否齐全,内部元器件有无缺损、松动、脱落、变形、变色,有无打火放电痕迹,连接线有无断裂、松脱,电源熔丝管是否熔断。

通过观察,可以直接发现已损坏的元器件,并可以对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提供线索,以便于快速查找到故障点。

使用“目测法”检查时,必须在切断显示器的情况下进行,并注意防静电、防机内高压,以免发生元器件损坏和触电事故。

2.电阻测量法就是在不带电状态下,用万用表对显示器内部电路、元器件进行检测,将实际测得的电阻值与正常值加以比较来分析和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

(1)当怀疑某一晶体管或集成电路有故障时,可从电路上将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取下,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其各个引脚之间或引脚对地正、反向电阻值,就可以判断该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的好坏。

(2)当怀疑某一电路的负载有问题时,通过检测该电路输出端的对地电阻值是否正常,就可判断该电路的负载是否有故障。

例如,一般稳压电路输出的对地电阻,正常情况下应为数百欧,如果实测得其输出端电阻为无穷大或为零,则可判断该稳压电源所带的负载存在开路或短路故障。

再对负载电路各元器件逐一检测,就可以查找到故障元器件。

3.测温法“测温法”是先通电使显示器工作,当故障出现时立即断电,采用温度计或用手试探可疑部位或元器件的温度,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

“测温法”一般适用于以下场合:(1)用手试探集成电路如果有烫手感,则说明工作温度过高。

再进一步检测集成电路是否过载,就可以找到故障元器件。

(2)用温度计检测电源变压器温度,如果超过70℃,则为工作温度升高。

进一步对变压器“二次”绕组进行检测,就可以找到故障点。

海德汉调试手册.

海德汉调试手册.

NC 版本: 340 49x-04 PLC 版本:Basic 54 HEIDENHAIN简明调试手册iTNC 530目录1,调试准备 (1)1.1本手册中标识的含义 (1)1.2 各模块概述 ...................................................................................................... 2 1.2.1 主计算机,硬盘, SIK .......................................................................................... 2 1.2.2 CC 控制单元 ........................................................................................................... 3 1.2.3UV106 B电源模块 ................................................................................................. 4 1.2.4 显示单元和键盘 . .................................................................................................... 5 1.2.5手轮 . ......................................................................................................................... 7 1.2.6 PLC 模块 ................................................................................................................ 8 1.2.7驱动模块 . .. (9)2, 系统连接 ........................................................................................... 10 2.1 一般信息 ........................................................................................................ 10 2.1.1 安全措施 . .............................................................................................................. 10 2.2硬盘(HDR 和 SIK 的安装 . ....................................................................... 11 2.3使用环境 ......................................................................................................... 13 2.3.1温度和湿度 . ........................................................................................................... 13 2.3.2空调 . ....................................................................................................................... 13 2.3.3机械振动 . ............................................................................................................... 14 2.3.4污染 . ....................................................................................................................... 14 2.3 安装空间 ........................................................................................................ 15 2.3.1一般信息 . ............................................................................................................... 15 2.3.2 MC 42x(C, CC42x(B, UV, UM, UE2xxB 安装空间 ......................................... 16 2.3.3显示器 . ................................................................................................................... 16 2.3电气设计重要事项 ......................................................................................... 17 2.3.1供电 . ....................................................................................................................... 17 2.3.2电气柜设计基本要求 . ........................................................................................... 17 2.3.3接地 . ....................................................................................................................... 17 2.4 电缆连接总图 ................................................................................................ 18 2.5 iTNC530连接概览 ..................................................................................... 23 2.6 供电 .............................................................................................................. 26 2.6.1 iTNC 530供电 . ................................................................................................... 26 2.6.2 系统内置 PLC 供电 ........................................................................................... 27 2.6.3 PLC 51x 扩展模块供电 ..................................................................................... 28 2.6.4 Control-Is-Ready 信号供电 . ............................................................................... 28 2.6.5 显示单元(BF 150供电 .. (28)i2.8 手轮 (29)2.8.1 HR 4xx便携式手轮 (30)2.9 PLC 输入信号 (31)3.9.1 输入信号和地址 . .................................................................................................. 31 2.9.2 MC 42x(C内置 PLC 输入信号 ......................................................................... 32 2.9.3 扩展模块 PL 510的输入点 ................................................................................. 33 2.10 PLC 输出信号 ........................................................................................... 34 2.11 PLC输入输出模块 ...................................................................................... 37 2.11.1 PLB511/PLB512 ................................................................................................. 38 2.12机床操作面板 ............................................................................................... 40 2.13 键盘单元 ...................................................................................................... 41 2.14 显示单元 ...................................................................................................... 42 2.15 驱动和电机的连接 ...................................................................................... 43 2.15.1 UV(R 1x0(D 电源模块 ................................................................................. 43 2.15.2 UM1xx(B(D驱动模块 ................................................................................... 47 2.15.3 电机 . .................................................................................................................. 49 2.16基本回路 MC_CC422_UV1xx_CMx .......................................................... 51 2.17 系统通电 (52)2.17.1 第一次通电 . (52)3, PLC 调试 (53)3.1 PLC软件的安装 (53)3.2海德汉 PLC 介绍 ........................................................................................... 54 3.2.1 PLCdesignNT软件 . ............................................................................................... 54 3.2.2 PLC基本程序简介 ............................................................................................... 56 3.3 PLC命令 ........................................................................................................ 57 3.3.1操作符类型 . ........................................................................................................... 57 3.3.2操作数 . ................................................................................................................... 58 3.4用户 PLC 程序的调试 ................................................................................... 60 3.4.1iTNC530编程站 PLC 程序编制 .......................................................................... 60 3.4.2 PLC举例 ............................................................................................................... 65 3.4.3 机床 PLC 程序编制 ............................................................................................. 68 3.5 PLC报警文本 ................................................................................................ 71 3.5.1 PLC 报警信息表结构 ........................................................................................... 71 3.5.2 举例PLC 报警信息 ............................................................................................. 72 3.6 PLC状态诊断 (78)4,驱动器和 NC 调试 . (81)4.2 基本参数的设定 (84)4.2.1编码器和机床 . (85)4.2.2 定位和控制 . (85)4.2.3主轴参数 . (86)4.2.4显示和硬件 . (87)4.3 NC的调试 ...................................................................................................... 87 4.3.1坐标轴及其速度和加速度 . ................................................................................... 87 4.3.2光栅尺和传动比的设定 . ....................................................................................... 88 4.3.3零点的设置 . ........................................................................................................... 89 4.3.4软限位 . ................................................................................................................... 93 4.3.5反向间隙补偿 . ....................................................................................................... 93 4.3.6丝杠螺距非线性误差补偿 . ................................................................................... 93 4.3.7 主轴的调试 . .......................................................................................................... 99 4.4 伺服优化准备 .............................................................................................. 100 4.4.1 TNCopt软件 . ....................................................................................................... 100 4.4.2 控制环原理介绍 . ................................................................................................ 102 4.5电流环优化 ................................................................................................... 102 4.5.1电流环优化准备 . ................................................................................................. 103 4.5.2手动优化电流环步骤:. ..................................................................................... 103 4.6速度环优化 ................................................................................................... 105 4.6.1速度环的脉冲响应 . ............................................................................................. 106 4.6.2速度环的阶跃响应 . ............................................................................................. 107 4.7前馈控制系数的优化 ................................................................................... 108 4.8 Kv系数优化 . ................................................................................................ 109 4.9圆周测试 (110)5,网络连接 (113)5.1设置 iTNC530数控系统的 IP 地址 . (113)5.2 个人电脑固定 IP 的设置步骤 (114)6,数据备份和恢复 (117)6.1数据备份 (117)6.2数据恢复 (121)7,机床参数表 (125)7.1“机床参数编辑”操作模式 ........................................................................ 125 7.2输入和输出机床参数 ................................................................................... 127 7.2.1输入格式 . ............................................................................................................. 127 7.2.2 激活机床参数列表 . .. (128)iii7.2.3 修改输入值 . .................................................................................................. 129 7.3 机床参数列表 . (130)7.3.1 编码器和机床 . (130)7.3.2 定位 . (134)7.3.3 使用速度前馈控制 . (139)7.3.4 使用跟随误差 . (140)7.3.5 速度和电流综合控制 . (141)7.3.6 主轴 . (148)7.3.7 内置 PLC (151)7.3.8 配置数据接口 . (154)7.3.9 3-D测头 (156)7.3.10 用 TT 测量刀具 . (158)7.3.11 攻丝 . (161)7.3.12 显示器和其操作 . (162)7.3.13 颜色 . (168)7.3.14 加工和程序运行 . (170)7.3.15 硬件 . (175)7.3.16 第二主轴 . (181)8, NC-PLC 接口 (183)8.1 Marker . (183)8.2 字和双字 (188)9,安装尺寸 (191)11,调试准备iTNC530是适用于镗、铣、加工中心类数控系统。

西门子 NXGPro+ 控制系统手册_操作手册说明书

西门子 NXGPro+ 控制系统手册_操作手册说明书

3.4
单元通讯的协议 ............................................................................................................ 36
3.5
NXGpro+ 高级安全 .......................................................................................................37
3.2
功率拓扑 ......................................................................................................................34
3.3
控制系统概述 ...............................................................................................................35
NXGPro+ 控制系统手册
NXGPro+ 控制系统手册
操作手册
AC
A5E50491925J
安全性信息
1
安全注意事项
2
控制系统简介
3
NXGPro+ 控制系统简介
4
硬件用户界面说明
5
参数配置/地址
6
运行控制系统
7
高级的操作功能
8
软件用户界面
9
运行软件
10
故障和报警检修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点校正的工厂模式与现场模式
引言
当前LED显示屏市场的爆炸性需求,给厂家提出了提高交货及时率和缩短生产周期的要求,而作为显示屏品质提升的最后一道工序,逐点校正的工作流程是否合理、高效将直接影响逐点校正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本文将结合SV-1系统的实测案例介绍逐点校正的两种常规工作模式:工厂模式和现场模式,讨论工厂模式与现场模式各自的特点、异同及适用场合。

逐点校正典型的工作模式可分为两种:工厂模式和现场模式。

顾名思义,工厂模式即在显示屏出厂前在工厂内实施的逐点校正;现场模式即在显示屏安装完成,在安装现场实施的逐点校正。

1 两种工作模式的产生
工厂内实施校正,对采集设备来说,温度、湿度,电源以及最重要的光线等环境条件都可以控制在一个稳定良好的状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无疑有更好的保障。

而对于人员来说,室内作业,工作条件也比室外优越很多。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两种工作模式?
两种工作模式的产生源于不同的校正需求。

●首先,显示屏应用模式可分为2种:工程屏与租赁屏,二者对逐点校正有不同的需求:
工程屏的屏体组装形式固定,安装位置固定,经常存在一个“最佳/最大观众区”,希望让显示屏在“最佳/最大观众区”表现出最佳的均匀性;这种特定区域最佳的均匀性需要通过现场模式的逐点校正来实现。

租赁屏正相反,以箱体为单位出货,使用时以箱体为单位自由组合,灵活使用。

因此租赁屏的校正需要以工厂模式在法线方向进行逐箱校正,这样,使用时各箱可以自由组合,在各方向上都表现出较好的均匀性。

●其次,LED的光强指向性差异决定了工厂模式不能包打天下。

尤其是户外直插灯显示屏,垂直视角相对较窄,视角特性差异性大。

工厂模式的校正保证了法线方向的亮度一致性,然而安装到现场后,由于安装高度导致
视角变化,在现场观看均匀度表现并不佳,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马赛克。

此外,使用一段时间的旧屏(工程屏)校正,需要现场模式。

新屏可选择在出厂前以工厂模式进行校正,然而,使用一段时间的旧屏的均匀度改善,最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无疑是现场校正。

2 两种工作模式的流程
工厂模式示意图
现场模式示意图
以下结合SV-1系统的逐点校正工作流程设计来做简要说明。

从工厂模式和现场模式的流程图和示意图中,可以看到:
1)工厂模式的数据采集以箱体为单位,现场模式的数据采集以区域为单位。

2)工厂模式的仪器机位固定,被测箱体需编号,依次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轮流进行采集。

一般情况下仪器机位设置在箱体的中心法线上,距离被测箱体9~15米。

现场模式的仪器机位一般固定在最佳/最大观众区(外弧形屏或水平方向很长的屏可以选择多个机位采集),通过云台装置调节仪器角度对显示屏的局部区域进行依次采集,直至全屏数据采集完成。

3)在SV-1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中,采集、数据计算、校正数据生成和写入都作为一个独立步骤实施。

我们采用这种可分拆的模块化流程设计的优点在于:
效率高。

特别在户外现场作业时,需要将采集环节的时间压缩到最短。

首先,户外现场环境条件难以严格控制,温度、光线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给采集的数据引入不确定性,不同区域采集时环境条件变化将造成校正后区域间的亮度差。

此外,户外
现场作业往往条件严酷,气候因素也是个变数,遇到雨雪雾风等,都无法进行,如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采集,既符合操作人员的需要,对校正工作来说更是时间和质量的保障。

●校正的灵活性高。

将计算亮度数据、生成校正数据和写入控制系统分拆成独立的作业模块,这样,才能利用全屏的亮度统计数据来灵活设置校正目标值,才可以在亮度和均匀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容错性好。

可通过全屏数据计算完成得到的模拟图,轻松观察到个别箱体/区域数据的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实现工程管理和辅助研发设计。

模块化的流程设计使得逐点校正的工程管理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保存下原始数据、修正数据、统计数据、校正数据……,根据需要导出各种形式的数据文件、图线图表,用于后续的维护以及辅助研发设计的工具。

●实现视角修正。

现场模式中,对屏体不同区域采集时,由于LED的光强指向性和机位所限,必然出现相对采集机位夹角较小区域的灯点测得的亮度高,夹角大的区域的灯点测得的亮度低的现象。

区域的原始测量数据需要全屏数据的统计分析来帮助修正数据。

下面是我们的一个现场校正的实测案例:
显示屏信息:某公司P16全彩户外屏约37.9m2 ;像素数:544×272;驱动芯片:MBI5024;控制系统:灵星雨;显示屏已使用两个月;
环境条件:凌晨1点显示屏现场,微弱路灯灯光影响,气温零下15℃;
显示屏距离SV-1采集系统30米处,距离地面约8米;
采用一机位采集,与屏左右包边法线夹角最大约28°,与上包边法线夹角约26°;
原始实测亮度数据模拟图
如果对此数据不加修正直接用作生成校正数据,一方面,中下部的区域的亮度损失太大,
另一方面,偏离校正位置,就会观察到屏体中下部暗,左右上角亮的“锅底”现象。

SV-1系统中提供视角的横向与纵向修正工具,利用全屏的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修正,修正后,亮度数据模拟图如下:
修正后亮度数据模拟图
可以看到,修正后数据已消除了LED光强分布性对于现场模式采集数据的影响。

3 两种工作模式的对比分析
4 结束语
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无论是工厂模式校正还是现场模式校正,对采集设备均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经全面校正且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平面亮度分布测量仪器方能胜任,否则校正后将出现箱体间亮度差。

2)户外直插灯式的工程类显示屏,建议优先采用现场模式校正;租赁屏,建议采用工厂模式校正。

3)工厂模式校正,应尽可能将显示屏预热充分(20~30分钟),达到热分布稳定后再进行数据测量(参考2010.5 LED屏显世界王立刚热分布对显示均匀性的影响)。

现场模式校正,基本不具备充分预热的条件,建议从黑屏点亮后立刻测量。

4)针对现场模式校正的特殊需要,应采用具备相应后期处理工具的逐点校正数据采集系统,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场情况,如多机位采集、视角修正、屏体边框遮挡灯点等等。

本文中讨论了SV-1逐点校正的两种典型工作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逐点校正模式:如机台式模组校正模式;工厂内实施的分批组屏校正模式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满足逐点校正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需求,SV-1系统在不断增加与完善着相关
功能。

而随着越来越多业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其他相关技术条件的不断进步,相信作为逐点校正“软件”的工作流程设计也将延续不断创新、优化的进程!
来源:深圳中科维优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