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德育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
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
《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
两篇短文有叙有议。
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打印好的《红花草》讲义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
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教学步骤]一、导语教学设计>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阴的行道树)。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礼赞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案(附答案)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3、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
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课时)行道树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4、学会抓住议论性的语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行道树》中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
板书课题。
二、前提测评: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贪婪.()堕.落()点缀.()冉冉.()苦熬.()给.予()牙龈.()烟囱.()2、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贪婪.。
堕.落冉冉.三、学习新知(一)、简介作者:张晓风,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8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 著作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散文代表作:《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人称其文“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评价甚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完课文,给课题加上修饰语:()---的行道树2、课文用对比手法来写行道树,默读全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4.本文用什么手法写行道树的自述?(三)、四人一组,合作探究。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1)(精编教案)

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1.字词。
《行道树》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冉冉(rǎn):慢慢地。
(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第一次真好》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
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
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
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
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
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
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
2.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两篇文章。
3.试着完成课后练习题。
【合作展示】《行道树》1.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5.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6.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7.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第7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案
教学设计
备注
第一课时《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懂、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说的多,角度不同。
【参考示例:
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4、“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明确: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5、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初中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七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学习难点】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行道树》一文中,行道数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第一次真好》一文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得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不是每一个第一次都愉快,而是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2.走近作者张晓风,江苏铜山人,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
1977年,她被台湾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周素珊,散文作家,原籍广东中山。
代表作有《故园梦重归》《秋夜宴》《风雨故人来》等,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涵哲理。
3.相关资料张晓风散文创作: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4?7【自主学习】1、请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说一说你都 有哪些第一次, 选择其中最精 彩的一件告诉 我们!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 愈益多姿多彩。”
这里的第一次都是指有益的 第一次,充满喜悦、新奇和新鲜、 刺激,所以越多生命就越精彩了。
珍重第一次,明辨是非 让生命多姿多彩
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发
说一说你 都有哪些第一 次,选择其中 最精彩的一件 告诉我们!
行道树 寂寞 孤独 苦熬
合作探究
行道树从事什么样的神圣事业?
献出浓荫
制造清新 迎接阳光
行道树是怎样的一列树?
行道树是怎样的一列树?请 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说明。
生存环境恶劣 内心:孤独、寂寞、忧愁、苦熬 思想精神:深沉、自豪、快乐
课堂小结
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 以苦为乐的勇敢者 行道树吗?她歌颂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1、本文写了哪些“第一次”?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 里?用课文原句回答。 3、请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
整体感知
作者给我们讲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详
第一次看柚子树
第一次看孵小鸟
第一次去露营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飞机
略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到自已的作 品用铅字印出 来…… ……
1、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 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所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 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 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 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 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 不一定愉快的。
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 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 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奇妙 新鲜而刺激 回味无穷 作者从她的许多第一次经历,告诉了我们什 么? 珍重第一次
好在
让生命多姿多彩 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发
体验与反思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2、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 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拔地而起的高楼
我们穿越在现代都市中的 大街小巷的时候,能够吸 引我们目光的往往是……
美丽的公园
川流不息的车流
你注意过行道树吗?
行道树
张晓风
作者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 家,江苏铜山人。著有散文、 小说、戏剧多种。被推为 “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 一,其作品“柔婉中带刚劲” (余光中语)。“笔如太阳 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 梅之香,字字若璎珞(yīng luò古代用朱玉穿的戴在颈 项上的装饰品)敲冰。” (评论界赞) 散文代表作:《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
shū
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给标题加修饰 ( )的行道树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你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吗? 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 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行道树的形象?
结合课文语句思考:
1、为什么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3、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4、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 的点缀”?
4.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在“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车辆、烟囱不断制造 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 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 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行绿树只是点缀,改 变不了悲凉的局面的。
5.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 忧愁?忧愁什么?
本课寄语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 为整个人类和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 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 社会中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不管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 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 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人们竟然对污染的环境习惯了,麻木不仁 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 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 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 而忧愁。
站在马路边„„ 是一种堕落 一身抖不掉的灰尘 在寂静里、在黑 暗里、在不被了 解的孤独里
与原始森林同 伴对比 勤生绿叶 献出浓阴 迎接太阳 与沉浸于夜生 制造清新 活欢乐之中的 市民对比。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周素珊简介
毕璞( pu) ,是周素 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 笔名。 她的文章清新雅丽, 在平淡中蕴含着哲理。 毕璞已出版的著作有 《故国梦重归》、《风雨 故人来》、《心灯集》 等39部。 《第一次真 好》是她早期的一篇散 文。
1、作者在文中一共写了几个“第一次”?详写 了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3、作者从她的许多第一次经历,告诉了我们 什么?
5、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 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1、为什么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 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 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 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 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 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 “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 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 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 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 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 型意义。
读一读
贪婪 堕落 lá n 珍重 累累
写一写
zhēn lé i dī 多姿多彩 zī
duò
zhuì zǐ r ǎn á o chú shuò
不可磨灭 mó
回味无穷 qióng 牙龈 yí n
点缀
姊妹
低回
沉甸甸 dià n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眼巴巴 bā
n 繁弦急管 xiá 红灯酒绿 jiǔ 玲珑剔透 tī 具体而微 wēi
作者在文中一共写了几个“第一次”?详 写了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详略得当: 详写: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露营,做饭,坐火 车,坐飞机,看雪,发表文章.)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 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 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 章内容更加充实。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哪些精神?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为突出行道树自我牺牲、奉献人类等美好 形,作者采用了什么样表现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对比。
3.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 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 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充满车辆与烟囱 是悲凉的点缀 所有人都早已 习惯于污浊
神圣的事业
课堂小结
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
以苦为乐的勇敢者 、 行道树吗?她歌颂的________________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 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 怎样看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