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自己讲课用
涉江采芙蓉讲稿

《涉江采芙蓉》讲稿老师: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质朴真挚的情感。
【板书《涉江采芙蓉》】老师:好的,相信经过昨天的预习,大家一定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了。
那么,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这首诗。
好的,小明,你手举得那么高,你来读吧。
[学生朗读]老师:很好,小明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遗”的读音。
“采之欲遗谁”,采了这朵芙蓉花想要送给谁,在这里“遗”是“赠与,给予”的意思,所以读作wei,不读yi,预习得很细致。
老师:刚刚跟着小明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
那么它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小组讨论一下,等会举手分享你们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一个男子涉江出游,采摘芙蓉,思念家乡亲人的故事。
老师:小强说,是一个男子涉江出游,采摘芙蓉,思念家乡亲人的故事。
那你说一说,你从那些诗句中看出这是一位男主人公呢?[学生回答]“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个男子因为一些原因离家远游,不能回家,他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老师:从“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看出来的。
这个男子回望故乡,路途漫漫,难以回家,他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所以小明觉得,这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其他小组有不同的观点吗?好的,小红你来说一说。
【板书:游子】[学生回答]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性。
因为前面说这个人“涉江采芙蓉”。
“芙蓉”谐音“夫容”,是指丈夫的容颜。
而且我们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也学过:“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
老师:欸,小红觉得主人公是女性。
她给出的证据是,“芙蓉”谐音“夫容”,指丈夫的容颜。
老师:小玲还有补充,小玲你说。
小玲说啊,我们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也学过:“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
所以小红和小玲都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是一个思妇。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很好,大家都知道。
但是,这句诗不过是整首诗的开头,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同学听过?那么我们看到大屏幕上。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
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
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
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
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很好,声音很大。
但是,这首诗,我刚刚说了,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
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
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
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
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
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
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
”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
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那么我想请每位同学做一回小诗人。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大家反应很快。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莲花。
a、《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
b、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涉江采芙蓉市示范课课件

写作技巧学习
通过比较阅读和写作练习,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习范围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和 艺术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
比较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促 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学生支持
学习指南
为学生提供涉江采芙蓉的学习指南,包括学 习目标、学习步骤和方法等
学习辅导
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在线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教程、 互动测试、在线讨论等
学习反馈
为学生提供学习进度和效果的反馈,帮助他 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
学生参与度高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与课程大纲相符,明 确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得当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 方法,如讲解、演示、案例分 析等。
教学效率高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 掌握所学内容。
评估结果与反馈
01
02
03
定量与定性评估
结合定量与定性的评估方 法,给出综合评价结果。
本课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旨在通过文本细读,使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所表现的男女相爱、痛苦分离的主题,感受诗歌的艺 术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
理解《涉江采芙蓉》所表现的爱 情主题和情感内涵,感受诗人的
思想感情。
掌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了解古 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鉴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_讲课实用

诗歌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 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 ②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①
2、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
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 作用?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 感。起首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 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 觉,以花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 也有表达了美好祝愿.
3.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 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 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 的纯洁和美好。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 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
• 内容上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 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 魂作铺垫。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 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涉 江 采 芙 蓉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
涉 江 采 芙 蓉
•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 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 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 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 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 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 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 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 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 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 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 什么?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它选自《古诗十九首》,学习本首诗歌,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全诗,运用想象构建诗歌画面,掌握本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意象分析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4分钟)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解析语句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
(2分钟)(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2、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2)领会友谊、忠诚、爱国等传统美德;(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句意理解;(2)诗歌的意境、主题和情感分析;(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把握;(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韵律;(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3)学生自主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3)教师点评,引导深入思考。
4. 诗歌品鉴:(1)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2)联系生活,感受亲情的珍贵;(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3. 搜索其他表现故乡、亲情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涉江采芙蓉》,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涉江采芙蓉》,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诗词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2 课文原文:全文呈现《涉江采芙蓉》,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和理解课文。
2.3 词语解释: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4 诗词鉴赏:分析课文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词语解释和诗词鉴赏,传授相关知识。
3.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互动性。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4.4 诗词鉴赏:分析课文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互动性。
4.6 总结课程: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课文:要求学生抄写《涉江采芙蓉》,加强记忆。
5.2 词语解释:让学生自行查阅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巩固所学知识。
5.3 诗歌鉴赏:选取一首古典诗词,分析其韵律、节奏和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5.4 写作练习:以《涉江采芙蓉》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 伤 以 终 老 。
同 心 而 离 居 ,
长 路 漫 浩 浩 。
还 顾 望 旧 乡 ,
所 思 在 远 道 。
采 之 欲 遗 谁 ?
兰 泽 多 芳 草 。
涉 江 采 芙 蓉 ,
《 古 诗 十 九 首 》
涉 江 采 芙 蓉
1.读顺畅 通大意; 1.读顺畅,通大意; 读顺畅, 2.找诗眼,抓主旨; 找诗眼,抓主旨; 找诗眼 3.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 4.找意象,品意境。 找意象,品意境。 找意象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⑵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 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 什么作用? 什么作用?
芙蓉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特点: 特点: 品质高洁 仪表庄重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 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 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 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 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 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 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 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 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 含颦送离别。 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 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 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 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 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 宁静的意味。 宁静的意味。
芙蓉”“兰泽”“芳草” 芙蓉”“兰泽”“芳草” ”“兰泽”“芳草 等意象。 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 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 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 的氛围。 芙蓉”“ ”“兰 的氛围。 “芙蓉”“兰 ”“芳草 等意象, 芳草” 泽”“芳草”等意象,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 感情的纯洁、美好。 感情的纯洁、美好。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 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 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 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 幅纯美静谧的画面, 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 的意境。这样的意境, 情的纯洁和美好。 情的纯洁和美好。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 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2.找诗眼,抓主旨; 找诗眼,抓主旨; 找诗眼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 什么是“诗眼” 找出本诗“诗眼” 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 个字; 全篇最关键的词句, 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 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1.读顺畅,通大意 读顺畅, 读顺畅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 香草。 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 长道。 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 渺渺。 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 变老。 变老。
古 诗 十 九 首
古 诗 十 九 首
1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无名作家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萧统合收于
2
3 4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失志伤时、 常的感慨。 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本诗的“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忧伤”
2.找诗眼,抓主旨; 找诗眼,抓主旨; 找诗眼
(2)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 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 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 涉江” 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 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 还顾”者都是男子, 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 么看? 么看? 游子思乡怀人。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 女子思夫。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 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 因爱之深才思之 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 忧伤” 深 , 因爱之长久才有 “ 终老 ” 之 “ 忧伤 ” 。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问题探究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 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 男子游宦京师洛阳, 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 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 芙蓉” 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 夫容” 莲子” 怜子” 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 悬想的方式 以女子的口吻来写。 的方式, 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 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 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 一种相思, 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 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 情人之真挚。 情人之真挚。
3.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 依景情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 借景抒情 哀情) 哀情) 2.虚实结合 2.虚实结合 3.白描意境。 找意象
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 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样的意境? 样的意境?
主旨: 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 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3.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
对写法” 悬想”方式: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 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 就是自己思念对方, 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 己。
3.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析手法; 依景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 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 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 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