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二)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八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八例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把握课堂,使课堂的组织者,所有安排要精心畴划。
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
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借鉴别人授课所得,总结如下八个方面:一、设置悬念导入法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
说穿了,就是设置悬念,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
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穿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用如下的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
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二、文章前后照应导入法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三、故事吸引导入法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教案语文导入模板范文

一、课题:《雨巷》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
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而诗歌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感受那雨巷中的情感世界。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雨巷》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朦胧、凄美的雨巷画面,诗人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三、诗歌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等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雨巷象征着朦胧、凄美的生活,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四、朗读与感悟1.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朗读《雨巷》。
2.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这首诗时,有什么感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朗读诗歌是一种感受诗歌情感的方式,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高中教案语文导入模板范文

课题:《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3. 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背景介绍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著称。
在这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引入课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世界,感受荷塘月色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新课导入1.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生字、新词,并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小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就预习检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 理解文章的主旨《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荷塘、月色、荷叶、荷花等,将这些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2. 体会散文的意境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2)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3)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欢快到忧伤的变化。
起初,作者对荷塘月色充满了喜爱,但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逐渐意识到现实的无奈,从而陷入忧伤。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的主旨和情感,体会了散文的意境美。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篇1:一、直接式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
例如在讲《猫》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六课《猫》,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5页。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四、引用导入法: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导入方法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导入方法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一个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而教案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便是导入方法,它如同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他们进入文本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份优秀高中语文教案导入方法的范本,看看如何在课堂开始时便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导入新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始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模拟法,构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比如,在讲授古诗文时,可以描述古代的某个具体生活场景,或者重现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接着,问题引导法也是一项有效的导入技巧。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问题的设置需紧扣课文主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复杂,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除此之外,故事讲述法同样不可忽视。
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场,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故事可以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也可以是作者的生平轶事,甚至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现代小故事,都能成为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当然,导入方法的选择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结合,灵活运用。
例如,在情境模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或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情境模拟,等等。
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入方式,使之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导入方法与整堂课程的衔接性。
导入部分虽短,但它是全课的风向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确保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过渡到主体部分的学习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提炼出核心要点,设计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度的导入方案。
总之,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案导入方法,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启思维之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精彩课堂导入语汇编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精彩课堂导入语汇编必修二1、《荷塘月色》导入: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舒缓的钢琴曲。
导语:“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
昔时古人对月畅饮,对酒当歌,慨怀世事,直抒笔下,挥毫镌写出篇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
有人说,荷塘月色下的自清,是披带着温柔月色的香荷。
是如何的一种夜色,造就了如此的佳作;又是如何的一种氛围,轻拂了心灵的弦音,共鸣了数十载后人?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细细回味吧。
点评: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也能透过美景提请学生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2、《故都的秋》导入:《秋思》轻音乐,配以合于文章内容的图片。
导语:“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
在郁达夫的笔端,秋,远不及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那般壮丽、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般凄苦、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般悲凉。
蓝朵的牵牛、疏落的长草、非花的落蕊、弱蝉的残声、闲人的话雨、风中的枣子,这些在故都似乎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景物,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流成了一幅写意的长卷,奏响了一曲独属于他的生命的悲歌。
何以如此?让我们翻开课文去细细品味、静静聆听吧。
”点评:文中,清、静、悲凉的感情氛围与音乐很好的融为一体,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
同时,回顾学生以往所学,唤起学生审美情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提醒学生注意郁达夫的选材特点及情感表达,潜移默化地把文章理解的重点渗透给学生,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更快地沉潜到对新课文的研读之中。
3、《囚绿记》导入1: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语文第二课时万能导入

语文第二课时万能导入一、引言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课程之一,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如何在第二课时中为学生导入好一节语文课,是每个语文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电视剧情节导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播放部分电视剧或电影中的情节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播放一部侦探剧中的凶案案情,通过分析案情中的文字细节,让学生体验文字本身的精妙之处。
三、名人名言引入名人名言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因此语文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名人名言,通过发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孔子的名言,可以让学生从自身学习态度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做一个敏于学习的好学生。
四、课文段落解析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易于理解的是课文本身。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进入下一单元的其中一篇课文,对其中的一个段落进行解析,让学生掌握段落的意思、整体结构和语言表达。
例如,“春眠不觉晓”,可以借此与学生一起感受春天中这种无法言语的情感。
五、古诗词鉴赏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名句或者唐诗宋词,《初中语文》中的《离骚》等,同时向学生介绍这些诗词的背景、作者和文化内涵。
例如,“敢问路在何方”这句词语,能够导入“These are the days that must happen to you.”这句经典的巴萨姆·伯格斯语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前途。
六、古代文物介绍古代文物是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之一,因此在课堂导入中引入古代文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
例如,“《通鉴纪事本末》”这部文献,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对时代变迁和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七、实物展示引导有些语文知识和文化遗产很难以语言文字传递,但是通过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例如,通过陶瓷、书画、竹简等实物展示,便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恰当的导入技巧呢?本文将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导入课堂的一种常用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直接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课堂内容。
例如,在学习一篇古文前,教师可以问:“你们了解古文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意思吗?请你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问题导入,学生思考的热情被激发,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图片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并鼓励他们进行描述和猜测。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描绘贾宝玉的图片,让学生用想象力推测贾宝玉的性格和命运。
图片导入法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入课堂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并让学生从中找到与课堂内容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西游记》时,教师可以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于神话传说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相关内容。
四、实物导入法实物导入法通过展示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物,并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例如,在学习《诗经》时,教师可以带来一本《诗经》的实体书,并向学生展示其中的篇章和注释,让学生亲自感受并尝试解读其中的诗句。
实物导入法能够增加学习的实践性和参与感。
五、音乐导入法音乐导入法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其播放给学生听,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播放由古筝演奏的古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旋律与情感,进一步理解和体味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涉江采芙蓉》
导入:音乐《长相思》。
大家知道,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
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
我个人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我为什么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
因为我觉得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选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表达的情感很相似。
当然,待会儿大家也可以对我的这种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点评:优美的音乐,再加上泰戈尔的诗,学生极容易被这样动人的爱情所打动。
2、《荷塘月色》
导入: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舒缓的钢琴曲。
导语:“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
昔时古人对月畅饮,对酒当歌,慨怀世事,直抒笔下,挥毫镌写出篇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
有人说,荷塘月色下的自清,是披带着温柔月色的香荷。
是如何的一种夜色,造就了如此的佳作;又是如何的一种氛围,轻拂了心灵的弦音,共鸣了数十载后人?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细细回味吧。
点评: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也能透过美景提请学生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3、《故都的秋》
导入:《秋思》轻音乐,配以合于文章内容的图片。
导语:“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
在郁达夫的笔端,秋,远不及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那般壮丽、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般凄苦、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般悲凉。
蓝朵的牵牛、疏落的长草、非花的落蕊、弱蝉的残声、闲人的话雨、风中的枣子,这些在故都似乎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景物,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流成了一幅写意的长卷,奏响了一曲独属于他的生命的悲歌。
何以如此?让我们翻开课文去细细品味、静静聆听吧。
”
点评:文中,清、静、悲凉的感情氛围与音乐很好的融为一体,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
同时,回顾学生以往所学,唤起学生审美情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提醒学生注意郁达夫的选材特点及情感表达,潜移默化地把文章理解的重点渗透给学生,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更快地沉潜到对新课文的研读之中。
4、《鸿门宴》
导入:可用多媒体显示“陈涉起义”“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导语: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 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
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
点评:在这样进行了背景简介后,学生对课文就更易理解了,为学习新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5、《沁园春·长沙》
导入: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这首词每次读来,我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点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已有了初中知识的铺垫,在如此导入之后,学生们顿时激起浓烈的学习兴趣。
6、《再别康桥》
导入:配班得瑞的音乐,深情地朗诵下面这首诗:
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点评:这首诗既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又营造了诗意的氛围,为后面的诗歌教学创设了教学情境。
7、《装在套子里的人》
导入:请同学们认真欣赏多媒体上的彩色插图。
导语:“这是苏联著名画家库克雷尼克斯为小说精心设计的插图。
你们观察一下,画面中的主人公与周围环境有哪些不协调的地方?”
(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多观察,多思考,踊跃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之后,接着发问:这个人为什么在大热天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手上戴着皮手套,而且在最晴朗的日子里都穿着雨靴、带着雨伞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小说描写与插图对照,你认为主人公是怎样的人,有何典型意义?
点评:欣赏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文学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捕捉其所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同时,在课堂之始,就能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