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1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9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9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板书题目)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生自由发挥)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第一段: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
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对一份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本案例涉及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将被细致剖析。
案例描述本案例涉及一位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讲解、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和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案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教师在本案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和思考。
通过讲解,教师能够系统地介绍和解释语文知识点;通过互动讨论,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在教学内容方面,本案例涉及了多个语文知识点,如古诗词鉴赏、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等。
这些内容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重了知识的有机结合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成绩。
教学效果评估本案例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反馈来评估。
教师利用考试成绩、作业质量和学生评价等指标,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分析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本案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鉴本案例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实践案例_高中语文(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由于《红楼梦》内容复杂,人物众多,高中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本节课将开展《红楼梦》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
2. 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教师点评。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一回,了解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教师布置作业:总结《红楼梦》第一回的人物和情节。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红楼梦》第一回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四)作品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楼梦》第一回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楼梦》的重要性和阅读方法。
2. 学生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作品分析等,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篇1:一、直接式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
例如在讲《猫》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六课《猫》,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5页。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四、引用导入法: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前导入(整理一)

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前导入(整理一)1、《小狗包弟》导入:视频:巴金《我的心》节选。
之后通过本篇课文中几个和文革有关的词语的解读来导入背景和新课。
课前教师就已在黑板上写了这几个词:专政队、红卫兵、四旧、十年浩劫。
点评:这位老师很巧妙的挖掘文本,摘出这些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先让学生来谈自己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之后因势利导进入本文的背景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说“木叶”》导入:最近,天气逐渐转凉,秋风吹卷着树叶,就这么飘落,有声有色。
现实生活中一片普通的叶子,到了诗人的笔下,竟那般撩拨读者的心弦。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正是以“木叶”为例,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有关树叶的诗的王国。
(板书课题)点评:这位年轻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着动听的音色,开篇极富情感的渲染,既提醒学生去敏感地感受身边的自然之境,又巧妙的将秋季最具代表性特征的“落叶”与作者要说的“木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然无痕。
生动的语言听来也极富诗意的韵味,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这篇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文艺评论中。
3、《包身工》导入: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点评:这段导语概括的揭示了包身工们苦难的生活,同时能联系学生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了解真相。
同时,教师能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在正式地授新之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未知,自读自思。
4、《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二胡曲:《遥远的思念》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出生那年,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那算命的先生说,得送给一个穷苦的人家喂养,我才能长命百岁。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篇一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徐志摩为什么再次回到康桥呢?是为了追寻美丽的昨日之梦、理想之梦,治疗心灵的创伤。
【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案例背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其中一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
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
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
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
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
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
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让距离去调动学生。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个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来讨论如何设计和实施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
二、背景介绍本案例所针对的是高一学生,教学内容为古诗文鉴赏。
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有限,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较弱。
教师希望通过此次课堂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设定目标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2.学会运用相关的鉴赏方法,分析古诗文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导入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择了一首易懂、富有韵律感的古诗进行导入。
教师朗读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快速了解古诗文的特点。
五、知识讲解在这个部分,教师将介绍古代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简要叙述唐代的辉煌和士人对于诗文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古诗文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的鉴赏方法,教师选择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并对其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古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节奏感,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用意。
七、分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首古诗,要求他们通过讨论来找出古诗中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鉴赏见解。
教师在小组间轮流巡视,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八、作品创作教师要求学生以所学的古诗为基础,创作自己的作品。
学生可以以仿作的形式,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
九、展示与点评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进行点评。
教师鼓励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相互借鉴优秀之处,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十、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古诗文的鉴赏方法,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报告范文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本文将以某一高中的一节语文课例为对象,进行分析报告。
该课例的主要内容为《红楼梦》中贾母的教诲和思想内涵,探讨贾母作为一个复杂多面的形象在小说中的功能与意义。
通过对课例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贾母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及《红楼梦》整体故事的主题和思想。
2. 课例内容概述本节语文课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导入、教学环节和课后延伸。
2.1 课前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楼梦》的封面和插图,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贾母的性格特点和关键事件。
2.2 教学环节第一部分:贾母的长寿寄语教师根据小说中贾母的长寿寄语,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逐一进行讲解和分析,如“好丈夫”、“三从四德”、“勉励孩子”等。
教师通过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贾母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并反思这些观点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贾母的温情教诲教师选取小说中几个关于贾母与贾琏、宝玉的对话片段,带领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温情和关爱。
教师通过师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贾母对于后代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以及这些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部分:贾母形象的多面性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贾母的形象描写和行为表现,分析其多面性。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贾母身上的矛盾和复杂性,如她公正严厉的一面和温柔慈爱的一面等。
通过这一部分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母作为一个形象在小说中的丰富意义。
2.3 课后延伸课后,教师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则现实中的新闻或故事,通过贾母的教诲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还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以扩展学生对于贾母形象的理解和了解。
3. 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贾母的形象和教育观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探究复杂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思考和思想拓展的能力。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否对贾母的形象和教育观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
一、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
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用熟悉的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学生找了屠洪刚的《霸王别姬》,课堂上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学习文本的轨道,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了解香港及其昨天和今天。
1 / 7
学习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
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课堂再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李清照的词,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都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让学生在歌声中进入课文的学习,既贴近学生,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的直观性是学生很喜爱的,对于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
所以在学习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课堂导入时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2 / 7
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
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学习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截取电影视频导入。
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通过电影视频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给学生以心灵震撼,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
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课堂上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进行诗歌学习,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
3 / 7
伤的、是一种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
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等较直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仅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极大的兴趣,更让学生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高考作文导入法。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
高考中也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
如学到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时》,提前印发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让学生去看,课堂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学生自然对课文中的人物关注研究。
在学到苏轼的《赤壁赋》时,印发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让学生看,课堂上能更好把握文本内涵。
学《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屈原的影子,所以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等。
4 / 7
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
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做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四、故事、趣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
导入时可结合课文实际,从与之有关的故事、趣事、寓言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与《咬文嚼字》一文相关的故事: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加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5 / 7
这篇课文注重说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一个故事导入就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当然这样的导入,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防止哗众取宠,离题万里。
五、新闻时事导入法。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当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
如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及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突破等,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新课导入方法的设计,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悬念导入、解题引申导入、图示导入、对联导入、比较导入等等。
导语方法的设计、角度多种多样,不管怎样设计,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导入时应做到:启发性——要能引导学生思维;新颖性——新颖有趣的导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 /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性——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简洁性——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把学生思维引入所学内容。
总之,恰当运用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