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篇1《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涉江采芙蓉》注释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
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
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
“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
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
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译文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译文《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译文《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原文:佚名〔两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赏析:《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
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赠送,远道:远方。
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
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顾,回转头看。
《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赏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
作为文人五言诗滥觞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诵读这首诗,体会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的特色。
原文: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对照翻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芙蓉〕,荷花。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遗(wèi)〕赠送。
〔以〕连词,表示结果。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

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
作为文人五言诗滥觞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诵读这首诗,体会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的特色。
原文: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之欲遗谁?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所思在远道。
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芙蓉〕,荷花。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遗(wèi)〕赠送。
〔以〕连词,表示结果。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全文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全文及赏析
11 《涉江采芙蓉》全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1 赏析
这是一首出自《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作者不详。
诗的开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身处长满芳草的水泽之中。
芙蓉的美丽与兰泽的
清幽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新、浪漫的氛围。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下芙蓉却不知送给谁,因为思念的人在远方。
这两句由景入情,自然地引出了相思的主题。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路途遥远,这一“还顾”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心相爱却不能相聚,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一生。
此句直抒胸臆,将相思之苦和忧伤之情推向了高潮。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感,其意
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方式,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同时,通过对动作和
心理的细腻描写,如“采之”“还顾”等,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动人。
此外,诗歌在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的描写,既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又使全诗
在开头就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结尾,
给人以无尽的怅惘和感慨,让人对这种相思之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
诗中运用《诗经》、《楚辞》采香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曲折缠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
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眺望故乡,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路程遥远,没有尽头。
“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感情含蓄,给读者留下的空间想象很大,让人觉有很多种答案,却又难说那个是完美的。
意韵深厚,余味无穷。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一、原文汉古诗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改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慕名。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译者撑船渡江水去采撷那莲花,涉入沼泽去采摘兰。
采了它们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如今飘流异乡,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恐怕只能这样一直忧伤到老了。
三、注解1、汉古诗:在汉代流传的一些无名氏的五言诗,后被称为“汉古诗”。
2、涉江:渡河江水。
又,《涉江》为屈原《九章》中的篇名,这里可能将就是用以表明自己的流浪他乡。
3、芙蓉:荷花的别名。
4、兰泽:生长兰草的沼泽地。
《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备注:“言泽中香草茂密,覆被径路。
”这里就是用的这个意思。
5、遗(w&egra一ve;i):赠,赠给。
6、所思在慕名:所思念的人在荒凉的地方。
所思,思念的人,只在家乡的妻子。
7、还顾望旧乡:回头眺望故乡。
还顾,回头眺望。
旧乡,故乡。
8、长路那哥浩浩:迢迢长路荒凉无尽。
长路,指居无定所的路程。
那哥浩浩,荒凉无尽的样子。
9、同心而离居:心意相同却分别居住两地。
同心,指夫妻同心,用《诗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之意。
离居,分别居住两地。
10、伤感至终老:就是说道夫妻二人恐怕就可以这样一直伤感至旧了。
四、赏析这就是一首游子想念家乡妻子的诗。
诗中运用《诗经》、《楚辞》改采香草追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坎坷绑一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一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
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把这些美艳芳一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导学式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 1 )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
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
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
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经验启示
1、要善于抓诗歌的“诗眼”。
2、要善于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3、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要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
附: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