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批评
二、先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先秦时期,我国学术处于混沌未分的状态, 先秦时期,我国学术处于混沌未分的状态, 文史哲一体。文学、历史、哲学的一些重要学说, 文史哲一体。文学、历史、哲学的一些重要学说, 往往也涵盖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内容, 往往也涵盖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内容,先秦的文 学理论观念就杂糅于哲学、历史和其它典籍之中, 学理论观念就杂糅于哲学、历史和其它典籍之中, 这就使得我们对先秦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考察, 这就使得我们对先秦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考察,必 须以历史、哲学和其它典籍作为最基本的材料。 须以历史、哲学和其它典籍作为最基本的材料。 先秦时期的乐比较发达,因而, 先秦时期的乐比较发达,因而,产生了比较丰富 的乐论。这是我们最早的艺术理论。 的乐论。这是我们最早的艺术理论。由于乐是包 含诗歌、舞蹈的, 含诗歌、舞蹈的,这些乐论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比 较密切。先秦的文学理论, 较密切。先秦的文学理论,乐论是一个不可忽视 的内容。先秦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各家都有一 的内容。先秦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 套系统的哲学、政治学说。 套系统的哲学、政治学说。在这些哲学和政治学 说中,蕴涵了比较丰富的文学理论思想。 说中,蕴涵了比较丰富的文学理论思想。
“道”的文艺美学意蕴 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作为一个形而 道 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上观念,它又具有深刻的文艺美学意义。 上观念,它又具有深刻的文艺美学意义。 是原始的混沌, 1、“道”是原始的混沌,它是先天地而存在 老子》25章云 章云: 有物混成, 的。《老子》25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强为之名曰大。” 道法自然” 老子明确地说: 2、“道法自然”。老子明确地说:“道常无 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 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先秦文学批评

• B、影响
• 宏观
• 微观
• 3、《尚书》、《周易》、《诗经》、《楚 辞》等文化、文学典籍中文学批评思想。
《尚书· 尧典》中文学批评思想
• 1、关于诗乐的教化作用:
• 2、关于诗乐的基本特征: • (1)诗言志; • (2)诗、乐、舞三位一体 •
《诗经》中文学批评思想
• 1、美刺说
• (2)道家:否定文艺,但其实质却契合文
学的审美精神和艺术理想。以老子、庄子
为代表。
• (3)墨家:否定文艺,即“非乐”,主张“三 表”。 以墨子为代表。 • (4)法家:否定文艺,称之为“五蠹”之一。 认
为文艺虽有“娱乐玩好”功能,但有害法治,故主
• (5)儒、道文学批评对立互补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 A、形成
• 3、“乐得其欲”与“以礼养欲”、“以道制欲” • 4、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儒家评思想
• (一)老子、《老子》简介
• (二)《老子》中文学批评思想 • 1、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 2、抒情说
《楚辞》中文学批评思想
• 1、提出“发愤抒情”说 • 2、将“情”、“志”并提
《周易》中文学批评思想
• 1、阴阳之道
• 2、通变入神 • 3、立象尽意
第二节 儒家文学批评
• 一、孔子文学批评思想 • (一)孔子、《论语》简介
(二)《论语》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 1、关于诗乐的社会作用 • 2、关于诗乐的内容与形式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节
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先秦文学批评思想是在《诗经》、《楚辞》、 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 国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先秦文学批评

概述
1、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 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 皆主“诗言志”之说。
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
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 羽,散见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
第一章 《文学的历史动向》 一文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 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 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 除散文外, 它是唯一的类型。 先秦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比较而言,先 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第一节先秦文化思想综述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原创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最为重要而最为特殊的时期。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摇篮。
先秦的历史特征是:氏族公社的基本结构解体,代之的是诸侯纷争的激烈动荡,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动荡不安孕育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开启的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曙光。
正是那种动荡才有秦的大统,更重要的是正是那种动荡,孕育了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的灿烂文化思想,我们将它称为先秦理性精神(春秋精神)。
在那种最为活跃、最为开拓的历史条件下,终于形成了以儒、道、墨为典型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儒道两家对立而又互补,相克而又相生,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线索。
所谓先秦理性精神,即是人文精神的理性自觉,追问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此作了既对立而又有同一的理性思考,从而从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又有相同的性质上确立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基本体系,概而言之,儒家的走向是:自然的人化,即人的生命自然的人性化,它最终把人的生命价值落实为集群性价值,即在人际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本性也提升为道德境界。
道家的走向是:人的自然化,即人的生命的自然化,它最终把人的生命价值落实到与万物为一的自然性中,即消除一切人为痕迹,自然率性,人的生命本性,也就是与自然万物本性一样,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
尽管价值旨归不一样,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问题,都是人的生命修养问题,且都是把生命自由作为最高境界。
尽管儒道两家的价值旨归,自古每每成为炎黄子孙永远的乡愁,但它们的理性思考的深刻性,对生命本身、对世界的体验和感悟的卓绝智慧,于其时是独领人类风骚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作为东方古代智者的沉郁深刻、博大精深的理性精神气质,卓然耸立于人类古代文明背景上。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节 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孟子、
注意: 注意: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而是在哲学典籍中包含文学思想的只言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先秦诸子虽然都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 题,但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艺学理论形成自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3、“思无邪”说(文学的批评标准——中和) 、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 教材p19)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郑声的评价:“放郑声,远佞人。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郑声淫,佞人殆。”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评价: 评价: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为中国传统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儒家思想中严格的伦理道德观念明显扼杀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这对文学及文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陈亢问于伯鱼: 子有异闻乎? 对曰: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不学《 无以言。 对曰: 未也。’‘不学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对曰: 未也。’‘不学《 不学 无以立。 鲤退而学《 闻斯二者。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 而喜曰: 问一得三, 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 君子之远其子也。 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 ——《论语·季氏篇 》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

《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 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穆,和美。比喻此诗如清 风之化养万物,感染世人。永怀,长思吉甫作诵的用 意。)
• 诗言志——帝(虞舜)曰:“夔!命汝典 乐,敎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正直而温和,宽宏而严肃,刚毅而不苛 刻,简易而不傲慢。八音:金、石、土、 革、丝、竹、匏、木。)
• 赋诗言志、断章取义。
• 陈诗观志,采诗观风——接受。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同汎,轻盈浮动貌。) 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徳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 《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 何忧之远也?非令徳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 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kuai,《诗》中 《桧》风)以下无讥焉。(讥,批评。)为之歌《小 雅》。曰:“美哉!思而不贰,(贰,背叛。)怨而不 言,其周徳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 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抑扬曲折 而有刚劲的骨力)其文王之徳乎?”为之歌《颂》曰: “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劲而不傲慢,婉 曲而不靡弱)迩而不偪,(紧密而不促迫),逺而不携, (悠远而不散漫),迁而不淫,(多变化而不过火)复 而不厌,(多反复重叠而不使人厌倦)哀而不愁,乐而 不荒,用而不匮(匮乏),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 不贪,处而不底,(停滞),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 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徳之所同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74页文档资料

《诗经》、《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 观诗知政说; 赋诗言志。
二、观志和观风
从作诗、献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 美刺;从诵诗、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 志”、“知志”和“观风”。《左传·襄公 二十九年》有一段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记 载,描绘很具体,写季札依次听取了诗三 百篇的各个部分,一一作了评论,从诗乐 的特点来探讨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表现了“陈诗观风”的特色。这是孔孟之 前很具体的文艺(文学和音乐)批评。
一、孔子的文学观
5、孔子的其他文艺观。 孔子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有一些言论,
如: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
鞟。(《论语·颜渊》) 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 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最早的“文”的概念之本义,大约就是 后来《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 象交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作文字 以后。 《诗经》中有文学评论的诗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是用作歌,将母来念。”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这些都是“诗言志”、“诗缘情”的发端。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重点】杂文学观念、儒家文学观、道家文学观尚书·尧典(节录)《尚书》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总集,记载了唐尧至周朝的公文,主要是帝王的诏命以及帝王对臣下的训诫。
先秦时也称《书》,汉代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
因列于儒家经典,故又称《书经》。
自汉代开始,即有今古文之别。
汉初由伏生所授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
而相传汉景帝时发现于孔子故宅壁中、由孔安国献上并以先秦文字书写的《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时亡佚。
今传《古文尚书》以及孔安国《传》乃东晋梅赜所献,其析伏生二十九篇为三十三篇,另增二十五篇,自南朝梁即得到承认,并为唐朝官方所尊崇。
然经宋以后学者考证,所增二十五篇经文及孔传系伪作,其中以清代阎若璩考辩最为详尽。
《尧典》为《尚书》第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
伪《古文尚书》则把“慎徽五典”以下文字析出,另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尚书》的文字,虽然经过后人的增饰,但是其中“诗言志”一说,当属远古留下的观念,并作为成语而被先秦诸子所引述。
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等等。
所以《尚书·尧典》中帝舜对夔说的这段话,可视为“诗言志”说的渊源。
所谓“志”,最初只是一个浑沦的概念,是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概括,包含情感和意志。
故《国语·鲁语下》又可以说“诗所以合意”。
屈原《惜颂》:“发愤以抒情。
”《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此“抒情”与“明志”,实可互训。
唐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
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
发见于言,乃名为诗。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诗大序正义》)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诗言志”的最初内涵的。
至于汉代儒生将“志”解释为一种合乎规范的道德内容,“诗言志”亦成为儒家诗教论的一个命题,致使“情”、“志”分离,而“言志”与“缘情”遂成为两个不同的观念。
这是后来的演变,应当与原初的观念区别开来。
又按近人闻一多的理解,“志”有“记录”的意思(《歌与诗》),于是“诗言志”也就有了叙事的意义,而《诗三百》中确实也有一些诗作是具有叙事性特点的。
但是这并非是古代诗歌创作以及诗论的主流。
由“诗言志”这一基本观念,衍生出了先秦时代的若干诗学主张。
其一,诗具有教育作用。
虞舜命夔以诗乐“教胄子”,培养其敦厚的品德。
这是儒家诗教观念的起源。
孔子即以诗乐作为其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二,诗具有社会作用。
夔说诗乐使“神人以和”,即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则是全从人后来孔子说诗“可以群”,这里尚未脱去上古巫文化的色彩。
关系。
.事本身立论,但是两者之间仍可见其上下相承的脉络。
此外,先秦时代的诸侯卿大夫,在交往过程中“必称诗以谕其志”(《汉书·艺文志》),此即所谓“赋诗言志”。
这是赋予了诗的交往功能,正如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交往双方对于诗句的理解,只是截取其中的某一方面的意义而加以主观性的发挥,叫“断章取义”。
当诗句脱离了作品的上下文关系,从相对确定的意义中游离出来时,诗本身的“志”也就可以被赋诗者的“志”自由阐释。
这就有了“诗无达诂”的说法。
其三,据汉代一些文献所载,周王朝有“采诗”以观民风的制度。
无论这一说法是否确凿,至少可以说,“诗言志”这一观念,在当时或后来产生出了关于诗的一种认识,即它是民间政治意向的表达,是社会风情的反映,因此“采诗”既是一种广开言路的方式,也是君主考察社会风尚的依据,并有助于政治教化。
这是诗的政治作用,在这里,诗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在《尚书》的这一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文明初期的艺术现象,即诗乐舞的三位一体。
这种现象首先具有一种起源论的意义。
如果把“百兽率舞”理解为一种原始图腾舞蹈,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诗歌、音乐和舞蹈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活动有着某种联系,正如现代一些文化人类学家所主张的那样。
其次,这种现象还可以说明,最初的诗学观念,常常是寓诸乐论而提出的。
比如《荀子·乐论》以及《礼记·乐记》,在某种意义上可同时作诗论看。
“诗言志”之说确立了中国诗学注重表现性的基本倾向。
中国诗学即以此为基本叙述而建构起来的。
因此汉郑玄说:“诗道放于此。
”(《诗谱序》)近人朱自清更明确地将“诗言志”称作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
‘诗经(选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先秦时称《诗》,又举其整数名《诗三百》或《三百篇》。
汉代列于儒家经典,故称《诗经》。
分《风》《雅》《颂》三部分。
大概(而非精确)地说,《风》是采集于地方并经整理的民间歌谣,《雅》系王畿乐歌,《颂》为宗庙祭祀乐歌。
作品均为合乐歌词,以四言为主,往往重章迭句,反复咏唱;风格素朴自然,也有不少诗篇已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手法而富于艺术性。
《诗经》对后代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属今文经学,先立于官学;毛诗属古文经学,东汉以后日渐流行,而前三家则于魏晋以后先后亡佚。
今传本即《毛诗》。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屦》)园有桃,其实之殽。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魏风·园有桃》)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陈风·墓门》)驾彼四骆,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小雅·四牡》)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小雅·节南山》)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小雅·何人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巷伯》)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君子之车,既庶且多。
君子之马,既闲且驰。
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大雅·卷阿》)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大雅·民劳》)民之未戾,职盗为寇。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
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大雅·桑柔》)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崧高》)四牡骙骙,八鸾喈喈。
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大雅·烝民》)《诗》的时代,理性的文明刚刚开始,诗人们以其痛苦、怨愤或者爱慕、欢乐,以其一切直接发自生存渴望的情感,来触及诗的本质。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诗学的奠基者。
一个可怜的缝衣姑娘,辛辛苦苦地为一个贵妇人做了一件衣服,这位妇人却拿腔拿调,不理不睬。
于是缝衣姑娘就将她的委曲和哀怨,化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的诗句(《魏风·葛屦》)。
一个牢骚满腹的士人,别人说他孤傲,可是谁能理解他心中的忧伤?于是“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夫,眼看着国运衰微,民不聊生,无奈呼天告地,作此诵歌,“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
从小民到大夫,各人有各人的不幸,然而他们都找到了一样的表达不幸的方式。
汉儒将这种方式总结为“刺”,也就是《诗大序》中说的“下以风刺上”的“刺”。
郑玄对“刺”的解释是:“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诗谱序》)在汉儒的观念中,“刺”被工具化了,并且偏向了政治道德意义。
但是在《诗》的时代,“刺”有着更为丰满的内容,正如《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所说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种种的不幸者,本都有各自的祈求。
当周天子与大臣们一起游乐时,一位公卿看到车马之盛美,而想到朝廷贤才荟萃,于是向天子呈献了一首诗,“矢诗不多,维以遂歌”(《大雅·卷阿》)。
申伯有着美好的品德,柔顺而正直,他回到封地的时候,卿士尹吉甫写了一首诗,“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和崇敬之情。
汉儒将这种方式总结为“美”,也就是《诗大序》中所说的“美盛德之形容”的“美”。
郑玄将它解释为:“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
”(《诗谱序》)就像“刺”一样,“美”也被汉儒工具化了,成为歌功颂德的手段。
但是对于《诗》的时代的诗人们来说,“美”有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欢乐情感的表达,对美好人事的赞美和祝愿,如《樛木》《桃夭》等等。
《诗》的“刺”和“美”,是对“诗言志”三字最感性的诠释。
在《诗》成为《诗经》之后,从消极的意义上说,“刺”和“美”逐渐失去了其日常性意义,而《诗》本身所呈露出的生动感性的诗学精神,也就随之变得抽象起来。
但经学文学思想对古典诗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复杂的。
我们看到,作为经学文本的《诗》,向司马迁昭示了写作之道与人生忧患的关系:“《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它还使刘勰领悟到创作的第一义:“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文心雕龙·情采》)因此,我们也必须承认,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诗》的诗学精神在《诗》的经学化过程中同时也被提升,并更有力地参与古典诗学的建构。
论语(选录)〖〗〖〗论语(选录)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先秦诸子私人讲学论政、从事著述的开风气人物,在文化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学生或再传的学生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反映了初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其版本在西汉时有今文《鲁论》《齐论》以及《古论》,今本《论语》为东汉郑玄混合诸本而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