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学0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1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器)从之。
《礼记乐记》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4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5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诗的怨情说的源头)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1“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正

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B.阐释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B.分寸感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要使文学批评不丧失其本质属性.文学批评家必须把他的对象当作C审美的对象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C.判断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C.思辨性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形态主要是B.评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世纪是指C.20世纪提出“原始意象”概念的是D.荣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A.含混德国著名文学批评专著《汉堡剧评》的作者是D.莱辛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划分,文本批评的切入角度是D.文学与文本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B.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B.得意忘言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B.气质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D.文学性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基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A.钟嵘《诗品》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D.章法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A.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D.艺术思维成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B.古典原则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C.绘画派别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B.意图谬误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A.莫奈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代的B.修辞研究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B.现代语言学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是B.李健吾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孟子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而成为文化批评关注焦点之一的问题是B.大众传媒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C.批判与否定莱辛的批评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其《拉奥孔》中讨论了D.诗与画的关系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的是C.弗洛伊德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C.对话体评论心理批评的形态主要有E.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通常有两条途径是A.描述和论证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B.变异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B.形象思维的产品文学批评思维的思辨性主要是强调文学批评思维的C.科学抽象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D.20世纪出版作品集《文学生活》,明确提出印象主义基本理论的是C.法朗士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世纪是指C.20世纪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C.辩证逻辑规范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白日梦”的是C.弗洛伊德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批评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具启发性和震撼力的文字往往是B.警策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A.理性思维活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不涉及政治的是C.唯美主义批评促进心理批评迅速崛起的原因大体上有A.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B.古代文艺心理思想的直接影响D.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表现为A.强烈的变化态势B.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C.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E.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A.实证主义批评C.现实主义批评E.唯美主义批评文学批评家的主体感知力包括B.语感C.结构感E.意象感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包括C.真实性D.社会效果E.倾向性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是C.社会历史的考察D.美学的考察对20世纪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两个共同特征是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下列文学批评流派属于从文学内在角度研究文学A.形式主义批评B.新批评E.结构主义批评19世纪俄罗斯三大民主主义批评家是A.别林斯基B.车尔尼雪夫斯基D.杜勃罗留波夫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论著体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特点是A.逻辑严密C.论据充分D.论点明确促进心理批评迅速崛起的原因大体上有A.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C.美学家对审美现象的心理学探索D.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B.获取印象D.整合感受E.抒情描写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受分析哲学影响的文学批评一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B.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为印象主义批评提供理论基础的是A.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D.审美知觉理论随笔体评论文章的特点是A.卓约轻灵D.短小精悍E.理趣见长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的两次高潮出现在C.魏晋时期E.明清时期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B.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D.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E.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弗洛伊德为文学批评提供的学术资源主要有A.冰山理论与潜意识 B.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C.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E.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张力新批评的概念,指诗歌中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状态,或者说,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文学批评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部分重点整理***(时间原因,有些重点我还没整理出,所以不是所有的都包含在内,仅供参考,大家自己要加以补充,刚八德!)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的思维具有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
3、孔子的文学批评见解:兴观群怨。
(诗可以感染人、激励人,通过诗可以考察民风、政治、经济,初步认识到诗的社会作用)孟子的文学批评见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4、中国文学批评源于春秋时代对《诗经》的评论。
5、钟嵘《诗品》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种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样式。
最早评点小说的是南宋文人刘辰翁,他曾评点过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6、西方的文学批评始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理想国》。
7、莱辛《汉堡剧评》8、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实证主义、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影响较大的批评模式。
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中又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10、社会—历史批评有哪些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①真实性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②倾向性即考察作家作品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社会效果即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诗经》的美刺: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 观 《小雅· 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读者 世界 观诗知政说-读者 作品
诗、乐、舞三位一体
《礼记· 乐记》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当作 “器”)从之。”
诗言志
《尚书· 尧典》舜说: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志”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左传》记载的许 多“赋诗言志”的故事,《论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 “各言其志”,皆为例证。因此所谓“诗言志”是指诗歌 要表现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志,“心之所之”→政教领域,则为志向→诗言志 “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心灵 领域中的道德与政治)的表现。 比较:模仿说: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念世界的,而艺术又是 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
孔子“诗教”观的内涵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 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思无邪与仁爱思想:孔子肯定《诗经》中表现的普通百姓 的思想、感情、愿望和下层官吏牢骚不满,这是和“仁” 的思想相联系的。 思无邪与中和之美:从审美方面看,“思无邪” 是提倡一 种“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八佾》)这就 是一种“中和”之美。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朱熹《诗集传》 : “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批评学01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
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
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
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批评史(1)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析1、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于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最早体现于《诗经》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
“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意志,“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对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的高度评价。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
3、思无邪: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4、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原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5、虚静:“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它的两重性。
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比如他所提出的导致“虚静”的方法:心斋、坐忘。
可见“虚静”是排斥人的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的。
文学批评一 文学评论PPT课件

1
文学评论
❖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 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 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 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 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对象的评 价和研究活动
目标: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论)
2
文学评论的类别
❖作品论;作家论;思潮论 ❖考研试题中涉及到的主要是
荣格指出
《尤利西斯》写的是
平凡的一天的毫不停息的时间之流, 是令人窣息的虚无,
同时,艺术上又光彩照人。
19
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复述 ❖往往要加入更多的
批评家的个人体验和推想。
20
王昌龄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21
宗白华对该诗的复述
❖“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 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 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 ,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 ,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 ,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 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 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 了闺房,亲昵地躲上那枕边的美发上
12
复述中还可在摘录原文的同时, 间以点睛之笔插人自己的转述
❖如鲁迅对《红楼梦》的复述: 宝玉“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 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 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
讲述情节时顺手点到主人公性格的深层。
13
❖ 复述中引用原文, 可以是明引,一字不差地引用,加上引号 ,告诉读者这是作品的原文; 也可以是暗引,在批评家的文字中自然地 不露痕迹地插进所评作品原文,并对原文 作少量增删改换。 对于情节性强的作品,批评家可以突出作 品中设置的悬念,让读者看到作家是怎样 系结、延宕和解结,为后面分析情节安排 技巧预作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
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
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
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文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气”指天赋的气质、个性。
❖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的评诗标准,这“滋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感受。
同时他还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出了“六观”的文学批评方法。
《知音》篇是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篇章。
❖在唐代发展出以诗论诗的形式,开创以诗论诗形式的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文学批评形式。
诗话的批评形式主要是“以资闲谈”。
❖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五四以来,在西方批评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
现代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社会历史批评、科学主义批评、印象主义批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起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着重探讨了文学类型的标准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批评家,大多遵从古典原则。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普遍强调模仿自然的法则。
❖莱辛的《拉奥孔》研究的是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其《汉堡剧评》探讨悲剧的作用。
❖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先后出现了实证主义、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影响较大的批评模式。
❖19世纪俄罗斯有三大民主主义批评家,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文学批评的功能,指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它是在与相关的领域的互动中实现的。
一般包括阐释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哲学功能。
❖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阐释具体包括:1、所谓阐释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2、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的蕴涵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3、对文本的意义的阐释,不限于文本内容,形式本身也具有意义。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通过文学批评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审美价值判断指批评主体对文学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所作的鉴别和评说。
❖如何理解和发挥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①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影响人们的意识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进步。
❖②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一是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文学描写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历史乃至人们的隐秘的内心情感世界,分析文学作品时,肯定会涉及这些方面。
批评家必须以直面现实的勇气,通过分析文学现象来回答或提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现实发生影响,引导读者提升人生境界。
❖二是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文学又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文学批评还需要对文学作品作出审美价值判断。
审美价值判断是文学批评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需求,文学批普通应该担负起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任。
❖③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是传递美感,批评家要把自己对作品的感觉传递给读者,以增加接收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同时还需要通过审美价值判断,抵制不良的或低级的审美趣味。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理解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即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之间的相互运动。
❖别林斯基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是指文学批评既是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的批评实践活动,同时又常常突破和超越文学理论的羁绊,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
❖贺拉斯用“磨刀石”来比喻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运动则主要指文学批评的标准直接影响文学史家的选择眼光;文学批评本身也是未来文学史的史料;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具有重新建构文学史的功能。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关系中,社会历史批评切入的角度是文学与社会。
❖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的发端者是维柯。
❖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丹纳。
❖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文学观是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文学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三个层面,即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就这三个操作层面的关系来说,它们在具体的文学评论中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在分析作品的历史内容中可以窥视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显示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当然,在具体的评论中也可能有所侧重。
❖庸俗社会学批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从政治观念出发评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为最高标准❖狭义印象主义指在19世纪60—70年代登上法国画坛并形成巨大影响的一个绘画流派。
❖西方本人主义哲学和审美直觉理论对于印象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正式确立在19世纪末,法国的法朗士在他的《文学生活》中明确提出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世界是我的表象。
❖印象批评认为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精妙的最好方式是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获取印象、整合感受、抒情描写。
❖心理批评指运用心理学的观念、理论、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评述的一种批评流派。
❖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心理批评切入的角度是文本与作者。
❖在各种各样的文艺心理批评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最大。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
他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白日梦”。
❖荣格则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始意象的概念。
❖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引进文艺领域,用来解释视知觉艺术。
❖心理批评的主要形态有传记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广义的文体指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
❖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文本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家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的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
❖文体❖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为分析单位;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客观性、实证性。
❖文体学批评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分析文本语言的变异。
❖所谓变异指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种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称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本批评用文本概念代替作品是为了突出批评对象的自主性和客观性。
❖俄国形式主义可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
❖所谓陌生化,亦即使对象语词陌生化,使语词形式变得困难,增加审美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从而使文学作品增加可感觉性,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
❖(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新批评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卫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则提出了“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主张。
❖所谓“意图谬误”是指:“把作者的构思或意图当作判断文学艺术成功与否的标准,既不可行亦不可取。
”❖所谓“感受谬误”则认为把判断作品的标准放在读者的心理因素上,研究作品的效果而不研究作品本身,无疑是本末倒置。
语境:❖见瑞恰兹的《修辞哲学》。
语境的一般意义是指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上下文的关系,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词、句或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