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三部曲艺术表现手法探究
苏联回归文学授课模式探索——以普拉东诺夫专题为例

苏联回归文学授课模式探索——以普拉东诺夫专题为例作者:冯小庆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年第11期冯小庆(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回归文学”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个支流,它的影响和意义深远而巨大。
文章以普拉东诺夫为例,从其专题教学的意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普拉东诺夫专题授课模式。
关键词:回归文学;普拉东诺夫;授课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37-02收稿日期:2015-04-02作者简介:冯小庆(198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俄罗斯文学课程中苏联回归文学授课模式探索”(B201200033)俄罗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文学教学法。
有学者指出,俄罗斯中小学文学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文学教学法的研究,文学教学法成果显著”[1]。
这种教育思想亦延续到大学。
相比之下,中国的俄罗斯文学教育工作者对文学教学法的关注相对薄弱。
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俄罗斯文学的新方法,进而提高教师的文学教学水平和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一、普拉东诺夫专题教学的必要性(一)回归文学的特殊性回归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潮流。
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指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被禁止出版、但是随着苏联社会政治局面的变化而在短时间之内纷纷问世的文学作品。
回归文学在作家、作品写作和发表时间、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性等方面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很大区别。
用传统的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时间递进、单个作家分析、观点罗列来讲授苏联回归文学并不合适。
这样,探索新的授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普拉东诺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回归文学之列。
对普拉东诺夫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是了解和展现回归文学全貌的一个途径。
普拉东诺夫《切文古尔镇》的“反乌托邦文学”模式

乌托 邦是 “ 真理 ” 、 “ 正义” 、 “ 自由” 、 “ 善 良” 、 “ 幸福 ”的化身和寄托 ,着眼于人的集体存 在模 式 ,揭 示 了人 类 永久 解决 “ 理想 ”与 “ 现实” 的矛 盾 ,提 出建立 一个稳 定 、统 一 的理 想社会 的愿 望。而 由乌托邦衍生出的 “ 反乌托邦”概念 ,则是 对其 的一种反 思和反驳 。 叶. 手 L 米亚京 的《 我们》 ( 1 9 2 0 — 1 9 2 1 ) 、 阿尔杜斯 ・ 赫胥黎的 《 美妙的新世界》 ( 1 9 3 2 ) 、乔治・ 奥威尔的 《 1 9 8 4 》 ( 1 9 4 9 )是 “ 反乌托邦三部曲” , 这三部作品 是对未来乌托邦社会的预示 ,真切地让人们感受到 了乌托邦思想给现实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 术带 给人 的道德 困惑。 普拉东诺夫的长篇小说 彻 文古尔訇 讲述的 是革命成功后 ,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进入新 经 济政策 时期 ,人们 在寻 找和建设 新型社会 过程 中 所显露出来的革命观、真理观和人生观 ,探讨革命 成功后新形式下个体的存在意义。因此 ,本文试通 过 以革命后各色人物的革命观点和意识为出发点 , 来反映新时期新环境下个体对革命的认识、理解 , 从而对反乌托邦文学的东方模式进行更好的探讨 。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 目 ( 1 2 5 3 2 4 0 1 ) 作者简介:辛闻 ( 1 9 8 8 一) ,女 ,辽宁庄河人 ,硕士研究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杨雷 ( 1 9 7 0 一 ) ,女 ,黑龙江齐齐
哈尔人,教授 ,硕士生导师,从事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
2 0 1 3年 第 7期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 T URE
读“反乌托邦三部曲”有感:群居生活,独立灵魂_读后感_模板

读“反乌托邦三部曲”有感:群居生活,独立灵魂_读后感_模板群居生活,独立灵魂-- 读“反乌托邦三部曲”有感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这句话冷酷而精准的表达出人类本身在茫茫宇宙中的微不足道;他还告诉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考。
”哲学家们穷尽毕生,试图让我们接受这样一个结论,“思考是人类与其它东西根本的区别。
”可是思考本身是痛苦的,特别是在人类形成群居习惯以后。
思考是一种“分辨”,是一种“明白”,是那转瞬不见的“灵光一闪”……归根到底,思考总是源于疑问,疑问源于不认可,而不认可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异类”。
我看过很多的解析,前人们都告诉我,(《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这三本书的作者是努力通过自己的笔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天堂”,不存在“伊甸乐园”。
乐园是无法打造的,“集体制度”不行,“计划制度”也不行,寄托于用看似“完全公平”的社会制度打造人类的天堂,这样的“乌托邦”是水中镜,雾中花,是绚烂泡沫中的气泡。
抛开书中浓重的意识形态不言,我在这三部书里只读到了“孤独”,这种孤独,源自思考,源自不同。
在《我们》里,“我”原本是大一统帝国里满足而且有地位的设计师,“我”信仰着施恩主,活在“我们”当中,以成为统一的“编号”感动无比光荣。
可是当“我”学会爱情,被另一个编号唤醒沉睡在基因当中数百年的“灵魂”时,“我”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狂热当中,陷入脆弱的患得患失当中,陷入孤独的反抗的当中……从“我”长出灵魂,从“我们”当中脱离出来以后,“我”的生活变得乱七八糟,害怕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惶恐着无所不知的护卫……“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存在,“我们”就是一个人。
当“我”发现自己与“我们”的差别时,就像一只手的第六根手指,多余而且丑陋,对于别人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表现得无比在意。
最开始人类的祖先为了应对野兽的威胁而聚合起来,共同生活,集体劳作。
后来在发现所有人集合起来以后不仅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劳作的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久而久之人类养成了群居的生存,再是群居的生活。
评《切文古尔镇》中乌托邦主题论文

评《切文古尔镇》中的乌托邦主题摘要:《切文古尔镇》是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的作品,该书真实再现了当时只凭热情、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种种荒唐人和荒唐事。
本文将从普拉东诺夫惯以的象征和暗讽的方式入手,分析作品透露出来的对革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
关键词:《切文古尔镇》;乌托邦;一、切文古尔的“共产主义”《切文古尔镇》描述的是主人公德瓦诺夫周游全省,探索建立革命政权的过程,与一群满怀理想和壮志的革命者在十月革命后来到偏僻的小镇切文古尔,试图建起一座社会主义的人间天堂,但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终未能实现。
这一群革命者幻想在切文古尔镇快速的建立起共产主义,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乌托邦一词源于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莫尔在此书中,虚构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度,“那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穷,没有堕落,物质充裕,环境优美,人人每天工作六小时,在医疗、教育、学术、娱乐等各种公有的体制中,享受自由、幸福的生活”。
莫尔的用意是表达人类对完美的社会理想的向往,在《切文古尔镇》中,革命者们也希望建立完美社会体制这一美好的理想尽快成为现实,并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文章开头,小说主人公德瓦诺夫奉命前往草原地区调查该地是否具备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途中偶遇无产阶级骑士科片金。
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他们深人草原的村村寨寨,出主意,下命令,“帮助”建立社会主义。
他们下令砍伐林区的全部林木,认为此举将立即铺出通向社会主义的两条大道。
因为贫农将获得木材,可供其在草原高地建设新的苏维埃城市,此外,砍伐树木还能腾出土地用来播种黑麦和其他经济作物,这些生长周期段的作物远比多年方能成材的林木收益更大。
革命委员会全权代表莫雄科夫,为了完善自我,居然改名字为托斯陀耶夫斯基,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当中,他逼迫富裕的农民把牲畜都交给没有饲料的贫农,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牲口饿死。
为了使一个只有七户人家的“贫农友谊”公社的生活复杂化,科片金要求一昼夜两次召开公社全体会议,并专门指定一人长期投反对票,一人投弃权票,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全体社员人人都有公职。
中的反乌托邦主题分析

中的反乌托邦主题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反乌托邦主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未来走向,使人们反思和警惕。
本文将对反乌托邦主题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反乌托邦概述反乌托邦是乌托邦的反义词,乌托邦指的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而反乌托邦则是一种对乌托邦的否定与逆反。
反乌托邦题材文学作品多以虚构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对权力、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反思来揭示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二、反乌托邦主题的背景反乌托邦主题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
在人们对于科技与发展的追求中,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艺术家们开始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通过对现实中问题的夸张和戏剧化,反乌托邦成为了艺术家们理想的表达方式。
三、反乌托邦主题的内涵反乌托邦主题主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夸张展现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它探讨了人性的堕落、权力的腐败、社会的压迫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鼓励人们反思当下社会的弊端,并寻求改变和解决的路径。
四、反乌托邦主题的意义反乌托邦主题对于社会的意义重大。
它不仅为社会问题发声,还提供了一种关于社会改革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社会的否定与批判,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并积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五、反乌托邦主题的文学作品目前,有许多文学作品聚焦于反乌托邦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乔治·奥威尔创作的《1984》。
该作品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强调了个人自由和隐私权利的重要性。
同样,阿道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也是反乌托邦主题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自由意识的剥夺和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支配,揭示了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腐败。
六、反乌托邦主题的启示反乌托邦主题的存在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保护社会自由与公正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社会的堕落。
同时,反乌托邦也为我们指明了改革和进步的方向,鼓舞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发展轨迹探析

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发展轨迹探析反乌托邦文学作为对乌托邦幻想的反驳,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和批判意图。
20世纪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其中《我们》、《切文古尔镇》和《夜猎》三部作品为我们演绎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演变轨迹。
标签:俄罗斯文学;反乌托邦文学;发展演变[“乌托邦”一词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用以指代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制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周遭的一切瞬息萬变,人们陡然发现如梦似幻的乌托邦世界并不如人们所设想的那般完美,它有自身的弊端,并且日渐显露。
于是在忧心反思之余一些高瞻远瞩的作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另一面——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文学将乌托邦文学中所推崇的理性、公平等“美好”原则发挥至极致,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揭示出乌托邦世界那些荒谬设想的悲剧性,反乌托邦文学根据现实、立足于未来,实现了作家们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和批判意图。
20世纪的俄罗斯充满波折,从世纪初期的十月革命到中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再到世纪末的苏联解体,动荡的社会生活状态必然在思想和文学方面有所体现。
人们向往乌托邦式的生活,极力建造“现实版”的乌托邦世界。
但是通往乌托邦理想世界的道路阻碍重重。
一些独具慧眼、具有前瞻意识的作家洞察到当前社会状况下隐藏的不安因素,结合社会现实对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出预警,因此,20世纪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大量优秀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作品涌现,它们对虚假的人道主义原则的国家制度进行批判,虽然都表达了对暴力、荒谬的社会体制、个人权利被剥夺等状况的抗议,但是,由于年代不同、作家的创作背景不同等原因,这些作品刻有独特的烙印,散发着不同的韵味。
本文尝试通过扎米亚京的《我们》、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镇》和尤·科兹洛夫的《夜猎》三部20世纪不同时期的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代表作品来探究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轨迹。
写作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写作中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当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恶劣社会的设想。
在写作中,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探索。
本文将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乌托邦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
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常常被用来描绘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通过描述一个没有隐私、没有个人自由的极权社会,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对读者进行思想上的震撼和唤醒。
在写作中,乌托邦的设想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批判,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景。
这种形式的写作往往给人以希望与感动,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渴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反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与乌托邦相反,反乌托邦在写作中被用来描绘一个极端糟糕的社会状态。
在反乌托邦中,作者通常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夸张描绘,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丑陋和弊端,对读者进行思想上的警示。
例如,奥威尔的《1984》中,他通过对极权社会的描绘,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滥用带来的恶果。
反乌托邦在写作中的运用,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激发式表现,作者试图触动读者的神经,引发共鸣,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改变。
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现实的启示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在写作中都起到了探讨社会现实问题的作用。
通过对理想和恶劣社会的设想,作者试图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乌托邦通过呈现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鼓舞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乌托邦也警示着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困难和难以避免的问题。
它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告诫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应警惕社会的种种弊病。
反乌托邦则通过描绘一个丑恶的社会现象,激起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西方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反乌托邦作品通过对社会、政治、科技等方面的负面展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趋势和危机,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深思和警醒。
本文将从《1984》、《美丽新世界》和《消失的城市》这三部代表性作品入手,探讨西方文学中反乌托邦主题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反乌托邦小说。
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极端压制、思想控制的虚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被剥夺了自由,个体被彻底消灭,思想被严格控制,真理被篡改,历史被篡改,人们生活在一种永无止境的恐惧和谎言之中。
奥威尔通过对权力、意识形态、言论自由等议题的探讨,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作品中的“大哥”形象成为了对极权主义统治的象征,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膨胀和对个体自由的侵犯。
另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是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这部小说以一个看似和谐美好的未来世界为背景,但却揭示了人类自由和尊严被剥夺的真实面目。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层,通过基因工程和药物控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个体的情感和欲望被彻底消除,人们被奴役于享乐和表面的幸福之中,失去了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赫胥黎通过对科技、人性、道德等议题的探讨,揭示了极端乐观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毁和对人类尊严的践踏。
作品中的“稳定员”、“胎儿中心”等设定,成为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控制的警示,引发人们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除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消失的城市》也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城市的消失和人类对城市的记忆的消失来探讨人类文明的脆弱和历史的虚幻。
在小说中,城市的消失并非自然灾害或战争所致,而是人类自身对城市的遗忘和忽视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普拉 东诺 夫; 反鸟托 邦三部 曲; 表现手法 ; 传统与真 实; 虚幻与突破
【 中图分类号 】 z 5 1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o 9 — 3 0 3 6 ( 2 0 1 5 ) 0 1 — 0 0 2 3 — 0 2
建 设 场 面就 出现 在 眼前 。
术世界并非 是现实 的临摹 画 , 而是用象征 、 荒 诞和梦境等 手法将真 实 、 逻辑 和理性遮盖 , 通过 对现实 的扭 曲而达 到 提示主题 的 目的 。 象征作为修辞手段在现实主义文学 中也 曾被积极地使 用 , 但在现代主义中它得到 了最广泛最 随意
会 的问卷调查表上有 这样的 问题 : “ 您喜欢 或者属 于哪一 个 文学流派 ?”普拉东诺夫就给 出了简洁而 明了的答案 : “ 我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 , 我有 自己的方 向。” 『 l 】
《 切文古尔镇》 ( 又译 《 切文古尔》 、 《 切 文古尔城》 ) 、 《 基 坑》 ( 又译《 地槽》 ) 和《 初生海》 三部作品的题材都来源于 2 0
文学与文化 ; 杨
罗斯 文 化 。
・
蕊( 1 9 7 9 一 ) , 女, 辽宁丹东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 向 : 俄语语言学与俄
2 3・
固有的样式加 以逼 真的表现 和如实 的描绘 , 从而使读者如
身临其境 , 一 幅幅真实沸腾 的、 具体 可感 的苏联 社会 主义
2 0 1 5年 1 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J a n . 2 0 l 5
S e r i a l No . 21 l No . 1
总第 2 1 1 期 第1 期
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三部曲 艺术表现手法探究
⑧ 冯 小庆 , 杨 蕊
一
巨大财力 、 物力和人力的浪费 。这些尖锐 和迫切 的问题 在
作 品 中得到表 现 ,这就使作 品在题材 上具有 了社会性 特 征。而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 , 作家表现 的是乌 托邦 理想 的 鼓动 、 传播 以及对 民众生活 和情绪的影 响 , 他 按照现 实生 活本来模样 来进行 描写 , 这样 的相关 内容呈现 在文本中不 带任何 的幻想 和虚构 , 一切都 是客观地 、 严肃 地按照生 活
(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4 0 )
【 摘 要 】《 切文 古尔镇》 、 《 基 坑》 、 《 初 生海》 是普拉 东诺 夫的反鸟托邦三部 曲。作品通过主人公对 美好乌托 邦理 想社会的追求, 反 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偏激行为。作 家在三部作品 中使 用多种 艺术表现手 法, 使 其具
个侧 面证实 了普拉东诺夫创作的独特性 。
传统 与真 实
“ 传统与真实 ” 针对作家的现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编号 1 2 5 3 2 0 4 4 ) 。
【 作者简介】 冯小庆 ( 1 9 8 0 一 ) , 女,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院俄语系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 向 : 俄罗斯
当然 , 普拉东诺夫并不 是仅按 照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
进行创作 的。传统和真实在继承的过程 中被有意地进行 了 筛选 , 如作家没有对人物 的生活 、 言谈 、 举止、 性格、 气质等
做具体的临摹 式刻画 , 也没有塑造 出如安娜 、 列文、 卡拉 马
地使用 , 并且寓意复杂 、 抽象 、 主观色彩浓重 。普拉东诺夫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象征无处不在 , 如母体和儿童 的非正
苏联作 家普拉东诺夫 对俄罗斯 文学语 言进行 了大胆
的革新 和改变 ,他笔下的艺术世界具有 反传统的特点 , 呈 现 出一种鲜明 、 独特的风格 。关于这一点 , 作家也 曾进行过 非 常清晰的表述 。 1 9 2 0年苏联无产阶级作 家第一次代表大
实 主义是从果戈 理 、 陀思妥耶夫斯 基 、 托尔斯泰 一路发 展 而来 的俄罗斯文学之魂 , 作家们通过一系列非 同凡 响的文 学经典考察 了 l 9世纪俄罗斯社会现实 ,揭露 了一 系列 社
斯 文学 研 究 界 ,这 三 部 小 说 被 研 究 者 划 分 为 同类 作 品 ; 而
流血和死亡 , 但是却存在新的 、 不 同以往的苦难和牺牲。普 拉东诺 夫对 社会 主义 的实践产 生了怀疑 , 于是在俄 罗斯 作 家反映社会 问题传统 的影 响下 , 在反乌托邦三 部曲中表现
了农业集体化 和工业化过 程 中产 生的一些负 面影 响和问
题 。这些 问题是《 切文古尔镇》 中失去生活真正 目的的漫游
和追寻 , 是《 基坑》 中埋葬 了希望的 阴郁 , 是《 初生海 》 中的
在中国李辉凡和张捷编著 的( -十世纪俄罗斯文 学史》 中,
被 定名为“ 反乌托邦三部 曲” 。由于多重艺术元素之 间相互 渗透 , 三部作 品成为传统与突破 、 真实与虚幻 的统一 , 从另
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普拉 东诺夫尤其关 注了农业集体化 和工业化进程 , 重 点表 现了苏联人在奔 向 未来美好社 会的途 中所经历 的痛苦 , 因而作 品具有强烈 的 震撼心灵 的力量。但是 , 因为蕴含着深刻 的反乌托邦精神 ,
三部 曲在普拉东诺夫逝世 的几十年后才得 以发表。在俄罗
会顽疾并上升到对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关注 。他们注意实际 观 察和亲身体验 , 通 过真实细致 的艺术描写 , 再 现复杂 多 变的社会生活 , 达 到批判种种 丑恶现象 、 深刻 揭示社会 发 展本质 的 目的。普拉东诺夫则从他们手里接过 了现实主义
大旗 , 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 苏 联社会 主义 建设 时期尽管 再没有革命 战争时期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