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_肖海军

合集下载

二化螟的防治(完整最新版)

二化螟的防治(完整最新版)

二化螟的防治(完整最新版)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是为害水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幼虫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高粱、玉米、油菜、蚕豆等春熟作物。

二化螟危害性极大,防治不好的田块损失1-3成,严重的能造成失收。

一、形态识别螟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只有幼虫阶段才蛀食稻茎。

雌成虫:体长12-15毫米,额部有一突起,头、胸部及前翅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散布有少量具金属光泽的鳞片。

雄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

卵:呈鱼鳞状单层排列,成卵块,上有胶质物覆盖。

幼虫:两龄以上幼虫腹部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

蛹:初期淡黄色后变红褐色,背部隐约可见5条纵线。

二、生活习性螟蛾白天隐伏在禾丛基部近水面处,夜出活动,有趋光性、趋嫩绿稻株产卵习性和原田产卵习性。

在发蛾盛期,以分蘖期和孕穗的水稻上产卵多,蚁螟易侵入和成活;刚移栽的秧苗和拔节期、抽穗灌浆期的稻株,因叶色落黄,产卵少。

特别是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品种和丘块最易诱蛾产卵。

三、危害症状二代螟以幼虫为害水稻,水稻自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遭受其危害,为害症状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

分蘖期,初龄幼虫先是群集为害叶鞘,造成枯鞘;二龄末期以后逐渐分散蛀食心叶,造成“枯心”苗。

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造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三龄以上幼虫转株为害,造成虫伤株。

虫伤株外表与健株差别不大,仅谷粒轻,米质差;灌浆到乳熟期幼虫转株蛀入稻茎,茎内组织全部被蛀空,仅剩下一层表皮,遇风吹折,易造成倒伏,这种被害株颜色灰枯,秕谷多,形成半枯穗,又称“老来死”。

四、发生规律二化螟在一般发生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以前—80年代中,年发生2代,年亩虫量1000条左右;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年发生3代,年亩虫量在3000-4000条水平;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年发生不完全4代,亩虫量高达50000-70000条。

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粮 食 作物 , 高产 稳产 , 常年 种植 面 积 4 . 3 万h m2 ,
是 农 民增 收 的主要 来源 。 二化螟 主要 为 害 中稻 ,
形 成枯 鞘 、 枯心、 枯孕穗、 白穗 、 虫 伤株 等症 状 ; 每 年发 生 3 代, 有 世代 重叠 现象 , 这无 疑 增加 了
避 免 和 减 轻 该 虫的 发 生与 为 害 。
关键 词 : 二 化螟 ; 发 生规律 ; 防 治措 施
江陵县位 于长 江流域 湖北省 中部偏南 , 属典
型 的平 原湖 区 , 亚热 带季 风气候 , 四季分 明 , 光 照 充足 , 雨 热 同季 。在 江陵县 , 中稻是 一季 重要 的
低 化蛹 部位 , 然后 灌深 水 , 淹死 二化 螟蛹 。
1 . 3 发 生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第 一代盛 蛾期为 7 月 3日~7 月2 3日, 第 二代盛
蛾期为 8 月 9日~8 月2 2日。
表 2 江陵县二化螟 的盛蛹期 和盛 蛾期 ( 月/ 日)
二 化螟 的发 生与气候 、 稻作制度 、 品种 、 天敌 和农 药等 方面 的 因素密切 相关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0
1 . 1 . 2 第 一代 和 第二代发 生期
选 择有代 表性 的 田 5 块 ~6 块, 每隔 5 d 调查
作 者简 介 : 李 纯孝 ( 1 9 6 7 - ) , 男, 农艺 师 , 大学本 科 , 研 究 方 向为农 作 物病 虫害防 治技术 。
伤株 , 下 雨 之后 , 北风 一 吹 , 成 片倒伏 , 直 接造 成 严 重减 产 。 笔者 从 2 0 0 9 年至 2 0 1 3 年 连续 5 年 对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黄水金;刘剑青;秦文婧;张华满;陈琼【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0(022)011【摘要】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00)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总页数】4页(P91-93,96)【作者】黄水金;刘剑青;秦文婧;张华满;陈琼【作者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省宜黄县植物保护站,江西,宜黄,3444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江西省修水县植物保护站,江西,修水,3324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1【相关文献】1.二化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图式的地理统计学分析 [J], 黄寿山;胡慧建;梁广文2.思茅松毛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J], 彭长根3.松针小卷蛾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张进德;韦蒲茂;刘通高4.枣食芽象甲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研究 [J], 阎雄飞;李刚;刘永华;贺英;王敬辉5.大袋蛾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王克俭;尚忠海;郑世杰;叶如意;白劲松;张国长;苏丹;张亚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各虫态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各虫态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和碳由大豆叶片运输 的比较研 究(董钻 译), 大 豆生理 , 1978 , 8 :59 ~ 69 , 沈阳农学院科技情报室出版
第 2 期 李 桂兰等 :辽宁省水稻二化螟各虫 态 历 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 11 ·
成虫羽化后 , 将雌雄蛾成对放入盛有折褶蜡 纸的罐头瓶中 , 每天早晚用小喷雾器向滤纸上喷 清水 , 保持瓶中湿度 , 瓶口用纱布封好 , 逐日记载 产卵时间 、数目 、成虫寿命等 , 并在 27 ℃下另放一 组用 10 %蜂蜜水饲喂的处理 。
1 .2 试验方法 将人工饲养或黑光灯下诱捕到的雌 、雄蛾罩
笼饲养 , 产卵后立即将卵块放入有滤纸保湿的培 养皿中 , 置于恒温箱中饲养 。温度分别为 15 、18 、
21 、24 、27 、30 ℃ 6 个梯度 , 二 代卵放在 18 ℃以上 的 5 个温度下饲养 。 每日检查两次 , 孵化开始时 , 每 10 分钟观察一次 , 记录孵出幼虫的时间和数 量 ;另外 , 在室内 、外稻株上接卵块观察孵化情况 , 并分别用自记温度计记录温度 。

累加值
60 .7 38 .2 34 .6 30 .1
注 :以上各值均为该龄幼虫的历期平均值 。
表 5 不同温度下 一代各龄幼虫历期
温度
龄期

(℃) 1 2 3 4 5 6 7 累加值
21 5 .2 6 .9 7 .3 8 .4 10 .8 10 .7 10 .0 59 .3 24 4 .5 6 .0 5 .9 7 .8 9 .5 9 .1 7 .5 50 .3 27 4 .1 4 .1 5 .4 7 .7 8 .3 8 .0 7 .5 45 .1 30 2 .5 2 .5 5 .0 7 .7 7 .8 8 .7 7 .5 41 .7

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东北地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作者:许国庆单提波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24期摘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耕作制度改变、超高产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及害虫抗药性等原因,致使稻螟年年发生,对水稻的高产优质造成严重威胁。

文章简要分析了东北地区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危害上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二化螟;水稻;发生规律;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74-02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危害表现为在水稻分蘖期危害时造成枯鞘,在抽穗成熟期危害则造成白穗和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

本文根据辽阳地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1 二化螟在东北地区的发生特点1.1 二化螟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二化螟第一代螟蛾在5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人羽化盛期,l代螟幼虫大都在6月上旬初见,6月中旬出现枯鞘,7月上旬开始出现枯心苗,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直到7月下旬l代幼虫为害结束;第二代螟蛾始见期在7月中旬,盛发期在8月上旬。

2代卵始见于7月下旬,7月末到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2代螟幼虫8月上旬至秋收一直为害水稻,在水稻孕穗期危害出现枯孕穗,在抽穗扬花期出现白穗,8月末以后幼虫分散则出现虫伤株。

1.2 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寄主作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当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

成虫白天潜伏于稻株下部,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在叶宽秆粗、茂密浓绿的稻株上产卵。

卵孵化后,幼虫钻蛀为害.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和白穗。

一头幼虫一生能为害8~10株水稻。

幼虫老熟后在稻茎基部化蛹。

2 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2.1 高产品种种植面积扩大近年来,超级稻品种已在东北地区普及,这些品种大都是秆粗大穗型,而螟虫喜趋于这样的稻田内产卵,因此这也是二化螟危害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化螟越冬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化螟越冬生物学研究进展

Ke y wor s hl u p esl ; v r itr g boo y c l- adn s d :C i sp rsai o ew ne n ; ilg ; od h rie s o s i
二化 螟 ( hl upesl le) 鳞 翅 目螟 C i sp rsai Wa r属 o s k 蛾科 , 俗称 钻 心虫 、 心虫 、 心 虫等 , 水 稻 上 的 蛀 旋 是 主要 害虫 之一 。二 化螟 在 中国分布 广 泛 , 热 带 到 从 寒 温带 均 有分 布 【 且 是 一种 广 适 应 种 害 虫I 飞行 l 】 , 2 1 ,
1 二化螟越冬 幼虫在稻草上 的分布 . 1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草上的分布存在地域差 异 , 在 同一个 地方 的 分布 与 收割方 式 、 而 收割 时 间 、
田间土壤 湿度 有关 。 111 地 城 差 异 苏 建 伟 等 [ 现 辽 宁 、 . . 6 1 发 吉林 、 龙 黑
维普资讯
湖南农业科学
20 ,3 : 1— l 0 8 ( )16 1 8
H n nA r u u l c ne ua g cl r i cs i ta S e
二化螟越冬 生物学研 究进展
林 炜 一韩 永 强 2刘 玉娣 侯 茂 林 黎 家文 , , , ,
源与其越冬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 同时也与水稻耕
作栽 培 制度 和全 球气 候 变化 等 因素有 关[ 5 1 入 系 。深
江 等地 区二化螟 在水 稻茎 内的平 均 高度分 别 为
8c 1 m和 2 m 左右 ; 宁地 区头 向朝上 的幼 m、8c 0c 辽
统地开展二化螟越冬生物学研究为二化螟种群监 测 和调 控提供 科学 依据 。

二化螟发育历期和积温效应研究

二化螟发育历期和积温效应研究

二化螟发育历期和积温效应研究
汪信庚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在15,17,21,25,33,35℃七种恒温下测定了二化螟各
种虫期的发育历期,并据此推算其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

结果为:卵11.8℃和83.5日·度;1龄幼虫11.6℃和71.7日·度;2龄幼虫10.9℃和92.4日·度;3龄幼虫11.6℃和74.1日·度;全幼虫期9.8℃和567.6日·度;预蛹12,8℃和50.7日·度;蛹10.9℃和118.9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4.6℃和30.1日·度...
【总页数】1页(P419)
【作者】汪信庚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
【相关文献】
1.苹果绵蚜蚜小蜂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J], 周仙红;李刚;陈浩;曲树杰;张思聪;翟一凡;于毅;郑方强;张安盛
2.南亚果实蝇各虫态发育历期及有效积温研究 [J], 李春苑;吴佳教;胡学难;刘海军
3.利用有效积温预测松黄星象发育历期的研究 [J], 胡永芹;尹忠山;高晓军;程延明;
赵娜
4.日本恩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J], 李焱;司宇;周军辉;黄建;王竹红
5.赤斑白条天牛卵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研究 [J], 张永科;朱国渊;龙继明;赵春攀;段波;张祖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化螟研究进展

二化螟研究进展

二化螟研究进展1肖海军,薛芳森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045)E-mail:haijun.x@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我国二化螟猖獗为害的现状。

综述了二化螟的预测预报、抗药性、性信息素的应用、抗二化螟水稻品种的开发等综合治理措施与滞育生理生化及二化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化螟;预测预报;抗药性;性信息素;综合防治;生理生化;进展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目前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在南方稻区经常爆发成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据估计,我国稻螟危害面积年平均约在1500万hm2以上,造成总经济损失约115亿元,其中二化螟危害约占2/3[1]。

目前,有关水稻二化螟研究的文献很多,防治手段多种多样,有效地降低了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了水稻生产[2-6]。

对于二化螟的防治工作,国内外已已有许多报道,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性的概述,试图为二化螟的防治提供思路。

1. 二化螟猖獗为害的现状自1997年以来,二化螟在全国稻区连年爆发,特别是第三代二化螟幼虫以虫伤株的“隐蔽为害”形式在部分迟栽单晚稻田和双晚稻田中爆发成灾,导致水稻后期大面积倒伏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二化螟猖獗为害主要表现在:越冬基数大,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扩大,受害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拉长,经济损失巨大[2]。

湖南长沙市2002年春越冬代残存基数是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最大的一年,全市平均残虫存量为12430头/亩,比2001年增加40﹪,比历史残存量最大的1999年亦增加35%[7]。

东安县二化螟为害的面积为4.1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3.4%,2001年冬后有效虫源基数达13326头/亩,冬后有效虫源基数加权平均为9778头/亩,是1995年以前年份的5-7倍[8]。

安徽省仅蚌埠市8万hm2水稻就因二化螟为害造成4000万kg稻谷损失[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分析 , 多重比较采用 Bonfe rroni 法进行 。
2 结果与分析
2 .1 温度对二化螟滞育后发育的影响 温度对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的发育有显著影响
(图 1)。随着温度的升高 , 滞育后发育历期明显缩短 。 在恒温 15 、20 、25 ℃和 30 ℃条件下 , 二化螟滞育后发育 历期分别为 66 .3 41 .8 26 .0 d 和19.9 d , 各温度之间差 异显著(F3 , 251 =246 .932, P =0)。由不同温度下滞育后 发 育 的 速 率 进 行 直 线 回 归 , 得 出 回 归 方 程(y = 0 .002 425x -0.022 516, r2 =9 916), 应用最小二乘法计 算出二化螟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为(9.28 ±1.05)℃, 有 效积温为 410 .96 日 ·度(SE =14.22)。
效积温迄今仍缺乏研究 。 然而 , 了解这一情况 , 直接 关系到能否准确预测其第 1 代发生期和发生高峰 , 从而确定防治适期 。 作者对田间二化螟越冬幼虫滞 育解除的研究已表明 , 二化螟南昌种群田间滞育个
收稿日期 : 2008-01-29 修订日期 : 2008-02-26 基金项目 :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 (YC07A 052);江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重点课题(2003IB0200500) * 通讯作者 Tel :0791-3828081 ;E-mai l :fangsen @nc.j x .cn
摘要 在室内 15 、20、25 ℃和 30 ℃的恒温条件下 , 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 幼虫滞育后 发育起点温 度和有效 积温进 行了研究 。 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 , 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 66 .3 、41.8、26 .0 d 和 19.9 d 。 由回归 方程估算 出二化 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9 .3 ±1.1)℃ 和 (411 .0 ±14.2)日 · 度 。 田间自然条件下 , 越 冬幼虫在 4 月初始蛹 , 5 月 下旬 终蛹 , 1998、2004 年 和 2005 年 田间 累积 50 %越冬 幼虫 化 蛹时 的有 效 积温 分别 为 377.8、417 .5 日 · 度和 375 .4 日 · 度 , 3 年平均为 390 .2 日 · 度 。 利用该 理论有 效积温 , 参照 当年 2 ~ 4 月的气 温 , 可预测田间越冬幼虫 50%个体化蛹的时间 。
· 78 ·
第 34 卷第 4 期(2008)
PLA N T PRO TEC TIO N V ol.34 N o .4 (2008)
研究报告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肖海军 , 朱杏芬 , 薛芳森*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 南昌 330045)
· 80 ·
第 34 卷第 4 期(2008)
PLA N T PRO TEC TIO N V ol.34 N o .4 (2008)
研究报告
月上旬 , 高峰期 , 即群体 50 %个体化蛹的日期分别 为 4 月 24 日 、4 月 23 日和 4 月 28 日(图 2a)。根据 周计温度记录仪获得的数据 , 按滞育后发育起点温 度 9 .3 ℃推算 , 二化螟在田间开始化蛹时的有效积 温约为 180 日 ·度(图 2b)。根据 3 年田间二化螟越 冬幼虫 化 蛹 时 间 观 察 与 有 效 积 温 , 建 立 二 化 螟 越冬幼虫每年的有效积温与越冬幼虫化蛹率关系的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 温的计算采用传统的回归直线法 。 根据在不同恒温 下的发育历期(从越冬幼虫转入恒温之日到化蛹当 天的天数), 按有效积温法则中温度和发育速率的直 线回归方程 , 应用最小二乘法[ 13] 求系数 C 、K 和标 准误 S C 、SK 。
在计算自然条件下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 的有效积温时 , 每年从 2 月 1 日开始统计 , 因为此前 南昌日平均气温低于二化螟幼虫滞育后发育的起点 温度 。 温度资料由周计温度记录仪逐日记载 。把二 化螟田间幼虫化蛹数转换成累积化蛹百分率 , 同时 把每日的有效积温依次累加 , 采用 St ata 9 .0 数据处 理软件模拟有效积温(X)与化蛹率(Y )关系的 Log ist ic 模型 :Y =100/[ 1 +ex p(b1 -b2 X)] , 其中 , Y 为累积化蛹百分率 , X 为平 均化蛹前 期有效积 温 , b1 为群体 50 %幼虫化蛹时有效积温的自然对数 , b2 为回归曲线倾斜系数 , 求出 50 %个体化蛹时对应的 X 模拟值(即为 50 %化蛹率对应的累计有效积温)。 根据预测 50 %化蛹率对应的累计有效积温 , 得出群 体 50 %幼虫化蛹日期 。 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 S tat a 9 .0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VOA)或作回
第 34 卷第 4 期(2008)
研究报告
PLA N T PRO TECT IO N V o l.34 N o .4 (2008)
· 79 ·
体在 2 月中旬已经基本解除滞育 , 处于滞育后的休 眠阶段 , 如将此阶段的幼虫转入高温处理 , 幼虫能迅 速化蛹[ 12] 。 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展二化螟田 间越冬 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提供了
二化螟(Chi lo sup pressal is Walker )是我国水 稻上的重要钻蛀性害虫 , 属兼性滞育种类 , 以老熟幼
虫滞育越冬 。目前对于二化螟滞育已从生理生态和 分子水平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2-7] , 但对二化螟越冬 滞育幼虫生物学的研究相对少 得多[ 8-11] , 特别 是对 于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
关键词 二化螟 ; 越冬幼虫 ; 滞育后发育 ; 温度 中图分类号 S 435.112.1
Threshold and 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s for post-diapaus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Chilo suppressalis
前提 。在此基础上 , 作者开展了二化螟田间越冬幼 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 以期为 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虫源和试验方法 供试二化螟采集于南昌市郊区江西农业大学农
学院实验站水稻田 。 2 月 21 日从 水稻田中采集二 化螟越冬幼虫 , 单头放入试管 中(直径 1 .8 cm , 高 8 cm), 试管内加 1 ~ 2 根稻秆 , 然后转到光照培养箱 (L RH-250-G 型)不同的恒温条件 下观测越冬幼虫 的化蛹进度 。每种温度下观察 100 头幼虫 。 采用沾 水湿棉球封口供给水分 。 试验前期每隔 3 天检查化 蛹情况 , 始见 化蛹个体后隔 天进行检查 , 记载 化蛹 数 。 田间化蛹动态分别于 1998 、2004 年和 2005 年 春季进行调查 。 于每年 3 月中下旬从田间采集一批 二化螟越冬幼虫(观察虫数不少于 200 头), 在自然 条件下观察化蛹动态 , 每隔 2 天检查化蛹情况 , 记录 化蛹数 。 1 .2 数据处理
图 1 温度对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 发育历期与发育速率的影响
图 2 南昌二化螟越冬幼虫田间化蛹 动态(a)与有效积温(b)
2 .2 二化螟越冬幼虫田间化蛹动态与有效积温 1998 、2004 和 2005 年二 化螟越 冬幼虫在 自然
条件下化蛹趋势基本一致 , 田间化蛹始盛期为 4
Xiao Haijun, Zhu Xingfen , X ue Fa ng sen
(I nstitute o f Entomology , J iangx 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 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T hreshold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 e accumulative tempe rature fo r post-diapause develo pment o f the ov erwinte ring larv ae of the rice stem bo rer , Chilo supp ressalis , in N anchang w ere dete rmined by ex posing diapause-terminated larv ae to different co nstant tempera ture s(15, 20 , 25 ℃ and 30 ℃).T he mean number s of day s required fo r 50 % pupatio n under each tempe rature w ere 66 .3 , 41.8 , 26 .0 day s and 19.9 day s, respective ly .P ost-diapause develo pmental rate w as reg ressed to tempera ture , and threshold and effective accumulativ e temperatures fo r po st-diapause development o f o ver-w intering rice stem bo rer larvae we re calculated as (9.3±1 .1)℃ and (411 .0 ±14 .2)daydeg rees .U nder natural co nditions, ove r-wintering lar vae pupated fro m early April to late M ay .In 1998 , 2004 and 2005 , 50% ov er-w intering la rvae pupated at 377.8 , 417 .5 day-deg rees and 375.4 day-deg rees, respectively , w ith a mean sum of (390 .2 ±13 .7)day-deg rees above the thre shold of 9.3 ℃ in three y ear s.T hese results sug ge st that the pupatio n date for 50 % ov er-wintering individuals co uld b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theo retical effectiv e accumula tive tempe rature and the natural tempera ture s between February and A pril. Key words Chilo sup pressalis ; ove r-winte ring larv ae ; post-diapause dev elo pment ; tempera 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