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ppt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ppt18

十七、者
1、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 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 代人、事、物。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 种人或几件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 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 子”、“......似的”。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然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揣测
5)吾尝疑乎是
对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于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在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感叹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商量
10)巍巍乎可畏
然
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 捕蛇,已多人死乎是,然其仍 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 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 为乎如此好乐?若恢恢乎王于 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 也。臣之驽钝,所言多谬,王 能谅之乎?
停顿
4)苟政猛于虎也!
感叹
5)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反问
谁得而族灭也?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 祈使
其还也。
也 “师道之不传也( )
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 ) ?”“吾将劝勉督 责以行之也 ( ) 。”“汝之言,金 玉也( ) 。汝之心胸, 吾辈何能及也( ) !”
十五、与 1、动词
1)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 调整音节作用
近者奉辞伐罪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最新年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

文言常用虚词
(1)连词用法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例释: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 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例释: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大,有几人欤?”
2018年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 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 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文言常用虚词
(。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2018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ppt

得分点: “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5分)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
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越五日,无肯承其事 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 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 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选自2015全国卷《宋史.孙傅传》)
(1)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5分)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
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 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 立异姓,吾当死之。”
(选自2015全国卷《宋史.孙傅传》)
译文: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 已,如果另立异姓(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译: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 改正自己的缺点。
省略介词:于,在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译:将军在黄河以北战斗,我在黄河以南战斗。
方法技巧六:变
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 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这个“变”就是所谓的“意译”。
方法技巧四:调(重点)
把文言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定 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 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 要求调整过来,再作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译:大王来时带什么东西?
2.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译:颜回真是贤能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和骨头。
⑥同义复词(两字同义,只译一次)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5分)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
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越五日,无肯承其事 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 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 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选自2015全国卷《宋史.孙傅传》)
(1)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5分)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
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 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 立异姓,吾当死之。”
(选自2015全国卷《宋史.孙傅传》)
译文: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 已,如果另立异姓(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译: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 改正自己的缺点。
省略介词:于,在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译:将军在黄河以北战斗,我在黄河以南战斗。
方法技巧六:变
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 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这个“变”就是所谓的“意译”。
方法技巧四:调(重点)
把文言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定 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 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 要求调整过来,再作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译:大王来时带什么东西?
2.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译:颜回真是贤能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和骨头。
⑥同义复词(两字同义,只译一次)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18年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课件-精心整理

幸运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幸运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副词
统一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幸运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幸运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幸运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幸运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幸运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018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ppt

2018高考文言文 翻译复习
一查重点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等等; 二查虚词的翻译:18个虚词; 三查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六字诀):
留
删 换
调
补
字
变
方法技巧一:留
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 物名、朝代名、年号、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 保留原词,不作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也不必翻译。
(1)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5分)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
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 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 立异姓,吾当死之。”
(选自2015全国卷《宋史.孙傅传》)
译文: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 已,如果另立异姓(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显 得更深。
方法技巧五:补(笔记)
省略句,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常 见省略内容: 1.省主语: (1)句首省略主语; (2)连续句子的后一句变换主语: 2.省宾语:动词和介词后常省略宾语“之” 3.省介词:地点名词前常省略介词“于” 4.省谓语:多个分句谓语相同。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5.省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
省略宾语:之,他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主语:项伯
省略宾语:之,他
译:项伯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一查重点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等等; 二查虚词的翻译:18个虚词; 三查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六字诀):
留
删 换
调
补
字
变
方法技巧一:留
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 物名、朝代名、年号、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 保留原词,不作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也不必翻译。
(1)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5分)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
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 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 立异姓,吾当死之。”
(选自2015全国卷《宋史.孙傅传》)
译文: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 已,如果另立异姓(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显 得更深。
方法技巧五:补(笔记)
省略句,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常 见省略内容: 1.省主语: (1)句首省略主语; (2)连续句子的后一句变换主语: 2.省宾语:动词和介词后常省略宾语“之” 3.省介词:地点名词前常省略介词“于” 4.省谓语:多个分句谓语相同。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5.省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
省略宾语:之,他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主语:项伯
省略宾语:之,他
译:项伯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例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可作词尾
乎
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乎:对。〕
练习
以下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 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庶几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A】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 游?。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复习课件-(共103张PPT)精编版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反诘“难道”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⑤吾其还也(《烛之》)
婉商“还是”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期望“一定”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7 若 8 所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13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
帮助文言 文断句
• 句首: 何、其、且、若、焉
• 句中: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 7、代词,可译为其中
• 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 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10、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 11、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关系,并且。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
其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反诘“难道”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⑤吾其还也(《烛之》)
婉商“还是”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期望“一定”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7 若 8 所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13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
帮助文言 文断句
• 句首: 何、其、且、若、焉
• 句中: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 7、代词,可译为其中
• 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 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10、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 11、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关系,并且。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