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昼夜变化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为聚 类 分 析 ( P A) 站 点 大 致 上 分 为 4个 生 态 区 ( 江 口生 态 区 , 宋 海峡 区 , 东 上 升 流 区和 1 。 断 面 区 ) U MG 将 珠 吕 琼 8N ,
结果表 明 , 在地理位 置上分布 比较相近 的站点具有较 高的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 。
关 键 词 : 海 北部 ;浮 游植 物 ; 包括铁 氏柬毛藻( rh ds im ti a t ) 洛 氏角毛 藻( h e cr rnins ,柔弱 菱形 藻 Ti oem u e ui , c hb i C at eo l ez u ) o so a ( is i dlaii a , N tc a ects ) 红海柬毛 藻 ( r hds u rtrem)和菱形 海线 藻 ( h lsoe antcii s 。藻类 z h i sm Ti oe m e hau c mi y T aa i m isho e) sn z d
i r h r o t i a S a i he s n No t e n S u h Ch n e n t um m e f2 0 r o 0 8
L NG u n I Ja ,DONG J n d ,Z u —e HANG Ya —ig ,W ANG Yo —h o , n yn u s a
第2 9卷第 2期
21 0 2年 4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 RNAL O I OGY OU F B OL
Vo . 9 No 2 I2 . Ap r,201 2
d i 0 3 6 /.sn 2 9 o: . 9 9 j i . 0 5—1 3 . 0 2 0 . 4 1 s 7 6 2 1. 2 02
20 0 8年 夏 季 南 海 北 部 浮 游 植 物 群 落 结构 特 征 分 析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摘要】本文通过南海北部冬、夏季航次的现场观测,研究了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P-E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P-E曲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P-E曲线呈现高PBm、高α、高β的特征,这表明冬季浮游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迅速,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光抑制.与冬季相反,夏季P-E曲线呈现低PBm、低α、低β的特征,浮游植物受光抑制影响小,但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低于冬季.水温和粒级结构等指标与P-E参数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环境和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光合作用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P-E 参数模拟得到真光层内光合作用速率,模拟值与现场结果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存在高估.此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并为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9页(P22-30)【关键词】光合作用;P-E曲线;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作者】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作者单位】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05;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300384;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郝锵,刘诚刚,乐凤凤,等.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J].海洋学报,2016,38(4):22—30,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6.04.002Hao Qiang,Liu Chenggang,Le Eengfeng,et al.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irradiance parameters during sum mer and winter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Haiyang Xuebao,2016,38(4):22—30,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6.04.002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时空变化,深刻影响着碳的“源、汇”格局、以及“生物泵”的效率。

海南岛岛内外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海南岛岛内外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海南岛岛内外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比较研究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位于南海琼州水道南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岛上绚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科研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对海南岛及其周边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与差异。

一、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海南岛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海洋生态资源。

岛上的海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多样。

同时,海南岛还有多个海湾和海峡,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地貌,如三亚湾、博鳌湾等。

这些地形和水域特点为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珊瑚礁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

其中,珊瑚礁是海南岛的特色之一。

海南岛的海域拥有丰富多样的珊瑚礁类型,如桂山岛的海珊瑚礁、西沙群岛的岛礁石珊瑚礁等。

这些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浅海生态系统是海南岛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浅海生态系统包括海滩、河口湿地和海草床等。

这些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和食物链,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

例如,浅海的河口湿地是很多候鸟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许多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的繁衍之所。

海南岛的海滩也是海龟的繁殖地之一,每年都有海龟上岸产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爱好者的观赏和保护。

二、海南岛周边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除了海南岛本身的海洋生态系统,周边的沿海地区也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

在海南岛东北方向,靠近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有珠江口和香港的沿海地区。

这里的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但依然保留有一些重要的栖息地和生物资源。

例如,珠江口是重要的渔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渔民。

香港则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如西贡海岸的岩礁生态系统、大屿山周边的海草床和鱼类保护区等。

海南岛的西南方向是南海的中心地带,有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这些群岛由一系列的珊瑚岛礁组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谢福武, 梁计林, 邢孔敏, 刘红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6)摘要: 于2018年8月对海南东、南海域展开断面调查研究, 共获取了18个浮游动物样品, 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 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果表明: 海南东、南沿岸共鉴定浮游动物43属62种, 浮游幼体23类, 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共三个生态类群, 浮游动物种群组成以桡足类占优势, 优势种以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鱼卵(Fish eggs)、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等种类组成。

浮游动物个体丰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均存在区域性差异, 整体呈现为三亚>琼海>文昌, 湿重生物量则为琼海>三亚>文昌。

总体而言, 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优于文昌和琼海地区, 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整体呈较高水平。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珊瑚礁; 海南岛中图分类号: Q94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9)07-0087-09DOI: 10.11759/hykx20190319001珊瑚礁生态系统由多个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和生境所组成, 浮游动物作为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珊瑚虫和其他珊瑚礁生物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海洋食物网动力学、生物地化循环和渔业资源补充等方面起关键作用 [1-3]。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珊瑚礁数量减少和营养物输入量增加, 能通过改变浮游动物食物来源的数量和组成影响其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 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向高营养级流动[4-6]。

南海典型海区夏季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摄食的解读

南海典型海区夏季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摄食的解读

南海典型海区夏季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摄食的影响本论文通过显微技术和稀释法研究我国南海典型海区(包括南海东北部和南海西部的河口、陆架、海盆等)微型浮游动物(异养甲藻、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类群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并重点探讨研究区域海洋中尺度物理过程(冷涡、上升流和冲淡水)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活动的影响。

研究海域包括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南部)(2007年7月),南海西部(2007年8-9月)和南海东北部海域(2008年6-7月),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2007-2008年夏季南海调查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各水层丰度变化较大(7-5474 ind/L),在类群组成上,微型浮游动物主要由纤毛虫组成,其中无壳纤毛虫是优势类群,占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5±26%。

微型浮游动物水柱积分丰度存在海区间差异,200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最高(623-4043 ind/L),2007年南海西部次之(100-1164 ind/L),2008年南海东北部最低(65-636 ind/L)。

200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是上升流区(2482±1014 ind/L)明显高于陆架及外缘区(1256±652 ind/L),最高值出现在上升流影响区A1站(4043 ind/L),最低值出现在陆架及外缘区B7站(623 ind/L);2007年南海西部,参照区域中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最低(157±39ind/L),冷涡影响区域(611±159 ind/L)、上升流影响区(1033 ind/L)和冲淡水影响区域(890 ind/L)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丰度相当并均高于参照区域;2008年南海东北部,陆架及外缘区域中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最低(83±96 ind/L),冲淡水影响区域(315±171 ind/L)和上升流影响区域(320±163 ind/L)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丰度相当并均高于陆架及外缘区域。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许泽婷;李适宇;胡嘉镗;王思颖;汪斌;郭铭先;耿兵绪【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摘要】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羽状流贡献35%~40%,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而上升流贡献60%~65%,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总页数】12页(P92-103)【作者】许泽婷;李适宇;胡嘉镗;王思颖;汪斌;郭铭先;耿兵绪【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智慧水务,广东深圳518053;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1;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5.121;P735.531;P731.21;Q948.8【相关文献】1.基于遥感的南海北部夏季上升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J], 王梦茵;胡启伟2.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数值研究 [J], 经志友;齐义泉;华祖林3.南海北部夏季沿岸上升流近百年的强度变化 [J], 刘羿;彭子成;韦刚健;陈特固;孙卫东;贺剑峰;孙若愚;刘桂建4.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 [J], 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5.基于遥感的南海北部夏季上升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J], 王梦茵;胡启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南黄海和东海是中国近海的重要生态系统,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原始生产者,对海洋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南黄海和东海是典型的中国潮汐海域,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变化相关联,不同的环境因子会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影响。

南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物种组成上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包括硅藻、裸藻和甲藻等。

而东海浮游植物的物种以硅藻为主要成分。

这与南黄海和东海的水体特征相关,南黄海是浅海域,有大量的河流输入,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盐较丰富。

而东海是深海域,水体特征相对稳定,营养盐较为稀缺。

因此,南黄海浮游植物物种丰富,而东海浮游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除了物种组成的差异,南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根据研究发现,南黄海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通常较大,而东海生物量较小。

这与南黄海浅海域的环境特征有关,水体中的大量营养盐和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南黄海、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光照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强度的光照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而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理代谢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此外,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适宜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浓度可以促进其生长,过高或过低的营养盐浓度则会导致浮游植物的生长受限。

综上所述,春季南黄海、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南黄海浮游植物物种丰富,生物量较大,与水质中的丰富营养盐和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有关。

而东海浮游植物物种相对较少,生物量较小,与水质中相对稀缺的营养盐有关。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对海洋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时空变化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因素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中以温度、营养盐和光照为主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海洋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分布。

例如,温度升高会造成海洋深层水体的上升,进而影响浮游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生物因素也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合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许多生物因素的影响,包括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病原体的侵袭以及生物物种的竞争等。

物理因素也会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产生影响。

海洋环流、起伏和波动等物理过程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环境。

例如,洋流和气候变化会改变海洋中的营养盐分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人类活动是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等过程都会通过排放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导致蓝藻等有毒浮游植物的异常繁殖,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二、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是海洋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光合微生物。

不同种类的海洋浮游植物对海洋物质循环的贡献不同。

海洋浮游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和释放在海洋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氮和磷利用策略。

有些浮游植物具有高效利用营养盐的生长方式,而有些则需要更多的营养盐才能生长,这些差异导致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在海洋物质循环中对营养盐的吸收和释放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0 , 由于其昼夜 变化并不 明显, 分析 可能 由于水 团的侧 向输送所致 。
关键词 : 浮 游植 物 ; 昼夜变化 ; 群 落结构 ; 南海东北部 ; 东 海
中 图分 类 号 : ¥ 9 6 3 . 2 1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童 编 号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6 0 1 7 0 0 8
藻生物量昼夜 变化与 叶绿 素 a 一致 , 但所 占生物量百分 比却在 叶绿素 a高值 的时 间段 较低 , 表 明高 生 物量对应着 更为丰 富的浮 游植 物类群组成 多样 性 。除硅 藻 外, ¥ 3 0 5站青绿 藻也表 现 出与 叶绿素 a同 步的昼夜 变化规律 。而在 东海 D H0 4站, 由于存在 明显层 化特 征 , 聚球 藻是 上 混合 层 的主要 优 势 类 群, 且表现 出与叶绿素 a一致 的变 化。黎 明前后 , 甲藻 出现 了暴发 式 的生物量 升高 , 所 占生物量 超过
夏季南海 东北 部和 东海 陆架浮游植 物群 落 结构昼 夜变化 的 比较研 究
王 磊 , 钟 超。 , 柳欣 , 黄 邦钦
( 1 . 厦 门大 学 海洋 与 地 球 学 院 , 福建 厦门 3 6 1 1 0 2 ; 2 . 福 建省 海 陆 界 面生 态 环 境 重 点 实 验 室 , 厦 门大 学 环 境 与 生 态 学 院, 福建 厦 门 3 6 1 1 0 2 )
摘要 : 于2 0 0 8年和 2 0 0 9年 夏季分别对 南海 东北部和东海 陆架 区浮游植 物生物 量和群 落结构 的昼 夜 变化进 行 了 2 4 h时间序 列连 续观测 和研 究。通 过高效 液相 色谱 法分析 浮游植 物特 征 光合色 素 可 以 看 出 3个测站 的叶绿素 a浓度 均呈现 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 最高值 出现在 夜 间, 而在 中午 至午后达 到最 低值, 而这种昼夜 变化主要是 由于 光照和潮 汐作用所 导致。各站均 以硅 藻为最 主要 的优 势类群 , 受上 升流影响 的 ¥ 7 O 2站硅 藻 生物量超 过 8 O , ¥ 3 0 5和 DH0 4站硅 藻也 占据 了 3 5 ~5 O , 且 3个测 站硅
A Cr I O CEA NO LOGI CA S I NI CA
王磊 , 钟超 , 柳欣 , 等 .夏 季南 海 东 北 部 和东 海 陆架 浮 游 植 物群 落 结 构昼 夜 变 化 的 比较 研究 F - J ] . 海洋学报, 2 0 1 3 , 3 5 ( 6 ) : 1 7 0 1 7 7 .
进行 演替 , 而叶绿素最大层 ( D C M)的主要 是 由 P i c o - 级 浮游植物所贡献 。通过对 P i c o - 级 浮游植 物研 究发 现夏季原绿球藻丰度 约为冬季 的 1 0倍左右 ] 。对于 东海 而言 , 温度对于浮游植 物生物量 和初 级生 产量 的 影 响更为 明显_ 7 J 。相对 于南海 来说 , 东 海陆架 区硅藻
第3 5 卷 第6 期
2 O 1 3年 ¨ 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6 . 0 1 8




v o 1 . 3 5 , N o . 6
No v e mb e r 2 0 1 3
区水体层化 现象 明显 , 混合 层深 度 较浅 , 跃层 之 上 的
真光层 中营养盐处耗尽状态 , 因此影 响到浮 游植物 生物量处 于较低 水 平[ 1 ] 。而 南海 和 东海 也存 在 着光
照、 温度 和营养盐 浓度 等环 境 因素 的差 异及 内波 、 内 潮等物理 过程的影 响, 因此 即使在相 同 的季节 也表现
e a s t e r n S o u t h C h i n a S e a a n d t h e E a s t C h i n a S e a i n s u m me r E J ] .A c t a O c e a n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i n C h i n e s e ) , 2 0 1 3 , 3 5 ( 6 ) : 1 7 0 — — 1 7 7 .
Wa n g Le i , Zh o ng Cha o, Li u Xi n, e t a 1 . Th e c o mp a r a t i ve s t u d y on t he d i u r n a l v a r i a t i on s o f p h y t o pl a n k t o n c o mm u n i t y b e t we e n t h e n o r t h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0 ; 修 订 日期 : 2 0 1 3 1 0 0 8 。
基 金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面上 项 目“ 东 海 青绿 藻 的 生态 学 研究 ” ( 4 1 1 7 6 1 1 2 ) ; 国家 海 洋 公 益性 行 业 科 研 专 项 项 目“ 海 洋 藻 类 和 细 菌 固碳 ( 储 碳) 能 力 和潜 力 评估 技 术研 究 ” ( 2 0 1 1 0 5 0 2 1 ) 。 作 者简 介 : 王磊( 1 9 8 1 ) , 男, 辽 宁 省阜 新 市人 , 博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海 洋 浮游 植 物 生理 生 态学 研 究 。E ma i l : wa n g l e i c o e x mu @x mu . e d u . c n *通信 作 者 : 黄邦 钦 。E ma i l : b q h u a n g @x mu . e d u . c n
1 引 言
南 海和东海都属 于西太平洋 陆架 边缘海 , 受到季 风的显著影 响。夏季西南季 风盛行期 间 , 边缘 海陆架
出 了较 大 的 差 异 J 。
关于南海 浮游植 物群 落结 构和 生物 量空 间 和季 节变 化已有众 多报 道[ _ 3 ] 。N i n g等【 j 的研究 结果 表 明, 南海 夏季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 硅藻 向 甲藻 和蓝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