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及实践途径之研究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
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
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
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
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
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
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
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
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
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
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
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
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
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9篇)

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9篇)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9篇)难忘的社会实践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收获不是一星半点的,那么我们需要好好地进行总结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实践报告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篇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利用实践机会,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了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及人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点不足和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思考,报告如下: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调查中发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和建设社会之一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我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通过我镇政府和党委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有如下几点:一、物质生活在十几年以前,当你走在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破旧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那狭窄脏乱、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
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屋内就到处漏雨,呈现出一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景象;那乡间的小路就更不用说,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人们根本出不去。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镇宁村的房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子变成了现在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大红砖瓦房,有的农民甚至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屋内一装饰,在配上一些现代化的家电设备和城里人不相上下。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丹寨县农村(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开展调研基本情况(一)确定调研课题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文艺队伍相继成立,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简陋落后的农村文化体育条件与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很不匹配、很不适应、很不协调。
因此,加快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公益性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尤为重要。
(二)下去蹲点调研情况。
根据局调研方案的有关要求,本人结合工作实际,10月10日—12日,组织体育运动中心相关同志先后到扬武镇排莫村(跟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调研小组一起)、红星村和龙泉镇合心桥村、原长青乡、金钟移民社区、东湖社区等开展以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
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查看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查找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确保调查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研了解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当前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1.农村文化设施。
目前,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9家农家书屋,并配备有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主要是配送图书、书柜、DVD及电视机等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有167名村(社区)级文化管理员、7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数字图书进农家7户。
全县35%的行政村建有业余文艺队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2017年以来实施的扶贫广播“寨寨响”工程覆盖率达100%;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站1个,队员5人;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5乡镇、92个行政村【2016年、2017年两年,累计为5乡镇、92个行政村配送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乡镇级配送金额是5万元:摄像机1台、平板电脑2台、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42寸、移动数字网络1个),村级配送金额是2.5万元(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32寸、平板电脑2台),为159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共361884 册】;建有县电视发射台1座;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石桥古法造纸遗址、万寿宫和丹寨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排莫村、麻鸟村、扬颂村、送陇村、石桥村、王家村和排佐村)、州级重点民族文化村寨9个(排莫村、羊排村、送陇村、石桥村、大簸箕自然寨、卡拉村、排牙村、麻鸟村、雅灰村)、县级重点民族文化村寨34个;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基地12个。
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发展影响研究

T I 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堕 E D U C A T I O N
Ma r c h
新农 村建设对体 育文化发展影 响研究
王凤仙 周艳 杰
摘要 : 随着新农村 建设 轰轰烈烈地 开展 , 它对体育文化发展 所带来的成效也 凸显 出来 , 新农村建设促进 了农村基础设 施、 体 育场馆 器材设施及体育健 身器材等方面的建设 , 促使 了广 大农 民养成 良好 的体育行为 习惯 , 提高了 农 民参 与体 育的意识和改 变了体育锻炼 的
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来 , 新农村 建设各个方面 的建设都轰轰烈烈 的开展起来 , 其 中既能愉悦新型 农 民的身心又能强壮 他们体 魄的体 育文化建设也 有了很大 的起 色 。本文重点研究 了新农村建设 以来对农村体育发展了影响 , 旨 在更好 的指导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 为相关部 门制定体育法制法 规提供文字依据 。 2 概念的阐述 2 .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提 出并通过 的, 它是指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 , 按 照新 时代 的要求 , 对农村进行经济 、 政治 、 文化 和社会等方 面的建设 , 最 终实现把农村 建设成 为经 济 繁荣 、 设施 完善 、 环境优美 、 文明和谐 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 为 目标 。 新农村建设是 时代发展 和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 , 是在 我国总 体上进人 以工促农 、 以城带乡的发展新 阶段 后面临的崭新课题 。 当前 我 国全 面建 设小康 社会 的重点难 点在农 村 , 农业 丰则基 础 强, 农 民富则国家盛 , 农村稳则社会 安 ; 没 有农村 的小康 , 就没有 全社 会的小康 ; 没有农业 的现代化 , 就没有 国家的现代化 。我 国 国民经济 的主导产业 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 , 经济增长的动力 主要 来 自非农产业 , 根据 国际经验 , 我 国现在 已经跨人工业反 哺 农业 的阶段 。因此 , 我 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 其 时。 在《 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 划 的建议》 中指 出, 要按照 “ 生产发展 、 生 活宽 裕 、 乡风文明 、 村 容 整洁 、 管理 民主 ” 的要求 ,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 尊重农 民意愿 , 扎 实稳步推进新农 村建设 。新农 村建设是在 我国总体上进人 以工 促农、 以城带乡 的发 展新 阶段后 面临的崭新课题 , 是 时代发展 和 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 。建 设社会 主义新 农村是新 时期 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 观 , 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 构 建和谐社会 的一项 重大 战略举措 。要 实现这一宏伟 目标 , 就应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
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地区状况与建设研究

吉林省农村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pdf 46 辽宁省农村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 48
唐山市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pdf 50 新时期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探讨基于河北省的调查分析.pdf 51
影响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剖析以榆社县邓峪村为例.pdf 53 重庆市忠县农村体育现状分析.pdf 56 促进粤西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与建议.pdf 三、建设篇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pdf 59 论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机遇与挑战.pdf 62 农村体育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及对策.pdf 66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pdf 68 57
社会转型期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思考.pdf 71 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新农村体育建设研究.pdf 74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建设文献综述研究.pdf 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pdf 82 80
2011 第 7 期 ( 总第 294 期 )
成人教育
ADU LT EDU CAT I ON
No . 7 2011 T o tal N o . 294
建议 , 以期对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发展 , 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 促进 新农村的和 谐发展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 对农村进行经济、 政治、 文化和 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 繁荣、 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 主要指 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 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的 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加强 , 文化建 设更应体现出新农村的新形象和新面貌。体育作为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 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 , 是否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及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是否体现着自身的优势特色等一系列的课题摆在我 们面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农村人 口的素质是我国人口素质的主体。发展农村学校体 育 , 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 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 因 , 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 教育的发展也不例 外 , 发展严重滞后。十七届一中全会提出了 坚持 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 农村、 中西部地区、 贫困地区、 边疆地区、 民族地区倾 斜 , 逐步缩小城乡、 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推动公共教 育协调发展 ; 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加强城 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 提高 竞技体育水平等 , 这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篇 宏观视野下我国农村体育教育意义初探.pdf 1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教育审思.pdf 3 农村体育教学质量分析及其对策.pdf 6 高等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pdf 7 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可行性探讨.pdf 村落体育现状与发展农村体育的审思.pdf 14 农村体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的研究.pdf 17 现代远程教育要关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pdf 19 浅谈农村体育课堂的优化设计.pdf 21 农村体育文化论.pdf 22 农村体育若干问题解读.pdf 27 从高校学生运动队分析农村体育教育的状况.pdf 32 二、地区篇 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pdf 35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体育现状研究.pdf 36 对安阳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pdf 鄂东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分析研究.pdf 40 河北省农村体育教育保障机制研究.pdf 44 38 11
新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

2 改善 了社 会风 气 )
新农 村体 育人 口除在校 学生 外 ,主要 是 4 5岁 以上 的 中老年 人 ,锻炼 时 间多是
方 面 的作 用 是非 常 巨大 的 ,新 农村体 育 的特 点 、影响 因素 以及 如何 发展值 得 深人研 究 。
1 新农村体 育现状
1 )新 农村 体 育活动 的场 所逐 渐增 多 ,场地 器材 条件 得 到 了一 定 改善 新 农 村 建 设 过程 中 人们 的居
住 环境 得到 了改 善 ,特别 是受 农村 城镇 化建 设 的影 响 ,现 在 兴建 了很 多集 中居住 点 ,成 片 的统 一样 式 的
住 房 ,几乎 每 户都有 一 片水 泥地 面 的晾晒 场 ,有 路 灯 ,有 排水 渠 。如 湖北省 监利 县荒 湖农 场 的某 个移 民
村 ,除 了房 舍 统一政 府 补贴外 ,还 由政府 出资 在这 个 只有 百 十来 户 的村子 建 了 1 篮球 场 ,还 安放 了健 个 骑 机 等健 身器 材 。以前 完全 不参 与体 育锻 炼 的村 民 ,特别 是 老人 和妇 女 ,现在 晚饭后 总会在 健 身器材 上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理 工 2 1 年 6 第 9 第 6 自 02 月 卷 期 J un l f a gz nvri ( a Si dt c&E g J n 2 1 ,V 19No 6 or a o nte ie t N t c E i Y U sy )S i n u . 0 2 o. .
苏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体育文化建设

党 的十八大明确指 出,苏南率先现代化建设 定为国家战略 ,为苏 南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前所 未有 的机遇 。在十六届五 中全会上 ,党 中央 作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战略决策 ,提出 了 “ 生产发展 ,生 活宽 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 的 2 O字建设 目标。在 《 关 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若干意见》 提出 ,要 “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推动实施农 民体育健身工程 ,积极 开展 多种形式的群众喜 闻乐见 、寓教于乐的文体 活动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 和民族特色 的优 秀 传统文化 ,创新农村文化生活 的载体和手段 ” 。显 然 ,积极 有效地开 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是苏南新农村 建设的重要 内容 。因此 ,深刻 理解和准确把握苏南新农村建设 的内涵特的功能 。 2 .体 育在 苏 南新 农 村 建 设 中的 重 要 性 2 . 1有效 提升新农村居 民的健康水平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以来 ,随 着 物 质 文 化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升 ,广 大 人 民 群众对精神文化 方面 的追求 在不 断加强 ,健 康 已成 为人 们 的普 通话 题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越来越多 ,城市体 育的发展 ,带动了广大农 村体育的发展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 以来 ,新农村 的体育设施有 了长足 进步 ,新农村体育发展列入政府实事工程 ,越来越 多的农 民从 田间地 头解放出来 ,使他们有更 多的时 间和精力参 与到体育过程 中来 ,为新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发挥 了积极作用 。群众体 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使广 大农 民从一些不 良习惯 中解 放 出来 ,有 效提 升 了广 大农 民 的体 育素 质 、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 。 2 . 2转 变新 农 村 的观 念 与 生 活 方式 长期发来 ,由于受诸 多因素直接影 响,导致 了农 村体育组织机构 及其管理较城市相对滞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 的发展 和农 民生活水平 的 提高 ,苏南新农 村的硬件建设 已经赶上 和超 过城市的发展水平 ,但农 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素养还相对 比较落后 ,而最直接最有效提升 的方 法就是体育活 动 , 通 过体 育活 动可 以增强体 质 ,转 变农 民 的生 活方 式 ,提升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 。 2 . 3促进新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 民余暇时间 的增加 以及农 民健康 意识 的增强 ,体育消费在农 民消费结构 中所 占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体育运 动在新农村的广泛开展 ,可 以扩大新农村体 育人 口的数量 ,增强农 民 群众的健身观念 ,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 与体育运动 ,这必将拉 动农 村体育消费 ,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
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都属于“大文化”范畴。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政治民主的推进器,要坚持发展经济先行的原则,将农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动提高到文化与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建设相结合的新水平,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要正确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先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建设新农村的顺利实施;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农村文化氛围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开始兴建。
我县虽然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有的还是流于形式,书刊、报纸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要多为农民订阅一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并能够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书报、杂志,让它们充分发挥为农民朋友服务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创办乡村剧团,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农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途径,吸收多种文化的营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民间文化团体,要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优惠,还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
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推广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农村致富信息,广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及实践途径之研究
作者:赵兴斌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2期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 316022)
[摘要]分析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和实践途径,明确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促使其体育文化建设得到提升,从而引导新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为全球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1 农民体育发展的哲学诉求是以人为本
1.1 农民体育发展的需要新选择
体育需要是农民构建体育的基础,并且也是一种需求发展。
依据实际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明确,每一个都可以在体育发展的情况下明确自己发展和释放情感的方向和区域。
农民在进行体力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锻炼,还可以依据科学、有效的体育文化进行锻炼。
因为农村生活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农村体育的现实分析,远离一些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制定一些新时代的产物,并且与生产生活没有联系的现代体育,农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接受的,更获取不到优质的成绩。
由此,需要结合实际农村的情况,以农村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等为基础,制定出有层次感、操作能力强的体育发展方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民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当然实施的基础目标就是让体育满足农民的需求,与农民具备的文化能力也相当。
1.2 农林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出击
农村体育的发展并不是必须的,而是依据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促使相关的工作得到了落实,并且这一工作是满足农民根本需求的,这样才能依据体育,有效的对活动主体身心进行创造,并且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民体育参与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情感,其主动性的因素非常重要。
农民依据对自身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明确符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案,从而有效发挥自己的体育能力。
由此,从根本意义来说,“以人为本”的中心并不是“以我为本”而是“以民为本”。
从实际农民的需求和利益发展进行研究,以提升农民身心素质和生活水平为基础,保障农民参与体育的权利和利益。
并且,有效结合农民的内心需求,关注农民的建议,不但要让农民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中,还要支持其参与到实际建设工作中,促使农民获取有效的利益和责任,促使农村体育建设工作逐渐构建一个完善的工程系统。
2 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2.1 体育物质文化构建是保障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构建多元化新系统,促使新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投入资金不断提升。
构建体育活动,从宣传开始、筹备、正式实施、总结等动作都需要依据资金实施工作。
提升对农村经费的投资力度是各个政府具备的责任。
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只一句政府的投资是不完善的,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体育文化建设理念,拓展发展方向,从而构建依据政府为主导的,结合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等共同努力构建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系统。
第二,提升场地设备建设和管理,保障新农村体育物质的有效发展。
因为,中国农村人口较多,同时经济和体育资源不多,促使体育建设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提升新农村体育场地设备的构建和管理工作是现阶段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工作。
第三,有效应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促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得到有效发展。
结合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资源,不断的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提升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创新系统促使体育产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
农村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依据政府为引导,结合乡镇、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村文化建设等地构建优质的农村体育文化网络。
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体育物质文化,从而更好地建设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
2.2 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提升政府职能,加大组织管理和宣传力度。
需要结合各级政府的力量,将农村体育建设工作融入到实际乡村建设工作中,构建有效的发展方案,以此实现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设定的目标。
第二,分析本土项目,促使新农村体育内容向本土化发展。
农村中具备非常多的本土体育,如秧歌、赛马、摔跤、赛龙舟等,并且在民间得以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
因此,在发展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农村本土文化,依据农民的引导,促使具备浓厚本土文化的农村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农民体育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一是结合乡镇政府进行多样化的节日活动;二是社会体育指导带动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三是全面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等体育团体的作用和影响力。
第四,构建保障平台,促使新型农民的体育参与。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人口基本不具备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也刚刚起步保障,由此全面依据个人储蓄和家庭抚养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因此,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系统,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农村阶层的体育文化。
例如,依据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农民参与最多的集体性或公共性体育文化活动是:晨晚练点的集体(舞)活动、参与自发文体活动与农家乐活动;而政府主办最多的活动是:体育下乡和体育进村活动、农民健身工程、体育比赛和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对于农民体育信息、技能技术培训、小型农民体育运动会(比赛)等不是很到位。
对政府组织的体育下乡和体育进村活动的高参与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对政府的期望,排在农民对政府体育文化活动期望的首位,其次是集体健身舞和民间民俗体育表演,而庙会等群众自发性集会中的文体活动开展并不在农民对政府的期望之列。
2.3 体育观念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体育有效发展的依据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提升体育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实际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有效的法律法规进行建设工作,其中我国在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新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都提出了有关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和实施,有助于加强我国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实施。
第二,提升领导者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增加乡镇政府更好地认识体育工作,县级人民政府需要明确实际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将体育工作融入到实际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内容,结合有效的干部政绩的考察的内容。
为了确保乡镇体育工作有人管理有人承担责任,县级人民政府需要提升对乡镇配置文体工作人员的文化优势。
3 结语
综上,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体育的基础工作,体育观念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从而,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从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实施进行,结合有效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提升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石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2] 秦瑒.新农村体育建设中体育文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 岳辉.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
[4] 张金桥.城乡结合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基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钓台街道办事处的个案分析[A].2013(6).
[5] 饶平,梁朱贵,蒋德龙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6] 蒲西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