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只有一位天皇到过中国因日本国内担心一件事
中日关系探讨论文

中日关系探讨论文一.世纪末的中日交往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冰点的导火索小泉自2001年上台后,先后于同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和2006年8月15日六次参拜了靖国神社。
由此,中日之间的关系达到自中日正常化邦交以来最为冰点的时期。
中方反复提出我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则立场,但小泉依然是我行我素,致使双方领导高层的会晤由此出现长时间的中断。
中日政治之间达到前所未有的冰点与在日本的政治界中不断传出中国威胁论,进而具体到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一些防华、反华的言论;日本政府一再做出伤害中韩两国人民感情的事情等等,就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历史、地理原因: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在研究了些日本文献与现在日本文化后,笔者深刻认识到:日本的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从是出于: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
岛国视野。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日本的历史文明渊源只能从领国吸收,而它的领国也只有朝鲜与中国。
朝鲜又是个长期依附中国的小邦,所以日本只能在各个方面学习效仿中国。
而中国文明伴随着“侵略践踏”的成长,日本的文化无法从外部的“开国”而融入新元素,形成一个长期“自闭”型的成长,进而在日本人思维中产生极端双面性:一方面是封闭性、自大性、盲目性,一方面是谦卑性、反抗性、思索性。
他们的谦卑、反抗、思索形成了日本优良的品质,而封闭、自大、盲目也导致了战后日本政治体制上的保守主义、右倾化明显,进而影响日本对华的态度。
强烈的不安。
这个是源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近代史上,日本大刀阔斧的明治维新改革将日本推向一个发展的高峰,战后的经济腾飞让每个日本人从心底里有了一种自我优越感,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日本思维中有一方面的盲目性与自大性,这两种心理在80年代的日本人心中迅速膨胀,而9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而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史上最饱受欺凌的时期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舞台上又一颗新星。
孙立人

日寇虽强必败——孙立人宝刀百战军魂聚,军魂不灭壮军旅.最是英雄无泪注,兄弟阋墙争逐鹿.无奈宝刀从此收,一朝饮恨离大陆.相思子发相思时,五十归期恨岁迟.可怜父故犹衔恨,嘱我宝刀一统归.一国两制宏图歌,满园春色绽荆荷.离合悲欢家国恨,从今棠棣不操戈.一句“凡是到过中国,尤其是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兽兵,统统活埋一个也不留。
”使得在场的中国军人无一不感到振奋,无一不感到欣慰。
孙立人,一位很多人不曾知晓的身在异域抗战名将,一位出身并非出身黄埔,却在战场之上取得了许多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接受过英国女王甚至是美国总统的授勋,甚至得到抗战后英国女王的当面感激,这到底是为什么,他究竟打过什么令国人感到解气的战役呢,那我就来揭秘一下他的辉煌战绩。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略我上海发动了淞沪战役。
当时的日军第十八师团称“久米师团”,作为日军进攻上海主力,日军第十八师团一路奸杀掳掠欠下中国人民第一笔血债。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十八师团从杭州湾登陆通过安徽广德再拿下抚湖,堵住我守卫南京的官兵西撤后路。
并以主力从西南侧翼向南京方向攻击。
南京沦陷,十八师团兽兵展开屠杀我无辜平民奸淫我可怜姐妹竞赛。
十八师团兽行震惊世界,天地失色,江湖呜咽。
随后,第十八师团横扫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象狂风扫落叶将英、法两国殖民军扫出上述国家。
1942年3月进入缅甸迅速拿下全缅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肆意蹂躏玩弄中英联军,使6万1千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葬身于缅甸原始丛林。
当时,十八师团的兽兵抓住中国远征军女兵后就地轮奸,再割乳开膛剖腹弄死。
作为中国远征军主力之一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将军对日军兽行,泣血立誓要将这些野兽埋葬在野人山,为死去的姐妹雪耻报仇。
中国千百位抗日将军中,只有孙立人将军敢讲这话,敢做这事,能做成这事。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虽败犹荣,扬威缅北让美英盟国刮目相看中国军队。
仁安羌一役,孙立人率113团1000多人杀入八倍于我军的日军重围中,杀日军千余人,救出7000多英军,500多名盟国记者和传教士,并将被日军夺去的英军200多件重装备夺回送还英军。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以史为鉴,走自强之路——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回去上网弄个详尽。
作为文科生,还是素来喜欢历史的。
在课堂上结合老师上课的内容,东拼西凑地了解了一些或野或正的史料,发现原来“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袁世凯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五四运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近正在读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
让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书书名中的前两个字:重说,为什么说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与叙史方法和我们以为读过的教条正史稍有不同。
比如书中讲到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开进港口时,有中国的老百姓提着茶叶蛋的篮子上去卖;洪秀全故意丑化孔子,引起士人极大愤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了很多洋人,也杀了更多的中国百姓;袁世凯时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辛亥革命时,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当总统合适,而不是孙中山……作者着于事实,述说严谨,讲了许多寻常不得见的细节与故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有胡说、猜测之嫌,反而让人从细微中更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史。
读《重》让我对愚昧无知、闭关锁国的危害深感切肤之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涉及领事裁判权,我们一直以为是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清政府的结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披露这一条款是清政府主动送给英国的,这让我感动意外,原因是这样的,那时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谁审理,怎么审理等一系列问题,清政府不胜其扰,就想着把这麻烦给英国人处理得了,我翻阅网上的资料时发现,《南京条约》地7款,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划定为“英商归英国自理”,我想,英国人本来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当时英国只是口头协议答应,后来想既然你送了,我就拿着吧。
中国与日本为何会在

中国与日本为何会在近代后走上不同的两条路首先:对日本让你历史的认识;日本本身是没有朝代的概念,不像中国这样朝代之间明确划分。
因为无论是哪个将军当政,都是和天皇并存的。
虽然将军并不见得会理会天皇的意思,但是他们都承认自己是由天皇册封的,代表的是天皇,是神权的代表者。
因此日本历史上只有各个以天皇或者其他命名的时代。
然而每个时代都可以认为是换了一个统治集团,掌权人更换罢了。
到明治天皇以前的大多数天皇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权,都是被德川幕府所架空的傀儡,也因而就称不上是什么时代,只有以一个大体的时间划分。
下面是各个具体的时代:公元300-592年大和时代公元592-710年飞鸟时代公元711-794年奈良时代公元794-1192年平安时代公元1192-1333年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333-1392年南北朝时期公元1393-1573年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573-1603年织丰时期公元1603-1867年江户幕府时代公元1868-1911年明治时代公元1912-1925年大正时代公元1926-1988年昭和时代公元1989-现在平成时代其次:对日本的认识;说句老实话,我对日本是有些反感.但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却让我很钦佩!日本和我们一样在那个列国纷争的年代都遭受过侵略,但同时他也侵略过我们。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日本是很相当发达的,如果不是有历史在哪叙述着,我们都不会相信他是二战的战败国,曾经输的是片瓦不存,举国上下一片颓废。
然而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日本日益强大,这与他们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同时日本的各项制度高度发达(主要借鉴西方的各种制度日本化),国民纪律性很强,人民工作刻苦。
并且我认为大多数的日本人民也是爱好和平的,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一样希望和平的生活。
我们都应该理性的看待历史和钓鱼岛这两个问题。
毕竟,你无端辱骂日本人也无济于事,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他们干的(历史是他们先辈造成的,他们不是当事者,而钓鱼岛压根就是日本政府右翼势力的一厢情愿),而且有损国家的荣誉。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菊与刀》有感

读《菊与刀》有感徐风云我们知道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一)森严的等级首先让人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
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
或许,在中国我们可以说自己经历过封建时期,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等级社会。
民众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在日本却没有什么机会。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
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
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中国七大未解悬案

中国七大未解悬案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七大未解悬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历史中七大未解悬案中国七大未解悬案1、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着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着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老子出关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着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中国七大未解悬案2、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鸱夷”,就是皮袋。
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
读明治天皇的《御笔信》

读明治天皇的《御笔信》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
意欲继承列祖伟业
不问一身艰难
亲营四方
安抚汝等亿兆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倭国酋首“明治天皇”——睦仁于1868颁布的《御笔信》
一国之主的豪言壮语,但他还做到了。
国家危难,天皇撙节内宫开支,进餐时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箫停了,什么锦衣玉带,什么钟鸣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
到甲午战争前,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当时到日本去的中国人不少,有人带回了日本天皇靠牙缝里抠肉来供养海军的见闻,在京城里居然被传为笑谈。
人们说:“东洋小夷,毕竟是东洋小夷,这么干,也不怕让人笑话!”
想我中华五千年,帝王国君无数。
有此气魄并成功挽救一国者有
几人?
由此可见,日寇百年来的强大,绝非偶然!。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1、文化方面: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帮日本,又称扶桑,早在2000年以前,两国人民就有交往。
文化发达的汉朝,就将汉文化传播给“大汉国东二万余里的扶桑”。
进入唐朝,日本国派出多位学者、使者、僧人到中国留学,出现过众多文化交流的使者。
像鉴真、阿倍中麻吕等。
特别是中国养蚕、织绢、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2、政治思想方面: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的封建制度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冲击。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压在日本头上,日本受到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开始改革,破除封建制度,这一明治维新运动使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切向欧洲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军事学习,改变了日本的建国进程与方向。
同时也加入了西方列强侵略他国的行列。
从此,破坏了自汉、唐以来植根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
3、军事方面:在14-16世纪时,日本海盗就侵袭中国沿海,中日关系开始蒙上阴影。
1894年,日本耍阴谋、设圈套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省、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接着黄海战役,再者,由于清 ... 的 ... 无能,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发动了侵华战争,以至于让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们烧伤抢夺,中国土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割让。
然而,中国人民开始八年的抗日战争。
扩展资料: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大和国。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19世纪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
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八国集团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历史上只有一位天皇到过中国?因日本国内担心一件
事
1992 年10 月23 日至28 日, 日本明仁天皇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这是中日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对中国访问, 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来华访问的日本天皇,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明仁天皇的成功访华, 对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 当年促成日本天皇访华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而是一波三折的。
裕仁天皇流露访华心意二战结束后, 根据日本新宪法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和国民整体的象征, 不再拥有实权, 也不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
但由于战前天皇曾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力, 而且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也是以天皇名义进行的, 天皇自然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 中日双方对裕仁天皇访华一事历来十分敏感并做过一定的表态。
1975 年9 月, 日本裕仁天皇在访美前夕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我就有机会访问中国, 将感到很高兴, 但此事应由日本政府考虑决定。
日本媒体说, 这是裕仁天皇第一次透露访华的心意。
当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裕仁天皇曾经对中国领导人说过一句话:“在两国悠久的历史中, 虽然期间一度发生过不幸的事情, 但正如你所说, 那已成为过去。
现在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
这实在是件好事情。
今后, 两国要永远好下去! ”在裕仁天皇使用了“ 不幸的事情”这一措辞, 表明他从战争责任这个角度, 间接向中国人民表示谢罪之意。
裕仁天皇在之后几次会见中国领导人时, 都不时流露出愿意访华的想法, 但日本政府对此十分谨慎, 每次都要求中方不要就此事作公开报道。
为什么日本国内一直反对天皇访华呢?日本国内一些人反对天
皇到中国去, 是因为担心天皇在政治上被利用, 所以在是否接受中国邀请天皇访华的问题上, 日本政府一直未做出肯定的答复。
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 立刻引起了日本和西方媒体的广泛猜测。
当时, 在日本自民党内部始终存在着一批反对天皇访华的势力, 主张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要慎重。
前文部大臣藤尾正行说, 天皇访华可能使天皇发挥违背战后日本宪法的政治作用, 因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只限于行使礼仪上的职责, 如果利用天皇陛下的地位达到政治目的, 首相就要为此负责。
明仁天皇实现访华之旅
1992 年10 月23 日至28 日, 日本明仁天皇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他是中日有史以来第一位踏上中国国土的日本天皇。
明仁天皇访华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