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

合集下载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分 类 对地表 内、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关系 来自地球 地壳运动、高低 内 (1)在时间上 岩浆活动、 力 内部,主要 变质作用、起伏 同时进行。但 (山丘、内力作用对地 作 是放射性元 地震等 盆地) 壳的发展变化 用 素衰变产生 的热能 起主导作用。 风化、侵 削高 来自 地球 (2)地壳在内、 外 蚀、搬运、 填低 外力相互作用 力 外部,主 沉积、固 (使地 下不断发展变 作 要是太阳 结成岩等 表趋于 化。 用 能 平坦)
冈瓦纳古陆
(2)海底扩张学说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 岭顶部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 成新的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是不断更新和扩张的,岩浆不断上升 冷却,形成更新的地壳,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 壳向两侧推移,从而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扩展到大陆地壳边缘,便 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 力侵蚀 的 过 程 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 而向斜因受挤 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 象的形成——逆地貌现象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 侵蚀,背斜部 位反而低于向 斜部位,形成 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塑造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 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
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区域大地构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大地构 造和海陆演化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球的表面形态之外力作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之外力作用

风力沉积地貌 沙漠、沙丘 黄土高原
风力侵蚀、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强弱取决于: 风速快慢
为什么树木能防风固沙、保护沙漠中的绿洲?
防风固沙
(3)冰川作用: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注意:在冰期,冰川分布广泛。比如第四纪冰川在 中纬度地区也广泛分布。所以,在没有现代冰川的 地区也有冰川地貌。
欧洲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生物风化
图3-4 树木根系对岩石的劈裂破坏示意
化学风化
酸雨导致大理石雕像表面发黑、破碎
流水侵蚀作用 峡谷
流水侵蚀作用 河谷、山谷
流水侵蚀作用 山谷
流水侵蚀作用 瀑布
流水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 地表—峰林
流水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 地表—峰林
喀斯特地貌
地下溶洞的成因: 流水溶蚀作用 石钟乳、石笋、石柱的成因: 流水沉积作用
类型:物理分化、生物分化、化学分化
注意:风化作用和风力无关
风化作用景观图
(2008年广东卷) 6.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物理风化
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崩解过程示意
物理风化
图3-3 冰晶体对岩石的劈裂破坏示意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沉积作用
E 固结成岩
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外力作用
风化为主
侵蚀为主




图2 图 例
砂 岩
石 灰页 岩岩
砂 页
地下 水位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总结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 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 表崎岖,地表水易渗 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分布地区(例:桂林山 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外力 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 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 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普遍(例:花岗岩的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 球状风化)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颗粒小、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比重小的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后沉积 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 (具有明显 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的分选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滨海地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 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 区(例:雅丹地 貌)
蚀 作 用
流水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 宽,形成“V”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 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 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 瀑布)
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 裂分割成六大板块;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5)背斜和向斜的现实意义:
海门中学
背斜 储油
向斜储水
(6)背斜、向斜相互比较 )背斜、
海门中学
地表形态 岩层形态 早期 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山岭 晚期 背斜成 谷
现实意 义 储油、 天然气 储存地 下水
向斜
岩层向下 谷地或盆 向斜成 弯曲 地 山
2.断层 断层
海门中学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度,岩层发生断层 地垒 (2)分类 ) 地堑 谷地 陡崖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海门中学
2)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 因受到张力 顶部因受到张力 的影响, 的影响,侵蚀程 度较大, 度较大,而向斜 因受挤压力, 因受挤压力,不 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一、地质作用
海门中学
1.概念: 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 1.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 概念 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2.分类:按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外力作用
斜成谷 (3)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正态地形: 斜成山
斜成山 (3)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倒置地形: 斜成谷
*正态地形: 正态地形: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倒置地形: 倒置地形: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2、(1)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2)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二岛。

(3)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4)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3、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岛(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3)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北非)。

(4)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5)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国)。

(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墨西哥高原(北美洲)、中美地峡(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7)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

(8)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冰岛在生长边界大西洋“S”形海岭上(9)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10)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1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张裂带,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

(二)、2地球表面形态

(二)、2地球表面形态

思读 考图 落: 基 山 和 安 第 斯 山 脉 的 成 因 ?
读图:分析日本和我国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讨论:说说大西洋的成因?
亚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10/28/2014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10/28/2014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10/28/2014
(3)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D
冰岛
〔2010· 海南地理〕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完成下题。
3.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 B
落基山
安第斯山脉
固结成岩
二、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 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
地图上的发现
难道仅 仅是巧 合吗?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 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 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 到现在海陆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
四、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的主张,板块构造学说很好地解 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 问题,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 确性。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缩小)
脱水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温度增加,许多含水胶体和含水矿物也会
产生失水作用而变为新矿物)
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在一起。是碎
屑沉积物成岩的主要方式)
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可以发生溶解或局部溶解,
导致物质质点重新排列)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 对方向伸展,最后连结 起来,成为石柱。
北京石花洞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

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 CaCO3 呈片状沉积,如 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为石幔。
石幔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城堡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城堡
西北的雅丹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海蚀拱桥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
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 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 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大 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 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 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Erosion)
搬运作用包括:
水流搬运(取决于流速大小) 风力搬运(风速越大,搬运的颗粒越粗,移动的距离越远。) 海浪搬运(只在近岸浅水带内发生) 冰川搬运(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点是能力大。)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sendimentation)
是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 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 散物质叫沉积物。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沉积作用:流水沉积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 海浪沉积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等作用
岩溶地貌 河流V型谷 中下游的磨 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的破坏和改造等作用下,所 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 称。
海蚀柱
海蚀崖
冰川侵蚀地貌
刃 脊 冰 斗 角 峰
峡湾
U型谷
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量 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在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
河口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沙丘
背风坡 迎风坡 堆积
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填海造陆
是外力对地表冲刷、磨 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 (外力包括流水、风、冰 川、海浪等。) 侵蚀作用包括: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
是指地表的风化物被外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 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在搬运过程中,风化 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
沉积作用包括:
流水沉积(流速下降) 风力沉积(风力减小) 海浪沉积(海岸阻挡) 冰川沉积(冰川融化)
固结成岩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岩石的风化侵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经过一定 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形成岩石。
固结成岩作用包括:
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也不断增大,颗粒间的孔隙减少,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CaCO 3 + CO2 +H2O—— Ca(HCO3)2
地表的喀斯特:云南石林
化学溶解和沉淀
崩塌、侵蚀和堆积
地表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作用形 成
地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
钟乳石是洞顶下垂的碳酸钙堆积
石钟乳
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 洞底,其中CaCO3逐渐沉积形成 的,它形似竹笋。石笋是自下而 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 状。
试一试
读图回答 甲 1、图中背斜为 地堑为 ,向斜为 。(填代号) 乙
, 地垒为

2、甲乙两处,有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地下水丰富的是 。

3、如果修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从形态上看,图中背斜是 A.① B.⑤ C.③ D.④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