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近代史学之二:两次课
合集下载
【精品历史课件】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嫌疑中国 水手。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1856 年9月27日期满失效,该船被捕获前,已6天没挂英国旗),硬说是英国船,甚 至捏造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 犯,向英道歉。10月10日,叶名琛派人把审讯证明不是海盗的9名水手送回亚罗 号,巴夏礼拒绝接收。21日,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限24小时内释放全部人犯, 并公开向英国道歉。但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拒收,连 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 鸦片战争爆发。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以及影 响。
• 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 记住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地点、历史意义。 • 了解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7--11页内容,认真思考并在8分钟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西方列强认为“中国 开放的口岸太少,他 们享受的权益太少”
× 提出“修约”要求
①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②鸦片大量输入削弱购买力
根本原因
第二次
扩大侵略权益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
英国“亚罗号事件”
直接原因(借口)
法国“马神甫事件”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D.修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5.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
的圆明园毁于(B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以及影 响。
• 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 记住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地点、历史意义。 • 了解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7--11页内容,认真思考并在8分钟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西方列强认为“中国 开放的口岸太少,他 们享受的权益太少”
× 提出“修约”要求
①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②鸦片大量输入削弱购买力
根本原因
第二次
扩大侵略权益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
英国“亚罗号事件”
直接原因(借口)
法国“马神甫事件”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D.修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5.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
的圆明园毁于(B )
大学中国近代史第二章1PPT课件

19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0
历史意义
(1)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 和崩溃; (2)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 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3)在反封建同时
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
务;一些领导人主张
学习西方、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
21
(4)思想上、组织上较 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 筹,中国农民战争的 最高峰;
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历 程正是在这些探索中迈开了缓慢的步伐, 前一次探索都为下一次提供了历史条件和 社会基础。
2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 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 因、教训?
3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6
2、清政府封建剥削和搜刮的严重,使阶级矛盾 不断恶化
➢ 土地集中十分严重; ➢ 封建剥削日益沉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
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 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 清政府吏治腐败,水利长年失修,自然灾害频 繁。
7
3、人民群众的反抗有着持续的发展
8
(二)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天京陷落(1864年)
10
(三)《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 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 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 改革方案。
11
历史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12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0
历史意义
(1)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 和崩溃; (2)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 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3)在反封建同时
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
务;一些领导人主张
学习西方、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
21
(4)思想上、组织上较 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 筹,中国农民战争的 最高峰;
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历 程正是在这些探索中迈开了缓慢的步伐, 前一次探索都为下一次提供了历史条件和 社会基础。
2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 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 因、教训?
3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6
2、清政府封建剥削和搜刮的严重,使阶级矛盾 不断恶化
➢ 土地集中十分严重; ➢ 封建剥削日益沉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
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 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 清政府吏治腐败,水利长年失修,自然灾害频 繁。
7
3、人民群众的反抗有着持续的发展
8
(二)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天京陷落(1864年)
10
(三)《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 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 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 改革方案。
11
历史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12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PPT课件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021
教学内容
▪ 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十九世 纪下半叶的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 局”。面对时局的变化,中国社会各阶级面临 “怎么办”的问题?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 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 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 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 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2021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 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事学堂)
2021
2021
2021
2021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72—1875年派出4批留美幼童 120名,1881年撤回。 •1875-1894年派出3批留欧学生, 学习造船、驾驶。
1872年,容闳带领中国第一 批30名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 容闳
2021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 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 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 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2021
重点与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 较与评价。
2、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
2021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发展与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021
教学内容
发生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是清朝后期一次由农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 运动,并产生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 篇》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 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加速了 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021
教学内容
▪ 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十九世 纪下半叶的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 局”。面对时局的变化,中国社会各阶级面临 “怎么办”的问题?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 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 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 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 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2021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 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事学堂)
2021
2021
2021
2021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72—1875年派出4批留美幼童 120名,1881年撤回。 •1875-1894年派出3批留欧学生, 学习造船、驾驶。
1872年,容闳带领中国第一 批30名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 容闳
2021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 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 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 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2021
重点与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 较与评价。
2、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
2021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发展与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021
教学内容
发生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是清朝后期一次由农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 运动,并产生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 篇》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 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加速了 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PPT课件

第41页/共4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2页/共42页
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
权大臣,并与英、法、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第34页/共42页
《北京条约》的签定
1860年10月,英法俄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35页/共42页
三
、 沙
俄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俄 末开始,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
失200万两白银──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第12页/共42页
英法 美
清政府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第13页/共42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
1.爆发标志:1856年10月英军 炮轰广州。
第2页/共42页
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
①时间: 1856—1860年
、
第
②根本原因: 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二
次
③导火线(借口):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鸦
④发动国家: 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片
战
⑤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3页/共42页
亚罗号事件
2.第一阶段:1856年10月~ 1858年6月,攻陷广州,直 逼天津,威胁北京。1858 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 再度占领天津,进攻北京, 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
感谢您的观看!
第42页/共42页
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奉命为与英法议和的全
权大臣,并与英、法、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第34页/共42页
《北京条约》的签定
1860年10月,英法俄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35页/共42页
三
、 沙
俄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俄 末开始,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
失200万两白银──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第12页/共42页
英法 美
清政府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第13页/共42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
1.爆发标志:1856年10月英军 炮轰广州。
第2页/共42页
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
①时间: 1856—1860年
、
第
②根本原因: 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二
次
③导火线(借口):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鸦
④发动国家: 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片
战
⑤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3页/共42页
亚罗号事件
2.第一阶段:1856年10月~ 1858年6月,攻陷广州,直 逼天津,威胁北京。1858 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 再度占领天津,进攻北京, 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
大学生中国近代史PPT课件

2、中国共产党人对苏共20大的思考
毛主席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的秘密
报告,“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他破除了那
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
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
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 争
“三大改造完成后,
确定在一股势力,一股
思潮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
反对共产党。有些人确
定杀气腾腾,想要否定
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
会主义方向。不反击,
我们就不能前进。”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改变了 八大关于社会矛盾的正确判断;伤害了 本已弱小的知识分子队伍。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 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 力。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如果有人硬要说任
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功劳更大,那只级是对历
史开玩笑。”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④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所 犯错误,经过正确总结的经验教训同样是宝贵 的财富。
毛泽东在探索前期就说过:“共产党人
对于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错误必须采取分
中国近代史课件第2-3章

• 三、北京失陷与《北京条约》 • 恭亲王奕訢 • 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 • 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 1860年10月 • 中英《北京条约》 • 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四、沙俄侵吞中国领土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一、湘军、淮军的崛起 • 清朝固有八旗、绿营战斗力的衰弱; • 1853年,咸丰帝命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 洋务(自强)运动的主要内容: • 学习外国工业制造技术 • 宗旨:自强求富,挽救清朝危机。 • 代表:总理衙门、海军衙门与湘系、淮系。 • 具体人物:奕訢、奕譞、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 思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 • 11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又称北京
政变、祺祥政变等),捕杀肃顺等人,改 年号为“同治”。 • 两宫垂帘、亲王秉政的格局建立。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二、辛酉政变 • 垂帘听政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三、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 汉人督抚的增多; • 督抚权限的扩大 • • 满汉关系的调整与走向; • 皇权旁落与外重内轻的格局。
• 二、维新人士与商战观念 •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 • 代表作《盛世危言》。 • “商战”观念的提出。 • 马建忠(1844-1900) • 薛福成(1834-1894) • 各人主张。
第三节 社会变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 一、民族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阶级的出现 • 中国新阶层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
阶级。 • 洋务运动:产生阶段。 • 民族资产阶级来源:买办商人、传统商人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四、沙俄侵吞中国领土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一、湘军、淮军的崛起 • 清朝固有八旗、绿营战斗力的衰弱; • 1853年,咸丰帝命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 洋务(自强)运动的主要内容: • 学习外国工业制造技术 • 宗旨:自强求富,挽救清朝危机。 • 代表:总理衙门、海军衙门与湘系、淮系。 • 具体人物:奕訢、奕譞、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 思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 • 11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又称北京
政变、祺祥政变等),捕杀肃顺等人,改 年号为“同治”。 • 两宫垂帘、亲王秉政的格局建立。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二、辛酉政变 • 垂帘听政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三、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 汉人督抚的增多; • 督抚权限的扩大 • • 满汉关系的调整与走向; • 皇权旁落与外重内轻的格局。
• 二、维新人士与商战观念 •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 • 代表作《盛世危言》。 • “商战”观念的提出。 • 马建忠(1844-1900) • 薛福成(1834-1894) • 各人主张。
第三节 社会变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 一、民族资产阶级和早期工人阶级的出现 • 中国新阶层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
阶级。 • 洋务运动:产生阶段。 • 民族资产阶级来源:买办商人、传统商人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二章PPT课件

北伐失败,最主要原因是孤军深入,缺乏后方支援。
10
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 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决定 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6月3日,太平天国命夏官副丞相 赖汉英等率军二三万、战船千余艘,开始由天京朔江西征。 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赖汉英率万余将士继续西 进,连克沿江诸镇,进围南昌。攻城三月不克,撤围北上。 石祥祯、韦俊西援,克九江,败清兵于田家镇,乘胜二克 汉阳、汉口。之后,胡以晃、曾天养从安庆出兵,北占集 贤关、桐城、舒城。1854年1月,克庐州(今合肥),清巡 抚江忠源败亡。2月,石祥祯、韦俊、曾天养再度西进,在 堵城大败清湖广总督吴文镕,三占汉阳。复分兵为三:曾 天养经略鄂北,韦俊渡江围武昌,石祥祯夺取湖南。
3、钟相、杨么:等贵贱,均贫富 (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提出“等贵贱”的口号 )
14
4、李自成:均田免粮 (李自成起义在中国历史中 有着深远的影响。“均田免粮”的口号已触及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 ) 5、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 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这个口号继承了先前“等 贵贱,均贫富”的具体内容,又用基督教的形式为 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的蓝图,确实是进步了 )
从金田起义 到定都天京
4
5
攻占武昌
北伐 建都天京
西征
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
6
金田起义
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这一天,拜上帝 会众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颁军纪五条:
遵条令; 别男行女行; 秋毫莫犯; 公心和傩; 同心合 力,不得临阵退缩。 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13日东出大湟江口, 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因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参 加了金田起义
10
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 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决定 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6月3日,太平天国命夏官副丞相 赖汉英等率军二三万、战船千余艘,开始由天京朔江西征。 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赖汉英率万余将士继续西 进,连克沿江诸镇,进围南昌。攻城三月不克,撤围北上。 石祥祯、韦俊西援,克九江,败清兵于田家镇,乘胜二克 汉阳、汉口。之后,胡以晃、曾天养从安庆出兵,北占集 贤关、桐城、舒城。1854年1月,克庐州(今合肥),清巡 抚江忠源败亡。2月,石祥祯、韦俊、曾天养再度西进,在 堵城大败清湖广总督吴文镕,三占汉阳。复分兵为三:曾 天养经略鄂北,韦俊渡江围武昌,石祥祯夺取湖南。
3、钟相、杨么:等贵贱,均贫富 (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提出“等贵贱”的口号 )
14
4、李自成:均田免粮 (李自成起义在中国历史中 有着深远的影响。“均田免粮”的口号已触及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 ) 5、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 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这个口号继承了先前“等 贵贱,均贫富”的具体内容,又用基督教的形式为 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的蓝图,确实是进步了 )
从金田起义 到定都天京
4
5
攻占武昌
北伐 建都天京
西征
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
6
金田起义
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这一天,拜上帝 会众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颁军纪五条:
遵条令; 别男行女行; 秋毫莫犯; 公心和傩; 同心合 力,不得临阵退缩。 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13日东出大湟江口, 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因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参 加了金田起义
两次鸦片战争ppt课件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条约内容及危害
补充概念
领时事间裁判权条,约又名称称 “治外法权主”要即内英容国侨民、商人同中危国害人发生冲
突,或在中国犯法,或成为割被让告香,港只岛能由英国驻中破国坏的了领中事国的去领裁土判主,权中
国 “18政4片2府年面不最中得惠英过《国问南待,京破遇条约坏”》了:中是赔协国指款定的一2关1司税0国0法万的主银通元权商。、航海、加中重国税了开收人始或民丧公负失民担关法税自律主地权
目
录
贰 两个世界的对决——两次鸦片战争
叁 鸦片战争的冲击——开眼看世界
*两国礼物有哪些特点和区别? *其背后又隐含两国怎样的国情呢?
●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勋爵来华访问,并携带了 600箱礼物,共19宗、590余件。在当时,外国使者来华,皆被称为“四夷来朝”, 须行“朝贡之礼”,马戛尔尼使团也不例外。同时清王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 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具体清 单如下:
线索二: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鸦片是被放在驼背上带到了中国,而它最终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美)弗兰克·萨奈罗《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异域奇珍、药品——毒品
阿芙蓉(即鸦片)可以治疗痢疾、瘫痪、中风。——《回回药方》 鸦片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李时珍《本草纲目》 饱闻食罂粟,能涤胃中热。问邻乞嘉种,欲往愧屑屑。——种罂粟 宋·李复
1815
1048272
1816
2452511
1820
1898863
1823
6599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主义史家大都认为历史不是科学
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马考莱(1800—1859):《詹姆士二世以来 的英国史)
缺乏历史批判精神 随意从个人好恶出发 滥用历史类比
格罗特(1794—1871): 《希腊史》, 治学态度严肃,富于批判精神; 第一次划清希腊信史与传闻的界限;对雅典民 主政体进行了详述。不足之处:范围狭窄;把历
斗争看成是合理的,而把无产阶级的斗争看成是不 合理的。
历史主义认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 空或具体历史环境,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 并将它作为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
19世纪,历史主义在欧洲国家的史学家思想中得到 了具体应用。历史主义史学希望在确定真实的历史 事实之后,通过寻找个体事件中事实之间的因果关 系,解释从历史中之所以孕育现实的原因。其中事 实的真实性确保了历史学的客观性,而个体叙述在 考虑到历史事件的产生的历史性时,也不否认历史 学家自身的历史性,从而构成了极具历史认识论色 彩的 历史主义史学。
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史学派别,它的特点有:第一,不重视理论, 不重视历史思维,反对历史的综合和概括,只注重描述具体的 史实;
第二,强调本民族光辉的过去和特殊性 第三,相信知识和科学的力量,相信人类的不断进步 第四,强调历史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 第五,反对革命和暴力,主张妥协改良 第六,把历史与文学混为一谈,较多的注重历史的写作技巧。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强调历史研究中的非理性因素,主张用描绘 具体历史情景和抒发作者激情取代理性分析
提倡历史主义,反对理性主义隔断历史的非 历史主义倾向和对中世纪的贬低,强调历史 的有机性和连续性
和理性主义史学厚今薄古相反,浪漫主义史 学厚古薄今
浪漫主义史学的三个流派: 贵族资产阶级的反动浪漫主义 资产阶级的自由浪漫主义 小资产阶级的进步浪漫主义
近代史学之二(19世纪)
第一、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风靡欧洲的一种思潮, 它是作为18世纪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对立 面出现的,是“对法国革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启蒙学派的一 种反动。” 产生原因:一、19世纪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 二、理性主义自身存在的缺陷
第四,实证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社会学和 哲学学说,后来又迅速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
实证主义者认为,研究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应当 从实证的(具体的、现实的、可以检验的)事实材 料出发,而不应当从抽象的先验的材料出发。
实证主义反对空洞的哲学玄想,重视对具体材料的 发掘、考察、实验和比较等,强调人对外界的经验 和感觉,提倡对事物先分析后判断。
史的主体,提倡对人类历史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从实证主义中分离出来 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的史观有三个 方面:第一,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个人不过是有机体的一个细胞;第二, 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弱肉强食、 生存竞争;第三,认为社会史缓慢向前发
展的,不存在任何质的飞跃。
第三、客观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史19世纪中期由德国史学家兰 克所倡导的一个史学流派。它标榜历史研究 的客观性,强调对史料的批判和鉴别,反对 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的指导,其影响之深、 范围之广在史学史上是罕见的。
兰克的治史理论与方法
第一,兰克主张写历史要客观公正,还历史的本来 面目,不夹带任何个人的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
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观
首先,历史研究要以对事实的发现、确定和 检验为起点
其次,把发现规律作为科学研究包括历史学 研究在内的最终目的。
再次,依据其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神学、 形而上学、实证)主张,也把人类社会的发 展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过渡、生产)。实证Fra bibliotek义代表之一:博克尔
英国人博克尔(1821——1861):《英国文明史》。 博克尔的实证主义史观: 第一,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第三,强调史料工作的重要性 第四,视野广阔,助长把民族、社会及文化作为历
实证主义的贡献
英国史家柯林伍德把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 则总结为两点:一是确定事实,二是发现规 律。最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史学家们十分明 确地肯定了历史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实证 主义者看来,历史不再是文学的分支,不再 是道德训诫的工具,不再是哲学和神学的附 庸,而成为一门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科 学—这是西方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之一。
史近代化倾向
卡莱尔(1795—1881):《论历史》 英雄史观:浪漫主义的、强调历史的偶然
性。史观:历史是神秘的、不可知的;有 一种抽象的公正天意在主导历史;历史学 家的任务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去再现过
去。
第六、阶级斗争史学
1814——1830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批资产 阶级历史学家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有梯也里、基佐和米涅等,史学史上称为阶级斗争 史学。
历史主义的困境
历史主义史家对实证主义寻求规律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也无力反驳知识来自于归纳这个近代科学的基本 常识。
强调历史知识的个性,可是如果仅仅描述个别历史 事件,无异于取消历史学,因为它不会具有任何历 史认识的功能,而只能使历史学成为少数人消遣的 手段。
历史主义否认历史的客观性而强调主观性,将导致 对历史的任意解释,使历史学变成政客们玩弄权术 的工具。
阶级斗争史学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第二,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 第三,阶级关系的简单化。 第四,前人的遗产。
梯也里(1795——1896)(阶级斗争之父)的 阶级斗争观:
他认为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 争则来源于现实的经济利益。他用征服解释阶级斗 争的最初起源。
热情歌颂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把第 三阶级看成是代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阶层。
人民是阶级斗争的主体,认为写历史不能只写帝王 将相,而应多写人民的活动,特别是人民的首创精 神
基佐(1787——1874)
同样把阶级斗争看作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但他的阶 级斗争理论同梯也里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兰克史学的总体评价问题
兰克提出历史研究的客观主义,尽管不可能实现,但是出发点是好的。 他提倡客观主义主要是为了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历 史类型长期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强调历史是一 种道德教育,强调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客观主义史学史部存在的,历史的解释、历史的价值 判断,在历史研究中是必要的、不可少的。 第一,历史学不同于史料学,编纂一套包罗万象的史料汇集,并不是历 史学家追求的目的。 第二,历史研究必然要受材料的限制,而编纂史料的前人已经对史料进 行了筛选、评估。 第三,历史研究是由历史学家进行的,而史学家都是有理论、有思想的。
实证主义史学的缺陷
他们不懂得自然和历史的本质区别,不明白 历史科学终究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因而他 们在向自然科学看齐的同时丧失了历史学家 的自主性和自主意识。这就必然遭到20世纪 西方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坚决批判,并 最终被新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所代替的历史命 运。
第五、自由主义史学
自由主义史学是19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史学流派,最发达 的时期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第二,强调原始资料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家只有 根据可靠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正的历史。
第三,他提倡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析,不仅要考证 历史文件的真伪,而且要分析作者们写作的动机,、 政治和宗教立场以及为人,以最终确定史料的可靠 程度。——内部考证。
兰克观点的消极特征
首先,他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否认历史需要理论指 导,只要分类不要概括。
其次,他继承了修昔底德的政治史传统,多写16— —18世纪欧洲列强的兴起,范围狭小。
第三,鼓吹欧洲中心论,认为只有拉丁民族和日耳 曼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他的著作带有浓厚的英雄史观色彩,认为历 史决定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第五,他的客观主义史学实际上并不客观,其中贯 穿了两个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仇视和为普鲁士统治 政策进行辩护。
想学说的基础。
阶级斗争史学的缺陷:
首先,他们看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 却没有看到阶级斗争的真正起源。他们往往用征服 和暴力去解释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即使看到土地和 财产的变化,最终页无法解释这些变化。
其次,这些历史学家一般都是前后矛盾的。 再次,这些历史学家只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
第一,起初也用征服来解释阶级斗争的起源,后来 放弃了这个观念,而把目光转向土地关系和财产关 系。
第二,他不像梯也里那样,把第三等级看成是一支 统一的力量,而指出第三等级不但是分裂的,而且 是有斗争的,这个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
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在理论上的贡献:
第一,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第二,强调阶级斗争史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强调财产关系式一切政治制度乃至思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两个派别
耶拿学派:鲁登《德意志民族史》 伏格特《古典古代的复兴》
海德堡学派:施洛采尔《18世纪史》 格维努斯《19世纪史》
浪漫主义的影响:
浪漫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它的历史主义
浪漫主义强调历史著述中非理性因素,有其 合理之处
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也推动了西方史学的发 展
第二、历史主义史学:一种暗流
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马考莱(1800—1859):《詹姆士二世以来 的英国史)
缺乏历史批判精神 随意从个人好恶出发 滥用历史类比
格罗特(1794—1871): 《希腊史》, 治学态度严肃,富于批判精神; 第一次划清希腊信史与传闻的界限;对雅典民 主政体进行了详述。不足之处:范围狭窄;把历
斗争看成是合理的,而把无产阶级的斗争看成是不 合理的。
历史主义认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 空或具体历史环境,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 并将它作为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
19世纪,历史主义在欧洲国家的史学家思想中得到 了具体应用。历史主义史学希望在确定真实的历史 事实之后,通过寻找个体事件中事实之间的因果关 系,解释从历史中之所以孕育现实的原因。其中事 实的真实性确保了历史学的客观性,而个体叙述在 考虑到历史事件的产生的历史性时,也不否认历史 学家自身的历史性,从而构成了极具历史认识论色 彩的 历史主义史学。
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史学派别,它的特点有:第一,不重视理论, 不重视历史思维,反对历史的综合和概括,只注重描述具体的 史实;
第二,强调本民族光辉的过去和特殊性 第三,相信知识和科学的力量,相信人类的不断进步 第四,强调历史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 第五,反对革命和暴力,主张妥协改良 第六,把历史与文学混为一谈,较多的注重历史的写作技巧。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强调历史研究中的非理性因素,主张用描绘 具体历史情景和抒发作者激情取代理性分析
提倡历史主义,反对理性主义隔断历史的非 历史主义倾向和对中世纪的贬低,强调历史 的有机性和连续性
和理性主义史学厚今薄古相反,浪漫主义史 学厚古薄今
浪漫主义史学的三个流派: 贵族资产阶级的反动浪漫主义 资产阶级的自由浪漫主义 小资产阶级的进步浪漫主义
近代史学之二(19世纪)
第一、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风靡欧洲的一种思潮, 它是作为18世纪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对立 面出现的,是“对法国革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启蒙学派的一 种反动。” 产生原因:一、19世纪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 二、理性主义自身存在的缺陷
第四,实证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社会学和 哲学学说,后来又迅速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
实证主义者认为,研究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应当 从实证的(具体的、现实的、可以检验的)事实材 料出发,而不应当从抽象的先验的材料出发。
实证主义反对空洞的哲学玄想,重视对具体材料的 发掘、考察、实验和比较等,强调人对外界的经验 和感觉,提倡对事物先分析后判断。
史的主体,提倡对人类历史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从实证主义中分离出来 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的史观有三个 方面:第一,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个人不过是有机体的一个细胞;第二, 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弱肉强食、 生存竞争;第三,认为社会史缓慢向前发
展的,不存在任何质的飞跃。
第三、客观主义史学
客观主义史学史19世纪中期由德国史学家兰 克所倡导的一个史学流派。它标榜历史研究 的客观性,强调对史料的批判和鉴别,反对 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的指导,其影响之深、 范围之广在史学史上是罕见的。
兰克的治史理论与方法
第一,兰克主张写历史要客观公正,还历史的本来 面目,不夹带任何个人的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
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观
首先,历史研究要以对事实的发现、确定和 检验为起点
其次,把发现规律作为科学研究包括历史学 研究在内的最终目的。
再次,依据其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神学、 形而上学、实证)主张,也把人类社会的发 展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过渡、生产)。实证Fra bibliotek义代表之一:博克尔
英国人博克尔(1821——1861):《英国文明史》。 博克尔的实证主义史观: 第一,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第三,强调史料工作的重要性 第四,视野广阔,助长把民族、社会及文化作为历
实证主义的贡献
英国史家柯林伍德把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 则总结为两点:一是确定事实,二是发现规 律。最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史学家们十分明 确地肯定了历史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实证 主义者看来,历史不再是文学的分支,不再 是道德训诫的工具,不再是哲学和神学的附 庸,而成为一门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科 学—这是西方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之一。
史近代化倾向
卡莱尔(1795—1881):《论历史》 英雄史观:浪漫主义的、强调历史的偶然
性。史观:历史是神秘的、不可知的;有 一种抽象的公正天意在主导历史;历史学 家的任务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去再现过
去。
第六、阶级斗争史学
1814——1830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批资产 阶级历史学家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有梯也里、基佐和米涅等,史学史上称为阶级斗争 史学。
历史主义的困境
历史主义史家对实证主义寻求规律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也无力反驳知识来自于归纳这个近代科学的基本 常识。
强调历史知识的个性,可是如果仅仅描述个别历史 事件,无异于取消历史学,因为它不会具有任何历 史认识的功能,而只能使历史学成为少数人消遣的 手段。
历史主义否认历史的客观性而强调主观性,将导致 对历史的任意解释,使历史学变成政客们玩弄权术 的工具。
阶级斗争史学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第二,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 第三,阶级关系的简单化。 第四,前人的遗产。
梯也里(1795——1896)(阶级斗争之父)的 阶级斗争观:
他认为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 争则来源于现实的经济利益。他用征服解释阶级斗 争的最初起源。
热情歌颂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把第 三阶级看成是代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阶层。
人民是阶级斗争的主体,认为写历史不能只写帝王 将相,而应多写人民的活动,特别是人民的首创精 神
基佐(1787——1874)
同样把阶级斗争看作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但他的阶 级斗争理论同梯也里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兰克史学的总体评价问题
兰克提出历史研究的客观主义,尽管不可能实现,但是出发点是好的。 他提倡客观主义主要是为了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历 史类型长期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强调历史是一 种道德教育,强调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客观主义史学史部存在的,历史的解释、历史的价值 判断,在历史研究中是必要的、不可少的。 第一,历史学不同于史料学,编纂一套包罗万象的史料汇集,并不是历 史学家追求的目的。 第二,历史研究必然要受材料的限制,而编纂史料的前人已经对史料进 行了筛选、评估。 第三,历史研究是由历史学家进行的,而史学家都是有理论、有思想的。
实证主义史学的缺陷
他们不懂得自然和历史的本质区别,不明白 历史科学终究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因而他 们在向自然科学看齐的同时丧失了历史学家 的自主性和自主意识。这就必然遭到20世纪 西方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坚决批判,并 最终被新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所代替的历史命 运。
第五、自由主义史学
自由主义史学是19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史学流派,最发达 的时期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第二,强调原始资料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家只有 根据可靠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正的历史。
第三,他提倡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析,不仅要考证 历史文件的真伪,而且要分析作者们写作的动机,、 政治和宗教立场以及为人,以最终确定史料的可靠 程度。——内部考证。
兰克观点的消极特征
首先,他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否认历史需要理论指 导,只要分类不要概括。
其次,他继承了修昔底德的政治史传统,多写16— —18世纪欧洲列强的兴起,范围狭小。
第三,鼓吹欧洲中心论,认为只有拉丁民族和日耳 曼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他的著作带有浓厚的英雄史观色彩,认为历 史决定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第五,他的客观主义史学实际上并不客观,其中贯 穿了两个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仇视和为普鲁士统治 政策进行辩护。
想学说的基础。
阶级斗争史学的缺陷:
首先,他们看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 却没有看到阶级斗争的真正起源。他们往往用征服 和暴力去解释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即使看到土地和 财产的变化,最终页无法解释这些变化。
其次,这些历史学家一般都是前后矛盾的。 再次,这些历史学家只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
第一,起初也用征服来解释阶级斗争的起源,后来 放弃了这个观念,而把目光转向土地关系和财产关 系。
第二,他不像梯也里那样,把第三等级看成是一支 统一的力量,而指出第三等级不但是分裂的,而且 是有斗争的,这个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
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在理论上的贡献:
第一,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第二,强调阶级斗争史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强调财产关系式一切政治制度乃至思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两个派别
耶拿学派:鲁登《德意志民族史》 伏格特《古典古代的复兴》
海德堡学派:施洛采尔《18世纪史》 格维努斯《19世纪史》
浪漫主义的影响:
浪漫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它的历史主义
浪漫主义强调历史著述中非理性因素,有其 合理之处
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也推动了西方史学的发 展
第二、历史主义史学:一种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