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年级科学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模型》课件

《原子结构模型》课件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1
阿瑞尼斯 Arrianes atomic model
2
阿瑞尼斯运用量子力学理论,进一步发
展了原子模型,并解释了电子的波粒二
3
象性。
玻尔 Bohr atomic model
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通过量子理论解释 了原子光谱现象,引入了电子轨道的概 念。
薛定谔 Schrödinger atomic model
道尔顿提出的原子理论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认为元素由不可分割的小颗粒组成。
汤姆逊 Thomson atomic model
汤姆逊提出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组成的球状结构。
卢瑟福 Rutherford atomic model
卢瑟福的金箔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心结构,提出原子中存在着一个带正电荷的核。
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粒 子观念,将电子视为波函数的概率分布。
Hale Waihona Puke 论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源于科学家们不断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模型的发展 推动了在核物理、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相关应用和研究领域
核物理
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以及核能的应用。
材料科学
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解来设计、开 发新材料,改善材料的性能。
化学
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研究分子 结构和化学反应机制。
《原子结构模型》PPT课件
探索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应用和研究领域,带你一起探索微观 世界的奥秘。
什么是原子结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结构描述了原子内部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它包括原子的基本构成、元素周期 表以及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
传统的原子结构模型
道尔顿 atomic theory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讲义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模型都为我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在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完全相同。

这个模型虽然简单,但为原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汤姆生的枣糕模型19 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基于这个发现,他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像枣子一样镶嵌在其中,整体呈电中性。

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的模型,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4、玻尔的原子模型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

他认为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具有固定的能量,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二、现代原子结构模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确,形成了现代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现代模型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其运动状态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

电子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云”,而是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

原子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稳定;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越活泼。

三、原子结构模型中的基本概念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它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质量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化学性质上几乎完全相同,但在物理性质上可能有所差异。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4张ppt)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4张ppt)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 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 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 正电的物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 的呢?
了汤 枣姆 糕生 模提 型出
汤姆生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在汤姆生的原子 模型中,原子是一个 球体;正电核均匀分 布在整个球内,而电 子都象枣核那样镶嵌 在原子里面.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核子
电荷数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原子核的电荷和大小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和α粒子散射 的实验数据,可以推算出各种元素原子核 的电荷数,还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m、原子核半径 约是10-15m,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的体积 的万亿分之一。 (2)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以 及该元素在周期表内的原子序数相等。 (3)电子绕核旋转所需向心力就是核对它 的库仑力。
2.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897年,汤姆孙对阴极 射线研究,发现了电子, 说明原子是可再分,原 子是中性,可推断出原 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 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 怎样构成原子的呢?
汤姆孙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三十年代,对于电子、光 谱的深入研究以及放射性现象、中子、质子的 发现,引起物理观念的重大变革,创立了新的 理论,导致人们对原子和原子核认识的升华.
第一条现象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第二、三现象可看出,α 粒子受到较大的库仑力作用 第四条现象可看出,α粒子在原子中碰到了比他质量大的多 的东西
粒子散射实验
对α 粒子的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影响;由于正 电荷均匀分布,α 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小,故α 粒子偏转角度不会很大.
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是一个涉及微观粒子的领域,从科学家们成功地揭示了原子的存在以来,原子的结构理论便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而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三种模型。

1. 汤姆逊模型:
汤姆逊模型是在1897年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它提出了原子具有一个球形的正电荷基质和散布在其周围的负电子。

这个模型也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因为他将原子想象成一个带正电载体的葡萄干,并散布着小的带负电的球形电子。

2. 卢瑟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汤姆逊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原子由一个带有正电荷量的核心和围绕着核心运转的负电子组成。

卢瑟福的实验表明,带正电的粒子(即核心)主要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处,而电子则在核外运行。

他的模型被称为“太阳系模型”,因为原子的结构被比喻成了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

3. 波尔模型:
在卢瑟福模型之后,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波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玻尔认为电子运行在确定的轨道上,而轨道周围则是带有正电荷的核心。

波尔模型解释了为
什么原子只会发出特定的能量光子(即光谱线),电子的能量水平是量子化的,即只有在某些固定的能级上才可以停留,而其他能量状态是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在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提出了原子的不同结构和性质,并对后来的原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