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白族民居调研报告

白族民居调研报告

白族民居调研报告调研背景: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白族民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彰显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族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本次调研对白族民居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

调研目的:1. 了解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2. 探究白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分析白族民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4. 总结白族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深入白族聚居区,对典型的白族民居进行实地观察和拍摄;2. 访谈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白族民居的观点和认识;3. 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了解白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调研结果:一、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白族民居主要有三种建筑风格,即“骑楼式”、“叠拼式”和“院落式”。

其中,“骑楼式”是白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特点是住宅建筑的一层用作门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

这样的建筑形式不仅可以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还能加强邻里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叠拼式”则是近年来白族民居的一种新兴形式,它由多个小型住宅单元组成,可以不断扩建和改造,适应家庭的需要。

而“院落式”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有一个庭院,住宅围绕庭院建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二、白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白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受到了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

白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屋顶多采用瓦片覆盖,屋檐呈弯曲形状,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白族民居的室内布局也有自己的特点,通常分为正厅、卧房、厨房等功能区域。

正厅是重要的接待场所,常常用来招待亲友和举办各种庆典活动。

三、白族民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白族民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白族民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防风遮雨,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其次,白族民居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为亲人提供相聚和交流的空间。

白族的调查问卷

白族的调查问卷

白族的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
本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于白族文化和习俗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白族社
会发展的期望和看法。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各年龄层、各职业、各种族的社会大众,希望通过广泛的群体获
取更全面的认知和看法。

问题一:你对白族文化有了解吗?请简单描述你对白族文
化的认知。

问题二:你认为白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请列举你认为的
白族文化特色。

问题三:你是否曾经参与过白族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
果是,你对这个经历有什么感受?如果否,你是否有兴趣了
解并参与?
问题四:你认为白族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希
望白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问题五:你认为白族文化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什么?你认为
白族文化如何与其他文化融合共存?
问题六:你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为什么?
问题七:你希望有哪些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白族文化?
结语
感谢你参与本次调查问卷,你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了解白族文化和推动文化传
承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让白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蓬勃发展,保留传
统魅力的同时,与时俱进,融合创新。

走进白族

走进白族

走进白族云南是典型的高原山地,人们生活在一个个被称为坝子的小盆地中。

而大理坝子就是一个典型。

白族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却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就让我们把大理作为一个窗口来感受白族文化。

蛇骨塔的故事大理是南诏和大理政权的核心。

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加之白族是一个比较开放民族,说白族文化兼收并蓄并不为过。

白族有着灿烂的文化,但要说白族最为特别的地方莫过于本主崇拜。

在白族人心中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的神。

我们认为本主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各地或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

也有的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

形成了村村有本主,本主各不同的奇观。

本主管的对象也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阴间”兵的,有管人间疾病的,有管牲畜的,等等。

我的高中恰好建在阳平村下。

阳平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

他们和附近的村子都信奉共同的本主―段赤诚。

关于段赤诚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南诏时,在阳平村附近有一条巨蟒,经常吞食人畜、糟踏庄稼,害得附近百姓无法生活。

段赤诚决心为民除害,他全身扛满利刃,手持两把利剑,来到蟒蛇洞前,大蟒张开血盆大口,将他一口吞入腹内,他趁机在蟒腹内滚动挑刺,经过一番生死搏斗,巨蟒被刺死,段赤诚也死于蟒腹。

白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他牺牲的地方,用蛇骨烧成灰,修建了一座塔名为蛇骨塔,并在旁边修建了一座段赤诚的衣冠墓。

墓碑上刻着“唐义士段赤诚之墓”。

至今,蛇骨塔仍屹立于苍洱之间。

提起蛇骨塔,久居大理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许许多多骇人听闻而又神奇古怪的关于大蛇为患大理的记载和传说。

据清代《滇释》记载:有一天夜里,大理海东道安法师在罗荃岛附近的海面上,看见 100 多个小孩在玩耍,法师知是怪物,就施展法术除魔。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鹤庆白族研究报告

鹤庆白族研究报告

鹤庆白族研究报告一、引言鹤庆白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分布在鹤庆县以及附近地区。

该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使其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鹤庆白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历史与发展鹤庆白族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经过多次的迁徙,一部分白族人定居在了现今的鹤庆县。

在历史的长河中,鹤庆白族与其他民族有着频繁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鹤庆白族逐渐向城市迁徙,但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

三、文化与习俗1. 语言鹤庆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其他白族分支有很大的差异。

该语言注重声调的运用,辅音较多,语法结构简单。

然而,由于外界的影响,如普通话的传播,该语言正逐渐面临着濒危的境地。

2. 衣着鹤庆白族的传统服饰以亮丽多彩、细致精美而著称。

男性通常穿着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女性则穿着五彩斑斓的绣花衣物,并戴着金银首饰。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承载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节庆活动鹤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白族花山节、白族三月三等。

这些活动极具民族特色,融合了舞蹈、音乐、歌唱等元素,展示了鹤庆白族的文化魅力。

4. 饮食鹤庆白族的饮食主要以米饭、面食和蔬菜为主,口味偏咸。

同时,白族人民也喜欢吃糍粑、糯米饭等传统食品。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鹤庆白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艺术与手工艺1. 音乐与舞蹈鹤庆白族的音乐与舞蹈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音乐以使用传统乐器为特点,如竹笛、马头琴等。

而舞蹈则多以亲友聚会、节庆活动为背景,形式多样,动作独特。

2. 编织与刺绣鹤庆白族以编织和刺绣技艺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羊毛毯、鞋垫、女子服装等。

这些手工艺品色彩鲜艳、纹路复杂,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手工技艺,也展示了他们的美学观念。

五、现状与保护由于外界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发展,鹤庆白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鹤庆白族的文化,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培养传统艺术人才等。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引言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民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白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白族文化。

文化传统舞蹈白族舞蹈是白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片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综合表现。

白族舞蹈充满独特的风情和魅力,形式多样,有青年男女在山间田野上跳舞表演婚恋舞蹈的“走门舞”;有男人自创的象征勇敢的“狮子舞”;还有寄托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的“五音舞”。

音乐白族音乐以纯朴自然、婉转悠扬为特点,体现了白族人民艰辛生活的情感寄托。

白族音乐形式多样,包括器乐、民歌和戏曲等。

其中,著名的白族乐器有三弦、芦笙、银铃和牛角等。

建筑白族建筑风格独特,以宗教建筑为代表。

白族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建筑造型复杂多变,雕刻技艺精湛,常常出现龙、麒麟等神兽图案。

白族建筑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了白族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

宗教信仰白族人民信仰封神论,崇拜自然万物,尤其注重守护家和农业的神灵。

白族人民追求心灵的寄托和安宁,他们相信通过祭祀神灵可以化解灾祸、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重要的宗教节日是“三月街”节,在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用以纪念一个古老的英雄故事,同时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穿着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庙会活动。

风俗习惯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姻多是一夫多妻制,在过去是十分普遍的。

而如今,由于法律的规定,一夫多妻制已经不被接纳。

白族婚礼重视仪式感,一般需要进行三天三夜,包括彩排、大婚和送亲。

新娘在新房敬茶后,再给全家人敬茶,表示对家庭的尊敬。

茶文化白族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有口皆碑。

白族的茶宴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白族的茶具精美,茶艺独特,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茶文化的追求和热爱。

美食文化白族美食以清淡爽口为主,主要以米、面、豆制品为主食,融汇了川、滇、西南等多个地区的特色。

著名的白族美食有跳投饭、过桥米线等。

白族元素调研报告

白族元素调研报告

白族元素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调研旨在了解白族元素在文化、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展现情况,以及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知和态度。

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共收集和分析了100份有效问卷和实地观察数据。

二、白族文化特色概述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红河州、昆明市等地。

他们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色,包括音乐、舞蹈、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

三、白族元素在文化中的体现1. 音乐与舞蹈:白族音乐通常是以竹笛、芦笙、三弦等传统乐器为主,并融入了民歌和舞蹈。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白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传达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 建筑:大理古城是白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红瓦、白墙、水车为特色。

在传统建筑中,白族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3. 服饰:白族人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且具有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绚丽多彩的彝家花衣、彝家袄等。

这些服饰既体现了白族文化的魅力,又展示了白族人民的喜庆和热情。

4. 传统习俗:白族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如白族三月街巡游、堂前婚礼、白族手工艺等。

这些习俗代表了白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对于维护和传承白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白族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他们认为白族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对于白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有部分受访者提出了对于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加大对于白族文化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五、结论白族元素在文化、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传承,展示了白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对于白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普遍积极,但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宣传来保护和发展白族文化。

浅谈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民居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

浅谈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民居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

浅谈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民居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作者:赵元梁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4年第06期摘要: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白族民居面临着变迁和消失的危机,文章从多方面分析白族民居在现代化发展影响下的现状及变迁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白族传统民居。

关键词:白族;民居;变迁;措施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时间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无不彰显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勤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的改善其中部分文化其原来的面貌已经被改变,甚至即将面临着同化的命运,恢复白族民居的原来的样貌、其文化内涵及保存现状,从而正确保护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白族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大理白族民居的格局十分丰富,建筑的庭院布局多种多样,人们熟悉的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三)院”等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最为典型。

白族民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蕴,白墙青瓦的主色调体现了白族人民素净、细腻、宁静的审美意识和淳朴民风,“三坊一照壁”将一侧的房屋改为照壁,避免了庭院的拥挤感和压抑的感觉,同时解决了白族院内傍晚光线差的问题,白族人民在照壁上进行精心修建和装饰,题字绘画,表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精神。

堂屋安装有雕花的格子门,门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样,雕花窗户等又是白族木雕文化的展现。

“四合五天井”的院落结构,又体现了白族人民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白族人民在与汉族的长期接触与交流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同时将汉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和先进的技术与白族自身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这表现了白族是一个好学习、开放、包容的民族。

二、白族传统民居现状分析(一)传统民居与新式洋房共存随着现代混泥土建筑的兴起,白族地区建筑了大量的新式洋房,与早些年建的传统土木结构的民居形成混杂局面,村镇失去了白族民居原有的整体韵味。

一些院落中由于某些家庭条件较好,将自己原本的旧房拆除盖成新式洋楼,或者在旧民居旁加盖新式房,这就出现了新式房屋与传统瓦房交错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云南省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其国境线漫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因而该省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状况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本文以云南省洱源县海口村作为调查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借助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调查方法,对白族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社会保障程度、教育水平以及法制建设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白族生活状况海口村
1.引言
洱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全县设6镇3乡,下辖8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国土面积2614平方千米。

洱源县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傣、僳僳等为世居民族,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

据统计该县2010年年末总人口287833人,其中白族人口总计为1795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4% 。

本文选取洱源县茨碧湖镇海口村做为调查对象。

该村白族人口占村总人口的99% 。

本次调查选取了白族的三类人群,即:公务员、村干部和农民,目的是分析这三类人群生活状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比较异同。

调查采用结构、半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调查方法,共调查农户样本30户。

2.白族居民生活状况现状调查结果
2.1生活水平状况
海口村有耕地总面积2225亩,人均耕地0.72亩;拥有林地3980亩,其中经济林果1500亩,人均经济林果0.4亩。

全村以水产、乳蓄养殖、水稻、蚕豆、大蒜种植、梅果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9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0元。

2012年海口村村民的平均年收入为3860元,比2011年上涨了8.1%,相应的当地居民年人均消费为2210元。

当地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养殖业和粮食种植,收入渠道单一,由于市场物价的不稳定性,因而当地村民收入的稳定性也很难保证。

2012年海口村村民家庭消费比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消费,其次是子女教育消费和医疗消费,村民的衣食消费只占到3.3%。

2.2精神生活状况
海口村村民每家都拥有了电视机,但是拥有电脑的家庭只占到了6.7%。

通过调查得知,海口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以聊天为主,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这一项几乎为空白。

关于婚姻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的调查,93%的村民都认为自己所处家庭、邻里、朋友的氛围非常的和谐。

2.3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已经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和电话。

2011年有758
户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拥有电视机808台,有719户使用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建有小水窖12口、沼气池78口,中心完小1所、卫生室1所、幼儿园1所,建有公厕3座,有6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7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1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人均家庭住房面积26m2。

该村交通比较便利,现已建成村内水泥路面4.6公里,供电设施健全,很少会出现断电的情况,村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2.4社会保障程度
2011年海口村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018人占总人口的9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036人占总人口的99%,享受低保107人占总人口的3.4%。

2.5教育水平
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初中学历占46.7%,其次是小学学历占到了30%,高中和中专学历占到13.3%,没有上过学的居民占10%。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当地学生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7%。

被调查对象对当地教学水平的评价,46.7%的居民对当地的教学水平基本满意,其次26.7%的人感觉当地的教学水平一般。

当地白族的青少年一般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继续读大学的人数极为有限。

2.6法制建设
海口村被调查者参加村委工作情况,海口村的白族村民中76.7%的人几乎每次都参加村务工作,10.0%的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或
不参加村务工作的人占到很小的部分。

2.7干部、公务员和农民不同人群之间生活状况的差别
干部、公务员和农民不同人群之间生活状况的差别,被调查的海口村的村干部2012年家庭年人均收入集中分布在3001到4000元之间,公务员家庭年人均则集中在4001到5000元之间,而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集中分布在1000到4000元之间,当然也有部分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1到8000元之间。

村干部和公务员年人均消费都集中在2001到3000元之间,而一般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940到2000元的占到了43.33%,2001到3000元占到了30%,也有6.67%的农村居民消费达到了5001到6000元。

村干部和公务员学历都在初中水平以上,而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处于文盲、小学、初中水平。

整体来看,村干部和公务员要比一般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高,但是差距不是很大,也有部分白族居民比较有经济头脑,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海口村都是排到前列的。

3.白族居民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
3.1生活水平偏低
海口村村民收入构成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养殖业和粮食种植,增收渠道单一,且受市场物价影响波动较大,当地也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及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

2012年海口村的家庭人均年消费约2210元,消费能力不足,家庭消费比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消费,其次是子女教育消费和医疗消费,根据和村民的深入访谈得知,村民的日常饮食几乎不需要花钱
购买,大多是种什么吃什么,衣物的购买也极为有限,所以村民的衣食消费比重排在最末位。

3.2精神生活水平和方式匮乏
当地居民的娱乐资讯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得知,海口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以聊天为主,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无趣。

且被调查的海口村村民在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这一项,几乎是空白,当地文化娱乐水平较低。

3.3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被调查的海口村白族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其中最高学历是高中和中专学历,且人数有限,占比重最大的则是初中学历,还有部分居民没有上过学。

当地的教育意识淡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大多数是迫于法律的威严,当地的教育水平及村民的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4.白族生活状况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多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一,调整当地的农业结构及农业的产品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拓展居民的增收渠道,开发农产品的品牌经营,建立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新型农业,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进程。

第二,充分利用茨碧湖这个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发展当地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利益的共享。

第四,扶持当地乡
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要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同时继续加快小城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乡镇经济。

4.2提高当地精神生活水平
建议相关部门在当地建一个适宜的文化娱乐广场,为白族居民在茶余饭后提供一个娱乐场所,居民可以在此表演本民族的舞蹈,演唱本民族的歌曲,这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当地白族特有的“绕三灵”“三月街”“耍海会”等节日期间,相关部门可以给白族居民资金补贴,提高其参与的热情与激情。

此外,还可以在此地推行电影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

4.3提高当地教育水平
首先,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资体制,通过多样化方式创新办学,解决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其次,提高当地教师的工资收入,完善教师竞争上岗机制,从而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

再次,教育内容要多样化,并着重增加农林牧副渔相关知识的传授,使更多的人掌握农林牧副渔的相关相关技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才会使当地的经济腾飞。

最后,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当地可以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样化教育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徐佩华.探索改善收入分配的经济增长模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4)
[2]常晔,陈伟.农村教育问题探源[j].社科纵横,2005(4):45-47 ※基金项目:少数民族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研究(云南省民委资助:民课201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