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从古诗词中把握地理常识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摘要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词。

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中国历代诗人、文学家,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表现旨趣,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

许多诗歌中不仅反映了一些气候特点、地质地貌状况,也透析了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现象。

在古诗词中,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有的诗词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本文运用参考文献法及系统研究法来对包含各种地理知识的古诗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关键词: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古诗词AbstractChinese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a's splendid culture in five thousand, has been told for people one thousand years long. Quite a part of poetry, to a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and social descriptions, which contains a very rich geographical elements, there are describe the geographical phenomenon, reveals the geographical law of poetry. These poems to enhance our aesthetic view of geography,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al regularity, arouse our interest in learning geograph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our help. Chines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poet, writer, to share our joys and sorrows, show interest, often with the help of famous mountains of the motherland xiushui. Many poems not only reflects som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dialysis and som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poems, except for some wonderful descrip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some poems also very aptly reflects the relation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gives us some enlightenment. In this paper, with reference metho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ontain various geographical knowledge system analysis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poems.Key words: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cient poetry前言纵观历史文化长河,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优美诗词篇章。

古诗词中的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

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

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6、“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7、“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0、“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

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古诗词中的地理常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常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常识一、描述我国河流发源及景象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描写了湘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六首》)——“浙江”即指现在的钱塘江,八月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胡玢《庐山桑落洲》)——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李白《清溪行》)——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二、描述我国天气、气候的诗句1.描写天气的诗句(1)地形、地势对天气的影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是说四川巴蜀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变化,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不同。

(2)锋面对天气的影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在每年6月至7月间,江淮地区因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国冬半年,北方地区受冷锋的影响,形成短时间内的降温、降雪的天气现象。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暖锋对天气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狂风在怒吼,在咆哮,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乱滚。

边塞地区——风力搬运白居易的“一泊浪来一泊去,一重浪来一重生。

相搅相掏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浪淘沙》)——河流的侵蚀作用刘禹锡的“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浪淘沙》),——揭示了金矿沉积于河床凸岸的地理规律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外》),——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岑参的“北风卷地斩白草,胡天八月(相当于阳历九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毛泽东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登庐山》),——说明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讲述了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南宋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描绘了梅雨天气的特点;毛泽东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北方河流的冰期时;毛泽东的“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念奴娇•昆仑》)——冰雪融水补给江河;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盂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森林美化环境毛泽东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长江三峡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河流补给、水循环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四川西部横断山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人坐赤道能观察到全天得星座。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过去的河套平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长江中下游地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诗词中蕴涵的地理原理及规律

古诗词中蕴涵的地理原理及规律

古诗词中蕴涵的地理原理及规律古诗词中蕴涵的地理原理及规律⼀.⾃然地理⽅⾯1.“天时⼈事⽇相崔,冬⾄阳升春⼜来”-------------正午太阳⾼度⾓的周年变化2. “⽇中万影正,⼣中万影倾”--------------太阳⾼度的⽇变化规律3.“坐地⽇⾏⼋万⾥,巡天遥看⼀千河”--------------在⾚道上的地球⾃转线速度4.“⽇似⾦丸,⽉似⾦盘”-----------------反映了⽇地⽉三者距离差异5.“⽉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判定及⽉相规律6.“蜀⽝吠⽇”---------------------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照少。

7.“烟花三⽉下扬州”、 “洛阳三⽉飞胡沙”-----------------------反映了我国⽓候的南北差异8.“⾼处不胜寒”------------------海拔⾼的地区,⼤⽓对地⾯的保温作⽤⼩,⽓温低。

9.“⼤漠沙如雪,燕⼭⽉似钩。

何当⾦络脑,快马踏清秋。

”------------------沙漠景观及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10.“仰望⼭接天,俯视江如线,对⾯能说话,相会要⼀天”---------------------横断⼭区⼭河相间、⼭⾼⾕深的地形特点。

11.“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天⽓特征12.“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反映的是暖锋天⽓13. “江南梅熟⽇……梅⼦黄时”-----------------梅⾬时节正值梅⼦成熟,因⽽得名。

14.“湿菌⽣枯篱,润⽓醭素裳”-----------------梅⾬⼜叫霉⾬15.“梅⼦黄时⽇⽇晴,⼩溪泛尽却⼭⾏”-----------------描写了空梅的情况16.“云青青兮欲⾬,⽔澹澹兮⽣烟”-------------------云层加厚是降⽔的必要条件,⽔⾯蒸发的⽔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原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从古诗词中把握
地理常识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从古诗词中把握地理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一、背景分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古诗词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

文化创作来源于生活,古诗句也不例外。

中华古诗词不仅能够表达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现象。

所以,在如今的各类考试中以古诗句来考查地理的试题也备受出题者的青睐。

例如:下列叙述与诗篇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在我国西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难有联系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越适合种植桃花
D.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说明人们可据需要自由搬迁
【答案】B。

解析:A项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只是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A项错误;
B项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说明四川一带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难有联系,B 项正确;
C项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说明了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C项错误;
D项中“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体现了河流的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现象,即昔日的大江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为了“数家新住处”,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二、知识展现
(一)描述我国河流发源及景象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描写了湘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六首》)——“浙江”即指现在的钱塘江,八月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胡玢《庐山桑落洲》)——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李白《清溪行》)——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二)描述我国天气、气候的诗句
1.描写天气的诗句
(1)地形、地势对天气的影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是说四川巴蜀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变化,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不同。

(2)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在每年6月至7月间,江淮地区因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国冬半年,北方地区受冷锋的影响,形成短时间内的降温、降雪的天气现象。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暖锋对天气的影响。

2.描写气候的诗句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说明了纬度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说明了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所形成的景象。

(三)描述地理因素对植物影响的诗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

从而说明了热量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说明了季节性对植物的影响。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古谚语》) ——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说明了垂直地带性--即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四)描述生物界循环的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描写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描写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前半句描写降水过程,后半句描写地表径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描写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所以,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传颂中国传统文化依然重要,古诗词在我们生活中地位不应减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研读古诗,不仅能学到文学知识,也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