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川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川教版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 败秦军主力。同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我对秦朝暴政和农民起 义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能够列举出秦朝 暴政的具体表现。
我掌握了陈胜、吴广起 义的经过和结果,能够 分析起义失败的原因。
我了解了巨鹿之战的经 过和结果,能够评价项 羽在战争中的表现。
刘邦的领导才能
刘邦善于用人,能够听取不同意见,从谏如流。他注重政治斗争,善于联合其 他反秦力量,孤立和打击敌人。同时,他善于把握时机,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 战术。
反秦斗争经过及结果
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则趁机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随后,项羽自立 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刘邦则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地区。
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赋役繁重,民不 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统治集团内部争斗
六国残余势力的复起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并未完全消除 六国的残余势力,这些势力在秦末纷纷 复起,成为推翻秦朝的重要力量。
秦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导致政 治腐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背景及原因
楚汉之争背景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分别代 表楚、汉两大政治集团,争夺天 下统治权。
本节课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了解秦朝末年社会状况及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背景,理解农民起义 的历史意义。
学习要求
掌握秦朝末年社会状况的基本史实,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及背景 ,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02
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背景及原因
80%
秦朝暴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暴政, 赋税繁重,徭役无度,民不聊生 。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秦的暴政 2、大泽乡起义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生:略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

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秦的暴政【问题1】观察图片“秦帝国的四大工程”,阅读“材料研读”,结合课文总结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问题2】秦朝怪现象怪相一:当时在秦国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怪相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怪相三: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思考:造成秦代这些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秦朝普通百姓,你的生活是怎样的?二.陈胜、吴广起义【问题1】原因篇观察图片“大泽乡起义”,分组讨论: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从教材中总结秦暴政的表现。

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暴政具体体现。

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理解秦朝怪现象背后隐含的根源生:思考回答问题,置身于历史情景中,体验秦暴政之下百姓生活的艰辛。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认识遇到大雨误期只是起义的导火索,起义的深层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秦的暴政是根本原因,对事件的发生起决定作用的是根本原因。

生:小组讨论,明确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

【问题2】过程篇观察图片“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分组进行古今地名对照和起义路线的随图讲解。

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问题3】结果篇阅读课文,思考:陈胜吴广起义是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起义最后结果如何?有何重要意义?三.楚汉之争【问题1】秦亡前后,项羽同刘邦之间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2】你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吗?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古今地名对照,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随图讲解起义时间、地点、路线、政权等要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辅助手段,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资料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秦朝暴政的图片,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

2.文字资料:关于秦朝暴政的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详细过程。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秦朝暴政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秦朝的统治方式。

提问:你们认为这样的统治方式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2.呈现(10分钟)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起义的过程。

提问: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起义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问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川教版历史七上《秦末农民起义》ppt课件上课讲义

川教版历史七上《秦末农民起义》ppt课件上课讲义

以刑杀为威。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zhě]衣塞路,囹圄[líng yǔ]成市(穿 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秦二世 昏庸残暴
赵高
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公元前209年 领导人:陈胜、吴广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川教版历史七上《秦末农民起义》 ppt课件
荆轲刺秦王(汉代画像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在秦国做人质
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看到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心里十分忧虑,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
助手,前往刺杀秦王。
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1、“焚书坑儒” 2、赋役沉重 3、刑罚严酷
便无力抵抗.
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 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
启示: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 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 损害人民的利益.
练习
1. 陈胜 、 吴广 发动了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后推翻秦王朝的是 刘邦
农民起义军。
领导的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D
1、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2、烧掉了哪些书? 3、焚书坑儒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焚书坑儒给我们什么启示?
1、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2、烧掉了哪些书?
禁止人民对朝廷 的非议,从思想 文化领域加强秦 朝的专制统治。
民间收藏的《诗》 、《书》,六国的 史书,和诸子百家 的著作。
3、焚书坑儒带来了什么 样的危害?
4、焚书坑儒给我们 什么启示?
摧残了文化,阻 碍了我国教育的 发展,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等。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合乐苗族乡红店子学校吕礼强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的历史中,每一个封建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兴盛、腐朽、灭亡的过程。

而与王朝腐朽、灭亡相伴的就是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新课程标准只要求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末农民起义不仅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而且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中最具代表性,学习本课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史的了解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内容从教材整体体系上看《秦末农民大起义》位于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这段历史处于秦统一和西汉统一这两段大统一历史时期中间的过渡阶段,秦末农民起义体现了统一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

而就本课的具体内容来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即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实际上是讲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而过程又包括爆发、曲折、决战、胜利四个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3、教材的优势与缺乏人教版教材把秦朝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的灭亡结合在一起一课完成,而川教版把秦朝统一及秦朝的灭亡分开来,我想教材这样编排就是为突出秦末农民起义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首创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充分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深刻道理。

对学生以后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奠定正确的历史观。

但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故事了解颇多,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一定的了解,但本教材却对楚汉之争加以回避,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性质不了解对后来的刘邦建立汉朝就可能会产生“汉朝是农民政权吗?”的疑惑.因此在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性质的认定上应作适当的补充.4、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目标要求是: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围绕这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7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7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

2.了解秦国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秦朝的暴政,从而探究出农民起义的原因
2.分组讨论,探究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学会图表法及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难点】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七年级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1.知识要素学习法2.情景教学法3.比较分析法4.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不仅如此,希望和平安定的秦朝百姓这时也打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首先咱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梦回秦朝”,去看看秦朝统治末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从而使秦朝能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请跟老师走进四个场景,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

场景一:我们在秦朝的乡村田间看到,田地里都是妇女、老人、小孩在劳作?思考:你会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看不见成年男子!师:他们去哪里了?原来他们去修建.......大屏幕出示《阿房宫》、《秦长城》、《秦皇兵马俑》图片,教师分析: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

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人左右,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三百万。

引导学生动动手,完成63页动脑筋。

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朝的暴政,并掌握其与农民起义之间关系。

(2)了解秦朝被推翻后,楚汉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史料,从具体史实出发了解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

(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

(3)通过刘邦和项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史实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得出结论的概括、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朝暴政不仅对当时的人民有影响,同时也对汉朝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秦朝暴政和项羽的认识,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秦的暴政及影响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

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后世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学生提问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简单复习前课。

虽然这促使秦统一六国、促进国家融合,但是在这些制度下的一些政策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使得秦朝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的15年。

引出新课,了解秦朝的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
1.秦朝的暴政
(1)滥用民力。

秦朝在统一后,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通过ppt图表展示秦朝人口在服徭役(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骊山墓)、兵役的比例和具体人数。

使学生对秦朝男性劳动力的分布情况有直接、清楚地了解。

让学生阅读一段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勾心斗角……。

”和对其的介绍“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1万人,下可建5丈旗,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1万人,下可建5丈旗,其规模可谓宏大。

”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2)严刑峻法。

材料1:
“或盗采桑叶,臧(赃)不盈一钱,可(何)论?赀徭三月。


——《法律答问》
材料2:
“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汉书·刑法志》
问学生可以从材料中看出当时什么?并联系教科书p27页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秦朝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加上有族诛、连坐,造成罪犯数量非常多,使许多无辜的人们受到牵连,人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

展示图片“铁桎”、“束颈的铁钳”
铁桎是古代用来拘系罪人双脚的刑具,即铁镣;铁钳也是古代的一种刑具,以铁圈束颈惩罚罪人。

它是当年拘系加工石料、修筑陵墓的“刑徒”们用的。

这两件文物活生生地反映了秦时修筑骊山陵墓刑徒的悲惨境遇。

2.秦朝内部斗争
嬴政巡游沙丘,死前赐玺书给正在上郡(延安)监军的长子扶苏,令其回咸阳主持葬礼。

但玺书被玩弄阴谋的中车府令赵高扣压。

赵控制始皇幼子胡亥,威胁利诱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又矫诏捏造罪名赐死扶苏。

胡亥生性残暴昏庸,强令许多宫人殉死,又把许多工匠闭死于墓道之中。

胡亥即位,任用赵高为郎中令,诛杀蒙毅等大臣及秦宗室公子公主。

恐自已为天下所轻,也东出巡游,立碑刻石。

为增强都城军备,征材士(强弩射手)5万人屯咸阳,又加供他游猎用的狗马禽兽,咸阳因而粮草不足,下令调各地粮食,转输服役者自带干粮,咸阳周围300里以内田地所产粮谷不得擅自食用。

以至“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赋税增加到超过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戍徭无已,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无法承受,最终秦二世的昏庸腐朽促使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在他在位期间爆发。

3.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

他们行至大泽(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

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

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

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起义坚持了6个月,陈胜、吴广相继牺牲,起义最终失败了。

但是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六国贵族后裔
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

武臣自立为赵王、田儋为齐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魏公子咎为魏王。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县)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3)刘邦
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后,刘邦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杀掉县令沛县,百姓推举刘邦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

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

4.秦朝的灭亡
(1)项羽率兵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公元前208年
“破釜沉舟”和“以一当十”这两个成语都是来自于这场战争。

以故事形式讲述,吸引学生。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父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封项羽为上将军,率军五万以解巨鹿之困。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打破做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
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2)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
问学生秦朝为什么而亡?阅读书P26页贾谊《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原因。

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楚汉战争
(1)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六国后裔或诸侯旧将共分为18诸侯,大者辖地数郡,小者仅得数县。

其中封刘邦为汉王。

(2)垓下之围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

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

楚军兵疲食尽。

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6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

项羽带着26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建西汉
约法三章:
刘邦占领咸阳后,他一不杀,二不抢,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约法三章是保护地主阶级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但它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赢得了人心,这是刘邦集团取得胜利的关键。

小结:
秦因何而亡:
1.役民逾力,苛刑厉法,暴虐无道,没有审时度势、因时行政
2.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3.社会对新确立的大一统政权尚未适应,旧有六国传统势力保有号召力与生命力
思考题
1.有人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秦王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秦亡以前,项刘领导的都是农民起义军
秦亡以后,性质变成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3.秦朝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相似点吗?(开放性)
板书
一、秦朝的暴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滥用民力
2.严刑峻法
二、秦朝内部斗争加速秦朝灭亡
三、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2.六国贵族
3.刘邦
四、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率兵大败秦军主力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进逼咸阳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楚汉战争
1.西楚霸王分封天下
2.垓下之围
3.
六、教学反思
1.内容较多,可能有些枯燥
2.古文有些深度,需要教师帮助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