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开课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末时期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秦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1.秦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2.农民起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究法;3.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朝统治者在战国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中国各个分割的小国家。
但是,统一后的秦朝政治体制呈现出专制和高压的特点,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一定的管控和限制。
在农民这一阶层中,由于土地兼并和赋税过重等问题,他们的生活负担逐渐加重,生活水平也逐渐下降。
同时,秦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对农民进行劳役和征收等行为。
这些问题将秦朝政府和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推向了极端。
二、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在当时有一定名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陈胜和吴广。
他们两人原本是一对商人,但在秦朝政府的劳役和征收政策下,被迫沦为农奴。
他们发动起义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救自己和同胞们的苦难生活。
此外,农民起义的参与者还包括了一些农民和流民。
他们也受到了秦朝统治下的压迫和伤害,因此积蓄了起义的力量。
三、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起义的爆发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在一个废弃的庙宇中,陈胜等人正式宣布了反秦的起义。
在起义的过程中,陈胜等人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被尊为了“王”。
然而,随着起义的逐渐扩大,农民领袖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现,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秦朝统治者最终镇压了这场起义,并对陈胜等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和惩罚。
尽管这次起义的失败,但是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秦朝民政政策的反人民本质,引起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对秦朝统治的思考。
10 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3、残酷的刑法
阅读课本P48页的材料研读部分,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描述的 奇怪现象?说明了秦朝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三】 秦朝,在市场上,有这样 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 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束颈的铁钳
铁桎(脚镣)
4、焚书坑儒
阅读课本P48左上方的相关史事,了解“焚书坑儒”
“焚书”是焚烧哪些书籍?“坑儒”又是坑杀哪些人? 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例:春秋时期,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核 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教 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 总结许多教育规律,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1.秦的暴政的体现? 2.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 因?
3.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反秦起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 有个成语出自于此,是什么?
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 估算秦朝耕田所剩劳动力人口数量?
这对当时社会生产了什么影响?
秦始皇陵想象图
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
2、沉重的赋税
【材料二】: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
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董仲舒说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始皇 帝。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4 年,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歌谣中的历史】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灭秦主力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夫大起义》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作业内容第10课《秦末农夫大起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实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稳固同意采纳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夫抵抗和秦灭亡的主要缘由,确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相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开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夫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稳固统一采纳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坚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相识。
生:略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局部,秦的暴政,表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知教师,你从这那么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
同学们主要卡教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聚;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了解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素养目标1.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掌握项羽和刘邦的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
3.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1.秦灭六国(原因、经过、意义)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秦始皇:“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庞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呢?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任务: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①赋税沉重材料二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官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②徭役、兵役繁重材料三逃兵役,夷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睡虎地秦墓竹简》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材料四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④焚书坑儒材料五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设计说明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本节课的学习意在使学生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重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史记》(书目)。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秦朝的建立及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然后讲述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却不过二世而亡,引出问题“谁是灭亡秦朝的真凶”。
通过强烈的前后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查1.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哪些?2.陈胜、吴广为什么发动起义?3.秦朝是何时灭亡的?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秦始皇陵的图片,秦始皇用十余载的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然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却不过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教师提问:预习了教材后,你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的暴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小组合作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并举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教师提问:这么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提问:此外,秦朝的暴政还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属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名字,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领袖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起义领导人的贡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思考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时空观念: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根据秦朝的刑具反映了秦朝刑法严峻的特点;家国情怀: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朝灭亡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章碣作《焚书坑》,用“坑灰未冷山东乱”来讽刺秦始皇焚书的做法并不能使统治长久。
今陕西西安临潼有一个坑儒谷,据说是当年坑儒的地方。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秦朝是如何灭亡的?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背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2、秦朝暴政的表现: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
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之食。
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三: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材料:(秦朝)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上吊)于道树,死者相望。
---司马迁《史记》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6岁就要到官府登记户籍,开始服徭役和兵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实验中学石国红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
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
二.教学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
三.教学难点: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
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
过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秦朝呢?
讲授新课:
一秦的暴政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7~48页第一目“秦的暴政”及相关史事,完成问题。
)
1秦暴政的表现(简练的词句概括)
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略)
小结: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赋税沉重
2徭役兵役繁重
3刑法严苛
4二世更残暴
过渡:秦朝残暴统治下,如果你是秦朝老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二世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要求:看课本48~49页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
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学生回答略)
探究一: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
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分组讨论,学生活动略)
能力拓展: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小结:(见下表)
陈胜、吴广大起义(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原因直接:遇雨误期根本:秦的暴政
经过大泽乡起义→建立政权(陈)→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遇害
结果失败
地位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
刘邦、项羽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
刘邦、项羽农民起义:
1)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讲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讲讲“破釜沉舟”的故事。
(略)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探究二: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参考答案: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
启示: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
(得民心者得天下)
过渡:秦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又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争夺帝位之争,史称“楚汉之争”。
三楚汉之争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要求:看课本49页第三目“楚汉之争”,完成下列问题。
1.楚汉之争双方代表各是?
2.楚汉之争结果?(学生活动略)
小结: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
探究三: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
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
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小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能力拓展: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
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
为什么?
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反抗秦的暴政农民阶级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帝位之争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内部
的争权夺利斗争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这节课始终在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
重点学习了三部分知识,包括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
其中秦的暴
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秦的统治残暴,人民才起来反抗推翻
残暴统治。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之后的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
义结束了秦的暴政。
秦亡后,此时农民起义的性质转变了,战争由推翻暴政转变
为争夺帝位,最终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大汉朝!我们下
节课再具体学习这一课。
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收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典故,知道其出处并能大致描述故事经过。
2课后作业:课后活动和基训第10课
板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赋税沉重
2徭役兵役繁重
3刑法严苛
4二世更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2项羽、刘邦起义
三.楚汉之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