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人性的污秽》中德芬妮的不自信

合集下载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

学校代码:10327学号:1120150480硕士学位论文Existential Anxiety in Philip Roth’s The Human Stain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学位类型:学术学位姓名:聂翔指导教师:孙勇彬完成日期:2018年4月30日答辩日期:2018年5月31日Existential Anxiety in Philip Roth’s TheHuman Stain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ByNie XiangSupervised byProfessor Sun Yongb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ay 2018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件、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因其犹太裔身份,罗斯的作品不可避免涉及犹太性问题,特别是美国犹太移民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与生存境遇,罗斯起初是以自省与批评的方式表现犹太民族文化与伦理道德,到了后期,他试图摆脱犹太民族,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分析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的生存困境与冲突,重点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焦虑。

从《人性的污秽》中探析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体的再思考

从《人性的污秽》中探析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体的再思考

《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于 2000 年发表的 一部作品,与 1997 年发表的《美国牧歌》和 1998 年发 表的《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这两部作品合称为野美国 三部曲冶,其中,《人性的污秽》是三部中较为杰出的著 作,小说以 1998 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为背 景,辅之以越战老兵的生活经历来描写越南战争带给 人们的精神伤害,使得作品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的背 景下展开。小说以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科尔曼·西尔克 一生的经历,来探讨社会与历史的污秽、揭示人性的 污秽以及审视人对自我的不断背叛与渴求。书中的人 物内森·祖克曼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将科尔曼 与自己的家庭、女友、工作连贯起来,从而为读者展开 一个暮年老者疯狂追求自我的一生,科尔曼最后与女 友福妮雅的意外死亡,也让笔者对两人坚持自我的理 想追求有了更深层的反思与思考。本篇论文将从自我 主体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 体的缺失与构建问题的思考。
科尔曼在遇到福妮雅之前,所交往的女友都是白 人,他对于她们的身体有着疯狂的热爱与崇拜。在与 白人女友亲热时,科尔曼会在白人女友的身旁转来转 去,欣赏女友白的发亮的身体。科尔曼对于白人女性
安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2018 年 5 期 总第 418 期
46
裸体的欣赏和热爱,并不是简单地性欲望,而是科尔 曼生命功利主义的深刻体现。白色是活力和生命力的 象征,而黑色则是死亡阴郁的代名词。科尔曼在这种 对白人女性身体的迷恋和赞美的生命功力主义的支 配下,一直不敢在白人女友面前完全裸露自己的身体, 遮蔽自己的身体也证明了他对真实自我的掩盖。直到 科尔曼遇到福妮雅,在与福妮雅做爱时,他完全将自 己暴露在福妮雅面前,这个时候的科尔曼才放下自己 所推崇的生命功力主义,他裸露自己的身体,真正的 开始展现自我。

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
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何朝辉
【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7)009
【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对当代美国社会进行深度描写的一部杰作.它具体而细微地再现了黑人种族他者面对强势的白人权力话语时产生的身份危机和伪装身份的命运悲剧,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他者面对白人男性话语时所产生的身份异化现象和无声反抗的生存悲剧,灵活运用的多重叙述视角及其之间的巧妙转换,深化了小说中的种族身份问题和女性生存悲剧,突显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小说中的叙事书写体现了罗斯对叙述技巧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也反映了他对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权力话语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批判.
【总页数】7页(P76-82)
【作者】何朝辉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科尔曼·希尔克悲剧形成的语境因素——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语言学解读[J], 邹凤群
2.伦理拷问与道德冲突——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社会伦理观解读 [J], 乔传代
3.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J], 何朝辉
4.伦理拷问与道德冲突——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社会伦理观解读 [J], 乔传代;
5.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中的女性他者解读 [J], 陈银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摘要: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和女性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女性主义兴起。

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所刻画得女性形象既肯定和继承了传统女性身上的善良、仁慈、正直等优秀品质,也突出女性的自由,体现女性的独立与思考,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女性主义精神,具有超前意识。

同时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以及女性等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低下。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大卫的成长故事以及大卫和每一位女性的相处,主要分析艾格妮丝、贝西小姐、朵拉、摩得斯通小姐四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批判地看待传统的女性道德,探究了狄更斯的女性观和19世纪新兴的女性主义精神。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一、引言《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融入大量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以第一视角讲述大卫从幼年到成年的人生故事,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以及人性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大卫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被继父虐待、抛弃,被朋友背叛,经历妻子去世,但大卫还有姨婆贝西小姐和知己艾格妮丝的陪伴。

即使生活大起大落,大卫从未丢失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希望,他依然保持内心的正义,勇敢,和善良。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角度,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女性的地位、教育等多方面详细地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具体分析四个方面的女性形象:以艾格妮丝为主完美的女性形象,以贝西小姐为主矛盾的女性形象,以朵拉为主愚蠢的女性形象,以摩得斯通小姐为主病态的女性形象。

最后对比总结论述狄更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西方传统女性形象的影响。

二、完美的女性形象——艾格妮丝艾格妮丝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宽容博爱,怜悯弱势群体,对他们总是保有善良和同情,即使得知父亲的助理希普对自己和父亲图谋不轨,在大卫对希普有强烈敌意的时候还是阻止了大卫去伤害希普。

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_对哈代_德伯家的苔丝_的女性主义解读

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_对哈代_德伯家的苔丝_的女性主义解读

哲学社会科学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学批评方式出现在文学批评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学作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研究,揭示其中蕴涵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内容;二是含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即通过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当我们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梳理文学作品时,发现以男性为主宰的父权制文化一直压抑着妇女,相当一部分女作家早已将父权制标准自觉内化,她们的女性文本固然是女性的声音,但未能真正抒发女性的心声和来自女性世界的呼声。

那么男作家的观点又如何呢?17世纪法国的女性主义者宝玲贝尔这样说:“所有男子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有如在诉讼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

”〔1〕(10)性别差异决定了男作家论述的不公正性和随意性。

性别歧视和男性审美下歪曲的妇女形象几乎充斥了男性文本。

但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恰是女人塑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

少数杰出的男作家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苦闷、彷徨、哀怨、受压迫与抗争,显现出特有的女性情怀与爱心。

托马斯·哈代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男作家。

他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克服了“是法官又是诉讼人”的局限,超越了男性传统视野,满怀深情地关注着女主人公的种种不幸,以男作家特有的女性意识,吐露出一代女性的心声,向男女不平等的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呼喊和强有力的控诉。

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女性主义解读王延(渤海大学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

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

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作者:乌兰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乌兰(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不仅渗透了对犹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其他少数族裔的波折人生。

《人性的污秽》是他近年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小说围绕主公人科尔曼跌宕起伏的命运,侧面的反映了其母亲——西尔克夫人,作为黑人女性的艰难生存困境。

本文将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西尔克夫人在多重压迫下的痛苦命运。

【关键词】黑人女权主义;压迫;男权;种族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在当代美国文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旺盛的文学创作力享誉世界文坛。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获奖无数,囊括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近几年来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性的污点》组成)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近年,对该小说的解读多围绕主人公身份问题,或以存在主义角度,或以宗教角度展开分析,但其中对小说中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却鲜有涉及。

本文将以黑人女权主义视角对主人公的母亲——西尔克夫人展开分析。

1 黑人女权主义至今在学术界都难以严格界定“女权主义”,只是力图找出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共同特征。

女权主义流派本身关注的是妇女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以及因性别所遭受的歧视。

但因不同流派的历史渊源、阶级地位等多种原因以及各自承受的压迫程度等问题,都没能达成统一共识。

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及黑人女权主义等。

黑人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的一个流派,对研究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交织的复杂性——从二元对立看《人性的污秽》的主题凸显

交织的复杂性——从二元对立看《人性的污秽》的主题凸显

交织的复杂性——从二元对立看《人性的污秽》的主题凸显陈 梅细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着复杂多变的主题。

罗斯通过塑造一组又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把这些元素融入其复杂的主题中,凸显了《人性的污秽》所体现出来的富有层次的、寓意丰富的复杂主题,突出了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白人和黑人对立为主线的矛盾冲突。

一、二元对立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价值《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

2000年一经出版,它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科尔曼无心说出的“幽灵(spirit)”事件为导向,引出了关于种族、文化、性别等多重主题交织的一系列事件。

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西尔克原是一名黑人,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遭遇种种不平等待遇,以至于难以实现美国梦的时候,他抛弃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利用自己浅肤色的特点将自己的身份变成了犹太人,并与母亲和妹妹决裂,彻底告别过去,走向全新的人生。

讽刺的是,本是黑人的科尔曼,最后正是因为“幽灵(spirit)”这一带有歧视黑人色彩的词汇而被定义为种族主义者,从而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终点。

在科尔曼渐渐沦陷的过程中,充斥着种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推手。

黑人和白人、知识分子和文盲、男性和女性等二元对立的因素在事件的发酵中起着环环相扣的推动作用,最终导致了科尔曼的灭亡。

“二元对立”是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某一领域中相互对立且不可缺少的一组元素。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是通过从两种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来构建世界使其产生意义的。

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一些特定的二元对立可以体现出文本的主题意义。

在《人性的污秽》中,多重二元对立构建了其主题的复杂性,也建构了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美国社会。

二、《人性的污秽》中几组二元对立主题(一)黑人与白人的对立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白人对黑人的排挤十分严重。

假面人生的荒谬与毁灭——试析《人性的污秽》中个体的生存困境

假面人生的荒谬与毁灭——试析《人性的污秽》中个体的生存困境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吼珉N AI.0F)q烈)(】-I蝌G I IN I vl强SnYF曲.2009、V01.23N o.1假面人生的荒谬与毁灭——试析《人性的污秽》中个体的生存困境江颖,李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通过对《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自我身份的逾越和福妮雅自甘堕落的伪装的探讨,揭示当代美国社会少数族裔为生存痛苦挣扎的困境,而现实的荒谬与理想的破灭表明,任何形式的逾越和逃离都无法摆脱人类生存的悲剧境地。

关键词:生存;逃离;逾越;毁灭;荒谬中图分类号:H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1—0145—022003年导演罗伯特本顿携手奥斯卡影帝影后安东尼霍普金斯与妮可基德曼完成好莱坞的又一经典——《人性的污秽》。

该影片的同名小说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0年出版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力作。

他将情节置于20世纪末的美国社会背景中,通过展现主人公科尔曼隐姓埋名在雅典娜学院的辉煌与落魄乃至最后的死亡,将作品引向道德与存在的深层主题,并借犹太要素的运用和升华来对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刻的探讨和揭示,少数族裔的“存在”困境实质上就是西方社会生存悲剧的真实写照。

一、身份逾越后的毁灭《人性的污秽》中,科尔曼是个有着黑人血统的大学教授,他凭借极浅的肤色成功地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进入美国社会,并在雅典娜学院度过了几乎辉煌的一生。

科尔曼一度以为自己可以远离黑人的标签,成就自己无限的发展空间。

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次偶然的课堂点名他将两个缺课的黑人学生称为“幽灵”因而被诬为种族主义者。

这样,真实身份是黑人的科尔曼反而成了鄙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就连他终生为之奋斗的雅典娜学院也将他抛弃。

更为凄惨的是,科尔曼的妻子艾丽丝由于无法忍受长达5个月的精神折磨而突然中风去世。

幽灵事件对于科尔曼,“如同面对一场恶性高速公路事故、一场大火、一场爆炸、一场公共场所大灾难”…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人性的污秽》中德芬妮的不自信
作者:陈梅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
摘要:德芬妮是《人性的污秽》中一个起到重要剧情推动作用的人物,也是罗斯塑造的几个典型女性人物形象之一。

作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表,德芬妮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罗斯对其所代表的极端女性主义思想的批判。

而造成德芬妮这种极端思想的原因,来自她心中的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造就了德芬妮的性格,影响了她待人接物的方式。

本篇文章即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德芬妮表现出来的不自信以及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德芬妮;不自信;女性主义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作品,出版于2000年。

这本小说把写作背景设定在1998年,主人公是大学退休教授科尔曼。

科尔曼在退休以后与三十多岁的女清洁工福妮娅有染,被雅典娜学院的女教师德芬妮发现,并写信威胁科尔曼离开福妮娅。

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则揭露了科尔曼不为人知的黑白混血身份以及各人背后的辛酸历程。

小说中主题多样,主人公本身的黑白混血身份、跨文化背景、战争创伤及所出现的受压抑的女性形象等都为这部小说的复杂性提供了论点。

作为小说的配角,德芬妮只是往科尔曼身上泼了污水的其中一人。

她总是想以女性的身份压倒科尔曼作为男性院长的權威,但是却只能在背后做一些小动作来对科尔曼进行打击,而无法正面战斗。

“女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进步和男性的文明是建立在对于女性的压抑上的。

”(邱运华,2005:214)在罗斯的这部作品中,其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均带有多多少少的缺陷,其中德芬妮作为崇尚女性主义的代表而成为了一个突出的代表。

可以说,罗斯借“人性的污秽”这一主题,讽刺了德芬妮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德芬妮的不自信表现
(一)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
德芬妮的不自信表现之一就是十分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

她一心想做好妇女的表率,做好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应有的样子。

可是什么是该做的?德芬妮给自己定下了太多的条款,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当她准备发广告征得一位“对口径的男人”(罗斯,2003:271)时,她犹犹豫豫,一时害怕自己的措辞引起别人不好的评论,一时害怕这样的行为引起别人对她形象的误解。

她仔细思考,反复修改,却不能拿出一个“令她满意的不太屈辱的文稿”。

这种屈辱,是别人带给她的屈辱,她害怕自己被过分解读,努力杜绝一切可能的恶意评价。

然而这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正是她的这种恐惧使她战战兢兢,反而不能在坦然地面对社会的不公。

德芬妮来
到美国发展的原因,只为了能荣归故里,能被父母夸耀,“她在美国靠自己获得成功的”(295)。

因此她把自己孤立起来,一边渴望别人的正面评价,一边对悠悠众口抱着高度的警惕。

(二)过度解读男性言语行为
对于男性的一些正常行为,德芬妮总是给出自己的解读。

在对德芬妮的描述中,叙述者选择了从德芬妮的人物视角,采用德芬妮的人物声音来描绘她的内心世界,拉近了读者与德芬妮的距离。

我们可以通过大量自由间接引语得知德芬妮的内心活动。

德芬妮对她表示不以为然的科尔曼其实倾注了极大的关注,甚至把他当做了理想伴侣的样板。

但是在她的内心活动中,她却对科尔曼给予了负面的评价。

比如,在她听说科尔曼与福尼雅的感情事件之后,她把怒火的枪口对准了科尔曼,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恶意揣测。

“因为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等而下之,因为他惧怕任何有头脑的女人。

”(201)这句话看似是在谴责科尔曼,但是其极端嫉妒的语气揭示了她心中没有得到认同的失落和愤怒。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德芬妮把“女性主义”提倡的“权利”做了极端化的理解,并对在父权社会中占有优势地位的男性产生了仇视。

男女交往中正常的言语行为往往都被德芬妮进行了刻意解读,并认为是对她女性身份的歧视。

“过去似乎总有人拼命设法压制她,以某种方式清除掉他们眼里的她这个眼中钉……”她似乎总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压迫着她,于是对父权社会中的男性产生了过激行为。

(三)渴望得到认同
德芬妮认为,“像她这样孤身奋斗的女子,必须成功”(290)。

德芬妮在对现状感到不满的同时,对自己给予了高度期望。

她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年轻,娇小,女人味十足,漂亮,学术上成功的法国出生的斯特吉—韦伯基金学者”(282),说明德芬妮对自己的定位很高。

但是这种自信之下,却是极度地缺乏安全感和自卑。

一方面,德芬妮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于普通女性以及普通男性的位置。

另一方面,德芬妮又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她离开家乡来到美国,最大的原因就是想向家人证明自己。

“白手起家。

无名之辈。

功成名就了。

”(283)这样的渴望使得德芬妮在认为自己“学术成功”之后,仍然害怕面对家乡,面对她怀揣的美国梦。

她来到美国,是为了成就自己“功成名就”的梦想,然而在现实面前,这样的梦想使她感到疲累,使她不敢面对代表美国梦的地铁。

这样矛盾的心理通通经由德芬妮的人物视角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的矛盾和烦闷,也让读者对德芬妮的话产生了不信任。

前后不一的话语带来的后果就是让读者接触到了她内心的惶恐和渴望被认同的急迫感。

虽然德芬妮多次强调自己的聪慧和魅力,但是这种刻意的掩盖反而揭示出了她内心的不自信。

二、德芬妮不自信的原因
(一)社会地位与社会成就的不匹配
如德芬妮所说,她是一位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学者,也为了学术成就煞费苦心。

但是这样拼搏的背后却是社会对她学术价值的否定。

正如她认为,男性对她的关注不是基
于她的聪慧,更多地是取决于她的外貌和法国风情。

边是对自己努力与成就的肯定,一边是与之不相等的社会地位,德芬妮渐渐产生了惶恐和不自信,不敢面对自己最初的选择,甚至认为,“为什么没人阻止我,为什么没人对我说点什么?”(285)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也是对她过去十年人生的一种否定。

来到美国之后,并没有像她所想象的“功成名就”,而是离家十年仍孑然一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女性的身份给德芬妮带来的不止是性别上的被压抑,还有社会成就上的被压抑。

按照小说设定的社会背景,妇女运动盛行,已经从第一阶段的倡导妇女意识发展到了重视女性作者和读者的文化身份的第四阶段(高岩,2015),女性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

在这样的影响下,德芬妮十分想得到社会的认同。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女性运动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造成了德芬妮极大的心理落差。

(二)家庭环境的压迫
德芬妮的叙述声音经常提到她的母亲。

她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在美国取得成功,而“其中不带有我母亲以及她笼罩万物的阴影”(283)。

德芬妮来自法国一个古老的家族,而这个古老的家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这样的家庭沿袭了自古以来对待女性的传统,压得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德芬妮喘不过气来。

于是德芬妮逃离家族,开始向就传统宣战,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以证明旧传统的谬误。

然而这样的家族给予德芬妮的压力是巨大的,并且通过其成功培养出的样板——德芬妮的母亲,直接传达到了德芬妮的心里。

于是德芬妮在这样的压迫下,开始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钻研学术,以期取得成就、荣归故里。

另外,自小在家风陈旧的旧家族中长大,德芬妮潜在的意识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她渴望逃离这样一成不变的制度;另一方面,她又忍不住怀疑自己坚持的道路是否正确,希望回到自小生活惯的地方去。

这样矛盾的心理造成了德芬妮在追求美国梦路上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建,也造就了她内心深处的不自信。

三、结语
在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双重压迫下,德芬妮产生了深度的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时不时不自觉的表现在德芬妮的言语行为中,扎根在她的思想中,给她处理问题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成为一名女性主义者是德芬妮的自然选择,但是重重压迫之下,德芬妮对女性主义产生了曲解,成了极端的女性主义者。

由此可见,作者在对德芬妮进行塑造时,通过大量的自由间接引语描摹出了她的不自信和极端女性主义,人物塑造的本身就是对女性主义极端化的一种批判。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M].译林出版社,2003.
[2]高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场域生成和多元构建[J].求索,2015(4):135-139.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