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解析
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 )(数学理)【教师简评】按照“保持整体稳定,推动改革创新,立足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命题指导思想,本套试卷的总体印象是:题目以常规题为主,难度较前两年困难,得高分需要扎扎实实的数学功底.1.纵观试题,小题起步较低,难度缓缓上升,除了选择题11、12、16题有一定的难度之外,其他题目难度都比较平和.2.解答题中三角函数题较去年容易,立体几何难度和去年持平,数列题的难度较去年有所提升,由去年常见的递推数列题型转变为今年的数列求极限、数列不等式的证明,不易拿满分,概率题由去年背景是“人员调配”问题,转变为今年的与物理相关的电路问题,更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两道压轴题以解析几何和导数知识命制,和去年比较更有利于分步得分.3.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计算能力,例如立体几何问题,题目不难,但需要一定的计算技巧和能力.不管题目难度如何变化,“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硬道理.1.(10全国2理1)复数231i i -⎛⎫= ⎪+⎝⎭A.34i --B.34i -+C.34i -D.34i +【答案】A【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复数的运算.【解析】231i i -⎛⎫= ⎪+⎝⎭22(3)(1)(12)342i i i i --⎡⎤=-=--⎢⎥⎣⎦. 2.(10全国2理2)函数1ln(1)(1)2x y x +-=>的反函数是 A.211(0)x y e x +=-> B.211(0)x y e x +=+>C.211(R)x y e x +=-∈ D.211(R)x y e x +=+∈【答案】D【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反函数的求法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互化。
【解析】由原函数解得,即,又;∴在反函数中,故选D.3.(10全国2理3)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1,,325x y x x y -⎧⎪⎨⎪+⎩≥≥≤,则2z x y =+的最大值为A.1B.2C.3D.4 【答案】C【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解析】可行域是由A(1,1),B(1,4),C(1,1)---构成的三角形,可知目标函数过C 时最大,最大值为3,故选C.4.(10全国2理4)如果等差数列{}n a 中,34512a a a ++=,那么127...a a a +++=A.14B.21C.28D.35 【答案】C【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和性质. 【解析】173454412747()312,4,7282a a a a a a a a a a a +++===∴+++===5.(10全国2理5)不等式2601x x x --->的解集为 A.{}2,3x x x -<或> B.{}213x x x -<,或<<C.{}213x x x -<<,或> C.{}2113x x x -<<,或<<【答案】C【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析】利用数轴穿根法解得-2<x<1或x >3,故选C6.(10全国2理6)将标号为1,2,3,4,5,6的6张卡片放入3个不同的信封中.若每个信封放2张,其中标号为1,2的卡片放入同一信封,则不同的方法共有 A.12种 B.18种 C.36种 D.54种【答案】B【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排列组合知识,考察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标号1,2的卡片放入同一封信有种方法;其他四封信放入两个信封,每个信封两个有种方法,共有种,故选B.7.(10全国2理7)为了得到函数sin(2)3y x π=-的图像,只需把函数sin(2)6y x π=+的图像A.向左平移4π个长度单位 B.向右平移4π个长度单位 C.向左平移2π个长度单位 D.向右平移2π个长度单位【答案】B【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 【解析】sin(2)6yx π=+=sin 2()12x π+,sin(2)3y x π=-=sin 2()6x π=-,所以将sin(2)6y x π=+的图像向右平移4π个长度单位得到sin(2)3y x π=-的图像,故选B.8.(10全国2理8)ABC V 中,点D 在AB 上,CD 平方ACB ∠.若CB a =u u r ,CA b =uu r,1a =,2b =,则CD =u u u r A.1233a b + B.2133a b + C.3455a b + D.4355a b + 【答案】B【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基本运算,考查角平分线定理.【解析】因为CD 平分ACB ∠,由角平分线定理得ADCA2=DB CB 1=,所以D 为AB 的三等分点,且22AD AB (CB CA)33==- ,所以2121CD CA+AD CB CA a b 3333==+=+,故选B.9.(10全国2理9)已知正四棱锥S ABCD -中,23SA =,那么当该棱锥的体积最大时,它的高为 3【答案】C【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椎体的体积,考察告辞函数的最值问题. 【解析】设底面边长为a ,则高所以体积,设,则,当y 取最值时,,解得a=0或a=4时,体积最大,此时,故选C.10.(10全国2理10)若曲线12y x -=在点12,a a -⎛⎫ ⎪⎝⎭处的切线与两个坐标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a =A.64B.32C.16D.8 【答案】A 【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求导法则、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的求法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解析】332211',22y x k a --=-∴=-,切线方程是13221()2y a a x a ---=--,令0x =,1232y a -=,令0y =,3x a =,∴三角形的面积是121331822s a a -=⋅⋅=,解得64a =.故选A.11.(10全国2理11)与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的三条棱AB 、1CC 、11A D 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A.有且只有1个 B.有且只有2个 C.有且只有3个 D.有无数个【答案】D 【解析】直线上取一点,分别作垂直于于则分别作,垂足分别为M ,N ,Q ,连PM ,PN ,PQ ,由三垂线定理可得,PN ⊥PM⊥;PQ ⊥AB ,由于正方体中各个表面、对等角全等,所以,∴PM=PN=PQ ,即P 到三条棱AB 、CC 1、A 1D 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所以有无穷多点满足条件,故选D.12.(10全国2理12)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0)k k >的直线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3AF FB =,则k =【答案】B【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察椭圆的性质与第二定义.【解析】设直线l 为椭圆的有准线,e 为离心率,过A ,B 分别作AA 1,BB 1垂直于l ,A 1,B 为垂足,过B 作BE 垂直于AA 1与E ,由第二定义得,,由,得,∴即k=,故选B.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试题(大纲全国II卷)真题精品解析

2010高考真题精品解析--理综(大纲全国II卷)第Ⅰ卷【名师简评】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覆盖面广,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
生物部分涉及遗传学、生态学、免疫、生命活动的调节、新陈代谢、细胞、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化学部分考查的知识点角度比较细腻,能较好反映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在能力考查上也有所体现,第10、11题考查计算能力;第28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第29题考查实验操作技能;第13、30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物理部分对牛顿三大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内容都作了考查,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先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先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T 细胞和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T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而效应T细胞既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效应 B细胞,效应B细胞可产生抗体;而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8分)1.(6分)原子核Z A X与氘核12H反应生成一个α粒子和一个质子.由此可知()A.A=2,Z=1B.A=2,Z=2C.A=3,Z=3D.A=3,Z=2 2.(6分)一简谐横波以4m/s的波速沿x轴正方向传播.已知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则()A.波的周期为1sB.x=0处的质点在t=0时向y轴负向运动C.x=0处的质点在t=s时速度为0D.x=0处的质点在t=s时速度值最大3.(6分)如图,一绝热容器被隔板K隔开a、b两部分.已知a内有一定量的稀薄气体,b内为真空.抽开隔板K后,a内气体进入b,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在此过程中()A.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B.气体不做功,内能不变C.气体压强变小,温度降低D.气体压强变小,温度不变4.(6分)在雷雨云下沿竖直方向的电场强度为104V/m,已知一半径为1mm 的雨滴在此电场中不会下落,取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m/s2,水的密度为103kg/m3.这雨滴携带的电荷量的最小值约为()A.2×10﹣9C B.4×10﹣9C C.6×10﹣9C D.8×10﹣9C 5.(6分)如图,空间某区域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水平,且垂直于纸面向里,磁场上边界b和下边界d水平.在竖直面内有一矩形金属线圈,线圈上下边的距离很短,下边水平.线圈从水平面a开始下落.已知磁场上下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水平面a、b之间的距离.若线圈下边刚通过水平面b、c(位于磁场中)和d时,线圈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分别为F b、F c和F d,则()A.F d>F c>F b B.F c<F d<F b C.F c>F b>F d D.F c<F b<F d 6.(6分)图中为一理想变压器,其原线圈与一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相连:P为滑动头.现令P从均匀密绕的副线圈最底端开始,沿副线圈匀速上滑,直至白炽灯L两端的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为止.用I1表示流过原线圈的电流,I2表示流过灯泡的电流,U2表示灯泡两端的电压,N2表示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这里的电流、电压均指有效值:电功率指平均值).下列4个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相应物理量的变化趋势的是()A.B.C.D.7.(6分)频率不同的两束单色光1和2以相同的入射角从同一点射入一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B.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2的传播速度C.单色光1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2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D.单色光1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2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8.(6分)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36小时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72分)9.(5分)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B.秒表C.米尺(2)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10.(13分)(1)为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某同学采用图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松开,自由下落,由此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若增大打击金属片的力度,上述结论将(填“不”或”仍然”)成立.(2).用螺旋测微器(千分尺)测小球直径时,示数如图甲所示,这时读出的数值是mm;用游标卡尺(卡尺的游标有20等分)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铅笔的长度是cm.(3)一热敏电阻R T放在控温容器M内:A为毫安表,量程6mA,内阻为数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S为开关.已知R T在95℃时阻值为150Ω,在20℃时的阻值约为550Ω.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95℃~20℃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 T的阻值.(a)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实验原理电路图(b)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①依照实验原理电路图连线②调节控温容器M内的温度,使得R T温度为95℃③将电阻箱调到适当的初值,以保证仪器安全④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并记录.⑤将R T的温度降为T1(20℃<T1<95℃);调节电阻箱,使得电流表的读数,记录.⑥温度为T1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 T1=.⑦逐步降低T1的数值,直至20℃为止;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⑤⑥11.(15分)如图,MNP为竖直面内一固定轨道,其圆弧段MN与水平段NP 相切于N、P端固定一竖直挡板.M相对于N的高度为h,NP长度为s.一木块自M端从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挡板发生一次完全弹性碰撞后停止在水平轨道上某处.若在MN段的摩擦可忽略不计,物块与NP段轨道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求物块停止的地方与N点距离的可能值.12.(18分)小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和m B,且m A>m B.在某高度处将A和B先后从静止释放.小球A与水平地面碰撞后向上弹回,在释放处的下方与释放处距离为H的地方恰好与正在下落的小球B发生正碰.设所有碰撞都是弹性的,碰撞时间极短.求小球A、B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13.(21分)图中左边有一对平行金属板,两板相距为d,电压为U;两板之间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方向平行于板面并垂直于纸面朝里。
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Add text
Add text
Add text
Add text
Add text
Add text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50
+70
TG Diagram-simple
Add text in here
Add text in here too
Add text in here
Add text in here too
Add text in here
Add text in here too
Add text in here too
02. ADD TEXT
03. ADD TEXT
CONTENTS
01. ADD TEXT
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题全解全析1.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外排作用,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内吞作用,内吞和外排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而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答案】B2.光照条件下,给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提供14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14C。
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14CB.在C3植物和C4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14CC.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4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14C的C4大量积累D.在C3植物叶肉组织和C4植物维管束鞘的C3中可检测到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过程[C3植物:C5+14CO2→2C3(只有两个14C)→C5+(14CH2O);和C4植C4植物的光合作用:C3+14CO2→C4(只有一个14C)→C3+14CO2,C5+14CO2→2C3(只有两个14C)→C5+(14CH2O)]和呼吸作用的过程[C6H12O6+6O2+6H2O→6H2O+12CO2]可知,A、B和D三项均正确;C4途径中的C4为中间代谢产物,不可能大量的积累。
【答案】C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0年高考试题——理综(全国卷2)(word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先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先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
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A.1:1 B. 1:2 C. 2:1 D. 3:1 5. 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B .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C .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 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D .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 整合到细菌DNA 上6. 下列反应中,可用离子方程式 H ++OH -=2H O 表示的是 A .4NH Cl +NaOH 32Nacl NH H O +↑+B.()222220Mg OH Hcl Mgcl H +=+C.3232NaOH NaHCO Na CO H O +=+D. 332NaOH HNO NaNO H O +=+7. 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 ):① 41022213()()4()5()2C H g O g CO g H O l +=+ 2878/H KJ mol ∆=- ②41022213()()4()5()2C H g O g CO g H O g +=+ 2658/H KJ mol ∆=- ③4102229()()4()5()2C H g O g CO g H O l +=+ 1746/H KJ mol ∆=- ④410229()()4()5()2C H g O g CO g H O g +=+ 1526/H KJ mol ∆=-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A .2878/KJ mol - B. 2658/KJ mol - C.1746/KJ mol - D.1526/KJ mol -8. 在相同条件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B .碘在碘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C .醋酸在醋酸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大于在纯水中电离的程度D .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可提高SO 2的利用率9. 相同体积、相同pH 的某一元强酸溶液①和某一元中强酸溶液②分别与足量的锌粉发生反应,下列关于氢气体积(V )随时间(t )变化的示意图正确的是10. 若424()NH SO 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是2SO 、2N 、3NH 和2H O ,则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 原子数之比为A .1:4 B. 1:2 C. 2:1 D.4:111. 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向100mL 4CH 和Ar 的混合气体中通入400mL 2O ,点燃使其完全反应,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得到干燥气体460mL ,则反应前混合气体中4CH 和Ar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1:4 B. 1:3 C. 1:2 D.1:112. 短周期元素W 、X 、 Y 、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W 、X 、 Y 、 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2 、3、 4、 2(不考虑零族元素)。
2010年高考全国卷二理综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5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Na23 Mg24 S32C135.5 K39 Ca40 Ni59 Cu64 Bal37 Lal39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2.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O的参与。
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C.无氧呼吸不需要2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
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 B.乙C.丙 D.丁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6.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
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7.下列各项表达中正确的是A .22Na O 的电子式为B .106g 的乙醇和丙醇混合液完全燃烧生成的2CO 为112L (标准状况)C .在氮原子中,质子数为7而中子数不一定为78.分子式为362C H Cl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 .3种B .4种C .5种D .6种9.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A .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B .由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C .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1,2-二溴丙烷D .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10.把500 mL 有2BaCl 和KCL 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 硫酸钠 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 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 离子完全沉淀。
2010高考理综全国二卷试题和标准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注意事项: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先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先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 下列反应中,可用离子方程式 H ++OH -=2H O 表示的是A. 4NH Cl +NaOH 32Nacl NH H O +↑+B .()222220Mg OH Hcl Mgcl H +=+C.3232NaOH NaHCO Na CO H O +=+D. 332NaOH HNO NaNO H O +=+7. 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 a):① 41022213()()4()5()2C H g O g CO g H O l +=+ 2878/H KJ mol ∆=- ②41022213()()4()5()2C H g O g CO g H O g +=+ 2658/H KJ mol ∆=- ③4102229()()4()5()2C H g O g CO g H O l +=+ 1746/H KJ mol ∆=- ④410229()()4()5()2C H g O g CO g H O g +=+ 1526/H KJ mol ∆=-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A.2878/KJ mol - B. 2658/KJ mol- C.1746/KJ mol -D.1526/KJ mol -8. 在相同条件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B.碘在碘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C .醋酸在醋酸钠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大于在纯水中电离的程度D .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可提高2SO 的利用率9. 相同体积、相同pH 的某一元强酸溶液①和某一元中强酸溶液②分别与足量的锌粉发生反应,下列关于氢气体积(V)随时间(t )变化的示意图正确的是10. 若424()NH SO 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是2SO 、2N 、3NH 和2H O ,则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数之比为A .1:4 B. 1:2 C . 2:1D. 4:111. 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向100mL 4CH 和Ar 的混合气体中通入400mL 2O ,点燃使其完全反应,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得到干燥气体460mL ,则反应前混合气体中4CH 和Ar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1:4 B. 1:3 C. 1:2 D. 1:112. 短周期元素W 、X 、 Y 、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W 、X 、 Y 、 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2 、3、 4、 2(不考虑零族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巧1 起步缓加油驾驶自动挡车起步时不能猛踩油门踏板,这样只会使转速增高而引来发动机的大声轰鸣与变速器的磨损,导致燃油的浪费;而是应该缓慢加油门,使发动机转速均匀提高,车速提高后再轻轻松一下油门踏板,再继续加油门,这样汽车速度提高反而更快,车辆加速感觉也更顺畅。
在行驶中,尽量不要将加速踏板迅速踩到底。
因为这样做自动变速器会进行“强制低挡”控制,即自动变速器立即强制换入低挡,这样容易使发动机转速过高,造成自动变速器中磨擦片磨损加剧和自动变速器油温过高。
技巧2 不能空挡滑行一些司机驾驶手动挡车时习惯通过空挡滑行来省油,在开自动挡的时候,也在红灯前或下坡时把自动变速杆放入空挡中滑行。
其实这样会对自动挡车造成损害。
因为此时汽车自动变速器里的齿轮会在车轮带动下高速运转,在瞬间达到3000转/分钟,而因为变速器油泵供油不足,齿轮容易因为得不到充分的润滑而烧蚀,也容易使自动变速器油温过高而影响使用寿命。
所以自动挡车型切忌空挡滑行。
技巧3 长时间等红灯用N挡部分驾驶自动挡车的司机在等待红灯或堵车时,常将换挡杆保持在D挡,同时踩下制动踏板。
如果时间很短,这是可取的。
但若停车时间长,则最好换入N 挡,并拉紧手制动。
因为换挡杆在D挡时,自动变速器汽车一般有微弱的前移,若长时间踩住制动踏板,等于强行制止这种前移,使得变速器油温升高,油液容易变质,尤其在空调系统工作时,发动机怠速较高的情况下更为不利。
技巧4 驻车挂P挡拉手制动很多司机认为,自动挡车的P挡可以代替手制动,因此在停车时将挡位挂在P挡就不拉手制动了,即使在坡上停车时也是这样。
但实际上,P挡的确可作为手制动的辅助,但不可代替手制动。
一方面,P挡采取的是发动机制动的方式,使用手制动可以减轻发动机的压力;另一方面,一旦在P挡位设有的停车锁止机构失效时,不使用手制动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因此,在自动挡车驻车时,还是应该使用手制动。
技巧5 拖车时应将驱动轮抬起当自动挡车出现故障需要拖车时,最好将驱动轮抬起再拖动。
否则就要注意拖车的速度不应太快,以不超过35公里/小时为好,而且拖车的距离也不宜太长,最好在65公里以内。
技巧6 P或N以外挡位不启动有时驾驶者会误将挡位放在“D”、“R”上启动车辆,但却发现启动不了。
比如,新手在车辆熄火后,马上用钥匙拧转点火开关但却无法启动车辆。
其实这是因为自动变速器上装有空挡启动开关,自动挡车一定要将挡位放在P或N挡上才能启动,避免在其他挡位误启动时使汽车往前蹿。
而且虽然这时发动机不能运转,却有可能烧坏变速器的空挡启动开关。
因此,启动发动机前一定要确认换挡杆是否在P或N挡。
许多人认为开自动波的车太容易了,只需加油、松油、制动便可以天马行空,纵情驰骋。
诚然,使用自动变速器不需要通过松踩离合器及油门来配合挡位的更换,也不需要掌握换挡时机、油门离合器配合等车技,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驾驶中只需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就可以开好配备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这其中还有许多学问可讲。
发动机的起动配备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起动时与配备M/T手动变速器的车辆有所不同:手动变速器的车辆起动时即使换挡手柄不在空挡位置,只需踩下离合器踏板,也可安全、顺利地起动发动机;但配备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就不同,起动发动机时若换挡手柄不在N(空挡)或P(驻车挡),空挡起动开关的保护作用就将切断发动机起动电路,发动机起动马达得不到驱动电源,因而无法运转。
一些新手经常在车辆熄火后,马上用钥匙拧转点火开关但却无法起动车辆,束手无策之下,只得求助于维修中心,当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却发现故障原因原来就是换挡手柄没有移入N或P 挡这么简单。
现在大多数汽车已经采用了EFI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起动时发动机ECU会自动根据汽车起动时的发动机水温、进气温度、起动等信号自动延长起动时的喷油时间,增加混合气体的浓度,故而无须像配置化油器的发动机起动时一样深踩油门踏板,否则必然是画蛇添足、毫无用处。
车辆起步正确起动发动机,即可挂挡行驶。
有些车主手册要求车主在车辆起步前须热车几分钟,其实在气候不是很寒冷的情况下无须停在原地待热,只须注意不可在发动机没有热车的状态下猛加油,避免因冷车时汽油的挥发性能弱,燃油粘附在缸壁等零件上,稀释发动机机油及零件间的油膜等原因,增加发动机的非正常磨损。
起步时需踩制动踏板,把挡杆移入所需的挡位,然后松开制动踏板和手刹,缓和地踩下油门踏板,即可起步。
在此需注意的几点是:手刹须已松开或已完全松开,否则由于手刹处于制动或半制动状态,刹车盘或鼓过热会使刹车油过热沸腾而产生气阻,导致刹车失效或制动衰减而酿成行车危险;踩油门要及时,不可先踩油门后挂挡或者边挂挡边踩油门,这些不正当的动作都会使自动变速器遭受意外的损害而缩短使用寿命。
普通道路行驶行驶于城市、高速及其它平坦道路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手柄应挂在“D”位,且O/D超速挡开关处于ON。
这样自动变速器就能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节气门开度(节气门开度与油门踏板踩下的深度成正比)、行驶阻力、车辆负荷等因素自动选择挡位的高低,使自动变速器在一挡、二挡、三挡和四挡之间自动升降,自动选择与车辆行驶速度最相匹配的挡位。
这时驾驶者还可根据自己的驾驶风格选择挡位模式开关的位置,如POWER模式可获得较佳的动力性(关于模式开关功能及形式,本刊上期文章中已经做了详尽介绍)。
随着私家小车的日益普及,燃油经济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获得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始终是车主们关心的话题。
自动变速器的车要想获得较佳的燃油经济性,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普通驾驶状态下,挡位模式开关应位于Economy(经济模式)或Normal(标准普通模式);行驶过程中不可猛烈加油,应平缓地踩下油门,尽量使油门踏板保持在1/2开度的范围内;采用“提前升挡”的操作方法,即车辆起步后,先以较大油门将车辆加速到1挡升2挡的换挡点范围20-30km/h后,快速将油门松开持续2秒钟左右,这时由于自动变速器限制升挡的节气门油压信号或是电压信号减小,使自动变速器比一般自动升挡点提早,当感受到升挡后,即可再踏下油门踏板继续加速前进。
2挡升3挡也可用此法,这样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负荷率,使发动机的转速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节约了燃油的消耗,还有利于减小发动机的磨损,降低行驶中令人烦躁的噪声,使驾乘更加舒适,此乃自动变速器节油之大法。
但提前升挡将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因此希望新手在人多车多的城区道路上暂不用此法为佳。
大部分车主都反映自动变速器比手动变速器加速慢,动力较弱,其实这是由于自动变速器在动力液压传导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能量所致。
有读者曾来信请教开自动变速器如何获得较爽的加速快感,除了应将模式开关置于Power外,还可采用“强制升挡”的操作方法,即在行驶中首先把油门踏板迅速踩到全开位置,此时由于节气门油压或给自动变速器控制电脑的信号增大,使自动变速器强迫降低一个挡位,获得猛烈的加速效果。
但当加速的目的达到后,应立即松开油门踏板,防止发动机长时间高转速工作。
坡道行驶在一般的坡道行驶时,只须将挡杆置于D位,运用油门或制动踏板来控制上下坡的车速即可。
现在关于自动变速器在坡道行驶时使用D位是否正确的问题争执颇多,有的专家则认为应当置于3挡位或者2挡位。
根据自动变速器的运动特性及大量资料,我们认为坡道行驶时的杠杆位置取决于坡道的地理特征。
以一台4前速自动变速为例:第4挡通常是超速挡,如果在坡道行驶,阻力大于驱动力,车速下降,到一定车速时变速箱会从超速挡自动降到第3挡;而如果车辆处于坡间平路或下坡时,驱动力大于阻力,车辆又会回到超速挡。
这种情况下,如果坡道很长,极易形成“循环跳挡”,加剧自动变速器内离合器、制动器摩擦片的摩损。
此时只要关闭O/D开关,限制超速挡的使用,汽车就可稳定地在第3挡上坡,而不会形成“循环跳挡”。
假如坡道再陡,自动变速器在3挡和2挡之间形成“循环跳挡”,则应把挡杆置于2挡位,即可使自动变速器在2挡稳定地上坡。
绝大部分自动变速箱都有L挡,是变速比最大的挡位,可用于慢速长时间下比较陡的山坡。
如果是一般的坡道,应完全松开油门踏板,换挡手柄可置于D位,间断用脚制动控制车速即可。
但若坡度太大,须经常使用脚制动来控制车速的话,会由于过于频繁制动而导致刹车系统过热,刹车灵敏度下降或失灵,所以这时必须将挡杆移入2挡位或L位,利用发动机制动来控制车辆的下坡速度,减轻刹车系统的负担。
但采用发动机制动时须注意不可在车速较高时移入2挡位或S、L位,否则会导致自动变速器内的摩擦片因急剧摩擦而受到损坏。
泥泞、沙石、冰雪路面的行驶行驶在轮胎附着力很低的路面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很小,驱动力易突破附着摩擦极限,使驱动轮出现打滑现象,自动变速器将误认为车辆在高速行驶而提前升挡,进一步加剧打滑而使车辆有可能发生旋转、侧倾等惊险动作。
此时应把换挡手柄移入S、L位,限定自动变速器的最高挡位,利用油门踏板的开启度来控制车速,避免打滑现象的出现。
临时停车等待红绿灯、交通堵塞、等候客人等,都需要临时停车。
许多人习惯于每次把换挡手柄移入N挡,其实这种习惯并不正确,因为每次移入N挡再移入D挡前进时,自动变速器内的各工作组件都会重新组合,有组合就有冲击,天长日久必会使各零件提前达到磨损极限,所以应根据临时停车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换挡手柄的位置。
如若停车时间较短,挡杆可以保持在D位,只用脚踏下刹车踏板,如此只需一抬脚车辆即可实现重新起步;若时间稍长也可让挡杆保持在D位,但须注意不可跟车太近,并最好同时采用脚制动和手制动,以免与前车亲密接触;但若长时间等待,则必须把挡杆移入N位并采用手制动,以减轻驾驶劳累强度和防止ATF 自动变速器油过热而影响油质。
有的车主下车临时办事时,往往把挡杆停在N位,甚至没有采取制动,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时车内还有小孩等不可确定因素。
小孩可能模仿驾驶员动作扳动挡杆使汽车前进滑移(自动变速器在N挡时,无须踩制动就可以移入D驱动挡)而发生意外,所以在此状态下必须把挡杆移入P(停车挡)位,并拉紧手刹。
驾驶自动档汽车的基本知识自动变速箱简称AT (Automatic Transmission),装有液力自动变速箱的汽车称为AT汽车。
各种AT汽车的档位一般通用的是P-R-N-D-S(2)-L(1):P-泊车档,泊车或起动发动机时选用,在此档位上,机械锁止机构将变速箱输出轴锁住,汽车驱动轮不能转动。
R-倒车档,倒车时选用,此时液压控制装置接通倒档传动的油路,汽车只能倒行。
使用中要切记,自动档汽车不像手动档汽车那样能够使用半联动,故在倒车时要特别注意加速踏板的控制。
N-空档,起动发动机时选用,此时变速箱不能输出动力。
在等待信号或堵车时常常将选挡杆保持在D档,同时踩下制动。
若时间很短,这样做是允许的,但若停止时间长时最好换入N档,并拉紧手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