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伟大的悲剧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案设

21 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储.( )存怏.( )怏不乐贮.( )藏毛骨悚.( )然鲁莽.( ) 白雪皑.( )皑羸.()弱踉.( )踉跄跄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A.吞市畏缩不前风餐露宿( )B.销蚀语无沦次夜不成眠( )二、整体感知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了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3.为什么作者把这次探险称为“伟大的悲剧”?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三、局部探究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2.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为什么?3.课文结尾“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一句该怎样理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品味语言。
(1)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4)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探险队员的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悲剧”、“坚韧”、“献身”等,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语法知识: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语法知识点。
举例:结合实例,讲解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的构成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伟大的悲剧》中探险队员的勇敢、坚韧、无私等品质,以及他们在南极探险过程中的伟大精神。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跨学科素养:如何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南极探险背景。
难点解析:跨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思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七年级《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探险的艰难和探险者的伟大精神。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概括能力。
3.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探险者的伟大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南极探险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南极探险的了解和印象。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探险者的精神品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探险者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朗读与感悟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感受探险者的精神力量。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内涵。
五、写作训练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以‘我心中的探险者’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位你敬佩的探险者。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探险者的优秀品质,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2.阅读一篇关于探险者的文章,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教学反思:1.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在写作训练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3.在作业布置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课文细节,理解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探险中所展现的坚韧和勇气。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情感共鸣和道德思考的能力。
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悲剧色彩,以及探险者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们深入探讨问题时,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英雄主义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时还不够投入,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课文理解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角色。
-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以表达课文的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尤其是对悲剧英雄的复杂情感和动机的理解。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深入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在小组讨论中,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2.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4.领悟课文中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悲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积累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感情的升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细节,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虽输却胜”的内涵。
2、深入体会探险队员们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1、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3、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字词过关(预留预习任务)描摹南极的“风雪”: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风怒号、凶猛。
描摹南极的“冰原”: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寂寞。
描摹“探险人”:焦急、坚持不懈、风餐露宿、怏怏不乐、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精疲力竭、羸弱、蹒跚、遗孀。
2、小测验: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学生齐读以上词语。
三、初读感知,概括文意1、请用上上述词语中的至少6个概括文章大意(指名说)。
屏幕出示:斯科特一行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拖着“疲惫不堪”的“赢弱”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凛冽”而“阴森森”的狂风“吞噬”了他们,使自己的妻子成为“遗孀”。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探险队员的精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探险队员的勇敢与坚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英勇、坚韧和牺牲精神。
-掌握课文中重要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用法,如“悲剧”、“英勇”、“无畏”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推进来塑造人物形象。
-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如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并能模仿运用。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伟大的悲剧》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英勇探险队员的伟大事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探险队员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探险队员的伟大精神。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21《 伟大的悲剧》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21《伟大的悲剧》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新部编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探索南极的历程,以及探险家们面对重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感受到探险家们的英勇和坚毅,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同时对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探险题材的课文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探险家们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探险家们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探险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南极探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向学生介绍南极探险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探险家们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让学生进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伟大的悲剧》中勇敢精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勇敢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领悟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将课文中的精神内涵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举例解释: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理解在困境中勇敢前行的意义。
-通过实例分析和写作实践,使学生掌握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中发现象征意义,如雪地、暴风等环境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内心世界。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伟大的悲剧》中的勇敢精神。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我发现他们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地思考和分享。这让我意识到,将抽象的文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来阐述。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对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仍然感到困难。这可能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讲解这些知识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勇敢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21 伟大的悲剧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和传记文学的特点。(重点) 2.梳理事情脉络,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传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节选。文学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
强烈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并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2.讨论探究法。以较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文范读音频等。
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耳熟能详的不必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玄奘西去印度求经,也不必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探险,单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南极的伟大壮举,就使我们无比的震撼。 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随奥地利作者茨威格一起回到1912年,走进《伟大的悲剧》,接受心灵的洗礼。 基础梳理 1. 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毋.(wú)宁 厄.运(è) 告罄.(qìng)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吞噬.(shì)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无垠.(yín) 战栗.(lì) 羸.弱(léi) 风餐露宿.(lù) 凛冽.(liè) 海市蜃.楼(shèn) 忧心忡.忡(chōng) 遗孀.(shuāng) 癫.狂(diān) 姗.姗来迟(shān) 辜.负(gū) 疲惫.(bèi) (2)理解词义 ①吞噬:吞食。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②销蚀:消损腐蚀。 ③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④告罄:指物资用完。罄,尽、空。 ⑤毋宁:不如。 ⑥羸弱:瘦弱。羸,瘦。 ⑦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 ⑧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⑨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⑩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11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12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1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14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15扬扬得意: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2.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他写过许多名人传记,如《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他的传记小说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抓住历史人物的性格进行再创造,别具一格,引人入胜。他的中短篇小说成就独特。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躁》等。小说集《混乱的感觉》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3.背景探寻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书信和文件,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直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悲壮地死去。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成功与否,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以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①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②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③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④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写的。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4.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课文结尾处的这段议论可作为点题的主旨句。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五名探险队员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下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文本探究 1.第2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分析。 “几百万个月”和“一个月”形成对比;“精疲力竭”和“夜不成眠”形成对比;设想“欢呼着冲向那里”与到达后的“失去希望”“冷漠”形成对比;阿蒙森等人“耀武扬威”“扬扬得意”与斯科特等人的沮丧形成对比;斯科特作为悲哀的失败者与作为坦然的见证者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突出了斯科特及其伙伴们的失望、沮丧、悲哀、无奈之情,也突出了他们的坚强与诚实。 2.第2段中引用斯科特的日记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斯科特没有战胜阿蒙森的极度失望、无奈、痛苦,甚至是愤激的感情,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 3.第5段指出这段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心理描写。说明了失去精神动力的探险者们,在失望心理的作用下,觉得归途异常漫长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 而危险。 4.第6段中威尔逊博士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他冒死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研究的无畏精神,以及把科学研究看得重于生命的英雄气概和执着精神。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7.怎样理解埃文斯发疯后斯科特的内心活动? 斯科特此时的心理活动说明: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求生的愿望又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谊又使他们无法做出残忍的抉择。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8.第9段中,探险队员们为什么“惊慌到了极点”? 因为天气越来越恶劣,大家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给养也越来越匮乏,尤其是能带给他们必需的热量的燃料越来越少。这预示着他们将很难走出这片荒凉的区域,所以探险队员行“惊慌到了极点”。
9.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0.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11.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