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高考语文晨读课文训练(27篇汇总)
高三语文晨读早练+(31—36)+Word版含答案.doc

平潮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晨读练习31范围:课内综合,课外:宋词1-8姓名:_________一、课内名句默写:(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2) ________ ,不思其反。
(《诗经?氓》)⑶一肌一容,_____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4) ____________ ,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6) ______________ ,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未雨而绸缪,。
(朱柏庐《朱子家训》)(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颜渊》)答案(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信誓旦旦(3)尽态极妍(4)扈江离与辟芷兮(5)举匏尊以相属(6)春江花朝秋月夜(7)毋临渴而掘井(8)以友辅仁二、课外名句默写: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4、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司马光《资治通鉴》)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1、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2、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元鼎《绝句》)4、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2023高三年级语文晨读晚读素材

2023高三年级语文晨读晚读素材第一篇:《我的大学梦》我的大学梦,从高三开始。
在这滚滚红尘中,我勤奋学习,默默积累,用汗水浇灌出一个个散发着知识的种子。
我清晰地记得,当那封录取通知书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激动地泪流满面。
大学,是我向往的地方,是我翱翔的天空。
我想要在那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心中对大学的憧憬,从未停止过。
我知道,要想实现我的大学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于是,我每天早晨都会早早起床,做好冥想,调整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晚上,我会静下心来,认真地复习,为明天的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我的大学梦终将实现。
第二篇:《在人生的跑道上》人生如同一条无尽的跑道,我们在这条跑道上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目标。
高三,就是我这条跑道上的重要里程碑,我要为自己的未来梦想努力奔跑。
在这充满挑战的阶段,我时刻准备着,披荆斩棘,冲刺前行。
不论是每天大大小小的考试,还是莫名的挫折,我都始终坚信,只要跑下去,就必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而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我心中那个美好的梦想。
我知道,高考并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我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迎接更广阔的挑战。
这些都需要我不断地奋斗,永不放弃。
在人生的跑道上,我会紧抓梦想的绳索,奋力向前。
无论路途怎样崎岖,我都会坚定地前行,直到梦想成真。
第三篇:《永不言弃的心》高三,是一个考验毅力的阶段。
在这段时光里,我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付出和收获。
而支撑着我,永不言弃的,就是内心坚定的信念。
未来的大学,是我向往的地方。
我渴望在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迎接更广阔的挑战。
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我的梦想终将实现。
每当我沉浸在挑战中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要坚持,要相信,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跨越困难,迎接更好的明天。
我知道,路途上会有风雨,但我会坚持骑着信念的自行车,一直走下去。
高考语文晨读材料二十七

第十周星期一哲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帅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
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没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论语•述而》【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是不好的就要对照,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诗词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辅:卫护,屏藩。
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京畿之地。
五津:岷江的五大津渡。
此借以蜀地。
宦游人:为仕宦而离家外出的人。
歧路:岔路。
指分手处。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成语抱薪救火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
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
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高三上学期晨读训练25+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晨读训练25一、语言基础知识1.在下面句子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
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
可是那个声音恰恰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它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A.自欺欺人因为心烦意乱B.欲盖弥彰因为心烦意乱C.欲盖弥彰如果魂不守舍D.自欺欺人如果魂不守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3分)()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D.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画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高三语文晨读材料

7.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的从师求学经历,以“,”两句写求学者之多和师道之尊严。
(答案在本期最后)二、翻译快车(选取最新模拟题上的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划线句子中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最为集中,尽量选择受文本干扰少的句子,逐字直译,并告知学生得分点。
)原句: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
【逐字翻译】诜,纯礼:人名。
会:恰逢馆:名词作动词招待辽使:辽国使臣,主宴:主持宴会诬:诬告其:他(范纯礼)辄:动不动就斥:直称御名:皇上名字,罢,被罢免,语境中主语是范纯礼。
为:做了端明殿学士:官职名(加红为得分点)【整句翻译】恰逢诜招待辽国使臣,范纯礼主持宴会,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帝的名字。
(纯礼)被罢免做了端明殿学士(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被动句、省略句)三、文化长廊(选取8个知识点,在重点处黑体标注出。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2.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3.“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
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4.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5.征辟: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6.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
高考语文复习晨读材料(1-4

高考语文复习晨读材料(一)一、默写内容1、古文《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诗词曲《氓》《诗经·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离骚》屈原帝d ì高g āo 阳y áng 之z h ī苗裔m i áo y ì兮x ī,朕zh ân 皇hu áng 考k ǎo 曰y u ē伯b ï庸y ōng;摄s h â提t í贞zh ēn 于y ú孟m âng 陬z ōu兮x ī,惟w ãi 庚寅g ēngy ín 吾w ú以y ǐ降ji àng;皇hu áng 览l ǎn 揆k u í余y ú于y ú初度c h ūd ù兮x ī,肇zh ào 锡x ī余y ú以y ǐ嘉j i ā名m íng;名m íng 余y ú曰y u ē正zh âng 则z ã兮x ī,字z ì余y ú曰y u ē灵l íng 均j ūn ;纷f ēn 吾w ú既有j ìy ǒu 此c ǐ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h ùji āng 离l í与y ǔ辟p ì芷z h ǐ兮x ī,纫r ân 秋q i ū兰l án 以为y ǐw ãi 佩p âi;汩g ǔ余y ú若r u î将ji āng 不及b ùj í兮x ī,恐k ǒng 年岁ni ánsu ì之z h ī不b ù吾w ú与y ǔ;朝ch áo 搴qi ān 阰p 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高三语文早读材料整理

高三语文早读材料整理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早读是高中语文的必修课,语文早读该读些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早读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语文早读材料 (一)一、风雅诗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鉴赏指引: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
“去人只数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现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绘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朦胧而柔和。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从中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由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远地描写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边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相联系的。
诗人对着“ 沙头宿鹭”,不由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神暇思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实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将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
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生,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高三语文晨读晨练26.doc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读一读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看一看语文天生浪漫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
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晨读1一、成语积累1.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殄:灭绝。
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
2.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暴:徒手搏斗。
冯河:涉水过河。
3.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
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4.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事业的艰辛。
筚路:柴车。
蓝缕:破旧的衣服。
5.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
形容地势险要。
6.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穷困或俭朴。
7.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8.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识:记忆)9.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10.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二、古诗鉴赏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浅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诗歌赏析: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这是“忘世之境”。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默写】1.《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
2.《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3.你不要把责任都推到“环境”上,不少学者都在喧闹的环境中写出了伟大著作,陶潜在《饮酒》中说“,”,依我看,你的心还没静下来。
三、复习近日所学晨读 2一、文化常识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二、古诗鉴赏春日杂兴(南宋)陆游夜夜燃薪暖絮衾①,禺中②一饭直千金。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③终动心。
诗歌浅译:每天晚上烧柴为身上的薄被取暖,在近中午之时能一顿饭价值千金。
身为一个不在朝廷已在民间的老人已经没有为官的责任了,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诗歌赏析:《春日杂兴》共有十二首,是陆游84岁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此诗末有原注:“闻有流移人到城中。
”“流移人”即诗中的“流民”。
可见,此诗系诗人有感而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讽谕之意。
开篇两句从“流民”的被、食两方面下笔,突出“饥寒”二字,取材精当。
首句写“流民”在夜里烧柴取暖,其实是写其“寒”。
他们在夜里睡觉时用以御寒的是“絮衾”,在“春日”(当为早春之际),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御寒效果之差,也可见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
否则,又哪里用得上“夜夜”以“燃薪”来“暖絮衾”?这里,仅以“夜夜燃薪暖絮衾”一个素材就将“流民”之“寒”形象地显现了出来,可见其取材之精当。
次句言“流民”在近中午之时吃一顿饭价值千金,极言其食之昂贵,其实是写其“饥”。
试想,“一饭直千金”,身为难民,又怎能顿顿吃得上呢?那自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
诗人以“一饭直千金”一个素材反映“流民”之“饥”,以一当十,不能说取材不精当。
开篇两句,如此着墨,也就将难民饥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并使人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这是诗中的“潜台词”,也显示出诗人写作技艺的高超。
诗的后两句由眼前之景象引发出诗人的感慨。
“野老”:在野的老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民间老人”,当时诗人已致仕(退休),不在朝廷。
“流民”:逃难的平民百姓。
“动心”:此处指痛心。
既对流亡的平民百姓予以同情,又对自己为官无法解除平民百姓的痛苦却享受俸禄而自责。
陆游的这两句诗言自己已致仕(退休)在家,即身为“野老”,已无为官之责任,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陆游身为“退士”、“野老”,仍能写出体恤民生疾苦的诗来,个中原因:一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且至死不渝,所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岳阳楼记》语),都能忧国忧民。
二是他老年退隐江湖,生活也颇为艰苦,他有机会与平民百姓近距离接触,了解其喜怒哀乐,故能为之着想,并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痛心。
总而言之,这首诗,取材精当,以一当十;即景抒情,情真意切;讽谕时事,巧妙自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复习近日所学晨读3一、古文拓展和尚敬茶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很精通。
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档次(的很多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
一天,有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
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没有说话。
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
僧人着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了!”赵广拒画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中陷贼。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
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多广笔也。
解释下列字词(1)使:()(2)工:()(3)图:()(4)辞:()(5)去:()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让赵广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他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他),(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
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