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蔡国声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收藏与鉴赏

清代官窑瓷器的文化历史藏友们好。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清代初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官窑器的鉴定和它们的收藏。
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官窑器,官窑器的定义是什么。
官窑器就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美无瑕的专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来赏赐,或者馈赠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我们称之为官窑器。
官窑器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1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明清两代,地点是景德镇御窑厂。
好多其它窑口在明清两代生产的瓷器也有进贡给皇室的不能叫官窑器,只能说是贡器或者民窑贡器。
还有的藏友问,宋代不是有五大名窑吗。
均汝官哥定也有个官窑,这个官窑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只能说是宋代的著名窑口。
为什么呢?1是宋代不是明清两代。
2不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是河南开封或者是浙江杭州生产的。
所以第一要说明的就是时间和地点。
第二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地处景德镇珠山龙珠阁。
御窑厂的窑工要求很严格。
一定是技术精湛,而且有很高造诣的有经验的窑工。
所以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非常精美。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往往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好,但时间长。
远远不能满足宫廷的需求,所以供需之间的矛盾很大。
怎么来平衡这个予盾呢?还有一个制度称之为“官搭民窑”或者叫“官搭民烧”,所谓“官搭民烧”就是在民窑里选择质量最好的窑口、最有信誉的窑主,在他的窑里再选择最适宜烧制瓷器的窑位。
为什么呢?一个窑可以烧好多瓷器,但是不是每一个部位烧出来的瓷器都非常满意。
因为受火的部位有均匀和不均匀之分,所以一个窑里一定要选择最好的位置让给“官搭民烧”送给御窑厂的瓷坯来用。
“官搭民烧”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可以把它列入御窑厂官窑器的范畴。
同时“官搭民烧”的窑有一个很严格的检验制度,稍稍有一点瑕疵就不能交上去,打碎或处理掉。
质量不好还要赔偿,这种制度保证了“官搭民烧”的质量和御窑厂产品的质量相提并论。
第三“官搭民烧”还有景德镇御窑厂烧的坯,是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来的。
瓷坯当然是洁白如玉,而且造型奇特新颖。
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

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7期摘要: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笔筒通身绘兰亭会“修禊”场景,是康熙民窑青花绘画艺术的结晶,为研究清代的文房用瓷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青花;笔筒;兰亭会2019年秋,上海文物商店积极参与上海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遴选近千件旧藏瓷器上柜销售,其中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格外引人注目。
1 青花笔筒,颇有天趣笔筒是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文房用具,用以放置毛笔,清初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除笔筒外,置笔用具还有笔格、笔插、笔篓、笔船、笔床等,其中笔插是竖向置笔的,而笔格、笔船、笔床、笔篓中的笔是斜放或横放的。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笔筒”一词,孙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①这一时期出土的笔筒通常是镂孔的细竹管形,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圆筒状插笔的笔筒大相径庭,仅可认为是后世笔筒的始祖。
②笔筒大量出现是在明代中晚期,文献上有取湘妃竹制作笔筒③的记载。
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天水冰山录》记录抄没明嘉靖朝权奸严嵩家产所得到的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瓷)笔筒等。
④明人屠隆的《文房器具笺》亦见有“笔筒”专条。
根据现有文献和实物分析,瓷质笔筒的出现应该稍晚于竹木笔筒,并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大量烧制,以青花为主。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在1988年“宋官窑特展”中将一件乾隆御题诗笔筒定名为“北宋官窑粉青笔筒”(高9.8厘米,深8.6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7.3厘米),现在看来断代并不确切。
传世还有髹漆、黄杨、百宝嵌、匏制、水晶、紫砂、铜制的笔筒,皆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佳作。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清代康熙朝,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龙纹瓶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青花团花纹摇铃尊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
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青花加彩花鸟纹碗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
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图)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编者按】在上海博物院展出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汇聚了全球收藏机构珍藏的90件元青花重器,展品总估价超过百亿元。
其中,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以及7年前拍出2.3亿元的《鬼谷子下山》大罐等稀世珍品悉数登场。
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号称“十亿不卖”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也应邀短期参展。
如何鉴赏青花瓷?我们该怎样判断一件青花瓷的价值?近日,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研究员程晓中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了一场《瓷之色——古代青花瓷器鉴赏》讲座,为喜爱青花瓷的人们提供了参考答案。
【名家简介】程晓中,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研究员,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责任鉴定员(古陶瓷)。
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30年。
曾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独立撰写学术专著《青瓷》、《白瓷》、《青花瓷》、《明清瓷器》、《清宫瓷器》、《吴地紫砂陶艺》、《御用瓷器》等。
【鉴赏篇】●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收藏界才有了“元青花”的概念●元青花纹饰画得很“满”,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代表作我国在东汉出现了青瓷,南北朝后开始出现白瓷。
唐代的越窑秘色瓷和邢窑白瓷成为贡瓷,唐代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和宋代的五大名窑等都是瓷中奇葩。
收藏界最流行的是元、明、清的瓷器,有单色釉、彩绘瓷,彩绘瓷中以青花瓷的数量最多。
元代以来,青花瓷成为瓷器中的主流。
所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先在瓷胎上绘画图案,再罩以透明釉,经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元初得到发展,而真正走向成熟是在元至正年间。
民国初年,英国的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从旅英华侨吴赉熙手中买下了一对“供养款”青花象耳瓶,这两只大瓶据吴赉熙所说是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购,他们认为是不值钱的明代青花。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详细阐述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2008-10-22 | 浏览 265 次 | 加入收藏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纯干货:康熙青花瓷相关特征及分期断代

纯干货:康熙青花瓷相关特征及分期断代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出所需图案,然后再施上透明釉,在高温(约1200摄氏度-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从元代至今,它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故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
青花瓷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更因其由内而外具有明亮素雅、安静和谐的特点,故也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与偏爱,倍受民众的喜爱,清代康熙朝的青花瓷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清康熙青花昭君出塞图花觚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
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
”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
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
”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
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
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
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清史稿》卷五零五中记录的那样:“参股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康熙时期青花瓷片赏析

康熙时期青花瓷片赏析作者:王德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1期蛩声入罗幕刺绣女在秋虫声里想到了什么?这是一只康熙年的青花瓷盘(图1),盘心绘一女子正在精心刺绣。
画意正如明代诗人杨基所写的:“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残绒唾碧窗”。
古代刺绣,多以女子为之,谓之“女红”。
绣女不外乎两种类型:一为民女谋生;二为贵族女子消遣。
那么此盘上绘的是民女,还是官府闺秀?难道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之妻赵夫人?相传赵夫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
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
孙权常感叹,蜀魏未平,最好有个善画者画一幅山川地形图,夫人连夜绣成江湖九州岛岛山图献给孙权。
夫人又在方帛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
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
也许是闺房里的小姐。
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
“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
刺绣技术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颠峰时期。
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刺绣既然十分普遍,陶瓷制品上绘有绣女纹饰就不奇怪了。
但要想知道这个盘子上的刺绣女究竟是什么身份,却费了一番脑筋。
我原以为盘上的题诗写的是“刺绣谩成女,蛩声入罗模”。
我对这两句的解释是:“漫不经心的刺绣女,将秋虫的鸣叫绣进了绫罗丝品”。
我认定盘上绘的是民女,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就去请教我的老友、知名作家冯亦同,因为他当过多年语文教师,擅长说文解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一曲《青花瓷》,唱出了青花瓷的古朴典雅和沧桑底蕴。
细赏青花瓷,朦胧间仿佛看见一位身着淡蓝色衣衫的华服女子在眼前闪过,耳边回荡着那婉约女子的温润笑靥。
那动人的身影久久萦绕心田,难以忘怀。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称青花,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
青花瓷滥觞于唐,兴盛于明清。
没有一个朝代能像清朝这样把陶瓷艺术水准的官窑和民窑差距拉得如此悬殊,康熙、雍正、乾隆(俗称清三代)时期艺匠们把青花瓷艺术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从艺术的风格语言特征来看,清代青花瓷的官窑作品最大的特性在于它胎体釉色、画工的恭敬、周到、细密和规范。
在清三代中,以康熙青花瓷最为著名。
《陶雅》中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佳。
”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瓷的辉煌时期。
青花瓷的工艺艺术主要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表现:胎釉、造型、色彩、纹饰、款识。
这几个方面涵盖了一件瓷器从淘炼胎土,到出窑成品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
康熙早期,此时然有明末遗风,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胎色呈白或灰白色,由于胎土淘洗不纯净,含铁量较高,在器物足部露胎处常常呈现“火石红”痕迹。
此时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
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
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
康熙青花瓷造型千姿百态,层出不穷。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
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
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
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
青花呈色的好坏,除了青料的质量之外,还要看青料中的钴、锰、铝的调配比例是否得当,调配得当,青花发色就会明快艳丽;调配不当,青花发色就会显得灰暗或者发黑。
康熙青花色调变化沿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是康熙中期。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最为多种多样,官窑瓷器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其一是“大清康熙年制”3行6字楷书款,另一种是“康熙御制”4字料款。
康
熙早期瓷器多不写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
自康熙中期以后开始大量书写皇帝年号款,康熙年款无论官窑民窑均为楷书款。
康熙民窑青花瓷多写有各种斋堂款、吉言款等,而少有帝王年号款,这与当时禁令有关。
在康熙年间,有大量的珍贵青花瓷流传下来,在北京故宫中藏有许多精美典雅的康熙陶瓷器。
其中有山水人物纹盖罐、龙纹瓶、万“寿”字大尊、璎珞纹贲巴壶、福山寿海图花盆、山水人物图方瓶、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等这些珍贵瓷器。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高52.7cm,口径14.6cm,底径12.1cm。
瓶撇口,
短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
通体青花装饰。
颈部绘对称的竹枝纹。
器腹四面分别绘“渔家乐”、“高士”、“江中饮酒”、“携琴访友”等纹样。
渔家乐图案上方有“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诗句,末尾有一方形篆书“木石居”闲章。
高士图案上方书“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纪念款,末尾钤“二詹”圆形篆体闲章。
器底方脐内施白釉,署青花伪托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三行六字款。
胎体洁白坚硬,画面构图舒朗,青花色泽明净艳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笔法纤细有力,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将高士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远处观看,圆口方底的器形构造匀称,令人赏心悦目。
清白相间的釉色清新朴素,色调明亮,配上高士图,尽显山水隐士的高尚情操。
江中饮酒图表现了士大夫对寄情山水的相望,渴望融于天地的情怀。
携琴访友图则表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态。
青花瓷,就这样于历史的长河中游荡千年。
在这千年的时光摇曳中,它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向世界展示着璀璨夺目、瑰丽无比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1】故宫博物馆网站【2】百度百科【3】康熙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及其辨伪-邱向军【4】青花瓷鉴赏-黄煜煜【5】中国青花瓷艺术特征解析-雷鸿智【6】论景德镇青花瓷艺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曹建文【7】康熙青花瓷鉴赏-邱向军(河南文物交流中心)。